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健康经验:过敏,窒息在春暖花开时,欢迎阅读。
3 月 13 日,北京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春天,比常年提前了 13 天。
草木开始繁殖,花粉和飞絮漫天飞舞。朋友圈里头,有踏青的朋友感叹遇到了赏花的好时节,雷印却暗叫不好——作为过敏性鼻炎患者,这意味着他一年一度的 " 噩梦 " 也将提早上演。
看不见的入侵者首先袭击的是他的鼻子,流清涕、鼻痒、喷嚏打个不停。不久之后,眼睛泛起红丝,瘙痒难耐,肿得睁不开。
最难受的是水泥鼻,夜里睡觉频频被憋醒。他尝试用冷水洗鼻,初觉通畅,片刻之后两个鼻孔却彻底塞住,于是索性坐起不睡了。每当这个时候,挥之不去的窒息感总让他动摇北漂的决心。
图源 /GIPHY
这样的日子每年要重复近三个月,直到季节更替。变化的是,雷印发现身边抱怨过敏的声音越来越多了,大家的症状似乎也越来越严重。
花粉数据印证了他的判断。根据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监测数据,3 月 13 日开始,北京花粉浓度快速上升,日沉降量持续突破 2000 粒 /1000 平方毫米;3 月 23 日,这一数据上升到平均 7792 粒 /1000 平方毫米。随着花粉浓度持续保持高位,过敏症状不断加重,越来越多的患者涌向医院。
北京患者的过敏遭遇,是时下过敏大流行的一个缩影。实际上,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全球范围内都出现了花粉季延长、花粉总量增加的现象,随之而起的是 " 过敏大军 " 也在迅速壮大。
过敏究竟是怎样发生的?
通俗的说法是,它源自免疫系统的 " 抽风 "。《过敏大流行》作者莫伊塞斯提到,人类的免疫系统有时候会误把无害的物质当作致命的入侵者,毫不留情地发起攻击,进而导致过敏症状的出现。那些严重过敏甚至休克的人,其实是他们的免疫反应杀死了自己。
令雷印不解的是,自己在北京上了四年大学都平安无事,为何在毕业两年后的春天重返北京,却突然中招了?
" 对于季节性过敏,一些认为自己没有过敏的人,实际上已经过敏了。"后来有医生告诉他,过敏性鼻炎存在 " 启动效应 ",需要一定的时间或接触足够多的过敏原才能引发症状。而一旦开始过敏,此后即使空气中只有少量过敏原,也容易引发过敏反应。
北京花粉监测数据(图源 / 花粉监测预报公众号)
陕西榆林人何彦兵也向《时尚健康》提到了类似经历。1996 年夏天,他从西安读完大学回到老家,接连不断的喷嚏差点使自己休克。当时对过敏没有概念,连医生都误以为他是顽固性感冒,结果 " 越治越瞎 "。
他逐渐发现,身边不少人有同样症状。后来许多榆林病友慕名前往北京协和医院就诊,才知晓 " 过敏性鼻炎 " 这种慢性病;它会随过敏原周期性复发,是难以根治的顽疾。
2006 年,何彦兵测试了过敏原,得知自己是蒿类植物过敏。沙蒿在每年 7 月至 9 月开花,他的过敏症状也会持续三个月。
沙蒿是榆林市固有的野生植物,也是榆林防风固沙播种的主要物种。何彦兵的第一反应是,自己从小在沙蒿地里放羊,接触了二十多年都没事,怎么突然就过敏了?
