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母雞會臉紅!什麼,母雞會臉紅?,歡迎閲讀。
歡迎收看自然小喇叭欄目的第 57 期,在過去的半個月裏,我們搜羅了以下值得一看的自然新聞和研究:
1)猩猩進行剖腹產,婦產科醫生來接生
2)出生日期決定交配策略,烏賊也看星座(不)
3)興奮或緊張時,母雞會臉紅
4)4700 萬年前的蛇王,重達一噸
5)線蟲凝膠,保護玉米
6)船不靠近海豚時,海豚才會主動
猩猩剖宮產
最近,26 歲的雌性猩猩盧娜通過剖腹產生下了一個猩猩寶寶。
盧娜生活在美國的坦帕主題公園。自從它懷了孕,獸醫團隊就始終密切地關注它的身體情況,還為它做 " 產檢 " ——在盧娜玩耍時用超聲波探頭觀察它的腹部,看看胎兒的生長情況。對于這些日常照顧它的人類,盧娜也十分配合,會主動地走到欄網邊上向獸醫露出肚子,還總是淘氣地吃下超聲波凝膠。
嬰兒最終成功降生 | Busch Gardens Tampa Bay
為了讓它成功分娩,公園組織了一個近 20 人的醫療團隊,其中除了獸醫,還有負責人類婦產科和新生兒護理的醫生。人類和類人猿在生物學上非常相似,為人類接生的經驗也能運用在猩猩身上。在盧娜生產前不久,婦產科醫生林奇發現胎兒處于臀位,順產非常危險。林奇當機立斷,為盧娜安排了剖腹產。
經過 90 分鍾的剖腹產手術,嬰兒成功出生。它大約 3 斤重,比人類嬰兒小得多,但對于猩猩嬰兒來説是正常體重。因為盧娜服用了鎮靜劑,小嬰兒在出生時昏迷不醒,醫生們為它上了呼吸管,蓋上毯子,嚴密監護它的心率,直到它成功醒來——像所有新生兒一樣,它使出了抓握反射,抓住了醫生的手指。
新生兒正在監護中 | Jesse Adair / Busch Gardens Tampa Bay
幾天後,盧娜從手術中恢復過來,就和孩子團聚了。盧娜輕輕拍着它的背,嬰兒也自然地抓住了媽媽長長的毛發。在媽媽的呵護下,小猩猩将會健康地成長着。
盧娜緊緊抱住孩子 | Busch Gardens Tampa Bay / X
烏賊交配策略
一項新研究發現,雄性異槍烏賊竟會根據出生日期來決定交配策略,而且一旦定下了就是一輩子——雖然它們的壽命只有一年。也就是説,它們跟人類一樣信星座!(不是)
研究對象異槍烏賊 Heterololigo bleekeri | Shota Hosono
出生于 4 月初~7 月中旬的雄性烏賊,走的是光明正大的交配路線:它們會擊退情敵,和雌性交配,并在對方產卵時陪伴左右。如果是在 6 月初~8 月中旬孵化的雄性烏賊,則會走上偷偷摸摸的路子:它們悄悄地把精子留在雌性產卵的地方,只圖在神不知鬼不覺之下讓卵受精。要是雄性烏賊在 6 月底或者 7 月初出生,就有一半的可能成為前者,一半成為後者。
它們的體型區别很大,左邊是 " 光明正大型 "(Consort),右邊是 " 偷偷摸摸型 "(Sneaker) | Nicola Burghall
使用不同策略的雄性烏賊,外形也不太一樣—— " 光明正大型 " 體型更大,戰鬥力更強;" 偷偷摸摸型 " 則小得多,正好方便它們鬼鬼祟祟行事。在繁殖季早期,早出生的烏賊其實已經長到了 " 偷偷摸摸型 " 的外形大小,但它們并不會改變繁殖策略,而是繼續生長,直至達到 " 光明正大型 " 的尺寸才開始交配。
研究者發現,雖然出生在不同的季節,但是烏賊早期的生長速度并沒有什麼區别。烏賊對環境條件非常敏感,而海洋環境(比如水温)會随着季節發生變化。他們推測,可能是是環境因素的微妙組合,導致雄烏賊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母雞臉紅
雞居然也會臉紅!
