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小米怒了,智己慫了,車圈的“尬蹭”何時了,歡迎閱讀。
追求流量不是錯,錯的是方式,過度營銷或許能帶來流量,但說不定哪天就被反噬了,蹭流量變成踩地雷,對于傳統車企、造車新勢力來說都一樣。
撰文丨 DAN
責編丨 MANGO
設計丨 PinZow
昨夜汽車圈甚是熱鬧,智己 L6 上市發布會做了較長時間的直播,講了自己的創新技術,也講了相對于友商的優勢,本是一場傳統車企和新勢力的精彩對決,結果智己卻翻了車。前半夜還在各種硬氣對标小米 SU7,後半夜就忙着道歉了。
起因是智己 L6 在發布會上對小米 SU7 Max 關鍵參數進行了錯誤标注,把人家的前後電機标注為前 IGBT 後 SIC,但其實小米 SU7 Max 的前後電機均為碳化矽。随後智己汽車聯席 CEO 劉濤在微博道歉表示,團隊内容審核疏漏,造成發布會上有一處信息錯誤。
但小米汽車連發三文硬怼," 我們不接受個人輕描淡寫的非正式的道歉。" 雖然智己後來發了致歉信,但落款卻是 " 公關部 ",并非企業,而小米汽車在意的點估計也是這個。
車圈營銷陷入怪圈
随着科技、互聯網等跨界企業入局造車,汽車行業的營銷也受到了互聯網思維的影響,越來越娛樂化。尤其是近期小米 SU7 進場,從工廠直播到雷軍本人為車主開門,一直 " 花樣百出 ",讓汽車圈很多人都直呼真會玩,作為哪吒汽車投資股東的周鴻祎也直言,小米汽車的營銷是 " 神一樣的存在 "。
回到智己 L6 上,智己确實很賣力氣,前前後後做了不少直播炒熱話題,在發布會上對标競品其實也沒有什麼問題,在車圈都是司空見慣的操作。就像小米 SU7 發布的時候,也同樣将特斯拉 Model 3、保時捷 Taycan 赤裸裸擺在台面上來對比,但對小米汽車來說,更多是獲得了它們的流量,并未受到什麼抨擊。
同樣的操作在智己 L6 上卻是不一樣的待遇,抛開标錯對手參數這個問題不談,小米 SU7 近期潑天的流量富貴,智己 L6 也不一定能接得住。首先小米對比特斯拉,在大眾認知中是可以接受的,大家都是新勢力,但智己背靠上汽大廠,如此貼臉對比一個初出茅廬的新手,純蹭流量的成分更多于產品真正的較量,而且也無法凸顯自己的產品自信。
另一方面,相比小米對比特斯拉的分寸感,智己對比小米是更直接,更 " 深入骨髓 " 的,除了将小米 SU7 放在 PPT 上面,強調自己比對方強的地方,還有不少内涵言論。所以即便沒有标錯參數,智己 L6 或許也無法像小米 SU7 對比 Model 3 那樣在流量上相輔相成。當然了,弄錯友商參數是最致命的,畢竟讓人覺得有了惡意抹黑的成分。
在 4 月 9 日下午,智己汽車微博再發文稱:" 我們想再次強調,我們主觀上真的沒有蓄意抹黑的意圖,我們無意也更無力挑戰小米汽車的潑天流量。"
至此,智己汽車也正式直面了自己的問題,倘若小米汽車依然不依不饒,就确實顯得格局小了。其實智己 L6、小米 SU7 上市發布都想尋求最大的流量,只是方式不同,而且小米 SU7 比較 " 幸運 ",特斯拉、保時捷對自己被比較并不在意,再加上智己犯了致命錯誤,也就給了小米汽車 " 殺雞儆猴 " 的機會,殺智己 L6 這個雞,給其他想貼臉的猴看。
從這件事來看車圈,類似的貼臉對比甚至拉踩也越來越多,近期什麼最火,不管雙方實力如何,先蹭一波流量,對消費者 " 洗腦 " 了再說。流量一直都是一把雙刃劍,适合新勢力的玩法不一定适合傳統車企,一不小心就是削足适履,而且對于應該嚴謹、嚴肅的造車來說,黑紅一定不是紅,沒有必要一頭扎進流量怪圈裡。