为了探究答案,何彦兵以自己身体为试验进行调研,并成立了 " 榆林过敏性鼻炎患者自救联盟 "。每到一个地方,一旦出现过敏症状,他便找当地人了解过敏情况和沙蒿分布情况。坚持调研数年,他发现过敏性鼻炎不仅成为榆林的地方病,内蒙古、山西、河北、陕西、甘肃及东北三省等地都出现了流行高发的现象,范围涵盖了 " 三北 " 防护林的多数区網域。
河北张家口三北防护林(图源 / 视觉中国)
" 三北地区受过敏性鼻炎困扰的人,应该有大几百万了。" 后来何彦兵的儿子重蹈了他的命运——同样是从西安读完大学回榆林后,成为过敏大军的一员。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何彦兵,认为自救只能解决少数人的痛苦,于是改 " 自救联盟 " 为 " 三北过敏性鼻炎患者联盟 ",并以市政协委员身份向政府递交建议提案。
事实上,包括榆林患者在内,过敏正困扰着全世界 30%-40%的人。欧洲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学会 2014 年发布的《全球过敏地图集》提到,过敏性疾病正在影响全球超 10 亿人的生活;预计到 2050 年,过敏病人数量将达到 40 亿。过敏性鼻炎于是成为医学界口中,名副其实的 "21 世纪流行病 "。
"全球范围内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呈南北梯度分布,也就是北半球自北向南下降,南半球自南向北下降。" 接受《时尚健康》采访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副所长王向东介绍了过敏性鼻炎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和流行史。
他提到,过敏性鼻炎从 1870 年开始在欧美国家蔓延开来,被称为 " 后工业革命的流行病 ";此后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在上世纪 60 年代和 2000 年年初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爆发。而眼下,我们正在经历着人类史上的第三次过敏大流行。
图源 /《爱情公寓》剧照
全球过敏大流行的背景下,中国的过敏患者也在快速增长。根据王向东所在的同仁医院鼻科研究团队的调查,中国大陆的过敏性鼻炎患病率从 2005 年的 11.1% 跃升到 2011 年的 17.6%,新增患病人数约 1 亿,全国患病人数达到 2.5 亿,而且患病率仍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这将诱发社会、经济、教育等领網域一系列负面的社会影响。一名受访患者家属告诉《时尚健康》,她的儿子自从过敏后心肺功能受损,不敢参加体育课,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何彦兵则表示:" 到了过敏季,呼吸不畅加上药物副作用,人会丧失思考能力,总想昏昏睡去,感觉整个城市生产都变得缓慢起来。"
2018 年,三北地区过敏流行问题引起国家主管部门重视,委派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专家赴榆林考察调研,并培训当地医生,帮助榆林地区建立过敏性疾病规范诊疗体系。协和医院专家调研后指出:蒿类花粉是导致过敏性鼻炎的重要过敏原。
自 2019 年起,榆林将 " 推进过敏性鼻炎防治的研究工作 " 纳入十件民生实事之中,并成立过敏性鼻炎防治工作专班,由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2023 年," 持续推进过敏性鼻炎防治 " 被列为十件民生实事之首。榆林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是 " 从中心城区向外逐步栽植替换蒿属类植物 "。
为了防治过敏,近年来呼和浩特、包头、榆林等多地持续开展 " 清除蒿草 " 行动。
不过,曾主导榆林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教授尹佳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以拔蒿草方式防治过敏并不科学:蒿草是几千年前就长在中国的本土植物,生命力特别顽强,一个地方拔干净,数百公里之外其他地方的花粉也会随风飘来落地生根。因此,蒿草是拔不尽的,要对蒿草赶尽杀绝也是不现实的。花粉过敏发病率升高,不只发生在三北地区,而是全球化现象。她认为,问题的答案要到气候、环境和生活方式变化上去找。
早在 1989 年,医学界首先从生活方式变化角度提出 "卫生假说"。根据这一理论,人类的身体中存在一个由微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在人类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这些微生物与人类的免疫系统逐渐达成了一种平衡状态,以维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
