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学经验:母鸡会脸红!什么,母鸡会脸红?,欢迎阅读。
欢迎收看自然小喇叭栏目的第 57 期,在过去的半个月里,我们搜罗了以下值得一看的自然新闻和研究:
1)猩猩进行剖腹产,妇产科医生来接生
2)出生日期决定交配策略,乌贼也看星座(不)
3)兴奋或紧张时,母鸡会脸红
4)4700 万年前的蛇王,重达一吨
5)线虫凝胶,保护玉米
6)船不靠近海豚时,海豚才会主动
猩猩剖宫产
最近,26 岁的雌性猩猩卢娜通过剖腹产生下了一个猩猩宝宝。
卢娜生活在美国的坦帕主题公园。自从它怀了孕,兽医团队就始终密切地关注它的身体情况,还为它做 " 产检 " ——在卢娜玩耍时用超声波探头观察它的腹部,看看胎儿的生长情况。对于这些日常照顾它的人类,卢娜也十分配合,会主动地走到栏网边上向兽医露出肚子,还总是淘气地吃下超声波凝胶。
婴儿最终成功降生 | Busch Gardens Tampa Bay
为了让它成功分娩,公园组织了一个近 20 人的医疗团队,其中除了兽医,还有负责人类妇产科和新生儿护理的医生。人类和类人猿在生物学上非常相似,为人类接生的经验也能运用在猩猩身上。在卢娜生产前不久,妇产科医生林奇发现胎儿处于臀位,顺产非常危险。林奇当机立断,为卢娜安排了剖腹产。
经过 90 分钟的剖腹产手术,婴儿成功出生。它大约 3 斤重,比人类婴儿小得多,但对于猩猩婴儿来说是正常体重。因为卢娜服用了镇静剂,小婴儿在出生时昏迷不醒,医生们为它上了呼吸管,盖上毯子,严密监护它的心率,直到它成功醒来——像所有新生儿一样,它使出了抓握反射,抓住了医生的手指。
新生儿正在监护中 | Jesse Adair / Busch Gardens Tampa Bay
几天后,卢娜从手术中恢复过来,就和孩子团聚了。卢娜轻轻拍着它的背,婴儿也自然地抓住了妈妈长长的毛发。在妈妈的呵护下,小猩猩将会健康地成长着。
卢娜紧紧抱住孩子 | Busch Gardens Tampa Bay / X
乌贼交配策略
一项新研究发现,雄性异枪乌贼竟会根据出生日期来决定交配策略,而且一旦定下了就是一辈子——虽然它们的寿命只有一年。也就是说,它们跟人类一样信星座!(不是)
研究对象异枪乌贼 Heterololigo bleekeri | Shota Hosono
出生于 4 月初~7 月中旬的雄性乌贼,走的是光明正大的交配路线:它们会击退情敌,和雌性交配,并在对方产卵时陪伴左右。如果是在 6 月初~8 月中旬孵化的雄性乌贼,则会走上偷偷摸摸的路子:它们悄悄地把精子留在雌性产卵的地方,只图在神不知鬼不觉之下让卵受精。要是雄性乌贼在 6 月底或者 7 月初出生,就有一半的可能成为前者,一半成为后者。
它们的体型区别很大,左边是 " 光明正大型 "(Consort),右边是 " 偷偷摸摸型 "(Sneaker) | Nicola Burghall
使用不同策略的雄性乌贼,外形也不太一样—— " 光明正大型 " 体型更大,战斗力更强;" 偷偷摸摸型 " 则小得多,正好方便它们鬼鬼祟祟行事。在繁殖季早期,早出生的乌贼其实已经长到了 " 偷偷摸摸型 " 的外形大小,但它们并不会改变繁殖策略,而是继续生长,直至达到 " 光明正大型 " 的尺寸才开始交配。
研究者发现,虽然出生在不同的季节,但是乌贼早期的生长速度并没有什么区别。乌贼对环境条件非常敏感,而海洋环境(比如水温)会随着季节发生变化。他们推测,可能是是环境因素的微妙组合,导致雄乌贼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母鸡脸红
鸡居然也会脸红!
