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健康經驗:“厭童”情緒背後,這裡有一份“熊孩子”有效溝通指南,歡迎閱讀。
最近關于 " 厭童 " 的話題備受關注,不少公共場所都在明裡暗裡表示:我們不歡迎兒童。也有網友表示:我們 " 厭 " 的不是頑皮孩子,而是對孩子不加約束、放任自流的家長。
孩子高鐵吵鬧事件時常成為網絡熱點
圖源微博 ©️新浪新聞
但 " 管孩子 " 這件事的确也不容易。和上一代相比,8090 後的家長們大多數時候盡量 " 和風細雨 ",有時候 " 花言巧語 ",但憋不住了也會 " 狂風暴雨 "。
而更多的時候,年輕的家長似乎是 " 不知所措 " 的:好好說,孩子不聽;發脾氣,兩敗俱傷。尤其是面對兩三歲時 " 招人嫌 " 的小屁孩、六七歲上蹿下跳的 " 熊孩子 "、更大一點振振有詞的小學生,我們往往會左右為難,想要立規矩又怕傷自尊,不知道如何把握其中的 " 度 "。
圖源 © 小舍得
實際上," 愛 " 與 " 教育 " 完全可以兼得,關鍵只在于五個字:溫柔而堅定。
我女兒三歲的時候,有一次在地鐵上哭鬧不休,只為了要去自己喜歡的遊樂場。我耐心地向她解釋了不能去的原因,但她依然兀自發脾氣、踢椅子。我嚴肅地警告她,在公共場所不能大聲叫嚷、破壞公物,如果再這樣我們就下車。
但她根本不聽,還是吵鬧不休。于是在下一站,我真的帶她下車了。等乘客都走了,我們站在空蕩蕩的站台上,她終于不鬧了。我告訴她,遊樂場我改天會帶她去,但 " 公共場合不能吵鬧 " 這一點是規矩,希望她以後能遵守。
她雖然不太樂意,但還是點點頭。在這以後,她果然沒有再出現類似的問題。
這是一個看上去平平無奇但内有 " 乾坤 " 的案例,充分體現了 " 溫柔而堅定 " 的做法應該是怎樣的:
首先,在立規矩、下命令之前先有一個 " 耐心解釋 " 的環節。很多人認為孩子不懂道理,沒必要解釋那麼清楚。但其實 " 解釋 " 本身就在傳達你對孩子的 " 尊重 ",而尊重正是愛的表現之一。
解釋,同時也是在 " 矯正 " 孩子的認知。在認知心理學看來,一個人的不良行為背後是不恰當的 " 認知 ",要改變行為就需要先改變認知。" 公共場合吵鬧會打擾到别人,不禮貌 ",這就是認知;所以我們要保持安靜,這是行為。
當然很多時候,孩子鬧起脾氣來會不管不顧,這就需要第二步,警告。
警告一定要有力:一是态度上要嚴肅,不能 " 半開玩笑 "、" 寵溺 " 式的,善于察言觀色的孩子很容易分别其中的差異;二是要有實現的可能。比如 " 再鬧就讓警察叔叔來抓你 " 這種話就非常無力,兩歲的孩子已經能一眼看穿。
第三,說到要做到。警告之後孩子依然不聽,那是他們還在試圖探尋大人的邊界、試探事情的後果,此時如果我們不能說到做到,對于孩子而言就是 " 放任 "。
在前文的案例中,還沒到目的地我們就提前下車,雖然不是什麼嚴重的懲罰措施,但卻能讓孩子意識到父母是有 " 執行力 " 的,是 " 言出必行 " 的。此時我們再次強調規矩、幫助孩子建立合理認知,就可能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
" 溫柔 " 這件事,很容易被人誤以為是 " 溺愛 ",但這二者其實相去甚遠。" 溺愛 " 是不自知的、放任的、無原則的;" 溫柔 " 卻是自我覺察的、發自内心的、有技巧的。
沒有人不愛自己的孩子,而 " 溫柔 " 是愛的恰當表達。它意味着理解、尊重、包容;它意味着耐心地教孩子學走路,也耐心地引導他明辨是非、适應世界。它不僅僅是言辭上的溫言細語、态度上的 " 強壓怒火 ",而是真的與孩子共情,傾聽他的想法,體會他的感受。
從人類大腦的發展過程來看,主管親密關系和情緒的邊緣系統會比較早發育,然後再是主打 " 智商 " 的大腦皮質發育。也就是說,只有當孩子打好了親密關系的基礎,獲得了足夠的安全感,建立了對父母的充分信任與依戀,他的學習與成長才可能更順暢。
而 " 堅定 ",則是通過恰當的引導、有力的規訓,幫助孩子明确行動的界限,建立是非的觀念,學會自我控制和适應社會。
這裡的 " 堅定 " 包括幾個不同方面:首先是勸誡的态度,要堅定不移,而且最好在孩子第一次犯錯時就要足夠堅決地表示出來。
比如孩子說髒話,有時候可能只是因為好玩,或者受同伴影響。如果父母覺得這是不可取的行為,就要在孩子第一次說的時候加以阻止,并且指出其嚴重性。如果一開始就輕飄飄地對待,等發展到後面形成習慣,再戒斷就比較難了。
" 堅定 " 還包括一定的懲戒措施。對于孩子而言,自律的建立需要時間,而合适的懲戒方式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這裡的懲戒絕對不是體罰,它主要包括兩種類型:" 做不喜歡的事 "," 不做喜歡的事 "。前者比如多做幾道數學題,後者比如少玩一次遊戲。
這其實就是行為心理學上講的 " 正性懲罰 " 和 " 負性懲罰 "。無論哪一種,其核心都是 " 有效 " ——如果家長态度不夠堅定,懲罰就會失去意義,甚至變成對不良行為的 " 強化 ",讓孩子感覺到 " 原來不過如此啊 ",下次他就可能繼續犯錯。
" 堅定 " 的态度與做法,會給予孩子明确的引導,對于孩子的早期成長非常重要。值得注意的是," 堅定 " 需要家長的以身作則,從而讓孩子更信任你的引導,否則只會讓孩子對于這種 " 雙标 " 產生質疑。比如有的家長要求孩子吃飯專心,但自己總忍不住邊吃邊玩手機,那這樣的教育就完全不具有說服力。
溫柔而堅定,只需要我們多一點點耐心,再多一點點決心:用溫柔的愛和尊重來代替簡單粗暴的 " 命令 ",為孩子打下更好的心理基礎;用 " 堅定 " 的态度與做法給孩子清晰的指引,讓他們在成長的最初階段不會失去方向。
所以,當你面對熊孩子不知所措時,請試試 " 溫柔而堅定 " 吧!
編輯 | 超楠
圖片 | 小舍得截圖、微博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