固态電池大熱,智己原本可憑技術出圈
除了對标小米 SU7,智己 L6 發布會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聚焦點——固态電池。智己 L6 首次搭載業界領先的 " 超快充固态電池 1.0" 和 " 準 900V 超快充固态電池 ",預期實現超過 1000 公裡的超長續航裡程。
在智己 L6 上的固态電池命名為 " 第一代光年固态電池 ",是和清陶能源合作的,在早前劉濤與清陶能源總經理李峥的直播間中,李峥表示馬上在智己汽車上裝車量產的第一代固态電池,也被稱為 " 半固态電池 "。
注意,是 " 半固态電池 ",但在智己的宣傳資料上,并未嚴謹到在前面加一個 " 半 " 字,這也讓不少人質疑其玩文字遊戲。有意思的是,騰勢銷售事業部總經理趙長江曾發微博表示此時 " 宣傳半固态車用電池的就是在玩文字遊戲 ",而劉濤轉發了該條微博,表示 " 文字遊戲不是我們擅長的 ",智己 L6 将搭載行業首個超快充固态電池。
雖然半固态、準固态、全固态都統稱為固态電池,但這三種類型是不同階段的,現階段行業領先應用的是半固态電池,而全固态電池大規模量產尚需時間。業内預計,2024 年半固态電池有望批量應用于新能源車市場,智己在這條新賽道上無疑已領跑,只是如果可以在宣傳上更清晰表明是半固态電池,營銷效果或許比現在更好。
放眼行業,固态電池的話題也越來越火,受到智己 L6 發布的影響,固态電池概念拉升,多家上市公司因涉及固态電池業務而股價大漲。相比液态電池,固态電池在安全性、續航能力有着顯著優勢,被視為未來新能源汽車電池的一種終極形态,是下一代動力電池的重要技術路線。
近年來,不少車企都在積極布局固态電池,先半固态後全固态。在智己 L6 發布的第二天,昊鉑表示其全固态電池即将于 4 月 12 日亮相,是 100% 固态電解質。除此之外,也有不少車企早早發布了其固态電池量產計劃。比如豐田計劃在 2027 年量產固态電池;寶馬承諾在 2030 年前量產搭載全固态電池的電動汽車;大眾計劃在 2025 年實現固态電池量產... 關于固态電池的軍備競賽已悄然打響,而 2025 年、2030 年将是兩個關鍵節點。
其實從技術的某些角度來說,智己 L6 是有實力一炮打響的,固态電池量產的話題本身就足夠爆炸,大可不必拉上小米 SU7,或者說不必如此用力。回顧智己此前的三款車,其實一開始從技術出發的營銷也都做得不錯,比如 L7 的漂移,LS7 的半幅式方向盤,都讓它們擁有過一段時間的燦爛花期。對于智己 L6 來說,也有足夠的技術實力出圈,除了固态電池,靈蜥數字底盤、智慧四輪轉向系統、超遠距高精度激光雷達 + 英偉達 Orin X 芯片、高通骁龍 8295 芯片等等,其實都可以輕易把自己送上頭條。
如果這次事件中的主角不是小米 SU7,或許不會鬧得這麼大,但這次事件折射出的車圈營銷方式依然值得關注。追求流量不是錯,錯的是方式,過度營銷或許能帶來流量,但說不定哪天就被反噬了,蹭流量變成踩地雷,對于傳統車企、造車新勢力來說都一樣。智己 L6 這波翻車着實讓人意想不到,但也為行業敲響了一次警鍾,流量的背後就是法務部!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 My 車轱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