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DeepSeek風暴裏的月之暗面,歡迎閲讀。
虎嗅獨家獲悉,月之暗面内部已經将 " 持續拿到 SOTA 結果 " 确定為當下最重要的工作目标。截至目前,月之暗面尚未明确是否 " 接入 "DeepSeek,對于接下來是否 " 開源 ",虎嗅向月之暗面求證,截至發稿對方未給予回應。()
另據虎嗅掌握的一手信息顯示,目前月之暗面内部并未停止預訓練,這與此前傳聞存在出入。
由 DeepSeek 吹起的 AI 風暴,已經吹到了月之暗面。據 QuestMobile 統計數據顯示,1 月 28 日 DeepSeek 日活數超越豆包後,月之暗面旗下 Kimi 已經排在 DeepSeek 和豆包之後,成為 AI 應用全端 DAU 排名第三的產品,而 2024 年這個時候,他們日活及日活增速均位居第一。
受到影響的不只是排名,還有用户規模差異的變化。來自 Xsignal 的數據顯示,在全端 DAU 數據上 2025 年 1 月 10 日至 2 月 8 日,DeepSeek 為 11979()、豆包為 2505()、Kimi 為 688()。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排名在下降,但春節期間,Kimi 的用户量還在增長,只是沒有豆包和 DeepSeek 快。
DeepSeek 在 1~2 月所獲得的關注度,對月之暗面而言似曾相識:在 2024 年 5 月前,月之暗面和其核心產品 Kimi 俨然是 2024 年 AI 圈的頭号寵兒:擁有 AI to C 類大模型公司中最高的估值、被描述為最像中國 OpenAI 的公司、接連獲得頭部基金和互聯網大廠投資,以及由楊植麟所產生的一個 "90 後清華天才少年 AI 創業一年估值超百億 " 的神話故事。
但劇情,因為三個變量,出現了轉折:在 5 月字節豆包開始快速迭代 + 重注投流後,Kimi 和豆包在 C 端市場已經正面開戰,來自 QuestMobile、XSignal 等公司的統計數據顯示,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豆包完成了對 Kimi 在月活等數據上的反超。
不單行的是,2024 年年底,月之暗面和金沙江創投之間的 " 恩怨 " 持續發酵,随着知名投資人朱嘯虎連續 " 炮轟 ",月之暗面開始陷入輿論漩渦。
轉過年來,就在 1 月輿論漩渦稍有平息之際,DeepSeek-R1 的發布迅速讓這家原本名列 "6+2" 中 2 之一的公司,迅速成為 AI 圈最被關注的公司,且熱度達到全球級。()
三個變量,讓月之暗面從 2024 年初的 " 頭号寵兒 " 低調了許多。
而 DeepSeek 帶給月之暗面的更深層挑戰來自于二者路線差異:月之暗面閉源,堅持預訓練(),且不把蒸餾技術作為關鍵,在 C 端市場通過大量投流實現拉新;DeepSeek 開源,也采取預訓練,但把蒸餾技術作為關鍵手段大幅度節省成本,在 C 端市場并未投流。
簡單來説,二者本質差異有三:是否開源、對算力的依賴、拉新方式。
這意味着,對于月之暗面的技術模式、用户增長模式,外界都需要進行新的認知。" 現在有兩個思考:其一,DeepSeek 讓圈内看到了空間和機會,C 端的大模型產品市場是不是還未到終局?其二,2025 如果想和豆包、DeepSeek 掰手腕,是不是需要 Kimi 調整產品或者用户策略?" 一位早期接觸到月之暗面項目的投資圈人士向虎嗅表示。
另有業内人士直言,月之暗面遇到的挑戰是:從資源的維度,投流投不過豆包;從技術和產品心智的維度,目前被 DeepSeek 反超。" 如果想守住生态位,需要做一些改變或者嘗試。比如開源,比如調整引流策略等。"
值得注意的是,和豆包與 DeepSeek" 供血模式 " 的差異,意味着月之暗面需要給投資方、給外界新的思路。
創立至今,月之暗面已經完成 4 輪融資,它對于算力的依賴也導致月之暗面在與互聯網大廠和融資過程中,采取了部分 " 算力券 " 模式()。
而 DeepSeek 誕生于量化投資公司幻化量方,在 2021 年幻化量方資金管理規模突破千億元,至今為止 DeepSeek 沒有向外界進行融資。豆包則是字節公司内戰略級項目,根據最新的信息 2025 年字節 AI 相關投入可能将超千億級。
不過,對于 DeepSeek 的崛起,月之暗面内部心态是樂觀的。月之暗面聯創張予彤在朋友圈和小紅書發文表示:" 從 23 年老王一紙英雄帖招募英才,到 24 年 Kimi 移動端上線和長文本能力,再到 2025 年 DeepSeek 的開源新模型讓更多人相信了 AGI 可以實現。每逢春節,AI 的發展速度都遠超想象。" 另有相關人士認為,DeepSeek 的崛起,裏面有天時地利一系列因素。"OpenAI 自己論文裏提及的兩個發現了 o1 奧秘的中國公司就是 DeepSeek 和月之暗面,在長思考模式()下,Kimi k1.5 是全球唯一在 OpenAI 之外實現 O1 級别多模态推理性能的模型。"