" 后来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卫生条件的改善,人类暴露于病原微生物的机会减少,内在的平衡被打破,免疫系统对于无害的物质,例如花粉、尘螨等,产生过度反应,从而引发各种各样的过敏现象和现代疾病。" 王向东说。
图为蒿草。图源 / 视觉中国
基于卫生假说,过敏性鼻炎被贴上 " 现代病 " 或 " 富贵病 " 的标签,从城市向乡村蔓延,从发达国家的流行病演变为全球共同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
"沙漠城市变成森林城市的同时,也进行着农耕文明生活方式向工业文明生活方式的跨越,或许这才是过敏性疾病患病率上升的深层次原因。" 尹佳在《过敏医生赴榆林考察治沙植物纪实》中写道。
不过,卫生假说虽然能够解释过敏流行,却无法解释过敏期普遍延长和过敏症状普遍加重的现象。流行病学家和医疗实践者转而开始关注气候变化对过敏的影响,构成了对卫生假说的有力补充。
2021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发表声明称,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威胁远远超过任何一种疾病。WHO 提到,现在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比工业革命之前高约 1.1 ℃,比过去 10 万年中的任何时候都高。
气温上升只是故事的开始。21 世纪以来,全球变暖影响了花粉季节的开始、持续时间和强度,以及花粉的致敏性;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持续加剧着过敏流行。
首先是花粉季节的改变。王向东提到,由于气温的升高和降水模式的变化,植物的生长周期和花期都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花粉的产生和扩散。《柳叶刀公共卫生》的研究发现,在全球范围内的 12 个季节性花粉监测点中,与 1990 年相比,气候变化使花粉季节提前 20 天开始,持续时间延长了约 10 天。
花粉是引发过敏性鼻炎的常见诱因,花粉季节比以前更长了,这对过敏症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噩耗。雷印发现,随着北京春天的更早到来,他更早开始过敏,症状也比以前严重多了。
其次是花粉浓度的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促进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导致花粉产量的增长。根据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的监测,近十年间北京城区花粉总量明显增加,其中葎草属、白蜡树及银杏树花粉增势明显。
暴露在更高浓度的花粉中,过敏症状势必加重。作为过敏性鼻炎资深患者,何彦兵发现新增患者一开始的症状往往并不明显,然而一旦过敏极容易引发哮喘。" 过敏症状更加隐蔽,而爆发性也更强了,这可能就是气候变化带来的明显改变。"
图源 / 视觉中国
此外,气候变化还可能会改变花粉的种类,进而导致患者暴露在新的过敏原中,引发新的过敏反应。国内致敏类花粉飘散的高峰期包含春秋两季:春季主要是木本类的花粉,比如杨、柳、榆、柏、桦树和梧桐等;秋季主要是草本类的花粉,比如蒿草、藜草、葎草和豚草等。
陕西榆林原本以秋季沙蒿过敏为主,何彦兵却发现,如今 " 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春季也过敏了 "。
据报道,尹佳在门诊实践中发现的另一个现象是,低龄儿童的过敏疾病患者明显增多,患者几乎一半是儿童,变态反应科几乎成了儿科,越来越呈现年轻化、低幼化趋势。
种种证据表明,气候变化持续加剧着过敏的流行,而这目前看来是一个难以逆转的进程。美国犹他大学生物学教授威廉 · 安德雷格曾作出悲观预测:" 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各地的气温可能会持续上升,花粉季将持续一整年,就像其他较温暖的地区一样。"
基于前述形势,世界变态反应组织将去年 " 世界过敏周 " 的主题设定为 " 气候变化加剧过敏 ",呼吁全世界过敏性疾病领網域工作者重视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管理过敏性疾病 "。
气候变化加剧过敏的作用机制,并非只有影响花粉传播这一种方式。
据王向东介绍,气候变化还将增加空气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不仅直接刺激呼吸道、引发或加剧过敏症状,还可能增强花粉的过敏原性。全球气候变暖也会促进尘螨等过敏原生物的繁殖和存活,进一步加剧过敏性鼻炎的病情。
