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华为造车的神话与现实,欢迎阅读。
ToB 还是 ToC,华为的汽车战略一直举棋不定,导致商业模式拧巴。华为智选车的市场表现越是不及预期,华为高层的分歧就越大,力挺 ToC 路线的余承东压力就越大
余承东在发布会上演讲
文 | 顾翎羽
编辑 | 谢丽容
9 月 12 日,华为发布和赛力斯合作的 AITO 问界新 M7 车型,华为常务董事、终端 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余承东在演讲时,喊出了 " 遥遥领先 " 的口号。
此时的华为汽车业务正处于一个胶着点。2021 年,华为成立车 BU,旨在成为智能电动车时代的博世,如今,这一定位已经模糊,在掌舵人余承东的主导下,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以下简称华为车 BU)正越来越以汽车品牌的面目示人。
两年多过去,华为的汽车业务目前尚未能在汽车行业以产品力匹配声誉。今年上半年,和华为深度合作的三个新势力品牌问界、长安阿维塔、北汽极狐中销量最高者月均销量不足 4000 辆,同期新势力品牌中已有 7 家月销过万。据华为披露的官方数据,2022 年,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收入为 21 亿元,仅占总营收 0.3%。今年上半年这一数据为 10 亿元,依旧仅占总营收约 0.3%。
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超过 30%。身处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不进则退。从这一角度理解,华为汽车业务出现变动的传闻听起来并不让人意外。8 月中旬,有媒体报道称,华为有意推动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以下简称车 BU)独立运营,正与重庆国资委密切接洽合作事宜," 形式类似荣耀单飞 "。
一位车 BU 管理层人士向《财经十一人》表示,车 BU 有在和重庆国资委接触,寻求合作和资源置换的可能,但合作形式并不如传言所说。另有多位华为人士则向《财经十一人》表示,车 BU 内部确实曾有考虑推动车 BU 部分业务独立运营寻求合作方的打算,但目前尚未有定论。重庆国资委是可能合作对象之一,但并不唯一,更不必然。
对于这则传闻华为回应称,网上传闻与事实不符,并未与重庆国资委洽谈车 BU 相关事宜。
华为汽车业务现状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华为车 BU 在发生什么?《财经十一人》综合得到的信息显示,华为的汽车业务正处于一个敏感的拐点期,汽车业务的战略调整也在持续进行中。
在华为涉及汽车业务的版图中,华为车 BU 目前的考量是:战略性收缩部分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业务,将资源倾向智能座舱、中低阶辅助驾驶等可能是更具有盈利前景的业务;至于和与车企的深度合作业务,华为对从研发到渠道都进行了可以称之为 2.0 版本的优化。
这将是华为对汽车业务的战略目标重新调整与业务的重新聚焦。
01.
压力和取舍
" 老余的压力特别大。" 在谈及汽车业务最近的变化时,华为车 BU 在上海、深圳、北京、重庆和安徽不同地区的员工对《财经十一人》说了相同的一句话。
分析华为汽车业务变化,华为终端 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余承东是绕不过去的核心人物。余承东 2021 年 4 月掌舵车 BU 之前,华为在汽车领網域是一个清晰的 ToB 零部件供应商身份。
时任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BU)总裁王军 2021 年给了这个业务部门一个明确的定位:全球和中国都不缺车企,缺的是智能网联电动车领網域的基础供应商,这是华为车 BU 的定位,华为要做智能电动车是时代的汽车增量部件提供商,而且只做华为擅长的电子相关的增量部件,不做化学的部件,比如电池。
余承东的到来一定程度上改写了这个定位。此后,华为汽车业务更加关注卖整车,并推出了华为和车企合作打造的智选车业务。
自那以后,华为车 BU 有三种盈利模式:
一是为车企提供增量零部件,这个业务条线在两年的发展周期里遇到了现实问题:华为产品虽然产品力强,但是定价普遍在行业平均水准之上,华为的优势也不在于和传统供应商竞争打造标准化部件上;
二是 HI(huawei inside)模式,就是向车企提供全栈集成解决方案。这个业务方向上,华为曾经的合作对象包括北汽极狐、广汽埃安、长安阿维塔。目前,仅有与阿维塔的合作仍在进行,而阿维塔的月均销量也停留在 2000 辆以下,换言之,这一模式下目前尚未产生任何证明华为能力的产品。
