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电影经验:「扫毒3」是如何变成一部喜剧片的?,欢迎阅读。
万万没想到,《扫毒 3:人在天涯》被邱礼涛拍成了一部喜剧片。
据粗略估计,我看的场次观众至少笑场了三次,坐我身边的女生更是频频笑场捂脸。最后,男主角比利(郭富城 饰)向素差(刘青云 饰)亮明警察身份之际,素不相识的我们相视一笑——
烂片让我们相聚。
严格来说,《扫毒 3:人在天涯》并不算一部彻底的烂片。至少在武戏方面,邱礼涛确实下了点功夫。开场毒贩与警察对峙的枪战张力十足,几次追车戏码也足够惊险,爆破戏更是层层加码。不难看出,继《拆弹专家 2》口碑票房双丰收之后,邱礼涛在动作场面上愈发放开手脚,目前俨然已是港产动作片导演中的翘楚。
《扫毒》第一部由陈木胜执导,接下来的两部邱礼涛接手。延续下来的是火爆而成熟的动作场景,但使《扫毒 1》得以成功的精髓——铁三角的兄弟情义——却在连天的战火中荡然无存。
不仅如此,从陈木胜到邱礼涛,《扫毒》系列主旨的变化是颠覆性的。第一部是黄金时期香港犯罪片的借尸还魂,它以极其复古的口吻讲述了一个 " 然诺重,轻生死 " 的当代侠客故事。但在邱礼涛执导的后两部中," 兄弟 " 的含义变得含混不清。
他的 " 铁三角 " 关系充斥着背叛和仇恨,人物也不再讨喜。后两部电影没有再出现第一部中张家辉那样的角色——虽然惨遭老大哥背弃,却谅解了对方的难处,最终从容赴死。邱礼涛完全抛弃了第一部 " 铁三角 " 的情感关系,恶就是恶,恨就是恨,没有所谓的 " 宽容," 铁三角 " 之间必然要决一死战。
而且邱礼涛在 " 铁三角 " 之中加入了立场之争,让 " 铁三角 " 变成一场无间道游戏。
但看似是立场之争,实际上是身份焦虑,我们稍后再聊。
这样一来,《扫毒 3》的主题变得异常臃肿:
它似乎要讲比利和欧志远(古天乐 饰)的战友情,又想探讨比利主动卧底的双面人生,还要展现素差的异国创业史,更离谱的是,中间还穿插了一段溯源金三角贩毒顽疾的桥段,顺便安排比利谈了段不知所云的恋爱。
胃口比天还大,结果是每一条线索都吞不下去。
《扫毒 1》的叙事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讲三个男人山盟海誓的友谊。于是影片开场,铁三角围坐一团,一会聊工作,一会唠家常,谁离婚了,谁老婆要生了,谁是万年老光棍,几分钟时间就聊得明明白白,很自然引出了三人幼时一同看剧追星(郑少秋)的往事,以及之后反复出现、渲染悲情气氛的主题曲 " 誓要去,入刀山…… "
影片结尾,铁三角并肩作战,再次唱起 " 誓要去,入刀山…… " 首尾呼应,一条完整的感情线圆满落幕,煽情效果达成。
陈木胜一向擅长堆叠情感,他的作品往往以情取胜,浅白但真诚。
而邱礼涛则喜欢在作品里加入社会学讨论,比如《扫毒 3》里展现金三角贩毒生态的段落(虽然大多数时候这种讨论都只是浮于表面)。他的主角往往具有边缘性人格,不喜欢走寻常路,有人将之总结为 " 无政府主义倾向 "。
近些年他塑造的最成功的角色非《拆弹专家 2》的男主角潘乘风(刘德华 饰)莫属。此人从模范警察变为恐怖分子,个性偏激极端。很多人从他的身上嗅到了政治隐喻的气息,这种气息也延伸到了《扫毒 3》中。
不同的是,《拆弹专家 2》的隐喻与人物命运高度相连,影片的阐释空间因此上升了一个维度。但在《扫毒 3》中,一些设计游离于主线之外,比如金三角毒枭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显然意有所指,但由于影片主旨被过度分散,这些隐喻也丧失了原本应有的力道。
在《拆弹专家 2》中的人物关系中,有一处反常规的处理。刘青云饰演潘乘风在警队时期的密友董卓文,潘受伤后,董顺利升职,并劝说潘放弃执念,转做文职,潘遂与之决裂。
影片结尾处,潘面临生死抉择,最终选择牺牲自己。董并未像往常的港产片那样上演一出兄弟诀别的深情戏码,而是快速离开爆炸现场,仅留下一句 " 谢谢 "。割席速度之快,令我这个老港片迷大为震撼。
邱礼涛有意颠覆老港片中反复强调的友情伦理,这在《扫毒 3》中也很明显。本片中的 " 铁三角 " 不是几十年的旧相识,比利卧底到素差身边的时间不超过三年,竟然很快成为他的左膀右臂,而欧志远卧底的时间只有一年,交情甚浅。只是因为二人阴差阳错救了素差一命,就成了 " 过命 " 的兄弟。
这么 " 速成 " 的兄弟情自然很难得到观众的认可。所以当刘青云被逮捕后以颇为轻佻的口吻说 " 哦原来你们都是警察啊 ",观众笑成一团,我甚至以为下一秒刘青云会说 " 其实我也是卧底 "。如果邱礼涛敢这么拍,倒真是一反到底了。
可惜邱礼涛没有。这就是《扫毒 3》最大的问题所在——想要颠覆古典的兄弟情,却又要硬套老模板,最后催生出一个哪儿也挨不着的怪胎。
实际上,同为卧底警察的比利和欧志远才是老相识,但影片也没有拍出两人的惺惺相惜之感。不仅没拍出两人的感情,甚至两人交心的片段,我感受到的是男主角比利的心猿意马。