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里,研究者为 13 只母鸡拍下了 1.8 万张脸部的照片,用计算机测量照片中母鸡脸部的颜色。结果发现,母鸡的脸会变红,而且会随情绪发生变化。
心情平和状态的母鸡脸色很淡 | 参考资料 [ 3 ]
在休息时,心情平静的母鸡脸上的颜色很浅。当它们看到奖励的粉虫时,脸会微微变红,这时它们非常兴奋。然而,当它们被人类抓起来,翅膀也被控制起来时,它们的脸会变成猩红色,此时它们处于高压状态,心情很紧张。
得到虫虫奖励的母鸡,脸有点红 | 参考资料 [ 3 ]
人鸡关系好不好,也能通过母鸡的脸来判断。有一个实验者和母鸡们共处了 5 周,母鸡习惯了他的存在,当他再次出现,这些母鸡的脸颜色很浅,说明它们状态平和,并不因人类的存在而紧张。但如果实验者靠近的是一群没见过他的母鸡,这群母鸡的脸则要红得多,说明它们正因这个陌生的闯入者感到焦虑。
作为对比,左边是平静状态,右边是高压状态,高压状态脸会变成猩红色 | Bertin and Arnould / INRAE
随着血流的变化,人类会因为情绪变化而脸红,这原本被认为是一种人类独有的表情。近几年,除了鸡,研究者发现秃鹫、金刚鹦鹉等鸟类也会脸红。
4700 万年前的蛇王
最近,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已经灭绝的蛇,它当年有一辆大巴那么长,足有一吨重。
印度西部出土了 27 块这种巨蛇的椎骨化石。经过分析,这种古代巨蛇生活在4700 万年前,分布在印度西部的沼泽和森林地带。发现者把它命名为 Vasuki indicus,其中属名 Vasuki 指的是印度教神话中的蛇王,常常缠在湿婆神的脖子上。
Vasuki indicus 前部椎骨不同视角下的特写 | 参考资料 [ 4 ]
从化石判断,它们的行动比较迟缓,和现代蟒蛇比较相像,可能会通过伏击捕获猎物,然后收缩缠绕以杀死战利品。目前研究者还不能确定它们的食谱是什么,但它们生活的沼泽区網域还出土了鳄鱼、鲶鱼和原始鲸鱼的化石,这些可能就是它们的猎物。
研究者还将化石脊骨的宽度与现代的蛇做对比,估计出它们的整体长度可以达到 11~15 米。在这之前,哥伦比亚发现过一种泰坦蚺(Titanoboa)的化石,它们生活在 6000 万年前的古新世,也有 10 多米长,重量超过 1 吨。目前仍现存于世的最大的蛇是网纹蟒(Malayopython reticulatus),可以长到 10 米左右。
另一种古代巨蛇泰坦蚺的复原图 | Nobu Tamura
线虫凝胶
一种满是线虫的凝胶,可以保护田里的玉米。
祸害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是草地贪夜蛾。这是一种杂食性害虫,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自从 2019 年传入中国,它们迅速成为造成最大农业危害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在 2020 年就一跃登上我国《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的榜首。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幼虫会把叶子都啃成筛子 | Lyle J. Buss / University of Florida.
好在,有种小小的生物可以制裁它们。昆虫病原线虫会寄生并杀死草地贪夜蛾,可惜它们天生比较脆弱,容易受到干燥和紫外线辐射的影响。
因此,研究者设计了这种凝胶,可以帮线虫保持水分。凝胶由羧甲基纤维素制成,没有毒性,而且可降解。农民可以用填缝枪把加入了线虫的凝胶涂到玉米植株上,如果持续使用,杀虫效果甚至优于化学杀虫剂和其他液体线虫制剂——草地贪夜蛾的幼虫可以减少 50%,每公顷的玉米产量能增加 1 吨。
为玉米植株涂上线虫凝胶 | 参考资料 [ 5 ]
和化学杀虫剂相比,线虫凝胶好处多多。线虫凝胶对环境、人类和牲畜都不会产生有害的影响;而且,线虫是靠共生细菌来杀死草地贪夜蛾,草地贪夜蛾不太可能对它们进化出抗性。
船只和海豚
当船不主动追逐海豚时,和海豚互动的机会反而可能更多。
为了保护鲸、海豚和鼠海豚,去年 5 月,英国政府颁布了一项法规:人类在操作海上交通工具时不能主动接近动物,不能追赶或围堵动物,与动物共游、抚摸和喂食海洋哺乳动物更是被明令禁止。船只的速度也要降低到一定的范围内,而且不能突然改变方向和速度。
主动靠近海豚、骚扰海豚是违法的 | Stefan Thiesen / Wikimedia Commons
英国东北海岸的大多数船只都遵守了规定,令人意外的是,当船只不再追着海豚跑时,海豚反而变得更加主动——经常主动凑近船只,想要利用船只行进时产生的压力波冲浪。在过去的几年里,大约有 100 条宽吻海豚在夏季常驻在当地的海岸线附近,遵守法规不仅可以保护它们,而且也在无意间增加了人类和海豚的友好互动。
一条宽吻海豚在船的尾流里冲浪 | NASA
在很多海網域,人类为了满足和动物互动的欲望,用游船、摩托艇、浆板等各种海上交通工具追逐和骚扰海洋哺乳动物。研究显示,如果总是被船只干扰,海豚会处于高压状态,常常忙着逃跑,花在休息、吃饭和社交的时间都会被压缩,这对它们的生存和健康非常不利。
当人类尊重野生动物,在海上当一个有礼貌、有分寸感的客人,当海豚不再把人类和船只视为需要逃离的威胁,这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海豚才会真正成为人类的朋友。
人和野生动物之间,距离才能产生美 | caroline legg / Wikimedia Commons
参考文献
[ 1 ] https://phys.org/news/2024-05-baby-orangutan-born-tampa-busch.html
[ 2 ]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pb.2024.0156
[ 3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8159124001163
[ 4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4-58377-0
[ 5 ] https://academic.oup.com/pnasnexus/article/3/4/pgae122/7644601
[ 6 ] https://phys.org/news/2024-05-citizen-science-respectful-boat-users.html
作者:猫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