第三种则是与车企绑定最深、介入产品开发和渠道的智选车业务,这是当前车 BU 营收的主要来源。合作对象包括赛力斯、奇瑞、北汽和江淮,目前华为已经和赛力斯推出了新能源汽车品牌问界,和其他三家共创的品牌及产品将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陆续释放。
具体到执行层面,华为和车企联合成立智选车项目组,项目组由双方不同背景和团队的成员组成。智选车项目组是甲方,合作车企是乙方,车 BU 是丙方。也就是说,项目组扮演统筹和规划的角色,后两者参与执行和落实。
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关键信息——智选车业务属于消费者 BG,并不属于车 BU。两者有 ToC(面向普通个人消费者)和 ToB(面向企业用户)的本质区别。华为做 ToB 的 ICT 生意起家,车 BU 在成立之初亦属于 ICT 部门管辖,并不是所有华为的管理层都认为华为应该以 ToC 的方式进入汽车行业。
智选车的出现,让华为在这一领網域的定位变得暧昧。
余承东认真向外界解释过推出智选车的原因:华为过去几年探索了零部件模式,但智能化零部件不同于传统零部件,难以标准化,需要与车厂深度合作。如果华为只提供最好的技术,不代表产品最终能取得商业成功。所以又提出了智选车模式,希望借华为十几年 ToC 转型积累的经验,帮助车企把车做得有竞争力。
华为在汽车业务上究竟应该 ToB 还是 ToC?
这个问题直接决定了华为在智能电动车这个大时代的最后位置。它对于余承东也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当下他在这一领網域能施展的空间。从结果来看,余承东选择了后者,多位受访华为人士向《财经十一人》表达了同一个信息,华为高层中间始终都有对于余承东 ToC 路线的质疑。
目前智选车只有一个问界品牌。过去一年里,问界经历了高开低走。乘联会销量数据显示,自 2022 年 3 月第一辆问界交付起,到 2022 年 12 月,9 个月时间,问界车型总销量超 7.5 万辆;到了 2023 年上半年,形势急转直下,问界 M5、M5 EV、M7 三款车型累计批发销量滑落到只有 2.3 万辆,其中表现不佳的问界 M7 只卖出了 6179 辆。
一位前车 BU 中层告诉《财经十一人》,去年年底,在一次向华为最高层汇报的会议结束后,根据这次会议流传出来的信息,智选车项目被认为 " 暂时解除了风险 ",也就是说,尽管存在不同声音,但决策层整体认可智选车的发展路径,在车 BU 的三种发展模式里,智选已经事实上成为主导。
短短半年,形势已经大变。如今,智选车单月销量不足去年年底的三分之一,且并没有止跌趋势。这其中,有车市价格战的影响,也有随着华为品牌红利褪去,智选车现有产品缺乏竞争力的客观情况。
今年 3 月,华为再次重申不造车,此次影响比历次都更加深远。这是一个信号。看上去,华为选择了回到 ToB 的主航道。在此时强调零部件供应商的身份,意味着智选产品要在品牌上与华为做出切割。而没有了华为的品牌助力,智选品牌车能卖得好吗?
华为如何破局?到目前为止,华为没有对外公布更多汽车业务战略的重大转变,智选车目前仍然是华为汽车业务最主要的盈利方式。
" 不造车 " 这个调子定下后,多位华为人士向《财经十一人》提到,余承东所面对的来自公司内外的压力和阻力陡增。一个事实是,智选车越是表现不佳,管理层分歧就会越明显。
也有华为车 BU 员工认为,由于车 BU 目前的盈利能力和前景都尚不明朗,存在将部分无法盈利的业务拆分的可能,但这种可能短期内概率极低,这一是因为当下是一个价值周期低点;二是与荣耀不同,车 BU 的零部件业务目前并没有实现商业闭环,难以寻找到合适的买家。三是智选车的产品目前还没有全面上市,而等到有竞争力的产品上市之后,车 BU 或将迎来转机。
根据华为年报,2022 年,华为六大业务领網域运营商、企业、终端、数字能源和云计算业务分别实现销售收入 2840 亿、1332 亿、2145 亿、508 亿和 453 亿人民币,同期,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部件业务实现销售收入 21 亿,与其他业务差距明显。今年年初,余承东已经为车 BU 定下目标:2025 年实现盈利。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调动有限的资源,并投入到最需要的业务上去,是摆在余承东面前的重要课题。
ToB 和 ToC 不能二选一。余承东仍旧需要兼顾两者,并在平衡和取舍中实现商业成功,这一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变动,都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02.