古典兄弟情的叙事模式是,虽然我们阵营不同,但我们有相似的灵魂。
邱礼涛则喜欢拍哪怕我们阵营相同,你我也是背道而驰。
比利和欧志远就是这种相处模式。看上去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实际上欧志远的志向是按部就班地破案、归队、升职,而比利则是体验派,明明可以恢复身份,但他主动要求继续潜伏。上司质疑他的出发点不是为了正义,而是习惯了过灯红酒绿的生活,他也不反驳。
影片最后三人对峙阶段有一个细节。
欧志远先找到素差,并将其制服。而后比利赶来,此时,三人构成了一个短暂的三角关系,使这个三角关系保持平衡的是比利的态度。他并没有立刻将枪口对准素差,而是犹豫片刻。
欧志远见状,也保持了挟持素差的姿态,看上去像是在用素差威胁比利。而欧志远和比利之前早已通过气,素差是二人的敌人,他们俩本不该以面对面的姿态对峙。
欧志远在紧要关头不敢相信比利。他只有亲眼看着比利将枪口对准素差,说出 " 我是警察 " 的台词,确认了比利的立场,然后才敢背过身去,将后背留给比利。
这三人的关系两两都靠不住脚。素差光长胡子不长腦子,坚信比利是友军,与领袖身份不符;而比利坚持做卧底的原因,仅仅出于喜欢 " 作死 " 的感觉;欧志远几乎被架空为局外人。
我相信这是邱礼涛有意为之。他要讲的不是情比金坚,而是比利的身份焦虑。
这个 " 铁三角 " 争的不是立场,不是正义与邪恶,他们的分歧在于三种不同的生存理念。
欧志远是体制派,跻身主流社会,在现存体制内找到自己的位置就是他的毕生目标。
素差是投机派,他是泰国华侨,在香港做生意,拿的是美国护照," 哪里有钱赚,哪里就是我家 "。
比利则是体验派,他唯一原则是在作死的边缘遵纪守法。所以升职,他不想要。被素差带到金三角,见识原始的、全新的世界,他由衷地感到兴奋。他对素差说的那句感谢 " 要不是你我也不会到这里 ",是真心话。他也会对金三角边境人民产生同情,爱上杨采钰饰演的无国籍村女。
他靠记日记的方式提醒自己坚定立场,而真实世界的他已经越来越分清正邪的界限。
这里插一嘴,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华语导演通过角色之口强调 " 记录 " 的意义。对于香港导演来说," 记录 " 这件事本身意义非凡,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简中世界也越来越明白记录的意义。
总之,影片试图呈现比利内心的摇摆:揾食的揾食,升职的升职,他自己该何去何从呢?
这可以算作是统领全片的象征,但没有任何细节做支撑,导致影片落入了概念先行的空洞。
本片最后一句台词,是他坐在回香港的飞机上,握着死去的金三角女孩的发卡,说了一句 " 好挂住(想念)香港 "。
可是,他到底 " 挂住 " 香港什么呢?
我们在影片前半部分看到的是冷酷的上级,毫无私人关系的真空生活。他在家乡香港的戏份中从未展现过什么情感羁绊,思念从何而来?观众无法与比利的乡愁产生任何共鸣。
在与金三角女孩聊到 " 家 " 这个话题的时候,他提到自己想家,此时影片给了一个闪回镜头,是港岛码头烟花盛放的远景镜头。
这个镜头看得我哭笑不得。
" 想念 " 的内容可以是景、是人、是物,也可以是嗅觉、味觉、听觉,但它外化成镜头,应该是近景、特写,乃至微距才对。
如果一个人回想故乡,腦海中浮现的是夜晚的烟花,那他想的也一定不是烟花,而是当时身边的人或是自己的心境。
而这个烟花的镜头和影片没有任何关联。
它看起来像是邱礼涛从大型晚会现场直播的镜头里偷过来凑数的。这番糊弄给我气笑了,杨采钰驴头不对马嘴的演出都没这么好笑。
至少观众已经默认加入一个大陆女演员是港产商业大片的惯行潜规则,资本使然,无需苛责。但导演对自己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都这么糊弄,实在令人失望透顶。
邱礼涛在过往的优秀作品中曾展现过自己处理剧本的能力。比起《反贪风暴》系列这种不入流的行货相比,他在动作商业片中的优势十分明显。他的社会观察视角,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再加上高效的拍摄手段,都是我们期待他未来作品的理由。
但就算有再好的 idea,有再好的硬體条件,在落实细节上继续这么糊弄下去,老观众迟早也有跑光的那天。
-END-
互动话题
你给《扫毒 3》打几分?
>如何投稿
↑上下滑动查看如何投稿↓
投稿通道
1. 不白拿,有稿费。对脾气我们就将约稿进行到底。
2. 稿件要求:以你的聪明才智,看几篇我们的推送,心里指定有数。
实习通道
1. 会写,能写,热爱写写写。
2. 满足第一点万事好商量。
凡是来稿来信,小十君都会第一时间回复哦!
后台发送 " 投稿 " 可查看投稿细则。
关注、在看、转发三连,感受解读说实话,批评有实据的小十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