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健康经验:“厌童”情绪背后,这里有一份“熊孩子”有效沟通指南,欢迎阅读。
最近关于 " 厌童 " 的话题备受关注,不少公共场所都在明里暗里表示:我们不欢迎儿童。也有网友表示:我们 " 厌 " 的不是顽皮孩子,而是对孩子不加约束、放任自流的家长。
孩子高铁吵闹事件时常成为网络热点
图源微博 ©️新浪新闻
但 " 管孩子 " 这件事的确也不容易。和上一代相比,8090 后的家长们大多数时候尽量 " 和风细雨 ",有时候 " 花言巧语 ",但憋不住了也会 " 狂风暴雨 "。
而更多的时候,年轻的家长似乎是 " 不知所措 " 的:好好说,孩子不听;发脾气,两败俱伤。尤其是面对两三岁时 " 招人嫌 " 的小屁孩、六七岁上蹿下跳的 " 熊孩子 "、更大一点振振有词的小学生,我们往往会左右为难,想要立规矩又怕伤自尊,不知道如何把握其中的 " 度 "。
图源 © 小舍得
实际上," 爱 " 与 " 教育 " 完全可以兼得,关键只在于五个字:温柔而坚定。
我女儿三岁的时候,有一次在地铁上哭闹不休,只为了要去自己喜欢的游乐场。我耐心地向她解释了不能去的原因,但她依然兀自发脾气、踢椅子。我严肃地警告她,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叫嚷、破坏公物,如果再这样我们就下车。
但她根本不听,还是吵闹不休。于是在下一站,我真的带她下车了。等乘客都走了,我们站在空荡荡的站台上,她终于不闹了。我告诉她,游乐场我改天会带她去,但 " 公共场合不能吵闹 " 这一点是规矩,希望她以后能遵守。
她虽然不太乐意,但还是点点头。在这以后,她果然没有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这是一个看上去平平无奇但内有 " 乾坤 " 的案例,充分体现了 " 温柔而坚定 " 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
首先,在立规矩、下命令之前先有一个 " 耐心解释 " 的环节。很多人认为孩子不懂道理,没必要解释那么清楚。但其实 " 解释 " 本身就在传达你对孩子的 " 尊重 ",而尊重正是爱的表现之一。
解释,同时也是在 " 矫正 " 孩子的认知。在认知心理学看来,一个人的不良行为背后是不恰当的 " 认知 ",要改变行为就需要先改变认知。" 公共场合吵闹会打扰到别人,不礼貌 ",这就是认知;所以我们要保持安静,这是行为。
当然很多时候,孩子闹起脾气来会不管不顾,这就需要第二步,警告。
警告一定要有力:一是态度上要严肃,不能 " 半开玩笑 "、" 宠溺 " 式的,善于察言观色的孩子很容易分别其中的差异;二是要有实现的可能。比如 " 再闹就让警察叔叔来抓你 " 这种话就非常无力,两岁的孩子已经能一眼看穿。
第三,说到要做到。警告之后孩子依然不听,那是他们还在试图探寻大人的边界、试探事情的后果,此时如果我们不能说到做到,对于孩子而言就是 " 放任 "。
在前文的案例中,还没到目的地我们就提前下车,虽然不是什么严重的惩罚措施,但却能让孩子意识到父母是有 " 执行力 " 的,是 " 言出必行 " 的。此时我们再次强调规矩、帮助孩子建立合理认知,就可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 温柔 " 这件事,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 " 溺爱 ",但这二者其实相去甚远。" 溺爱 " 是不自知的、放任的、无原则的;" 温柔 " 却是自我觉察的、发自内心的、有技巧的。
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而 " 温柔 " 是爱的恰当表达。它意味着理解、尊重、包容;它意味着耐心地教孩子学走路,也耐心地引导他明辨是非、适应世界。它不仅仅是言辞上的温言细语、态度上的 " 强压怒火 ",而是真的与孩子共情,倾听他的想法,体会他的感受。
从人类大腦的发展过程来看,主管亲密关系和情绪的边缘系统会比较早发育,然后再是主打 " 智商 " 的大腦皮质发育。也就是说,只有当孩子打好了亲密关系的基础,获得了足够的安全感,建立了对父母的充分信任与依恋,他的学习与成长才可能更顺畅。
而 " 坚定 ",则是通过恰当的引导、有力的规训,帮助孩子明确行动的界限,建立是非的观念,学会自我控制和适应社会。
这里的 " 坚定 " 包括几个不同方面:首先是劝诫的态度,要坚定不移,而且最好在孩子第一次犯错时就要足够坚决地表示出来。
比如孩子说脏话,有时候可能只是因为好玩,或者受同伴影响。如果父母觉得这是不可取的行为,就要在孩子第一次说的时候加以阻止,并且指出其严重性。如果一开始就轻飘飘地对待,等发展到后面形成习惯,再戒断就比较难了。
" 坚定 " 还包括一定的惩戒措施。对于孩子而言,自律的建立需要时间,而合适的惩戒方式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里的惩戒绝对不是体罚,它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做不喜欢的事 "," 不做喜欢的事 "。前者比如多做几道数学题,后者比如少玩一次游戏。
这其实就是行为心理学上讲的 " 正性惩罚 " 和 " 负性惩罚 "。无论哪一种,其核心都是 " 有效 " ——如果家长态度不够坚定,惩罚就会失去意义,甚至变成对不良行为的 " 强化 ",让孩子感觉到 " 原来不过如此啊 ",下次他就可能继续犯错。
" 坚定 " 的态度与做法,会给予孩子明确的引导,对于孩子的早期成长非常重要。值得注意的是," 坚定 " 需要家长的以身作则,从而让孩子更信任你的引导,否则只会让孩子对于这种 " 双标 " 产生质疑。比如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吃饭专心,但自己总忍不住边吃边玩手机,那这样的教育就完全不具有说服力。
温柔而坚定,只需要我们多一点点耐心,再多一点点决心:用温柔的爱和尊重来代替简单粗暴的 " 命令 ",为孩子打下更好的心理基础;用 " 坚定 " 的态度与做法给孩子清晰的指引,让他们在成长的最初阶段不会失去方向。
所以,当你面对熊孩子不知所措时,请试试 " 温柔而坚定 " 吧!
编辑 | 超楠
图片 | 小舍得截图、微博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