聚焦与收缩
" 产品目录现在大幅度减少了,可以说几乎只有原来的二分之一。" 多位华为人士告诉《财经十一人》,华为车 BU 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架构梳理。可以概括为 " 收缩战线,聚焦核心 "。
具体做法包括但不仅限于:核心业务如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網域控制器继续保持投入;非核心业务中,一些盈利前景不佳的业务收缩,如毫米波雷达、高精地图明显减少投入,人员重新划分,几乎只维持运营,不再大力进行研发;不同团队、相同性质的赛马项目大幅度减少——此前 ADS(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团队和 MDC 平台(智能驾驶網域控制器计算平台)团队都有传感器业务,如今主要保留了后者的业务;一些更适合华为集团其他业务条线的的业务则重新进行了整合,如智能驾驶的云服务现在主要归属于华为云而不再是车 BU。
去年 8 月,任正非在华为内部发文《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檔案提到:"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不能铺开一个完整战线,要减少科研预算, 加强商业闭环,研发要走模块化的道路, 聚焦在几个关键部件作出竞争力,剩余部分可以与别人连接。"
车 BU 是一支庞大的团队,目前约有人员 7000 人,根据官方数据,2021、2022 年车 BU 研发投入分别为 70 亿、105 亿元,而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 2022 年研发费用分别为 212 亿、108 亿、67.8 亿、52 亿元,上汽和比亚迪 2022 年研发投入分别为 180 亿和 186 亿元,也就是说,车 BU 研发投入距离传统车企还有一个身位,但已经超越了国内一线新势力车企。
据《财经十一人》了解,华为车 BU 此前主要产品部门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云、智能网联、智能车控及智能车载光,今年 4 月,根据余承东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的表述,未来华为要在四个方面做到全球领先: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驾驶、軟體定义汽车的新架构,可以理解为,这四个业务产品线是车 BU 未来希望有竞争力的关键业务。
不过,这些业务目前尚不具备独立造血的能力。华为车 BU 也试图增强其商业化的可能。以智能驾驶为例,该业务是华为技术实力的象征,据媒体报道,华为车 BU 的 70% 的研发投入与智能驾驶有关。今年 4 月,华为发布了 2.0 版本的智能驾驶系统,对比两年前发布的号称 L4 级自动驾驶能力的 1.0 版本,这套系统要更 " 接地气 ",在功能上偏向中低级别辅助驾驶功能,硬體配置上则明显做了减法,并大幅减少了对高精地图的依赖。
《财经十一人》从华为智能驾驶团队成员处获悉,华为车 BU 今年确实在智能驾驶领網域改变了打法——过去专注于高阶智驾,今年以来,中低阶智驾则成为了他们工作重点。目前力推的产品是中小算力的 MDC 網域控平台(智能驾驶的关键零部件)。
此前,搭载华为高端 MDC 产品最著名的车型是北汽极狐阿尔法 S HI 版,采用华为自研的昇腾芯片,标准版最大算力可达 400TOPS。虽然其宣称可以达到 L4 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由于法律法规并未放开,消费者只能够感受到其释放出的一部分能力,从经济性考虑,这套系统并不具备太多竞争力。
现在,华为正在将研发资源向 200TOPS 以下算力的中小算力 MDC 平台倾斜。这种变化无疑是为了顺应当前市场竞争重点变化的需要。随着中国电动车市场渗透率的提高,L3 级别以下的辅助驾驶功能正在加速普及,车 BU 不能再一味局限于高阶智驾,要秀肌肉,也要适时放柔身段。
从这一角度理解,此次车 BU 的调整是为了降本增效,也是为了增强商业化的能力。不过,正如余承东今年 4 月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所说,在中国车企中,头部新势力不会选择华为。能选择华为的一般是传统车企;但 " 害怕失去灵魂 " 的大车企,也不会选择华为。这意味着选择华为的传统车企其实范围被大大缩小了。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车 BU 的盈利,还是要靠智选系列车型。
03.
