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半年考变季度考,后逍遥子时代的阿里人难逍遥,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穆胜
据媒体报道,阿里将在近期把绩效考核周期从半年调整为季度,并按季度发放绩效奖金,晋升和转岗规则也会进行调整。
此次变革是逍遥子宣布即将卸任后首次重大变革,如此看来,阿里的改革似乎来势汹涌,在其 " 交棒期 " 内就已经早早拉开了序幕。
01 提效,提效,还是提效!
一般来说,要想让组织调整落地,相应的激励机制调整必不可少,所以对于近期刚动过组织的阿里来说,向激励的核心模块绩效考核动刀,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此次阿里制度改变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是 " 绩效考核制度 ",即绩效考核周期从半年调整为季度,并按季度发放绩效奖金。
第二是 " 内部转岗制度 ",即员工要转岗至其他事业群,需要先离职再入职,以往司龄将清空。
两者之中,绩效考核制度的变化显然影响更为深远,值得仔细玩味。
其实,阿里的管理制度改革早就悄然发生。据雪豹财经报道,有阿里员工透露 " 年初集团改了晋升制度,晋升不再跟绩效挂钩,而且非必要不用答辩。感觉是公司为了提效,尽可能减少形式上的东西。"
但是,这次改革却又让绩效考核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思路似乎与年初又有不同。我们接触到的几位阿里员工表达了疑惑——以后晋升究竟要不要看绩效?相信这也是大量阿里员工的疑惑。
但无论如何改变,阿里员工对于公司 " 提效 " 的迫切要求已经有了强烈感知,各种变革,也可以追溯到公司对于 " 提效 " 的迫切要求。其实这较容易理解,在商业环境变化愈加剧烈的情况下,阿里的人效却一直 " 跌跌不休 ",近两年才止住了颓势。
图 1:阿里巴巴人效变化图 资料来源:阿里巴巴历年财报、穆胜咨询
02 与众不同,阿里逆潮流?
在大厂中,坚持 " 粗颗粒 " 考核似乎一直都是主流。互联网公司似乎不太相信精细化管理,更多将企业的成长乐观地寄托于员工的创新创业热情。
以考核周期为例,根据穆胜咨询的调查,国内一线互联网大厂—— BATM(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美团)在此之前的绩效考核都是半年,许多硅谷互联网大厂也基本以半年考、年度考为主。
在经济增长的低速期,互联网大厂更是倾向于将 " 粗颗粒 " 考核进行到底,以便减少管理成本,将 " 简化考核 " 视为提效秘籍。2022 年 6 月 9 日,腾讯宣布改革,2022 年 5 月,谷歌也宣布改革,内容无非是晋升不做 PPT 答辩,低阶晋升交给上级自治,简化绩效刻度(分为三档),延长绩效周期等。
其实,阿里也一直是信奉 " 粗颗粒 " 考核的代表企业,但他们并不坚定,也有过多次纠结,似乎一直没有把绩效管理整明白,没有特别明确的 " 绩效观 "。
以绩效刻度为例,他们从原先的 5 分制,即 5、4、3.75、3.5、3.25、3,改为三档 3.75、3.5、3.25,最后由于绩效等级太少,无法将员工的差距体现出来,又增加了 3.5+ 和 3.5- 两档。
但从此番阿里的变革来看,蔡崇信时代的阿里,已经开始走上了与其他大厂截然不同的管理思路,逐渐开始建立自己的 " 绩效观 "。穆胜咨询曾给出明确判断——" 粗颗粒的评价,只能一时缓解评级矛盾,但无法满足管理需求,治标不治本,结果一定会弹回来。"看来,与逍遥子同属 CFO 出身的蔡崇信,对于精细化管理似乎有自己截然不同的执着,他显然明白上述道理。
03 引领潮流 or 折戟沉沙?
阿里此次逆潮流之举究竟是会引领潮流?还是折戟沉沙?
绩效考核的最终目标是要精准体现员工 " 经营价值 ",以此为基础进行 " 利 " 的划分。所以,绩效考核周期也并非这项制度的核心,绩效考核是否 " 真刀真枪 ",是否能够精准衡量员工为公司 " 打粮食 " 的结果,才是关键(详见公号 " 穆胜咨询 " 文章《激励真经——如何量化员工的经营价值?》)。
穆胜咨询以 " 激励真实指数 " 来衡量企业的绩效考核是否真实有效。2020-2022 年《中国企业人力资源效能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互联网公司的激励真实指数仅有 6.59。而且,这个数据还是在去年的经济形势下 " 打急抓 " 找回来的。在过去两年,互联网公司的表现均低于泛行业全样本。说白了,在互联网公司的绩效考核中,100 分的满分,也就 5 分左右的浮动空间,60 分塌不下去,70 分拔不上来,大家都是 3.5,都是 B。如果是这种考核方式,哪怕是天天考,除了增加员工工作量还有什么其他作用呢?
图 2:全样本和互联网属性企业的激励真实指数图 资料来源:穆胜咨询 2020-2022《中国企业人力资源效能研究报告》
注:互联网属性企业为选择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軟體业,或选择其他行业且明确说明与互联网相关的企业样本。
04 绩效变革,何去何从?
对于阿里此次举措,穆胜咨询创始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穆胜提出以下观点:
1、新任领导上台后,通过调整组织和激励来 " 整队 " 是基础操作,属预期之内。
2、更频繁的绩效考核为 " 整队 " 提供了标准,可以快速找到合适的人来匹配新的组织。
3、在人员落位后,为了节约管理成本,一般企业极有可能调整回原来的绩效考核节奏。当然,阿里是否会跳出这种 " 俗套 ",这就要看蔡崇信的管理理念或者说 " 绩效观 " 了。如果他信奉精细化管理,他会坚持;如果他依然信奉粗颗粒管理,此类调整就是临时手段。
4、绩效考核的内容很多,如果仅仅缩短考核周期,而不改变原有的考核逻辑、考核主体和打分方式等,那这次绩效考核改革起到的效果也会相当有限。
5、阿里频繁的组织结构调整,其实都没有匹配相应的激励机制调整,这会严重限制前者的威力。举例来说,1+6+n 的组织变革,如果仅仅搭配对于子公司 " 以包代管 " 的激励机制,就很难真正让各个子公司爆发活力。
6、前台的考核方式相对没有争议,因为他们是直接 " 打粮食 " 的部门,其经营价值可以被量化。而中后台的经营价值难以量化,互联网大厂 " 造轮子 " 现象比比皆是。这可能是阿里在激励机制设计中需要突破的关键。
7、业绩好,不等于管理好;管理好,业绩才能在严苛的环境里一直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