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DeepSeek爆火,毕业生涌向AI等新兴行业,欢迎阅读。
作 者丨吴文汐
编 辑丨陈洁
图 源丨 AI
2 月 12 日,正值元宵节,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前往武汉市新洲区涨渡湖街道沐家泾社区,发现这里早早支起了几排蓝色帐篷,陆续有不少人拿着简历前来参加这场 " 春风行动 " 招聘会,向企业负责人咨询情况和填写表单,其中有不少是即将毕业的高校学生。据了解,新洲区已在 2 月 6 日举办过一场面向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的专场招聘会,除提供就业岗位外,也提供 " 求职问诊 " 服务。
不只是武汉,今年以来,上海、南京、东莞、福州、青岛等地都筹备举办了各类招聘会。与此同时,正在求职的毕业生和有招工需求的企业也开始为即将到来的 " 金三银四 " 春招周期做准备。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发现,今年的春招市场相较往年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一方面,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多地重新调整或取消应届高校毕业生身份认定限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市场的紧张局势,但或会使得整体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多变。
另一方面,在新技术新产业加速 " 改写 " 世界的当下,人工智能、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行业岗位求职意向迅速增长,许多企业岗位也在招聘需求中加上了 " 数智化 " 的前缀。技术和产业迭代催生出招聘市场需求的改变,这也将为应届毕业生就业带来更多的挑战。
尤其是最近以 DeepSeek 为代表的 AI 热潮冲击就业市场,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5 年春招市场行业周报 ( 第一期 ) 》,春招首周,劳动力市场供需两端双增长,活跃程度不断提高。其中,人工智能行业求职人数同比增速位居行业第一,达到 33.4%。
不断升温的春招市场
武汉是高校毕业生数量排名靠前的城市,武汉的经开区、新洲区、武昌区、青山区、蔡甸区等区網域已经举办了今年的首场 " 春风行动 " 招聘会。结合各个区網域产业结构的特征,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也体现出差异化,例如武汉经开区招聘会现场有多家高新科技、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等领網域制造业企业,武昌区招聘会涵盖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互联网金融、生物医药、现代服务等岗位。
据武汉市人社局介绍,一季度,武汉市将推进稳岗就业促进行动,持续开展 " 春风行动 " 等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活动,进一步加大招聘场次,提升匹配效率,举办定制化、分群体、分行业招聘活动 160 场以上,提供岗位不少于 20 万个,保障企业用工需求 2.5 万人以上。
不只是武汉,目前,全国多地已进入 " 春招节奏 ",例如南京在 2 月 13 日上午举办了 2025 年新春首场综合招聘会,提供近 2000 个岗位。据了解,此场招聘会后,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将于 2 月 18 日起持续于每周二至周五举办常规现场招聘会。
智联招聘 2 月 10 日发布的《2025 年春招市场行业周报(第一期)》显示,春招首周,在供需两端规模走势上,活跃职位数和求职人数均呈现出上升趋势。特别是在正月初八开工第一天,两者分别跃升至除夕的 8.2 倍和 7.5 倍,环比前一天均实现翻倍,随后两天也保持上升态势。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大多已开始为冲刺春招做准备。
重庆人杨瑞目前就读于河北保定一所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她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自己从去年秋招开始已经参加了 6 次招聘会,主要通过就业公众号、院系就业信息群、招聘軟體、公司官网等渠道搜索信息,线上线下同步找工作。
" 我现在还处于‘广撒网’的状态,但最希望找到一份离家近的工作,目前已经获得了一个管培生的机会。虽然都说今年的就业竞争压力大,但我现在的情况还比较乐观。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非常重要,我打算再多参加一些双选会,以及等待学校春招的安排,尽量多争取一些机会。" 杨瑞表示。
而在供给端,企业筹备春招的情况也是 " 冷暖各异 ",记者采访的多家企业表示今年春招整体招录规模不大。" 我们 2024 年一直在补充人员,已经全部到位,今年上半年计划暂停增员。" 广州市一家外贸企业负责人告诉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但也有企业表示今年计划扩招。" 公司的春招策划已经基本敲定,学校在下周会陆续开学,我们也会开始进行春招工作。" 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九州通大学副校长陈亮向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公司近几年对于人才招聘的需求正在逐年扩大。相较往年,今年计划提升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比例,希望在核心领網域储备一批具有天赋和潜质的人才,做长期的跟进和培养。
" 我们认为越是复杂的市场环境越需要储备一些好的人才,所以我们对于校园人才的招引力度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重视,希望能为公司发展补充源源不断的備份力量。" 陈亮说。
毕业生更青睐新兴行业