加码 " 智选 "
今年 4 月,国民党前领导人马英九出现在重庆车企赛力斯的新能源汽车工厂里。让人意外的是,这家企业并不是当地最大的车企长安汽车,甚至,就在两年前,它还从未进入过中国主流车市的视野。
一个月后,国内新势力品牌最快达成 10 万台量产交付的纪录同样在这里诞生,仅用了 15 个月。和重庆市政府官员一起出现在现场的,还有余承东——正是在其主导下,赛力斯和华为共创的问界品牌成为 2022 年中国新能源车市增长最快的黑马。目前已经有两款 SUV M5 和 M7 在售卖中,M9 将于今年年底上市。
华为对这款车寄予厚望。接近该项目组的一位人士告诉《财经十一人》,余承东会亲自到重庆参与产品设计开发。M9 在亮相后,由于外界对外观评价不佳,华为对其重新做了更加迎合消费者喜好的前脸设计。这意味着整个开发流程都需要进行变动。交付节奏本已急迫,可是华为仍旧做了额外的调整。
华为车 BU 内部一个共识是,在 M5 和 M7 销量遭遇瓶颈后,今年年底前,智选车需要一款有竞争力的产品。M9 被认为最有希望。
不过,并不唯一了。
在此次记录达成仪式上,余承东说,15 个月达成十万辆下线,标志着华为智选车模式完成了从 0 到 1 的突破,未来还将加速从 1 到 N。
今年第三季度,华为和奇瑞合作的品牌 Luxeed 智界将亮相。接近项目人士向《财经十一人》表示,当务之急是做出合适的定价。这个项目瞄准走量市场,首款产品定位为纯电轿车,产品对标特斯拉。
《财经十一人》获悉,华为与北汽展开智选合作后的首款产品计划于 2024 年北京车展亮相,这款车将基于奔驰平台改款打造,定位为 40 万左右的行政级轿车。
明年,华为还将迎来和江淮合作的首款 " 百万豪车 "。项目参与人士告诉《财经十一人》,江淮新车定价接近百万,华为有心将自己的各种先进科技集成于此,是为了展示最高技术实力,也是为了能够利用这款车的开发平台快速复制其他车型。
种种迹象表明,华为并不是简单地在其他车企上移植了与赛力斯的合作。如果用智选车 1.0 阶段来指代此前华为和赛力斯的合作,那么智选车业务目前则进入了 2.0。
一个变化在产品端。智选模式中,车企负责整车开发,华为负责电子电气架构开发。2.0 阶段,不同车企产品采用不同的整车开发平台,在电子电气架构上,则会统一采用华为下一代电子电气架构。
另一个突出变化是在渠道方面。据《财经十一人》了解,华为正在建设自己的汽车渠道。加盟商主要有两种,一种面向专业的汽车经销商。一种面向原有的华为经销商,新开门店需要达到 700-1000 平方米。未来车企将不再会深度参与到渠道中,产品的销售、交付和售后都由华为负责。
过去,华为曾经借助自家门店完成了问界品牌渠道的快速搭建。产品同时在华为和赛力斯的门店中销售,交付和售后则只由赛力斯负责。也就是说,华为只介入渠道利益链条的一小部分,车企才扮演主导角色。在这种模式下,资源分散似乎难以避免。
以重庆为例,华为和赛力斯门店同样可以售卖问界产品,导致问界在整个重庆有超过 20 家门店,而同样走增程路线的理想汽车只有 2 家店。如此大的密度带来价格内卷竞争。由于华为只负责销售,赛力斯还掌握售后和金融,所以赛力斯门店可以定价更低,通过汽车后服务赚取更多的利润。
在智选车 2.0 中,由于智选车系列中存在多个品牌多个车型,为了统一管理,整合渠道看起来是最现实的办法。
产品和渠道背后,最关键的变化是在利益分配上。依据行业惯例,在车厂和一级供应商的合作中,车厂先付开发费、模具费、样件费给一级供应商,后者做定制开发。开发结束后,车厂再向供应商支付零部件采购费用。
曾经华为和赛力斯也是依据这一模型合作,不过华为从赛力斯身上赚的是三道钱:除了常规的开发费和零部件采购费用,由于华为介入了产品销售,也从渠道中获得抽成收入。
然而,《财经十一人》从多位智选车业务人士处获悉,2.0 阶段,车企或将不再向华为支付开发费。尽管最终具体细则落下可能依不同企业不同项目有所变化,但是目前华为和车企取得的共识中,简单概括,双方在开发阶段是各自投入、各管各的,等到产品上市进入销售阶段,华为再把研发费用均摊到成本价中去,向车企支付一定费用," 相当于华为用成本价的一部分把车买过来,之后华为加价进行销售,再以一定比例和车企分钱。" 一位北汽项目参与人士向《财经十一人》表示。
04.
