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在“世界五金之都”,看見拼多多新質供給的澎湃生命力,歡迎閱讀。
依托電商生态的普惠流量、透明規則和消費洞察,越來越多產業帶商家将告别 " 幕後工廠 ",像周志宇和聖鹿一樣,成為有名字、有故事、有用戶的品牌主理人。
撰文|張賀飛
編輯|沈菲菲
地處浙江中部的永康,一座沒有金屬礦產資源的 " 小城 ",卻有着 " 世界五金之都 " 的美譽。小到玻璃杯、保溫杯,大到安全門和各類技術裝備,浙江永康有着全世界最完備、成熟的五金產業鏈條。
和國内的很多產業帶一樣,永康的不少工廠以代工起家,在充分的市場競争下,供應鏈各個環節日趨成熟,卻也遇到了進入門檻低、邊際利潤薄、產品生命周期短等問題,長期處于 " 微笑曲線 " 的底端。
不同的是,一群群思維敏捷的年輕人,趁着新電商加碼 " 新質供給 " 的浪潮,開啟了 " 世界五金之都 " 的破局之路。
01.
產業帶孕育了創業 " 黑土地 "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永康人,周志宇大學畢業後就開始在五金行業闖蕩,熟悉了行業脈絡後,在 2012 年建造了自己的工廠,一開始主要生產五金配件,2015 年逐漸轉向代工各類廚具產品。
為了獲取更多的訂單,周志宇曾經和同行搶客戶、卷價格,原本代工的利潤就比較微薄,還要應對回款困難的風險。厭倦了這種無意義的内卷,周志宇萌生了自建品牌的想法,并給品牌取名 " 伊之福 "。
彼時永康當地已經有不少廚具廠家,不乏外界耳熟能詳的知名品牌。因為入局的時間比較 " 晚 ",周志宇選擇将電商作為品牌的主陣地:2020 年入駐拼多多,并在拼多多運營人員的幫助下一步步搭建起了電商運營團隊。
到了 2024 年,周志宇的 " 伊之福 " 已經成為拼多多廚具品類的 TOP 品牌,年銷售額占到所有線上渠道的 50% 以上。同時工廠的產能分布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2019 年之前以 " 外貿代工 " 為主,2024 年產線增加到了十幾條,電商平台的銷量占據了三分之二的產線。
回顧周志宇的創業歷程,永康的五金產業帶扮演了 " 黑土地 " 的角色,起到了兩個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是高效。
據周志宇介紹,從發掘商機到產品上線,只需要一個星期的時間,包含采購、生產、產品頁面制作等所有流程。即使需要重新開模,產品設計、模具壓鑄、生產調配到快遞發貨的周期,往往不會超過一個月。永康完備的五金產業鏈條,讓周志宇在内的永康商家可以更快地滿足市場的新需求。
二是成長。
可以看到,身為 " 世界五金之都 " 的永康,沉澱下來的不僅僅是產業鏈和生產能力,還有和研發、銷售、運營息息相關的人才體系。這種系統化的產業更新,賦予了年輕創業者 " 敢闖敢拼 " 的底氣。
和周志宇有着相似經歷的,還有 "95 後 " 商家聖鹿。
2019 年大學畢業後,聖鹿入職了永康一家廚具企業任職拼多多店鋪運營。對平台的規則和運營機制深入了解後,聖鹿和朋友一起在 2024 年注冊了 " 藍潔仕 " 品牌,并将拼多多作為經營主場平台。
背靠成熟的五金產業帶,聖鹿很快打造了 " 爆款 " 產品電子秤,陸續将品類擴充到了鍋鏟、鐵鍋等等,月銷售額猛漲到千萬元左右。短短一年時間裡,聖鹿在拼多多上已成為細分類目的 TOP1 店鋪。
02.
在新電商孵化 " 品牌夢 "
產業帶 " 觸網 " 的時間,可以追溯到十幾年前。在消化產能的願景下,不少工廠以白牌的形式湧入電商,繞過層層中間環節,讓商品直接觸達消費者。不僅打開了新的銷路,消費者也買到了物美價廉的商品。
問題在于,一個產業帶往往有成千上萬個商家,由于產業技術門檻低,很容易陷入同質化競争的局面。以至于有些商家為了價格上有優勢,不惜偷工減料,出現了不少讓產業帶污名化的劣質產品。
和老一輩的創業者相比,周志宇和聖鹿都有一個品牌夢,拼多多等新電商對 " 新質供給 " 的扶持,助力產業帶商家打通了新的發展範式。
比如對消費者訴求的及時反饋。
產業帶走出過去的 " 加工 " 環節,轉向生產、銷售、品牌的全鏈條,最大的挑戰其實是思維方式。" 賣貨 " 不應該是商家的唯一目标,跑通生產到品牌的進階路徑,才是符合長期主義的運營理念。
讓周志宇印象深刻的是:由于某款鍋在設計上存在一個小缺陷,導致蓋珠安裝後不能反扣,在發貨的時候被迫将蓋珠單獨包裝。客服有次接到用戶反饋說,家裡沒有螺絲刀,沒有辦法安裝蓋珠。為了解決這個痛點,周志宇無償為消費者補發螺絲刀,并及時為後續每一筆訂單附贈螺絲刀,雖然提到了成本,但極大地提升了用戶滿意度,并因此獲得了拼多多的卓越服務獎。
再比如數據驅動的精細化運營。
有别于老一輩對經驗的依賴,周志宇和聖鹿的爆款方法論裡,最大的相似點在于數據驅動,主動在平台的銷量數據中發現商機,利用產業帶的高周轉迅速上新,巧妙解決了產品生命周期短的弊病。
為了避免 " 盲目上新 ",周志宇還構建了一套數據驅動的運營體系:" 每次有新產品上線時,會協同運營、設計、采購、客服等所有部門參與,根據實時的銷量數據進行調整,避免某個環節的短板犧牲利潤。" 和傳統的代工業務相比,精細化運營改變了 " 被動接單 " 的局面,同時不斷向供應鏈提出創新和改進需求,驅動整個產業帶持續向上走。
确切地說,周志宇和聖鹿的創業路線,和拼多多着意扶持的 " 新質供給 " 不謀而合。
在大數據、AI 等工具的幫助下,扎根五金產業帶的周志宇和聖鹿,成了能夠精準捕捉消費者需求的 " 有數企業 ";通過產品、技術上的創新,提供差異化、高品質的商品來赢得市場。
也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周志宇和聖鹿的不會是一兩個特殊案例,而是所有產業帶商家的 " 群像 "。
當產業帶的禀賦遇到拼多多代表的電商生态,為商家們 " 碰撞 " 出了品牌化的機會,打通了產業帶立體化轉型的通路:依托電商生态的普惠流量、透明規則和消費洞察,越來越多產業帶商家将告别 " 幕後工廠 ",直接走向台前,像周志宇和聖鹿一樣,成為有名字、有故事、有用戶的品牌主理人。
03.