該相關人士告訴虎嗅,DeepSeek 掀起的這波 C 端用户 AI 熱,對月之暗面和行業其實都是利好:"2025 年以來持續增長,日活和月活都達到了新高。" 另有人士表示 " 由于 DeepSeek 伺服器不穩定,一波用户分流到了 Kimi。"
月之暗面正在發生的變化
在月之暗面位于北京海澱區的總部,門口有一架鋼琴,每到午休時總會有工程師在這裏彈琴。這架鋼琴,從月之暗面搬到這裏後,就有了。
月之暗面創始人楊植麟有濃郁的理想主義的一面,這家鋼琴以及月之暗面十幾個會議室的名字,藏着端倪:和 DeepSeek 等 AI 公司喜歡從科幻片、數學原理中取會議室名字不同,月之暗面所有會議室的名字都源自樂隊,每個會議室門口還擺着 " 名字源頭 " 樂隊的黑膠唱片。
在大部分時間裏,楊植麟是專心于研發,公司的管理與運轉由幾個聯創分工承擔。在常見的狀态中,楊植麟可能連續幾天、甚至幾周為了攻克一個技術難題而減少與外界的過多接觸。
在最新的月之暗面組織框架内,五個人構成了公司運轉的核心:
楊植麟作為 CEO 扮演着技術研發的總負責人的角色,不同的產品會有單獨的項目組,每個項目組會有單獨的產品負責人。
在楊植麟之外,月之暗面總還有 4 個聯創:
張宇韬:作為聯合創始人,他也是楊植麟上一次創業項目循環智能的聯創之一,和楊植麟一起連續創業,絕對算是楊植麟的心腹戰友。在月之暗面,張宇韬負責產品工作更多一些,
周昕宇、吳育昕都是聯合創始人,他們的具體工作和管理範圍在過去一年多有過多次調整。整體上看,這兩位主要從事技術、項目相關的工作。周昕宇、吳育昕和張宇韬相當于月之暗面之中,楊植麟的核心技術與產品團隊成員。
張予彤也是月之暗面的聯合創始人,她主要承擔公司内用户增長、融資以及一部分產品相關工作。
在員工側," 月暗難進 " 是不少候選人在小紅書等平台上的常見説法。月之暗面比較看重年輕且 " 國際國内科技大廠履歷 " 和 " 成功產品經驗 " 的人才,在月之暗面内,帶隊做一線項目的人,大多有這類背景。截至目前,月之暗面内部沒有 OKR 相關的考核指标。
在 2025 年初,月之暗面内部進一步聚焦于模型能力本身。公司内,技術研發和迭代的速度在加快。
虎嗅獲悉,這些研發都由楊植麟帶隊推動,随着文生圖和文生視頻先後在 11 月和 1 月完成上線或更新,月之暗的多模态能力基本完成。到 1 月 20 日,Kimi 幾乎在 DeepSeek R1 上線的同時,宣布了 k1.5 版本的發布。
據悉,2025 年,月之暗面圍繞模型能力的關鍵方向,除了繼續強化多模态部分外,還會繼續強化長文本推理能力。
而在用户增長方面,去年月之暗面以投流拉新為主要打法,就 2025 年這一策略,虎嗅向月之暗面求證,對方尚未給出确定性説法。但有相關人士表示,豆包和月之暗面在 2024 年的大力投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國產 AI 的心智基礎。" 豆包和 Kimi 的決策層都不是傻子,當 AI 在 C 端市場冷啓動的時候,推廣确實就是教育市場的重要手段,這兩家的留存大約都在 50% 以上,并沒有外界傳得那麼差。"
不過,擺在月之暗面面前的一個挑戰是如何盈利。
截至目前,月之暗面的 Kimi 通過 API 接入有一部分 B 端收入,在 C 端市場,Kimi 尚未向用户收費,只通過打賞模式解決高峰期優先使用的問題。虎嗅獲悉,在收入上,目前月之暗面尚無法做到收支平衡。在 2024 年 8 月月之暗面完成 B 輪融資後(),迄今為止尚未公布新的融資信息。
商業化,顯然是 2025 年月之暗面繞不開的關鍵問題。
一方面,随着 DeepSeek 崛起,投資界會重新思考對于 C 端大模型產品的產品與投資回報模型;另一方面圍繞 C 端用户的争奪,DeepSeek、豆包、Kimi 的競争只會在 2025 年更為激烈,而目前從 DAU 數據上,Kimi 距離 DeepSeek 有一定差距,如果想追上這個用户 " 缺口 ",月之暗面顯然需要找一些新的方法。
簡言之,月之暗面在尋找新融資以及用户拉新上會遇到 " 兩個方向的張力 ",它需要在一個視窗期内盡快找到用户增長更高效的方式,或者證明用户付費意願的潛力,以獲得更多資金和算力支持。
不過,也有相關人士向虎嗅透露,截至目前月之暗面的資金壓力還好,并無迫切融資的需求。" 整個 2024 年月之暗面也并未和阿裏談過收購事宜。" 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虎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