博弈与转机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长期以来,华为的汽车战略选择举棋不定,导致商业模式形态十分 " 拧巴 "。目前,围绕智选车至少有三层博弈:
其一,华为管理层对目前主要的盈利模式智选车看法存异;
其二,智选车与车 BU 其他业务之间资源要如何分配;
最后一层也最直接关系到产品表现——如何处理智选车项目中与合作车企的利益关系。
造车是重投入项目,在智选车模式中,由于车企承担了大部分产品研发和生产的成本,本质上华为是在借力,优点是速度快、投入少。
缺点是受制于人。智选车项目能否取得商业成功,高度依赖合作车企自身的实力和双方能力的对接。
以此判断,华为和车企的利益越一致,磨合就会越顺畅。华为和赛力斯初期合作初期能够快速推进,双方都追求产品的商业成功是重要前提。而随着时间推移,双方共同利益的绑定已经有所变化。从华为的视角,有人分析,M5 和 M7 的表现不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赛力斯不够给力。
而从赛力斯的视角来看,和华为做生意代价高昂。赛力斯财报显示,2019 年 -2022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0.67 亿元、-17.29 亿元、-18.24 亿元、-38.32 亿元,2023 年上半年财报显示这一数据为 -13.44 亿元,换言之,携手华为四年半时间,赛力斯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在资本市场上,赛力斯现在也很难借助华为拉高股价了。今年以来,赛力斯的股价总体上处于小幅波动态势,目前表现与去年底基本持平。
赛力斯的一位研发人士告诉我们,公司对出海业务的重视不亚于对与华为的合作。他提到,公司正在加快和华为深度合作的两款车型改款、替换华为零部件,计划将改装后的车型作为出海产品。
双方未来都希望将鸡蛋放在更多的篮子里。
余承东曾说,智选车模式,本质上是华为 To C 方面的经验转移到汽车厂上来。华为给车厂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方案,提供的也是技术管理体系。不同车企跟华为的合作,华为希望形成产品组合,通过华为高质量的、近乎苛刻的体系,共同打造商业上的成功。
随着智选合作车企变多,华为需要将不同项目的合作车企都纳入进同一个体系,一个由华为主导的体系。但是,与车企利益关系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合作的质量。以华为和北汽的项目为例,一位项目参与人士告诉《财经十一人》,该项目从 2021 年 12 月开始接洽,2022 年 2 月正式提上日程。但是直到最近,项目才进入快速推进阶段。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华为和北汽始终对投入和分配无法取得一致,余承东几乎是每月来一次北京,试图推进合作。谈判波折重重。上述项目人士分析," 北汽是国企,商业成功之外,还考虑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决策上不愿意冒险,也不可能让渡过多利益。"
无论 ToB 还是 ToC,找到更多合适的绑定伙伴,又做好与车企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华为在下一阶段所要面临的重要命题。
汽车产业本来高度集中,头部玩家赢者通吃。而如今,智能化和电动化打乱了原有的产业格局,新旧势力都处在价值重估之中。这意味着新入局者有机会成为新巨头,也意味着有可能会加速被淘汰出局。
視窗期有限。如果等到这个市场里大部分车企都已经绑定了智能化伙伴,华为还没有在商业化上取得进展,车 BU 的处境将更为艰难。
紧张的氛围笼罩在团队的每一个人身上。今年下半年以来,余承东会用整周的时间呆在一个车企的项目上,一些智选项目的管理层几乎在以每 10 天一次的高频飞往深圳,汇报进度。一些零部件业务的员工也会去到合作车企的项目上,一同参与路试。
转机也不是没有。今年 9 月,华为公开销售采用国产芯片的 5G 手机,这意味着华为在芯片制造环节有新突破,这同样利好汽车芯片。近期华为公布了采用自研技术的最新一代车规级座舱芯片麒麟 9610A,算力达到了 200kDMIPS,相当于高通 8155 芯片算力的两倍。
一位海思人士向《财经十一人》表示,此前华为汽车业务同样受到芯片制裁的影响,无法采购一些业内最先进的产品,与华为合作车企也会顾虑芯片供应的持续性。芯片技术的突破或将为华为汽车业务压上一块沉甸甸的新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