用 " 新質供給 " 激發創新活力
現階段亟需回答的問題是,在全球貿易存在諸多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怎麼幫助越來越多的產業帶商家轉變經營思路,不斷提升商家的運營能力和品牌意識,加速產業帶的優質供給觸達消費終端?
最近,拼多多 " 商家權益保護委員會 " 宣布推出重磅惠商計劃 " 千億扶持 ",未來三年内拟投入資金、流量等資源超過 1000 億元人民币,加碼高質量電商生态建設,助推平台商家新質轉型更新,全力構建用戶、商家及平台多方共赢的商業生态。
國内大大小小的產業帶中,和周志宇、聖鹿一樣的商家還有很多,他們是驅動產業帶走向新質供給的 " 活水 "。拼多多 " 千億扶持 " 的初衷,旨在順應潮水的方向,在供給側掀起一輪新質變革。
首先通過真金白銀的投入降低商家的試錯成本。
電商流量紅利的消失,倒逼商家必須走向品質化、品牌化,無形中也增加了商家的試錯成本。不管是下調店鋪保證金、技術服務的降費,還是退還推廣費,其實都在降低商家的交易成本。當商家不必為每筆交易支付高額傭金時,他們更願意嘗試新品開發、服務更新、尋求品牌的差異化定位。
其次利用數據和資源賦能提升商家的品質管理。
之所以能夠用一年時間走完其他品牌多年的路,聖鹿在采訪中多次提到拼多多運營人員的 1V1 運營指導。在平台運營人員的建議下,聖鹿确立了 " 質價比 " 的品牌路線,在保障高質量的同時,避免過高的產品溢價。平台和商家在 " 為消費者提供優質商品 " 的共識下,形成了共生共榮的生态關系。
同時為商家們規劃了一條良性的品牌成長路徑。
周志宇和聖鹿在拼多多上的銷量增長,離不開一個特殊的節點,即拿到拼多多的 " 黑标 " 品牌認證。特别是聖鹿的 " 藍潔仕 ",從品牌創立到 " 黑标 " 的品質認證,僅用了半年的時間。背後則是一條良性的品牌成長路徑,只要商家能夠保障產品質量,就能獲得集中曝光和流量補貼,實現品牌從 0 到 1 的成長。
不難發現,拼多多并未滿足于流量分發和交易撮合,而是深入到了產業當中,從產品、運營等全方位入手,為商家規劃成長路徑,扶持起一批批優質商家,幫助他們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能力,進而帶動整個產業帶的高質量發展。
拼多多的用意并不難解釋。中國在電商行業已經探索了二十多個年頭," 電商 " 一詞的意義,早已超越了 " 賣貨渠道 " 的範疇,承擔了連接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數字化產業樞紐。
深入產業帶的拼多多,诠釋了一種新的生态體系——通過資源傾斜引導產業帶商家向品質化轉型,借由產業帶的創新更新反哺消費更新,再通過消費更新驅動產業進階,用 " 新質供給 " 激活產業帶的創新活力,形成 " 提質不提價 " 的良性循環,推動電商從 " 流量競争 " 轉向 " 價值創造 "。
04.
寫在最後
也許在多年以後,浙江永康讓人記住的,不只是 " 世界五金之都 ",還是產業帶走向 " 新質供給 " 的标杆答卷。
產業帶作為中國制造的代名,不再單純依賴勞動力與成本優勢,而是由產品力、品牌力和生态創新共同驅動。因為一批具有審美能力、技術理解和電商經驗的 " 新一代產業人 ",正在推動產業帶從 " 制造為主 " 向 " 品牌為核 " 轉變。
產業帶,已經成為品牌的土壤,創新的起點。
主理人 | 張賀飛(Alter)
前媒體人、公關,現專職科技自媒體
钛媒體、36kr、創業邦、福布斯中國等專欄作者
轉載、商務、開白以及讀者交流,請聯系個人微信「imhe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