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在“世界五金之都”,看见拼多多新质供给的澎湃生命力,欢迎阅读。
依托电商生态的普惠流量、透明规则和消费洞察,越来越多产业带商家将告别 " 幕后工厂 ",像周志宇和圣鹿一样,成为有名字、有故事、有用户的品牌主理人。
撰文|张贺飞
编辑|沈菲菲
地处浙江中部的永康,一座没有金属矿产资源的 " 小城 ",却有着 " 世界五金之都 " 的美誉。小到玻璃杯、保温杯,大到安全门和各类技术装备,浙江永康有着全世界最完备、成熟的五金产业链条。
和国内的很多产业带一样,永康的不少工厂以代工起家,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下,供应链各个环节日趋成熟,却也遇到了进入门槛低、边际利润薄、产品生命周期短等问题,长期处于 " 微笑曲线 " 的底端。
不同的是,一群群思维敏捷的年轻人,趁着新电商加码 " 新质供给 " 的浪潮,开启了 " 世界五金之都 " 的破局之路。
01.
产业带孕育了创业 " 黑土地 "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永康人,周志宇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在五金行业闯荡,熟悉了行业脉络后,在 2012 年建造了自己的工厂,一开始主要生产五金配件,2015 年逐渐转向代工各类厨具产品。
为了获取更多的订单,周志宇曾经和同行抢客户、卷价格,原本代工的利润就比较微薄,还要应对回款困难的风险。厌倦了这种无意义的内卷,周志宇萌生了自建品牌的想法,并给品牌取名 " 伊之福 "。
彼时永康当地已经有不少厨具厂家,不乏外界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因为入局的时间比较 " 晚 ",周志宇选择将电商作为品牌的主阵地:2020 年入驻拼多多,并在拼多多运营人员的帮助下一步步搭建起了电商运营团队。
到了 2024 年,周志宇的 " 伊之福 " 已经成为拼多多厨具品类的 TOP 品牌,年销售额占到所有线上渠道的 50% 以上。同时工厂的产能分布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2019 年之前以 " 外贸代工 " 为主,2024 年产线增加到了十几条,电商平台的销量占据了三分之二的产线。
回顾周志宇的创业历程,永康的五金产业带扮演了 " 黑土地 " 的角色,起到了两个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是高效。
据周志宇介绍,从发掘商机到产品上线,只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包含采购、生产、产品页面制作等所有流程。即使需要重新开模,产品设计、模具压铸、生产调配到快递发货的周期,往往不会超过一个月。永康完备的五金产业链条,让周志宇在内的永康商家可以更快地满足市场的新需求。
二是成长。
可以看到,身为 " 世界五金之都 " 的永康,沉淀下来的不仅仅是产业链和生产能力,还有和研发、销售、运营息息相关的人才体系。这种系统化的产业更新,赋予了年轻创业者 " 敢闯敢拼 " 的底气。
和周志宇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 "95 后 " 商家圣鹿。
2019 年大学毕业后,圣鹿入职了永康一家厨具企业任职拼多多店铺运营。对平台的规则和运营机制深入了解后,圣鹿和朋友一起在 2024 年注册了 " 蓝洁仕 " 品牌,并将拼多多作为经营主场平台。
背靠成熟的五金产业带,圣鹿很快打造了 " 爆款 " 产品电子秤,陆续将品类扩充到了锅铲、铁锅等等,月销售额猛涨到千万元左右。短短一年时间里,圣鹿在拼多多上已成为细分类目的 TOP1 店铺。
02.
在新电商孵化 " 品牌梦 "
产业带 " 触网 " 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十几年前。在消化产能的愿景下,不少工厂以白牌的形式涌入电商,绕过层层中间环节,让商品直接触达消费者。不仅打开了新的销路,消费者也买到了物美价廉的商品。
问题在于,一个产业带往往有成千上万个商家,由于产业技术门槛低,很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局面。以至于有些商家为了价格上有优势,不惜偷工减料,出现了不少让产业带污名化的劣质产品。
和老一辈的创业者相比,周志宇和圣鹿都有一个品牌梦,拼多多等新电商对 " 新质供给 " 的扶持,助力产业带商家打通了新的发展范式。
比如对消费者诉求的及时反馈。
产业带走出过去的 " 加工 " 环节,转向生产、销售、品牌的全链条,最大的挑战其实是思维方式。" 卖货 " 不应该是商家的唯一目标,跑通生产到品牌的进阶路径,才是符合长期主义的运营理念。
让周志宇印象深刻的是:由于某款锅在设计上存在一个小缺陷,导致盖珠安装后不能反扣,在发货的时候被迫将盖珠单独包装。客服有次接到用户反馈说,家里没有螺丝刀,没有办法安装盖珠。为了解决这个痛点,周志宇无偿为消费者补发螺丝刀,并及时为后续每一笔订单附赠螺丝刀,虽然提到了成本,但极大地提升了用户满意度,并因此获得了拼多多的卓越服务奖。
再比如数据驱动的精细化运营。
有别于老一辈对经验的依赖,周志宇和圣鹿的爆款方法论里,最大的相似点在于数据驱动,主动在平台的销量数据中发现商机,利用产业带的高周转迅速上新,巧妙解决了产品生命周期短的弊病。
为了避免 " 盲目上新 ",周志宇还构建了一套数据驱动的运营体系:" 每次有新产品上线时,会协同运营、设计、采购、客服等所有部门参与,根据实时的销量数据进行调整,避免某个环节的短板牺牲利润。" 和传统的代工业务相比,精细化运营改变了 " 被动接单 " 的局面,同时不断向供应链提出创新和改进需求,驱动整个产业带持续向上走。
确切地说,周志宇和圣鹿的创业路线,和拼多多着意扶持的 " 新质供给 " 不谋而合。
在大数据、AI 等工具的帮助下,扎根五金产业带的周志宇和圣鹿,成了能够精准捕捉消费者需求的 " 有数企业 ";通过产品、技术上的创新,提供差异化、高品质的商品来赢得市场。
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周志宇和圣鹿的不会是一两个特殊案例,而是所有产业带商家的 " 群像 "。
当产业带的禀赋遇到拼多多代表的电商生态,为商家们 " 碰撞 " 出了品牌化的机会,打通了产业带立体化转型的通路:依托电商生态的普惠流量、透明规则和消费洞察,越来越多产业带商家将告别 " 幕后工厂 ",直接走向台前,像周志宇和圣鹿一样,成为有名字、有故事、有用户的品牌主理人。
03.
