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長安三萬裡》寫盡辛酸求職路,心中大鵬未老,他卻半生滄桑,歡迎閱讀。
↑點擊上面藍色字體關注第一職場網
" 教練式 " 職業規劃首創者
專注職場——定位、規劃、晉升、轉行
更有一群上進積極的小夥伴
一起分享一起成長
一起活出自信美麗的自己
♥
文 / 文馨
前幾天陪孩子去看了《長安三萬裡》,很是感嘆。
整個電影将近 3 個小時,而對于一個 10 來歲的孩子是足夠漫長的,可他卻看得極其興奮、激動。
當他看到高适時,他能順口背誦:"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他看到李白時,能背誦得就更多了,還有杜甫、孟浩然、王昌齡、賀知章、岑參等等,這些大詩人們全都在影片中串聯起來了,立體呈現,那些熟悉的詩句頻頻閃出,他跟着一遍遍背,滿是自豪感!
很多詩句,他根本不懂意思,但卻又恍然覺得,他也跟着那個時代走了那麼遠。
尤其,看到小時候的杜甫,那麼可愛、調皮,我家孩子不禁說:好喜歡小時候的杜甫,可長大了,他卻寫得苦大仇深,比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那麼苦,那麼難。
我回復孩子,小時候天真無邪,長大後才知世事滄桑。你看,長安三萬裡的路上,擠滿了那麼多求職的大詩人們,他們都想報國,可報國無門啊。
李白出生于商人家庭,在重農輕商大背景下,被稱為 " 賤商 ",是沒有資格工科考,走體制内的。
他只能找向上舉薦的貴人。他寫自薦信給地方官吏,卻在官場上落人笑柄。
通過婚姻之路,改寫職業生涯呢?
李白一生有過兩次正式婚姻,娶的都是前宰相的孫女。
商人之子通過結婚實現階層躍升,在某種意義上李白是成功的。但其中也蘊含了巨大的屈辱——李白在兩次婚姻中的身份都是贅婿,在一個男權社會中,這是非常卑賤丢人的事(即便今天也如此)。
記得影片裡,高适堅決反對李白做贅婿,李白委決不下,最後還是孟浩然支持,讓此事一錘定音。
做出入贅時,李白内心是否掙扎與搖擺?寄人籬下的贅婿生涯,可想而知不會多美妙。
所以,還得破局,成就一番自己的事業。
李白曾說,他的人生夢想,人生 " 偶像 " 是魯仲連,那是戰國時謀略家。他希望自己平地一聲雷,橫空出世,拯救蒼生于危難中,然後,在功成名就之時,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這是他寫給自己的人生劇本。
他把自己幻化成大鵬,"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路。"
而事實上,他 42 歲以前唯一官職,就是青年時在他們家鄉縣衙當過小吏,連他自己的年表裡都懶得記載。只在一塊碑文裡出現。
翰林學士李白,字太白,少為當縣小吏,後止此山,讀書于喬松滴翠之平有十載。——宋碑《敕賜中和大明寺住持記》江油李白紀念館藏
終于,在 42 歲,滿腹才華的李白,被天子看見了。在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下,唐玄宗召他進京。
職業生涯之路似乎迎來了巨大轉機,走了大運一般,選擇了常人所不及的賽道,你想啊,這麼多年,他谒見無數官員,都入仕無果。
而此刻,他志得意滿,吟道:"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在這條職業生涯路上,李白可謂是滿面春風,有這樣的場景:
入京後,玄宗降辇步迎,親為調羹,随即又讓李白 " 供奉翰林,随時待诏 "。可以說,翰林生涯何等耀眼,這段生涯成了李白終生難忘的輝煌歲月,之後也被反復回憶。
自然,這也是他人生中最高的事業成就:翰林供奉。
可惜,空有一腔建功立業的鴻鹄大志,可唐玄宗已不再勵精圖治,召他就職,也不過愛惜他的才華,想借他的才情,寫一些歌功頌德的詩句而已。
可李白内心矛盾而困惑。
就好像我們現在在公司一心想做好事,可領導卻說,你不用做事,你就圍着這些人情世故打圈圈,或者根本沒有做事的平台,何來攀登?
理想,真的,不過是這些華麗樓閣,他說:" 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 他想施展胸中韬略,使大唐海晏河清!
縱觀長安期間,李白最大的成就可能就是留下了《清平調》三首: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幹。
在這段職業生涯生涯中,光輝、體面,職位雖不高,但離皇帝很近。
即便與這個時代最耀眼的人站在一起了,可惜,離内心的夢想太遠了。
天寶三載(744),職業生涯無比困惑的李白,向玄宗遞交辭呈。玄宗甚至沒有做出任何挽留的姿态,賜了一筆豐厚的遣散費就放任李白離職。
對于自己的 " 主動離職 ",李白解釋是為小人背後中傷,他日後在詩中曾反復寫到這一點:" 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 "" 讒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計 "" 騎虎不敢下,攀龍忽堕天 "" 君王雖愛蛾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 ",暗指楊貴妃、高力士和李林甫等人向玄宗進讒言以致自己失寵。
這一說法可能是真的,但置于那個時代 " 吏治與文學之争 " 的政治基調下,文人李白不被官場所容也是符合邏輯的。
體制内如何,體制外又如何?
