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DeepSeek风暴里的月之暗面,欢迎阅读。
虎嗅独家获悉,月之暗面内部已经将 " 持续拿到 SOTA 结果 " 确定为当下最重要的工作目标。截至目前,月之暗面尚未明确是否 " 接入 "DeepSeek,对于接下来是否 " 开源 ",虎嗅向月之暗面求证,截至发稿对方未给予回应。()
另据虎嗅掌握的一手信息显示,目前月之暗面内部并未停止预训练,这与此前传闻存在出入。
由 DeepSeek 吹起的 AI 风暴,已经吹到了月之暗面。据 QuestMobile 统计数据显示,1 月 28 日 DeepSeek 日活数超越豆包后,月之暗面旗下 Kimi 已经排在 DeepSeek 和豆包之后,成为 AI 应用全端 DAU 排名第三的产品,而 2024 年这个时候,他们日活及日活增速均位居第一。
受到影响的不只是排名,还有用户规模差异的变化。来自 Xsignal 的数据显示,在全端 DAU 数据上 2025 年 1 月 10 日至 2 月 8 日,DeepSeek 为 11979()、豆包为 2505()、Kimi 为 688()。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排名在下降,但春节期间,Kimi 的用户量还在增长,只是没有豆包和 DeepSeek 快。
DeepSeek 在 1~2 月所获得的关注度,对月之暗面而言似曾相识:在 2024 年 5 月前,月之暗面和其核心产品 Kimi 俨然是 2024 年 AI 圈的头号宠儿:拥有 AI to C 类大模型公司中最高的估值、被描述为最像中国 OpenAI 的公司、接连获得头部基金和互联网大厂投资,以及由杨植麟所产生的一个 "90 后清华天才少年 AI 创业一年估值超百亿 " 的神话故事。
但剧情,因为三个变量,出现了转折:在 5 月字节豆包开始快速迭代 + 重注投流后,Kimi 和豆包在 C 端市场已经正面开战,来自 QuestMobile、XSignal 等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豆包完成了对 Kimi 在月活等数据上的反超。
不单行的是,2024 年年底,月之暗面和金沙江创投之间的 " 恩怨 " 持续发酵,随着知名投资人朱啸虎连续 " 炮轰 ",月之暗面开始陷入舆论漩涡。
转过年来,就在 1 月舆论漩涡稍有平息之际,DeepSeek-R1 的发布迅速让这家原本名列 "6+2" 中 2 之一的公司,迅速成为 AI 圈最被关注的公司,且热度达到全球级。()
三个变量,让月之暗面从 2024 年初的 " 头号宠儿 " 低调了许多。
而 DeepSeek 带给月之暗面的更深层挑战来自于二者路线差异:月之暗面闭源,坚持预训练(),且不把蒸馏技术作为关键,在 C 端市场通过大量投流实现拉新;DeepSeek 开源,也采取预训练,但把蒸馏技术作为关键手段大幅度节省成本,在 C 端市场并未投流。
简单来说,二者本质差异有三:是否开源、对算力的依赖、拉新方式。
这意味着,对于月之暗面的技术模式、用户增长模式,外界都需要进行新的认知。" 现在有两个思考:其一,DeepSeek 让圈内看到了空间和机会,C 端的大模型产品市场是不是还未到终局?其二,2025 如果想和豆包、DeepSeek 掰手腕,是不是需要 Kimi 调整产品或者用户策略?" 一位早期接触到月之暗面项目的投资圈人士向虎嗅表示。
另有业内人士直言,月之暗面遇到的挑战是:从资源的维度,投流投不过豆包;从技术和产品心智的维度,目前被 DeepSeek 反超。" 如果想守住生态位,需要做一些改变或者尝试。比如开源,比如调整引流策略等。"
值得注意的是,和豆包与 DeepSeek" 供血模式 " 的差异,意味着月之暗面需要给投资方、给外界新的思路。
创立至今,月之暗面已经完成 4 轮融资,它对于算力的依赖也导致月之暗面在与互联网大厂和融资过程中,采取了部分 " 算力券 " 模式()。
而 DeepSeek 诞生于量化投资公司幻化量方,在 2021 年幻化量方资金管理规模突破千亿元,至今为止 DeepSeek 没有向外界进行融资。豆包则是字节公司内战略级项目,根据最新的信息 2025 年字节 AI 相关投入可能将超千亿级。
不过,对于 DeepSeek 的崛起,月之暗面内部心态是乐观的。月之暗面联创张予彤在朋友圈和小红书发文表示:" 从 23 年老王一纸英雄帖招募英才,到 24 年 Kimi 移动端上线和长文本能力,再到 2025 年 DeepSeek 的开源新模型让更多人相信了 AGI 可以实现。每逢春节,AI 的发展速度都远超想象。" 另有相关人士认为,DeepSeek 的崛起,里面有天时地利一系列因素。"OpenAI 自己论文里提及的两个发现了 o1 奥秘的中国公司就是 DeepSeek 和月之暗面,在长思考模式()下,Kimi k1.5 是全球唯一在 OpenAI 之外实现 O1 级别多模态推理性能的模型。"