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25 年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 1222 万人,同比增加了 43 万。
" 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在接受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毕业生人数创新高,加上再就业人群,求职大军规模空前。另一方面,企业招聘动力不足,就业岗位数量和质量均有所下降。
从地方来看,上海、湖南等地已预测到毕业生数量增长将带来的就业压力,并提前部署了应对措施。1 月 17 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市政府民生主题记者会,会上指出,2025 年,上海全市高校应届毕业生预计有 24.6 万人,再创新高。上海将因地制宜拓岗位、搭平台、送政策,做细职业指导、技能提升、岗位推介等 "1131" 实名服务,帮助高校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
此前,湖南省透露该省 2025 届高校毕业生预计突破 52 万。据悉,为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湖南省出台了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 16 条、保障重点企业用工 10 条等系列政策,并设立了总规模 5.05 亿元的湖南省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在校大学生或应届大学毕业生创办、师生共同创办的项目。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规模增长的同时,毕业生对于求职岗位的意向也出现了新的趋势,更多人倾向于在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寻找工作机会。
根据智联招聘报告数据,2025 年春招首周,人工智能行业求职人数同比增速位居行业第一,达到 33.4%。同时,人工智能工程师的求职增速也位居职业榜首,为 69.6%。猎聘大数据研究院《2025AI 技术人才供需洞察报告》显示,从 AI 技术职位的招聘薪资来看,50 万年薪以上的职位占比最高,为 30.97%。
陈亮也提到,在公司整体的三年战略中,数智化是重要方面。公司在高校招聘端口需要储备一些天赋型人才,也会尝试在人工智能领網域寻找与公司匹配的人才。
据麦肯锡最新报告显示,到 2030 年,中国对 AI 专业人才的需求预计将达到 600 万,而人才缺口可能高达 400 万。
新兴行业正逐步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 " 集纳器 "。AI 行业之外,上述智联招聘的报告指出,在低空经济的驱动下,春招第一周航空 / 航天研究与制造行业人才供需均同比增长一至二成。而在智能化发展趋势下,国产芯片需求旺盛,电子技术 / 半导体 / 集成电路行业春招首周招聘同比增长 9.2%。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也带动了相关人才的需求增长。
在重庆一所大学就读材料工程硕士的甘骏向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因为研究方向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所以更期望找到电池、光伏或是半导体行业的工作。" 新能源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很多企业都在扩招,但对于求职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能源车企的要求比其他能源企业还要更高一些,竞争非常激烈,而且行业对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比较友好。"
一位业内专家分析,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传统行业正在经历转型更新,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新兴行业的发展虽然为就业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但目前还难以完全消化如此庞大的毕业生群体。
值得一提的是,从 2024 年以来,多地已出台新政,调整应届高校毕业生身份认定限制。1 月 2 日,四川省人社厅就《关于进一步深化就业领網域改革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出,按照统一部署,取消应届高校毕业生身份认定限制,调整机关公招年龄上限。
此前,上海在 2024 年 10 月印发《关于优化调整高校毕业生参加本市招考(聘)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应向毕业证书落款年度 2 年内(含毕业当年度)未落实编制内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开放,不对其是否有工作经历、缴纳社保作限制。截至目前,江西、福建、山东、湖南、云南、贵州、广西、浙江等省份也调整了应届生身份认定政策。
在马亮看来,应届毕业生身份认定标准的放宽,反映出就业市场自由多元的趋势。毕业生不再是毕业就要择业就业,而可能有更多不同选择,比如暂缓就业或灵活就业。
当然,延长应届生身份 " 保质期 ",并不意味着就业难度大幅降低。" 为促进毕业生就业,高校应主动与用人部門对接沟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求职机会。要加强毕业生求职意向引导和能力培训,同时加强长期战略规划,适应就业形势做好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政府部门也应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切实保障求职者的公平就业权利,严厉打击各类就业歧视,营造一个规范健康的就业市场。" 马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