除了全球变暖带来的直接影响,雷暴、沙尘暴、飓风、洪涝和干旱等各类极端天气的频发,直接或间接加剧过敏原的释放和传播,破坏人体黏膜和皮肤屏障保护功能。" 就拿沙尘暴来说,它会破坏人类气道的上皮屏障功能,也会把远处的花粉带到人口密集的城区,这些都会导致过敏性疾病的发病。" 王向东说。
各类极端天气中,对过敏性鼻炎影响明显并引起广泛关注的,莫过于雷暴天气。
花粉过敏症患者通常会期盼雨天。因为天气越是晴朗干燥,空气中飘浮着的致敏性物质越多,而雨水能够带走部分花粉,从而缓解过敏症状。不过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频繁出现的雷雨天气却给花粉过敏者带来重重危机。
图源 / 视觉中国
" 雷雨后榆林各医院的急诊科,一定是爆满的。" 何彦兵说。每年秋季,榆林满山蒿花开放,整个城市泡在花粉之中。"因为气候变化,过敏季雨水增多,7 月、8 月的过敏症状比较轻,患者很容易丧失警惕性。但是到了 9 月,足够的花粉浓度遇上雷雨天气,雷暴哮喘几乎是必然现象。"
何彦兵口中的雷暴哮喘,指的是在雷雨天气中或紧随其后,出现的过敏性哮喘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公共卫生事件。
《气候变化、空氣污染在过敏性气道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一文解释了雷暴哮喘的发生机制:大量雷击、闪电使得花粉颗粒发生溶胀、崩解,并释放出大量具有变应原性的碎片,导致环境空气中的过敏原含量大幅增加。这些细小的过敏原更容易被人体吸入,进入下呼吸道,从而引发急性哮喘。
"相对于其他哮喘事件,雷暴哮喘属于小概率事件,但是它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波及特定区網域的大量人群,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这是它受到广泛关注并且需要引起重视的原因所在。" 王向东解释道。
图源 /《举重妖精金福珠》
迄今最严重的雷暴哮喘发生在澳大利亚墨尔本。2016 年 11 月 21 日,墨尔本遭遇强雷暴天气,约有 8500 人出现 " 雷暴哮喘 " 症状,其中有 10 名患者死亡。
在国内,关于雷暴哮喘事件的报道也在逐年增加。" 最近几年,榆林每年都有因为雷暴天气引发哮喘致死的。" 何彦兵提到去年他身边发生的一起案例:一朋友在野外工作时遭遇雷雨犯了哮喘,被送到医院时已不省人事。
去年 9 月,除了陕西榆林,内蒙古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山西太原、大同等多地都出现了雷雨后哮喘病例。各医院挤满了呼吸困难的哮喘患者,症状以咳嗽、胸闷、气喘为主,部分出现眼睑充血、面部瘙痒发肿等过敏现象。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并非有哮喘病史的人才会遭遇雷暴哮喘。根据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医师关凯的解释,雷暴天气能够使一些对花粉过敏、但症状不严重的患者,直接从鼻炎、结膜炎阶段,快速进展到哮喘阶段。
如今榆林市各家公立医院陆续建立了应对雷暴哮喘的预案。不过小城市医疗资源并不丰富,一旦发生雷暴哮喘,依然很容易发生医疗挤兑。为此,当地医生通常会向患者给出这样一条建议:过敏期来临时往南方走。
图源 /《归路》剧照
南方空气湿润,花粉不易飘散,发生雷暴哮喘的概率不高。" 要么走得远远的,要么把自己关在家里,避开过敏原是唯一有效的办法。" 何彦兵说。鼻炎发作 11 年后,他也出现了哮喘。
过敏性鼻炎以及哮喘带来的死亡威胁,让何彦兵等患者成为 " 候鸟 " 群体,每年一到过敏季,便想方设法离开榆林,向远离沙蒿的地方迁徙。据不完全统计,每年 7 月至 9 月南逃的榆林人超 30 万。
" 一开始是去西安,后来西安也有症状了,我就往中原走。等中原也不行了,我就跨过黄河往上海去。" 后来何彦兵还辗转浙江、福建、云贵川等多地,发现自己 "只要过了长江,症状就没了"。
在过敏季离开前往南方,听起来是个一劳永逸的办法,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
" 我们这儿有条件南迁的是极少数。" 榆林米脂县林女士的小孩哮喘严重,这两年持续到 10 月依然有过敏症状。面对小孩越来越严重的过敏反应,她一度想要离开,但因为难以协调大人工作和小孩上学事宜,她感到束手无策。
林女士的困扰,折射出过敏应对面临的系统化困境。事实上,无论医生还是患者,均未准备好应对气候变化给过敏流行带来的全方位影响。
相较庞大的过敏性疾病的患者群体,国内设立过敏专科的医院数量较少,变态反应专科医师严重不足。
早在上世纪 30 年代过敏科被引入到国内临床,1956 年北京协和医院创建中国第一个过敏科。如今将近 70 年过去,根据北京协和医院统计,全国变态反应专科医生只有 300 多人,能够进行变态反应诊疗的医生不超过 3000 人。相比之下,全国仅成人过敏性鼻炎患者数量就已高达 1.5 亿人。