该相关人士告诉虎嗅,DeepSeek 掀起的这波 C 端用户 AI 热,对月之暗面和行业其实都是利好:"2025 年以来持续增长,日活和月活都达到了新高。" 另有人士表示 " 由于 DeepSeek 伺服器不稳定,一波用户分流到了 Kimi。"
月之暗面正在发生的变化
在月之暗面位于北京海淀区的总部,门口有一架钢琴,每到午休时总会有工程师在这里弹琴。这架钢琴,从月之暗面搬到这里后,就有了。
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有浓郁的理想主义的一面,这家钢琴以及月之暗面十几个会议室的名字,藏着端倪:和 DeepSeek 等 AI 公司喜欢从科幻片、数学原理中取会议室名字不同,月之暗面所有会议室的名字都源自乐队,每个会议室门口还摆着 " 名字源头 " 乐队的黑胶唱片。
在大部分时间里,杨植麟是专心于研发,公司的管理与运转由几个联创分工承担。在常见的状态中,杨植麟可能连续几天、甚至几周为了攻克一个技术难题而减少与外界的过多接触。
在最新的月之暗面组织框架内,五个人构成了公司运转的核心:
杨植麟作为 CEO 扮演着技术研发的总负责人的角色,不同的产品会有单独的项目组,每个项目组会有单独的产品负责人。
在杨植麟之外,月之暗面总还有 4 个联创:
张宇韬:作为联合创始人,他也是杨植麟上一次创业项目循环智能的联创之一,和杨植麟一起连续创业,绝对算是杨植麟的心腹战友。在月之暗面,张宇韬负责产品工作更多一些,
周昕宇、吴育昕都是联合创始人,他们的具体工作和管理范围在过去一年多有过多次调整。整体上看,这两位主要从事技术、项目相关的工作。周昕宇、吴育昕和张宇韬相当于月之暗面之中,杨植麟的核心技术与产品团队成员。
张予彤也是月之暗面的联合创始人,她主要承担公司内用户增长、融资以及一部分产品相关工作。
在员工侧," 月暗难进 " 是不少候选人在小红书等平台上的常见说法。月之暗面比较看重年轻且 " 国际国内科技大厂履历 " 和 " 成功产品经验 " 的人才,在月之暗面内,带队做一线项目的人,大多有这类背景。截至目前,月之暗面内部没有 OKR 相关的考核指标。
在 2025 年初,月之暗面内部进一步聚焦于模型能力本身。公司内,技术研发和迭代的速度在加快。
虎嗅获悉,这些研发都由杨植麟带队推动,随着文生图和文生视频先后在 11 月和 1 月完成上线或更新,月之暗的多模态能力基本完成。到 1 月 20 日,Kimi 几乎在 DeepSeek R1 上线的同时,宣布了 k1.5 版本的发布。
据悉,2025 年,月之暗面围绕模型能力的关键方向,除了继续强化多模态部分外,还会继续强化长文本推理能力。
而在用户增长方面,去年月之暗面以投流拉新为主要打法,就 2025 年这一策略,虎嗅向月之暗面求证,对方尚未给出确定性说法。但有相关人士表示,豆包和月之暗面在 2024 年的大力投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产 AI 的心智基础。" 豆包和 Kimi 的决策层都不是傻子,当 AI 在 C 端市场冷启动的时候,推广确实就是教育市场的重要手段,这两家的留存大约都在 50% 以上,并没有外界传得那么差。"
不过,摆在月之暗面面前的一个挑战是如何盈利。
截至目前,月之暗面的 Kimi 通过 API 接入有一部分 B 端收入,在 C 端市场,Kimi 尚未向用户收费,只通过打赏模式解决高峰期优先使用的问题。虎嗅获悉,在收入上,目前月之暗面尚无法做到收支平衡。在 2024 年 8 月月之暗面完成 B 轮融资后(),迄今为止尚未公布新的融资信息。
商业化,显然是 2025 年月之暗面绕不开的关键问题。
一方面,随着 DeepSeek 崛起,投资界会重新思考对于 C 端大模型产品的产品与投资回报模型;另一方面围绕 C 端用户的争夺,DeepSeek、豆包、Kimi 的竞争只会在 2025 年更为激烈,而目前从 DAU 数据上,Kimi 距离 DeepSeek 有一定差距,如果想追上这个用户 " 缺口 ",月之暗面显然需要找一些新的方法。
简言之,月之暗面在寻找新融资以及用户拉新上会遇到 " 两个方向的张力 ",它需要在一个視窗期内尽快找到用户增长更高效的方式,或者证明用户付费意愿的潜力,以获得更多资金和算力支持。
不过,也有相关人士向虎嗅透露,截至目前月之暗面的资金压力还好,并无迫切融资的需求。" 整个 2024 年月之暗面也并未和阿里谈过收购事宜。"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虎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