李白崇尚道家,仕途失意後,他又開始了南北漫遊,飄飄然,開啟尋仙之路。
他将一路的五光十色的生活和心境寫入詩中,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作品。
在宣州泾縣(今安徽泾縣),李白乘舟啟程,本沒指望有人相送,卻意外發現 "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一首《贈汪倫》的小詩成就千年友情。
再後來,安史之亂爆發,他站錯了隊,被當成了亂臣賊子入獄。
劫後餘生之後,他仍然想從軍報國,卻被拒之千裡。
縱觀他的一生,除了兩次短暫的仕途之外,幾乎沒有過正式的工作。
最後疾病纏身,靠朋友接濟度日。
李白和我們所有人一樣,在人間上下求索,四處碰壁,歷遍滄桑,但李白的人生,活得清醒、夢幻、理想,他有詩和遠方,但也活得困頓與迷茫,也有想要而不達的沮喪。
他狂放不羁是真,溜須拍馬也是真;他藐視權貴是真,攀權附勢也是真;他潇灑飄逸是真,卑躬屈膝也是真;他仗劍江湖是真,痴迷做官也是真;他仙風道骨是真,庸俗世俗也是真。
真實的李白,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人,復雜到兼有詩人、遊俠、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多重氣質,復雜到可以破壞大眾的想象。
"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 一曲《将進酒》展現着李白的本色——奔放昂揚,但背後也是難以掩飾的寂寞蒼涼。攬鏡見白發,蹉跎明時,汲汲顧景,和今天你我焦慮一樣,不能細看處境,令人肝腸憂煎。
《長安三萬裡》中,高适稱李白為 " 谪仙人 ",稱自己為 " 世間人 "。
" 二十解書劍,西遊長安城。"(高适《别韋參軍》)
年輕的高适覺得自己讀書學劍都有所成,走南闖北,到處尋找機會,他參加過制科考試,也試圖投筆從戎,還幹谒過許多前輩大佬,結果都失敗了,生活把他按在地上摩擦摩擦再摩擦。
高适和李白有很多共同點:年紀相仿,性格都是高度自信、自負,在職業規劃上,他們要的是一步登天、一鳴驚人,通過在軍隊立功或者是得到皇帝欣賞,屈指取公卿,直接當大官。
但高适無法像李白一樣活得天馬行空,現實的引力在他身上過于沉重。
說到底,出身背景不同,高适揮霍不起。
高适出生于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祖父雖是一代名将,父親卻只做過芝麻小官,高家家道中落,高适喪父,成為孤兒。
高适,自從長大成人,就長期與貧困作伴,不得不面朝黃土背朝天,扛起鋤頭親自下地幹農活,而即便如此也難以維持生計,常常要去朋友家裡蹭吃蹭喝打秋風。
影片裡,他還踏實忠厚,但是口吃、不擅長讀書,唯一引以為傲的,就是祖傳的高家槍。
在漫長的無效奮鬥後,高适五十歲那年,人生終于有了一點小小的轉機。由于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的推薦,高适考中了 " 有道科 ",做了封丘縣尉,相當于縣裡的公安局長。
" 拜迎官長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 "(高适《封丘作》),整天在年輕的領導面前點頭哈腰,工作所迫還不得不粗暴地對待老百姓。
高适辭職了這份工作,53 歲時終遇貴人,一代名将哥舒翰,在哥舒翰的鼎力推薦下,高适本來會按部就班地往上走,也許退休時混一個不痛不癢的局級領導幹幹,但就在他五十六歲那年,安史之亂爆發了。
哥舒翰被派去守潼關,高适在軍中幫忙出謀劃策。高适站對了隊伍,平定永王,立了大功勞,當上了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兼淮南節度使。
這也是最後高适輝煌的職業、人生至高點,夢想成真,封候拜将。
有機遇,也有自己的智慧,最終成就了他。
我們感嘆着《長安三萬裡》,我們看到:黃鶴樓頭白雲千載,薊北狼山烽火燎天,揚州三月莺花明媚,胡姬酒肆飲中八仙……
天下有理想的人,都在去長安的路上。
他們心心念念的,不是城市,不是王朝,而是一個讓英雄有用武之地的舞台,賞得起人閒桂花落,養得起哥舒夜帶刀。
電影是浮華的也有很多虛構,但不妨礙它映射着這個時代的氣質,與我們這些現代人無縫接壤。
古往今來,我們大家對英雄的認同模版,是 "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 " 的豪邁,是 " 天生我材必有用 " 的笃定,是苦苦追逐職業生涯的掙扎,是 " 朝日青絲暮成雪 " 的人生悲嘆,是 " 輕舟已過萬重山 " 的尾聲,是一個個活生生的靈魂永不落幕的情懷……
而絕大多數人,走在職業生涯路上,常常是迷茫、困惑,甚至是無奈的。
曾經楊毅老師寫過,不管在哪個年齡段,都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建立個人優勢基礎上的職業生涯路徑,
影片裡說 " 只要詩在,書在,長安就在 "。
那我想說,你的青春在,年華在,夢想就不遠。
歡迎關注第一職場網," 教練式 " 職業規劃首創者,唯一入選《哈佛商業評論》職業規劃生涯機構。職業規劃、向上管理、轉行跳槽、升職加薪、面試寶典等更多幹貨就在這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