过敏大流行和医疗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催生了不少治疗乱象。" 一些患者对过敏性疾病的长期影响缺乏了解,甚至将过敏性鼻炎认为是季节性感冒,这导致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受到影响。" 王向东说。
图源 /《不能说的秘密》剧照
何彦兵则发现,过敏性鼻炎患者通常会形成两个习惯:过敏期因为难受 " 病急乱投医 ",过敏期结束后 " 好了伤疤忘了疼 "。
据《人物》杂志报道,在美国,一些人相信寄生虫可以预防过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于是铤而走险尝试接种寄生虫。莫伊塞斯作为科学作家和过敏患者,为了 " 体验重回‘不干净’的过程 ",给自己接种了 20 只美洲板口线虫,换来的却是头晕、腹泻和腹绞痛。
在国内,尚未得到临床医学认证的民间偏方同样层出不穷。为了对抗过敏带来的巨大而漫长的痛苦,早年何彦兵走过不少弯路,一度因为尝试偏方导致身体浮肿。他研究过以打脱敏针为主要方式的脱敏疗法,但因为治疗过程痛苦、时间漫长,效果也不可预期,于是也放弃了。
后来还是做 " 候鸟 " 的经历给了他启发。2018 年秋天他留在榆林,把家打造成一个封闭、湿润、隔绝过敏花粉的 " 小南方 "——他装了新风系统,造了一座假山,设计了一条循环水系,种了大量不开花的植物,让室内环境保持 26-28 度的温度和 60%-70% 的湿度。
何彦兵在家中自造的 " 南方 "
" 效果非常明显!我只要走出家门鼻子就会有反应,回家后半个小时左右症状就缓解了。" 比起南迁,显然这是条更容易复制的经验,何彦兵兴奋地给朋友安利了这一方法。
经过反复试验和总结,久病成医的何彦兵形成了一套以物理防护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应对思路:
第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居住环境干净,及时清洗鼻腔。花粉攻击是纯粹的物理伤害,在产生变态反应前把它冲出鼻腔,能够有效缓解症状。
第二,非必要不出门,有条件的话在家打造封闭湿润的环境。
第三,一旦非出门不可,时刻关注花粉浓度,戴好口罩、鼻罩,穿上长裤长袖,随身携带应急的过敏药和哮喘喷剂。
第四,过敏期结束以后积极锻炼,修复过敏期间受损的心肺功能。
何彦兵尝试推广这些经验,但令他苦恼的是,很多过敏患者不觉得自己是个病人,以为过敏期结束就没事了,于是很难做到坚持。
为此,他曾在病友群发出提醒:" 过敏性鼻炎不只是季节性的。一旦得了,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知,自己是个病人,是一个慢性病人,是一个患了可以并发过敏性哮喘、肝肾病、心腦血管等疾病的慢性基础病的病人。"
何彦兵的常备药物和防护工具
在医学界,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作为国内临床变态反应学的发源地,依然在与过敏疾病的持久战中冲在前线。他们尝试建立中国的过敏医生的培训体系,举办了一届又一届的过敏医生培训班,但是培养人才的速度远远跟不上过敏蔓延的步伐。
面对这种局面,从强调诊治向预防转变逐渐成为业界共识。同仁医院王向东提到,一方面,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正逐渐向更个性化、更有效、更方便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预防在治疗过敏性疾病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控制家庭和工作环境中的过敏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室内外空气质量等措施,可以显著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减少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他认为,我国还处于过敏性疾病进展当中,要阻断或延缓这种进展,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具体而言,在社会层面,应当治理空气污染,加强科普宣传,同时加强对花粉浓度的监测和播报,做好极端天气事件的预警;在个人层面,应当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尽量减弱现代化和气候变化在过敏性疾病方面导致的不良影响。
" 气候变化也罢,时代变化也罢,都不是以个体意志为转移的。人只能适应自然,而不能妄图让自然去适应人类。" 何彦兵认为,当沾上过敏的人们纷纷开始关注自身健康,养成自律习惯,学会敬畏和爱护自然,眼下的这场过敏大流行带来的或许不只是困扰,同时也在倒逼人类向文明迈进。
编辑 | Rachel
文 | 大叶杜
图源 | 受访者、视觉中国、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