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教育经验:《长安三万里》写尽辛酸求职路,心中大鹏未老,他却半生沧桑,欢迎阅读。
↑点击上面蓝色字体关注第一职场网
" 教练式 " 职业规划首创者
专注职场——定位、规划、晋升、转行
更有一群上进积极的小伙伴
一起分享一起成长
一起活出自信美丽的自己
♥
文 / 文馨
前几天陪孩子去看了《长安三万里》,很是感叹。
整个电影将近 3 个小时,而对于一个 10 来岁的孩子是足够漫长的,可他却看得极其兴奋、激动。
当他看到高适时,他能顺口背诵:"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他看到李白时,能背诵得就更多了,还有杜甫、孟浩然、王昌龄、贺知章、岑参等等,这些大诗人们全都在影片中串联起来了,立体呈现,那些熟悉的诗句频频闪出,他跟着一遍遍背,满是自豪感!
很多诗句,他根本不懂意思,但却又恍然觉得,他也跟着那个时代走了那么远。
尤其,看到小时候的杜甫,那么可爱、调皮,我家孩子不禁说:好喜欢小时候的杜甫,可长大了,他却写得苦大仇深,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么苦,那么难。
我回复孩子,小时候天真无邪,长大后才知世事沧桑。你看,长安三万里的路上,挤满了那么多求职的大诗人们,他们都想报国,可报国无门啊。
李白出生于商人家庭,在重农轻商大背景下,被称为 " 贱商 ",是没有资格工科考,走体制内的。
他只能找向上举荐的贵人。他写自荐信给地方官吏,却在官场上落人笑柄。
通过婚姻之路,改写职业生涯呢?
李白一生有过两次正式婚姻,娶的都是前宰相的孙女。
商人之子通过结婚实现阶层跃升,在某种意义上李白是成功的。但其中也蕴含了巨大的屈辱——李白在两次婚姻中的身份都是赘婿,在一个男权社会中,这是非常卑贱丢人的事(即便今天也如此)。
记得影片里,高适坚决反对李白做赘婿,李白委决不下,最后还是孟浩然支持,让此事一锤定音。
做出入赘时,李白内心是否挣扎与摇摆?寄人篱下的赘婿生涯,可想而知不会多美妙。
所以,还得破局,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
李白曾说,他的人生梦想,人生 " 偶像 " 是鲁仲连,那是战国时谋略家。他希望自己平地一声雷,横空出世,拯救苍生于危难中,然后,在功成名就之时,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这是他写给自己的人生剧本。
他把自己幻化成大鹏,"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路。"
而事实上,他 42 岁以前唯一官职,就是青年时在他们家乡县衙当过小吏,连他自己的年表里都懒得记载。只在一块碑文里出现。
翰林学士李白,字太白,少为当县小吏,后止此山,读书于乔松滴翠之平有十载。——宋碑《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江油李白纪念馆藏
终于,在 42 岁,满腹才华的李白,被天子看见了。在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下,唐玄宗召他进京。
职业生涯之路似乎迎来了巨大转机,走了大运一般,选择了常人所不及的赛道,你想啊,这么多年,他谒见无数官员,都入仕无果。
而此刻,他志得意满,吟道:"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在这条职业生涯路上,李白可谓是满面春风,有这样的场景:
入京后,玄宗降辇步迎,亲为调羹,随即又让李白 " 供奉翰林,随时待诏 "。可以说,翰林生涯何等耀眼,这段生涯成了李白终生难忘的辉煌岁月,之后也被反复回忆。
自然,这也是他人生中最高的事业成就:翰林供奉。
可惜,空有一腔建功立业的鸿鹄大志,可唐玄宗已不再励精图治,召他就职,也不过爱惜他的才华,想借他的才情,写一些歌功颂德的诗句而已。
可李白内心矛盾而困惑。
就好像我们现在在公司一心想做好事,可领导却说,你不用做事,你就围着这些人情世故打圈圈,或者根本没有做事的平台,何来攀登?
理想,真的,不过是这些华丽楼阁,他说:" 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他想施展胸中韬略,使大唐海晏河清!
纵观长安期间,李白最大的成就可能就是留下了《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在这段职业生涯生涯中,光辉、体面,职位虽不高,但离皇帝很近。
即便与这个时代最耀眼的人站在一起了,可惜,离内心的梦想太远了。
天宝三载(744),职业生涯无比困惑的李白,向玄宗递交辞呈。玄宗甚至没有做出任何挽留的姿态,赐了一笔丰厚的遣散费就放任李白离职。
对于自己的 " 主动离职 ",李白解释是为小人背后中伤,他日后在诗中曾反复写到这一点:" 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 "" 谗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计 "" 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 "" 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暗指杨贵妃、高力士和李林甫等人向玄宗进谗言以致自己失宠。
这一说法可能是真的,但置于那个时代 " 吏治与文学之争 " 的政治基调下,文人李白不被官场所容也是符合逻辑的。
体制内如何,体制外又如何?
