今天小编分享的教育经验:“进化是故意的意外”——企业实现进化蜕变的四种方式,欢迎阅读。
文 | 马魁泉 华夏基石高级合伙人,首席企业文化专家
来源 | 管理智慧(guanlizhihui ) ,编自《战略的战略—企业进化罗盘与顶层设计》
咨询合作 | 13699120588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进化是在生物群体中实现的,基因变异、基因遗传、生殖隔离、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四个基本影响因素。
在自然界中,一个物种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这意味着每个物种都身处自然演化的进程中。正如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所言:" 适应良好的物种并非源于上天 特别赋予、创造的本能,而是因为一种普遍法则的多次小影响, 造成所有生物的进化,也就是增生、变化,让最强者生存、最弱者死亡。"
企业由一个个业务单元组成,企业全体成员拥有基本相同的企业基因,也就是核心文化。企业中的某个业务单元也会拥有亚文化,比如研发部门的创新文化、包容失败文化;销售部门的目标文化、执行文化;财务部门的严谨文化、规则文化;服务部门的客户文化、整合文化等。
笔者参照生物进化规律,回顾曾提供管理咨询或培训服务的企业,发现企业进化也存在文化突变、业务衍生、分化成长、市场选择四大基本方式。文化突变可类比为基因突变过程;业务衍生可类比为基因遗传过程;分化成长可类比为生殖隔离过程;市场选择可类比为 " 适者生存 " 的自然选择过程。
大部分企业的变革缘起这四个方面,也有企业因与优秀企业合资而实现跨越式进化等情形,当然这从某种角度看也可归类于文化突变。
文化突变:理念进化,引领变革
企业进化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往往起源于文化突变,也就是所谓 " 形势不等人,不换思想就换人 ",表现为企业更换领导者、更换领头业务等重大事件。
宁高宁曾说:" 过去我们经常说要靠体系,不能靠人,到现在我们越来越要相信,成功的企业还得靠人。确实是 100 个人里面可能只有一个人合适。这个人往公司里一坐,公司里的空气都变了,他的所有行为、思维、习惯、喜好,都会影响这个公司,时间越长越是这样。人太奇幻,他是企业里最大的一个生长力量,他可以发挥到一,可以到十,也可以是负的,这都不一定。" 宁高宁所说的,就是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的作用。
萨提亚 · 纳德拉(Satya Nadella)重塑微软的文化基因,就是企业更换领导者驱动变革的典型案例。2014 年 2 月,在内外 部强烈的质疑声中,纳德拉出任微软第三任 CEO,从此改变了 微软的发展轨迹,一次次刷新了微软的绩效。2019 年 4 月, 微软成为继苹果和亚马逊之后第三家市值万亿美元的公司,重回巅峰时代。
纳德拉的前任鲍尔默(Ballmer)的风格跟比尔 · 盖茨差不开会之前,需要和其团队层层推敲、反复演练,预测并准备可能被问到的一切问题,为的是做到万无一失。
比尔 · 盖茨和鲍尔默崇尚的 " 无所不知 "(know it all)文化,在微软文化中沉淀下来,逐渐成为阻挡微软进步的因素。微软的严苛与封闭不仅仅表现在对外的不合作,也表现为内部部门之间 互相争斗。
在纳德拉的领导下,微软将成长型思维作为文化变革的基石,从 " 无所不知 " 文化转型为时刻保持成长心态的 " 无所不 学 "(learn it all)文化,微软开始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微软创 意策略分析师卡罗琳娜(Carolina)曾经总结微软的理念,就是 " 一切都必须在 Windows 系统上运行,我们绝对不能设计出在另一个平台上也可运行良好的产品 "。
纳德拉接手微软后不久, 就针对 iOS 系统开发了系列 Office 套件。从此,业界评价纳德 拉让微软从一家 " 与世界为敌 " 的公司变为 " 与世界为友 " 的公司。
纳德拉掌权以来,微软文化从固定型思维转变为成长型思维,公司业务重点从面向用户转型到面向企业,公司的盈利重点从卖授权到提供云服务,他开启并成功运作了一场巨头的进化。
业务衍生:基因传承,生生不息
无论是在业务上还是在组织建设上,企业都要构建属于自己的长板能力,并通过业务衍生,逐步拉长长板。一个企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想做到样样通,往往变成了样样松,所以只能单点聚焦,形成核心能力。企业要做 " 一米宽、一万米深 " 的事情,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构筑自己的核心能力,还能使内部的利益 聚焦于同一个点,从而实现 " 力出一孔,利出一孔 " 的效果。华为的技术、阿里巴巴的运营、腾讯的产品、海尔的服务是这些公司的长板能力,也是需要不断保持和提升的方面。
