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掃毒3」是如何變成一部喜劇片的?,歡迎閲讀。
萬萬沒想到,《掃毒 3:人在天涯》被邱禮濤拍成了一部喜劇片。
據粗略估計,我看的場次觀眾至少笑場了三次,坐我身邊的女生更是頻頻笑場捂臉。最後,男主角比利(郭富城 飾)向素差(劉青雲 飾)亮明警察身份之際,素不相識的我們相視一笑——
爛片讓我們相聚。
嚴格來説,《掃毒 3:人在天涯》并不算一部徹底的爛片。至少在武戲方面,邱禮濤确實下了點功夫。開場毒販與警察對峙的槍戰張力十足,幾次追車戲碼也足夠驚險,爆破戲更是層層加碼。不難看出,繼《拆彈專家 2》口碑票房雙豐收之後,邱禮濤在動作場面上愈發放開手腳,目前俨然已是港產動作片導演中的翹楚。
《掃毒》第一部由陳木勝執導,接下來的兩部邱禮濤接手。延續下來的是火爆而成熟的動作場景,但使《掃毒 1》得以成功的精髓——鐵三角的兄弟情義——卻在連天的戰火中蕩然無存。
不僅如此,從陳木勝到邱禮濤,《掃毒》系列主旨的變化是颠覆性的。第一部是黃金時期香港犯罪片的借屍還魂,它以極其復古的口吻講述了一個 " 然諾重,輕生死 " 的當代俠客故事。但在邱禮濤執導的後兩部中," 兄弟 " 的含義變得含混不清。
他的 " 鐵三角 " 關系充斥着背叛和仇恨,人物也不再讨喜。後兩部電影沒有再出現第一部中張家輝那樣的角色——雖然慘遭老大哥背棄,卻諒解了對方的難處,最終從容赴死。邱禮濤完全抛棄了第一部 " 鐵三角 " 的情感關系,惡就是惡,恨就是恨,沒有所謂的 " 寬容," 鐵三角 " 之間必然要決一死戰。
而且邱禮濤在 " 鐵三角 " 之中加入了立場之争,讓 " 鐵三角 " 變成一場無間道遊戲。
但看似是立場之争,實際上是身份焦慮,我們稍後再聊。
這樣一來,《掃毒 3》的主題變得異常臃腫:
它似乎要講比利和歐志遠(古天樂 飾)的戰友情,又想探讨比利主動卧底的雙面人生,還要展現素差的異國創業史,更離譜的是,中間還穿插了一段溯源金三角販毒頑疾的橋段,順便安排比利談了段不知所雲的戀愛。
胃口比天還大,結果是每一條線索都吞不下去。
《掃毒 1》的叙事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講三個男人山盟海誓的友誼。于是影片開場,鐵三角圍坐一團,一會聊工作,一會唠家常,誰離婚了,誰老婆要生了,誰是萬年老光棍,幾分鍾時間就聊得明明白白,很自然引出了三人幼時一同看劇追星(鄭少秋)的往事,以及之後反復出現、渲染悲情氣氛的主題曲 " 誓要去,入刀山…… "
影片結尾,鐵三角并肩作戰,再次唱起 " 誓要去,入刀山…… " 首尾呼應,一條完整的感情線圓滿落幕,煽情效果達成。
陳木勝一向擅長堆疊情感,他的作品往往以情取勝,淺白但真誠。
而邱禮濤則喜歡在作品裏加入社會學讨論,比如《掃毒 3》裏展現金三角販毒生态的段落(雖然大多數時候這種讨論都只是浮于表面)。他的主角往往具有邊緣性人格,不喜歡走尋常路,有人将之總結為 " 無政府主義傾向 "。
近些年他塑造的最成功的角色非《拆彈專家 2》的男主角潘乘風(劉德華 飾)莫屬。此人從模範警察變為恐怖分子,個性偏激極端。很多人從他的身上嗅到了政治隐喻的氣息,這種氣息也延伸到了《掃毒 3》中。
不同的是,《拆彈專家 2》的隐喻與人物命運高度相連,影片的闡釋空間因此上升了一個維度。但在《掃毒 3》中,一些設計遊離于主線之外,比如金三角毒枭字正腔圓的普通話,顯然意有所指,但由于影片主旨被過度分散,這些隐喻也喪失了原本應有的力道。
在《拆彈專家 2》中的人物關系中,有一處反常規的處理。劉青雲飾演潘乘風在警隊時期的密友董卓文,潘受傷後,董順利升職,并勸説潘放棄執念,轉做文職,潘遂與之決裂。
影片結尾處,潘面臨生死抉擇,最終選擇犧牲自己。董并未像往常的港產片那樣上演一出兄弟訣别的深情戲碼,而是快速離開爆炸現場,僅留下一句 " 謝謝 "。割席速度之快,令我這個老港片迷大為震撼。
邱禮濤有意颠覆老港片中反復強調的友情倫理,這在《掃毒 3》中也很明顯。本片中的 " 鐵三角 " 不是幾十年的舊相識,比利卧底到素差身邊的時間不超過三年,竟然很快成為他的左膀右臂,而歐志遠卧底的時間只有一年,交情甚淺。只是因為二人陰差陽錯救了素差一命,就成了 " 過命 " 的兄弟。
這麼 " 速成 " 的兄弟情自然很難得到觀眾的認可。所以當劉青雲被逮捕後以頗為輕佻的口吻説 " 哦原來你們都是警察啊 ",觀眾笑成一團,我甚至以為下一秒劉青雲會説 " 其實我也是卧底 "。如果邱禮濤敢這麼拍,倒真是一反到底了。
可惜邱禮濤沒有。這就是《掃毒 3》最大的問題所在——想要颠覆古典的兄弟情,卻又要硬套老模板,最後催生出一個哪兒也挨不着的怪胎。
實際上,同為卧底警察的比利和歐志遠才是老相識,但影片也沒有拍出兩人的惺惺相惜之感。不僅沒拍出兩人的感情,甚至兩人交心的片段,我感受到的是男主角比利的心猿意馬。