用 " 新质供给 " 激发创新活力
现阶段亟需回答的问题是,在全球贸易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怎么帮助越来越多的产业带商家转变经营思路,不断提升商家的运营能力和品牌意识,加速产业带的优质供给触达消费终端?
最近,拼多多 " 商家权益保护委员会 " 宣布推出重磅惠商计划 " 千亿扶持 ",未来三年内拟投入资金、流量等资源超过 1000 亿元人民币,加码高质量电商生态建设,助推平台商家新质转型更新,全力构建用户、商家及平台多方共赢的商业生态。
国内大大小小的产业带中,和周志宇、圣鹿一样的商家还有很多,他们是驱动产业带走向新质供给的 " 活水 "。拼多多 " 千亿扶持 " 的初衷,旨在顺应潮水的方向,在供给侧掀起一轮新质变革。
首先通过真金白银的投入降低商家的试错成本。
电商流量红利的消失,倒逼商家必须走向品质化、品牌化,无形中也增加了商家的试错成本。不管是下调店铺保证金、技术服务的降费,还是退还推广费,其实都在降低商家的交易成本。当商家不必为每笔交易支付高额佣金时,他们更愿意尝试新品开发、服务更新、寻求品牌的差异化定位。
其次利用数据和资源赋能提升商家的品质管理。
之所以能够用一年时间走完其他品牌多年的路,圣鹿在采访中多次提到拼多多运营人员的 1V1 运营指导。在平台运营人员的建议下,圣鹿确立了 " 质价比 " 的品牌路线,在保障高质量的同时,避免过高的产品溢价。平台和商家在 " 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商品 " 的共识下,形成了共生共荣的生态关系。
同时为商家们规划了一条良性的品牌成长路径。
周志宇和圣鹿在拼多多上的销量增长,离不开一个特殊的节点,即拿到拼多多的 " 黑标 " 品牌认证。特别是圣鹿的 " 蓝洁仕 ",从品牌创立到 " 黑标 " 的品质认证,仅用了半年的时间。背后则是一条良性的品牌成长路径,只要商家能够保障产品质量,就能获得集中曝光和流量补贴,实现品牌从 0 到 1 的成长。
不难发现,拼多多并未满足于流量分发和交易撮合,而是深入到了产业当中,从产品、运营等全方位入手,为商家规划成长路径,扶持起一批批优质商家,帮助他们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能力,进而带动整个产业带的高质量发展。
拼多多的用意并不难解释。中国在电商行业已经探索了二十多个年头," 电商 " 一词的意义,早已超越了 " 卖货渠道 " 的范畴,承担了连接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数字化产业枢纽。
深入产业带的拼多多,诠释了一种新的生态体系——通过资源倾斜引导产业带商家向品质化转型,借由产业带的创新更新反哺消费更新,再通过消费更新驱动产业进阶,用 " 新质供给 " 激活产业带的创新活力,形成 " 提质不提价 " 的良性循环,推动电商从 " 流量竞争 " 转向 " 价值创造 "。
04.
写在最后
也许在多年以后,浙江永康让人记住的,不只是 " 世界五金之都 ",还是产业带走向 " 新质供给 " 的标杆答卷。
产业带作为中国制造的代名,不再单纯依赖劳动力与成本优势,而是由产品力、品牌力和生态创新共同驱动。因为一批具有审美能力、技术理解和电商经验的 " 新一代产业人 ",正在推动产业带从 " 制造为主 " 向 " 品牌为核 " 转变。
产业带,已经成为品牌的土壤,创新的起点。
主理人 | 张贺飞(Alter)
前媒体人、公关,现专职科技自媒体
钛媒体、36kr、创业邦、福布斯中国等专栏作者
转载、商务、开白以及读者交流,请联系个人微信「imhe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