一个企业要多繁衍,基于核心能力衍生更多子业务,让企业 的优势基因在子业务上得到良好的传承。例如,华为具有技术研发 的优秀基因,它在不停地繁衍,从最初的交换机业务发展到现在 " 云管端 " 各方面的子业务,这些子业务都继承了它的优秀基因。
案例:
3M 拥有强大的技术平台,3M 创新主体分布在 51 个核心技 术平台,各平台研发重点分布在材料、工艺、研发能力、数字 化、应用开发五个方面。来自不同行业与领網域的科研人员在这些 平台上进行多元化的研究,为客户提供从技术服务到新产品开 发、从解决方案到流程设计的全方位技术支持,并协助建立相关的技术规范。
3M 基于核心能力,从原有业务中不断衍生出子业务,基于专利技术衍生出一条条业务线,由此开拓一个个细分领網域,以实现 " 基因遗传 ",3M 的做法为其他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分化成长:第二曲线,双元驱动
企业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持续成长,关键是建设双元驱动组织,既要确保现有主营业务的持续成长,又要培育未来可能有颠覆性创新的新兴业务。分化成长的具体实施可以采取双元组织和裂变创业的形式。
1. 双元组织, 一企两制驱动成长
创新业务发展初期可定位为投资经营单元,具有充分的权限,主要管理战略目标,同时在文化理念上给予创业团队充分的尊重。
案例:
立思辰早期是一家复印机销售商,以销售硬體产品为主,提 供少量无差异的服务。企业采取一次性交易的盈利模式,依靠产 品性能、价格来竞争,对客户需求了解较片面,与客户的交流互动有限。
2003 年立思辰开展檔案外包服务,这是一种 " 硬體 + 軟體 + 服务 " 的综合服务,客户无须购买复印设备、复印纸张,也不 用雇用设备维护人员,立思辰以 " 按张收费 " 的模式为客户提供 檔案外包解决方案服务。外包服务是创新的差异化服务,依靠 服务质量和创新来竞争,依靠长期服务来获利,企业需要全面了解客户个性化需求,并且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与客户持续交流互动。
从专业化销售商进化为解决方案服务商,立思辰建立了双元组织架构,成立了新的檔案外包事业部,两个业务组织在不同地 点办公,业务隔离,并行发展。不同的事业部拥有自己的资源、运营节奏、激励机制及文化,从根本上支撑各自的战略发展。
2. 裂变创业,共创共享激发裂变
创新业务一般不是原有成熟业务的优势延伸,要明确创新业务与成熟业务的组织定位。小创新团队可采取合伙人机制,运用股权激励等手段,充分调动团队积极性。
芬尼克兹专注于热泵产品研发、制造及提供综合节能解决方 案,初期为代工生产,产品出口到欧美市场,后来逐渐拓展国内 市场。芬尼克兹开创独特的裂变式创业模式,先后创立 7 家裂变 公司,创业成功率 100%,其裂变式创业模式被选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经典教案。
芬尼克兹的裂变式创业模式诞生了 7 家新公司,业绩最佳的公司每年销售收入可达 5 000 多万元,利润 700 多万元,而初始投入只有 100 多万元。7 家新公司中首年最低分红为 100%,最高分红达到 400% ~ 500%。
市场选择:优胜劣汰,螺旋进化
穿越市场周期是指企业历经散点市场、线性市场、全上市场、立体市场中的一个以上市场环境的过程。在长期主义视角下,穿越市场周期异常困难,但也是市场长期波动中的必然过程,同时也是市场和用户筛选成功企业的最好方式。
有的企业穿越市场周期,需经历漫长的历史进程。在技术更新慢的时期,市场变化往往也较慢,企业在一个类型市场的生存 时间会更长一些。像百年企业 IBM,在 20 世纪初到 80 年代前 征战制表机和大型机的散点市场,20 世纪 80 年代至世纪末,在 个人电腦和小型机的线性市场摸爬滚打,21 世纪初期进入解决方案的全上市场,如今迈入人工智能与云计算的立体市场。
有的企业穿越市场周期的速度快得惊人。小米的创业从手 机作業系統 MIUI 切入,在快速迭代的散点市场积累经验;在 MIUI 有足够数量的 " 米粉 " 后,小米开展智能手机硬體业务,进入高度竞争但规模庞大的线性市场;随着小米商城的建立和发 展,小米形成了硬體、軟體、互联网服务的 " 铁人三项 " 能力, 开始进入全上市场阶段;伴随着小米全上市场的成功,小米价值生态链慢慢繁荣起来,越来越多的软硬體企业加入小米生态链, 共同应对万物互联时代的挑战。小米穿越从 MIUI 到产业生态的市场周期仅用了几年时间,可谓是飞速进化。
总结那些成功穿越过全部市场周期的企业,它们都穿越过四个关口,即散点市场的动态产品关口、线性市场的市场优势关口、全上市场的系统效率关口、立体市场的生态闭环关口。
1. 动态产品关口:一次成功不算成功