古典兄弟情的叙事模式是,雖然我們陣營不同,但我們有相似的靈魂。
邱禮濤則喜歡拍哪怕我們陣營相同,你我也是背道而馳。
比利和歐志遠就是這種相處模式。看上去是并肩作戰的戰友,實際上歐志遠的志向是按部就班地破案、歸隊、升職,而比利則是體驗派,明明可以恢復身份,但他主動要求繼續潛伏。上司質疑他的出發點不是為了正義,而是習慣了過燈紅酒綠的生活,他也不反駁。
影片最後三人對峙階段有一個細節。
歐志遠先找到素差,并将其制服。而後比利趕來,此時,三人構成了一個短暫的三角關系,使這個三角關系保持平衡的是比利的态度。他并沒有立刻将槍口對準素差,而是猶豫片刻。
歐志遠見狀,也保持了挾持素差的姿态,看上去像是在用素差威脅比利。而歐志遠和比利之前早已通過氣,素差是二人的敵人,他們倆本不該以面對面的姿态對峙。
歐志遠在緊要關頭不敢相信比利。他只有親眼看着比利将槍口對準素差,説出 " 我是警察 " 的台詞,确認了比利的立場,然後才敢背過身去,将後背留給比利。
這三人的關系兩兩都靠不住腳。素差光長胡子不長腦子,堅信比利是友軍,與領袖身份不符;而比利堅持做卧底的原因,僅僅出于喜歡 " 作死 " 的感覺;歐志遠幾乎被架空為局外人。
我相信這是邱禮濤有意為之。他要講的不是情比金堅,而是比利的身份焦慮。
這個 " 鐵三角 " 争的不是立場,不是正義與邪惡,他們的分歧在于三種不同的生存理念。
歐志遠是體制派,跻身主流社會,在現存體制内找到自己的位置就是他的畢生目标。
素差是投機派,他是泰國華僑,在香港做生意,拿的是美國護照," 哪裏有錢賺,哪裏就是我家 "。
比利則是體驗派,他唯一原則是在作死的邊緣遵紀守法。所以升職,他不想要。被素差帶到金三角,見識原始的、全新的世界,他由衷地感到興奮。他對素差説的那句感謝 " 要不是你我也不會到這裏 ",是真心話。他也會對金三角邊境人民產生同情,愛上楊采钰飾演的無國籍村女。
他靠記日記的方式提醒自己堅定立場,而真實世界的他已經越來越分清正邪的界限。
這裏插一嘴,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華語導演通過角色之口強調 " 記錄 " 的意義。對于香港導演來説," 記錄 " 這件事本身意義非凡,随着後疫情時代的到來,簡中世界也越來越明白記錄的意義。
總之,影片試圖呈現比利内心的搖擺:揾食的揾食,升職的升職,他自己該何去何從呢?
這可以算作是統領全片的象征,但沒有任何細節做支撐,導致影片落入了概念先行的空洞。
本片最後一句台詞,是他坐在回香港的飛機上,握着死去的金三角女孩的發卡,説了一句 " 好挂住(想念)香港 "。
可是,他到底 " 挂住 " 香港什麼呢?
我們在影片前半部分看到的是冷酷的上級,毫無私人關系的真空生活。他在家鄉香港的戲份中從未展現過什麼情感羁絆,思念從何而來?觀眾無法與比利的鄉愁產生任何共鳴。
在與金三角女孩聊到 " 家 " 這個話題的時候,他提到自己想家,此時影片給了一個閃回鏡頭,是港島碼頭煙花盛放的遠景鏡頭。
這個鏡頭看得我哭笑不得。
" 想念 " 的内容可以是景、是人、是物,也可以是嗅覺、味覺、聽覺,但它外化成鏡頭,應該是近景、特寫,乃至微距才對。
如果一個人回想故鄉,腦海中浮現的是夜晚的煙花,那他想的也一定不是煙花,而是當時身邊的人或是自己的心境。
而這個煙花的鏡頭和影片沒有任何關聯。
它看起來像是邱禮濤從大型晚會現場直播的鏡頭裏偷過來湊數的。這番糊弄給我氣笑了,楊采钰驢頭不對馬嘴的演出都沒這麼好笑。
至少觀眾已經默認加入一個大陸女演員是港產商業大片的慣行潛規則,資本使然,無需苛責。但導演對自己想要表達的核心内容都這麼糊弄,實在令人失望透頂。
邱禮濤在過往的優秀作品中曾展現過自己處理劇本的能力。比起《反貪風暴》系列這種不入流的行貨相比,他在動作商業片中的優勢十分明顯。他的社會觀察視角,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再加上高效的拍攝手段,都是我們期待他未來作品的理由。
但就算有再好的 idea,有再好的硬體條件,在落實細節上繼續這麼糊弄下去,老觀眾遲早也有跑光的那天。
-END-
互動話題
你給《掃毒 3》打幾分?
>如何投稿
↑上下滑動查看如何投稿↓
投稿通道
1. 不白拿,有稿費。對脾氣我們就将約稿進行到底。
2. 稿件要求:以你的聰明才智,看幾篇我們的推送,心裏指定有數。
實習通道
1. 會寫,能寫,熱愛寫寫寫。
2. 滿足第一點萬事好商量。
凡是來稿來信,小十君都會第一時間回復哦!
後台發送 " 投稿 " 可查看投稿細則。
關注、在看、轉發三連,感受解讀説實話,批評有實據的小十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