李白崇尚道家,仕途失意后,他又开始了南北漫游,飘飘然,开启寻仙之路。
他将一路的五光十色的生活和心境写入诗中,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作品。
在宣州泾县(今安徽泾县),李白乘舟启程,本没指望有人相送,却意外发现 "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一首《赠汪伦》的小诗成就千年友情。
再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他站错了队,被当成了乱臣贼子入狱。
劫后余生之后,他仍然想从军报国,却被拒之千里。
纵观他的一生,除了两次短暂的仕途之外,几乎没有过正式的工作。
最后疾病缠身,靠朋友接济度日。
李白和我们所有人一样,在人间上下求索,四处碰壁,历遍沧桑,但李白的人生,活得清醒、梦幻、理想,他有诗和远方,但也活得困顿与迷茫,也有想要而不达的沮丧。
他狂放不羁是真,溜须拍马也是真;他藐视权贵是真,攀权附势也是真;他潇洒飘逸是真,卑躬屈膝也是真;他仗剑江湖是真,痴迷做官也是真;他仙风道骨是真,庸俗世俗也是真。
真实的李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复杂到兼有诗人、游侠、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多重气质,复杂到可以破坏大众的想象。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一曲《将进酒》展现着李白的本色——奔放昂扬,但背后也是难以掩饰的寂寞苍凉。揽镜见白发,蹉跎明时,汲汲顾景,和今天你我焦虑一样,不能细看处境,令人肝肠忧煎。
《长安三万里》中,高适称李白为 " 谪仙人 ",称自己为 " 世间人 "。
"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高适《别韦参军》)
年轻的高适觉得自己读书学剑都有所成,走南闯北,到处寻找机会,他参加过制科考试,也试图投笔从戎,还干谒过许多前辈大佬,结果都失败了,生活把他按在地上摩擦摩擦再摩擦。
高适和李白有很多共同点:年纪相仿,性格都是高度自信、自负,在职业规划上,他们要的是一步登天、一鸣惊人,通过在军队立功或者是得到皇帝欣赏,屈指取公卿,直接当大官。
但高适无法像李白一样活得天马行空,现实的引力在他身上过于沉重。
说到底,出身背景不同,高适挥霍不起。
高适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祖父虽是一代名将,父亲却只做过芝麻小官,高家家道中落,高适丧父,成为孤儿。
高适,自从长大成人,就长期与贫困作伴,不得不面朝黄土背朝天,扛起锄头亲自下地干农活,而即便如此也难以维持生计,常常要去朋友家里蹭吃蹭喝打秋风。
影片里,他还踏实忠厚,但是口吃、不擅长读书,唯一引以为傲的,就是祖传的高家枪。
在漫长的无效奋斗后,高适五十岁那年,人生终于有了一点小小的转机。由于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推荐,高适考中了 " 有道科 ",做了封丘县尉,相当于县里的公安局长。
" 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高适《封丘作》),整天在年轻的领导面前点头哈腰,工作所迫还不得不粗暴地对待老百姓。
高适辞职了这份工作,53 岁时终遇贵人,一代名将哥舒翰,在哥舒翰的鼎力推荐下,高适本来会按部就班地往上走,也许退休时混一个不痛不痒的局级领导干干,但就在他五十六岁那年,安史之乱爆发了。
哥舒翰被派去守潼关,高适在军中帮忙出谋划策。高适站对了队伍,平定永王,立了大功劳,当上了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兼淮南节度使。
这也是最后高适辉煌的职业、人生至高点,梦想成真,封候拜将。
有机遇,也有自己的智慧,最终成就了他。
我们感叹着《长安三万里》,我们看到:黄鹤楼头白云千载,蓟北狼山烽火燎天,扬州三月莺花明媚,胡姬酒肆饮中八仙……
天下有理想的人,都在去长安的路上。
他们心心念念的,不是城市,不是王朝,而是一个让英雄有用武之地的舞台,赏得起人闲桂花落,养得起哥舒夜带刀。
电影是浮华的也有很多虚构,但不妨碍它映射着这个时代的气质,与我们这些现代人无缝接壤。
古往今来,我们大家对英雄的认同模版,是 "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的豪迈,是 " 天生我材必有用 " 的笃定,是苦苦追逐职业生涯的挣扎,是 " 朝日青丝暮成雪 " 的人生悲叹,是 " 轻舟已过万重山 " 的尾声,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灵魂永不落幕的情怀……
而绝大多数人,走在职业生涯路上,常常是迷茫、困惑,甚至是无奈的。
曾经杨毅老师写过,不管在哪个年龄段,都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建立个人优势基础上的职业生涯路径,
影片里说 " 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在 "。
那我想说,你的青春在,年华在,梦想就不远。
欢迎关注第一职场网," 教练式 " 职业规划首创者,唯一入选《哈佛商业评论》职业规划生涯机构。职业规划、向上管理、转行跳槽、升职加薪、面试宝典等更多干货就在这里。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