散点市场需求变化较快,产品更新换代迅速,企业需要不断 探寻技术与市场共生的契合点。前沿化战略依赖企业家精神,而具有领军能力的人是稀缺人才。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几经周折才终 于找到了他的伯乐马化腾。2005 年,张小龙加入腾讯,凭借开 发 Foxmail 的成功经验,他进一步优化 QQ 邮箱,让 QQ 邮箱成 为腾讯旗下的一款口碑产品。2011 年,张小龙带领团队开发出 了现象级应用——微信。一个接一个社交应用产品的成功,帮助腾讯确立了移动社交的霸主地位。
2. 市场优势关口:唯有执着才能生存
跨越散点市场的企业,进入线性市场竞争,可以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在线性市场,供需双方博弈,倒逼供应企业乃至整条 供应链降价,挤压专业化企业的利润空间,专业化战略会遇到很大的挑战。
专业化的产品集中到一个领網域,随着产品愈发同质化,产能 越来越过剩,其他企业进入之后,会导致产品降价促销,使存货 难以控制,易发生存货偏差,进一步导致利润持续下降。利润越来越微薄,规模做不大,是很多中国制造企业都面临的问题。
如何破解低利润和规模化不足的魔咒?全球乳业赛道的领跑 者伊利的做法,值得线性市场中的企业借鉴。
伊利以 " 伊利即品质 " 为企业最高信条,采取专业化战略,一方面持续纵向深挖技术与品牌护城河,另一方面则在核心赛道形成规模优势的基础 上横向拓宽消费者体验的应用场景。伊利的增长路径在内部被称 为 " 两个轮子 ",分别是创新和国际化。
伊利的创新方式也很独特,被称为 " 反式创新 ",即伊利与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合作,创造全球一流产品,反向回流中国市场。消费者熟悉的安慕希希腊酸奶,就是成功引入希腊雅典农业大学研制的菌种而推出的常温酸奶,打破了高端酸奶的地網域限制,有效满足了消费者对更高品质、更高营养的需求。
3. 系统效率关口:企业整体效率之困
线性市场的企业规模扩大后,有些企业延伸价值链进入全面 市场。这些采用方案化战略的企业,需要打造长期的组织能力, 投入技术、人员去建立体系,要和客户进行价值链研发,技术储 备要超过客户,才能够给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方案化战略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以下方面:
第一,价值效果保证。客户衡量业务成败的标准不再是产品性能,而是整体解决方案的效果,按照效果付费。比如欣旺达给 华为手机供应电池,华为要求新电池容量够大、体积够小、续航 时间够长,这时欣旺达就要思考能否给华为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
第二,选择客户。企业为了满足大客户的需求,通常会放弃 小客户的需求,员工受到影响从而消极对待中小客户,企业面临变革推进不力的挑战。
第三,纳入陌生的合作伙伴。供应商、渠道商、竞争伙伴都 能是解决方案的一分子,与陌生的合作伙伴分享资源与信息是严峻的挑战。
第四,组织经历变革阵痛期。企业在变革的过程中是很艰难 的,原来用于取得成功的技能、人才结构都要发生转变。其间会 有企业失败。比如,惠普原来一直销售印表機,它花了十年时间 向办公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但没有成功,仍然还是在销售单体的产品。
4. 生态闭环关口:供需一体化自循环难题
部分方案化企业进化成为行业领袖,和其他企业建立起联 盟,进入立体市场成为生态型企业,逐步从经营企业走向经营产业。生态型企业主要面临的挑战:
第一,产业链环节缺失,难以形成一体化闭环。要想构建一个产业生态,仅有一两个长板企业是不行的,如果某一个产业环 节不成熟或者技术不成熟,都会阻碍产业生态的形成。比如可穿 戴设备产业,产业链不成熟,就难以形成规模从而实现商业化;细胞产业,缺少核心技术的突破与应用,只能从事利润微薄的冻存、检测业务,无法形成产业生态。
第二,需求更加多变且分散,必须持续创新跟上变化节奏。 一旦产业生态的创新速度无法满足需求,产业生态就将慢慢走向 没落。比如,聚美优品想构建美妆产业生态,但它的平台黏性不 够,产业生态中缺少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环节,没有形成自循环闭环,在受到直播以及其他综合性平台的冲击后,就慢慢地衰落了。
第三,竞争风险。产业生态一旦做大之后,就会有网络效应 和规模效应,排名靠前的生态型企业才能够存活下来。所以,生 态型企业必然会逐渐减少。产业生态间高度竞争,企业利润微 薄,难以为继。就像干旱季节的非洲草原,整个产业生态都会 " 枯萎 "。
吉姆 · 柯林斯(Jim Collins)说,进化是 " 故意的意外 ",企业打造系统是 " 故意 " 的,当打造了系统及其进化机制之后,就会有很多 " 意外 " 的惊喜出现。
无论是文化突变、业务衍生、分化成长,还是市场选择,企 业进化的背后都是企业在核心价值上不断投入,并通过财务指标上的数据增长,来反映对目标的不断实现,并调整企业前进的方向。
END
新书首发:当当,京东均有售
转发,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