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小米怒了,智己怂了,车圈的“尬蹭”何时了,欢迎阅读。
追求流量不是错,错的是方式,过度营销或许能带来流量,但说不定哪天就被反噬了,蹭流量变成踩地雷,对于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来说都一样。
撰文丨 DAN
责编丨 MANGO
设计丨 PinZow
昨夜汽车圈甚是热闹,智己 L6 上市发布会做了较长时间的直播,讲了自己的创新技术,也讲了相对于友商的优势,本是一场传统车企和新势力的精彩对决,结果智己却翻了车。前半夜还在各种硬气对标小米 SU7,后半夜就忙着道歉了。
起因是智己 L6 在发布会上对小米 SU7 Max 关键参数进行了错误标注,把人家的前后电机标注为前 IGBT 后 SIC,但其实小米 SU7 Max 的前后电机均为碳化硅。随后智己汽车联席 CEO 刘涛在微博道歉表示,团队内容审核疏漏,造成发布会上有一处信息错误。
但小米汽车连发三文硬怼," 我们不接受个人轻描淡写的非正式的道歉。" 虽然智己后来发了致歉信,但落款却是 " 公关部 ",并非企业,而小米汽车在意的点估计也是这个。
车圈营销陷入怪圈
随着科技、互联网等跨界企业入局造车,汽车行业的营销也受到了互联网思维的影响,越来越娱乐化。尤其是近期小米 SU7 进场,从工厂直播到雷军本人为车主开门,一直 " 花样百出 ",让汽车圈很多人都直呼真会玩,作为哪吒汽车投资股东的周鸿祎也直言,小米汽车的营销是 " 神一样的存在 "。
回到智己 L6 上,智己确实很卖力气,前前后后做了不少直播炒热话题,在发布会上对标竞品其实也没有什么问题,在车圈都是司空见惯的操作。就像小米 SU7 发布的时候,也同样将特斯拉 Model 3、保时捷 Taycan 赤裸裸摆在台面上来对比,但对小米汽车来说,更多是获得了它们的流量,并未受到什么抨击。
同样的操作在智己 L6 上却是不一样的待遇,抛开标错对手参数这个问题不谈,小米 SU7 近期泼天的流量富贵,智己 L6 也不一定能接得住。首先小米对比特斯拉,在大众认知中是可以接受的,大家都是新势力,但智己背靠上汽大厂,如此贴脸对比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纯蹭流量的成分更多于产品真正的较量,而且也无法凸显自己的产品自信。
另一方面,相比小米对比特斯拉的分寸感,智己对比小米是更直接,更 " 深入骨髓 " 的,除了将小米 SU7 放在 PPT 上面,强调自己比对方强的地方,还有不少内涵言论。所以即便没有标错参数,智己 L6 或许也无法像小米 SU7 对比 Model 3 那样在流量上相辅相成。当然了,弄错友商参数是最致命的,毕竟让人觉得有了恶意抹黑的成分。
在 4 月 9 日下午,智己汽车微博再发文称:" 我们想再次强调,我们主观上真的没有蓄意抹黑的意图,我们无意也更无力挑战小米汽车的泼天流量。"
至此,智己汽车也正式直面了自己的问题,倘若小米汽车依然不依不饶,就确实显得格局小了。其实智己 L6、小米 SU7 上市发布都想寻求最大的流量,只是方式不同,而且小米 SU7 比较 " 幸运 ",特斯拉、保时捷对自己被比较并不在意,再加上智己犯了致命错误,也就给了小米汽车 " 杀鸡儆猴 " 的机会,杀智己 L6 这个鸡,给其他想贴脸的猴看。
从这件事来看车圈,类似的贴脸对比甚至拉踩也越来越多,近期什么最火,不管双方实力如何,先蹭一波流量,对消费者 " 洗腦 " 了再说。流量一直都是一把双刃剑,适合新势力的玩法不一定适合传统车企,一不小心就是削足适履,而且对于应该严谨、严肃的造车来说,黑红一定不是红,没有必要一头扎进流量怪圈里。
固态电池大热,智己原本可凭技术出圈
除了对标小米 SU7,智己 L6 发布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聚焦点——固态电池。智己 L6 首次搭载业界领先的 " 超快充固态电池 1.0" 和 " 准 900V 超快充固态电池 ",预期实现超过 1000 公里的超长续航里程。
在智己 L6 上的固态电池命名为 " 第一代光年固态电池 ",是和清陶能源合作的,在早前刘涛与清陶能源总经理李峥的直播间中,李峥表示马上在智己汽车上装车量产的第一代固态电池,也被称为 " 半固态电池 "。
注意,是 " 半固态电池 ",但在智己的宣传资料上,并未严谨到在前面加一个 " 半 " 字,这也让不少人质疑其玩文字游戏。有意思的是,腾势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赵长江曾发微博表示此时 " 宣传半固态车用电池的就是在玩文字游戏 ",而刘涛转发了该条微博,表示 " 文字游戏不是我们擅长的 ",智己 L6 将搭载行业首个超快充固态电池。
虽然半固态、准固态、全固态都统称为固态电池,但这三种类型是不同阶段的,现阶段行业领先应用的是半固态电池,而全固态电池大规模量产尚需时间。业内预计,2024 年半固态电池有望批量应用于新能源车市场,智己在这条新赛道上无疑已领跑,只是如果可以在宣传上更清晰表明是半固态电池,营销效果或许比现在更好。
放眼行业,固态电池的话题也越来越火,受到智己 L6 发布的影响,固态电池概念拉升,多家上市公司因涉及固态电池业务而股价大涨。相比液态电池,固态电池在安全性、续航能力有着显著优势,被视为未来新能源汽车电池的一种终极形态,是下一代动力电池的重要技术路线。
近年来,不少车企都在积极布局固态电池,先半固态后全固态。在智己 L6 发布的第二天,昊铂表示其全固态电池即将于 4 月 12 日亮相,是 100% 固态电解质。除此之外,也有不少车企早早发布了其固态电池量产计划。比如丰田计划在 2027 年量产固态电池;宝马承诺在 2030 年前量产搭载全固态电池的电动汽车;大众计划在 2025 年实现固态电池量产... 关于固态电池的军备竞赛已悄然打响,而 2025 年、2030 年将是两个关键节点。
其实从技术的某些角度来说,智己 L6 是有实力一炮打响的,固态电池量产的话题本身就足够爆炸,大可不必拉上小米 SU7,或者说不必如此用力。回顾智己此前的三款车,其实一开始从技术出发的营销也都做得不错,比如 L7 的漂移,LS7 的半幅式方向盘,都让它们拥有过一段时间的灿烂花期。对于智己 L6 来说,也有足够的技术实力出圈,除了固态电池,灵蜥数字底盘、智慧四轮转向系统、超远距高精度激光雷达 + 英伟达 Orin X 芯片、高通骁龙 8295 芯片等等,其实都可以轻易把自己送上头条。
如果这次事件中的主角不是小米 SU7,或许不会闹得这么大,但这次事件折射出的车圈营销方式依然值得关注。追求流量不是错,错的是方式,过度营销或许能带来流量,但说不定哪天就被反噬了,蹭流量变成踩地雷,对于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来说都一样。智己 L6 这波翻车着实让人意想不到,但也为行业敲响了一次警钟,流量的背后就是法务部!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My 车轱辘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