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裏,研究者為 13 只母雞拍下了 1.8 萬張臉部的照片,用計算機測量照片中母雞臉部的顏色。結果發現,母雞的臉會變紅,而且會随情緒發生變化。
心情平和狀态的母雞臉色很淡 | 參考資料 [ 3 ]
在休息時,心情平靜的母雞臉上的顏色很淺。當它們看到獎勵的粉蟲時,臉會微微變紅,這時它們非常興奮。然而,當它們被人類抓起來,翅膀也被控制起來時,它們的臉會變成猩紅色,此時它們處于高壓狀态,心情很緊張。
得到蟲蟲獎勵的母雞,臉有點紅 | 參考資料 [ 3 ]
人雞關系好不好,也能通過母雞的臉來判斷。有一個實驗者和母雞們共處了 5 周,母雞習慣了他的存在,當他再次出現,這些母雞的臉顏色很淺,説明它們狀态平和,并不因人類的存在而緊張。但如果實驗者靠近的是一群沒見過他的母雞,這群母雞的臉則要紅得多,説明它們正因這個陌生的闖入者感到焦慮。
作為對比,左邊是平靜狀态,右邊是高壓狀态,高壓狀态臉會變成猩紅色 | Bertin and Arnould / INRAE
随着血流的變化,人類會因為情緒變化而臉紅,這原本被認為是一種人類獨有的表情。近幾年,除了雞,研究者發現秃鹫、金剛鹦鹉等鳥類也會臉紅。
4700 萬年前的蛇王
最近,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已經滅絕的蛇,它當年有一輛大巴那麼長,足有一噸重。
印度西部出土了 27 塊這種巨蛇的椎骨化石。經過分析,這種古代巨蛇生活在4700 萬年前,分布在印度西部的沼澤和森林地帶。發現者把它命名為 Vasuki indicus,其中屬名 Vasuki 指的是印度教神話中的蛇王,常常纏在濕婆神的脖子上。
Vasuki indicus 前部椎骨不同視角下的特寫 | 參考資料 [ 4 ]
從化石判斷,它們的行動比較遲緩,和現代蟒蛇比較相像,可能會通過伏擊捕獲獵物,然後收縮纏繞以殺死戰利品。目前研究者還不能确定它們的食譜是什麼,但它們生活的沼澤區網域還出土了鳄魚、鲶魚和原始鲸魚的化石,這些可能就是它們的獵物。
研究者還将化石脊骨的寬度與現代的蛇做對比,估計出它們的整體長度可以達到 11~15 米。在這之前,哥倫比亞發現過一種泰坦蚺(Titanoboa)的化石,它們生活在 6000 萬年前的古新世,也有 10 多米長,重量超過 1 噸。目前仍現存于世的最大的蛇是網紋蟒(Malayopython reticulatus),可以長到 10 米左右。
另一種古代巨蛇泰坦蚺的復原圖 | Nobu Tamura
線蟲凝膠
一種滿是線蟲的凝膠,可以保護田裏的玉米。
禍害玉米的主要害蟲之一是草地貪夜蛾。這是一種雜食性害蟲,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自從 2019 年傳入中國,它們迅速成為造成最大農業危害的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在 2020 年就一躍登上我國《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的榜首。
草地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幼蟲會把葉子都啃成篩子 | Lyle J. Buss / University of Florida.
好在,有種小小的生物可以制裁它們。昆蟲病原線蟲會寄生并殺死草地貪夜蛾,可惜它們天生比較脆弱,容易受到幹燥和紫外線輻射的影響。
因此,研究者設計了這種凝膠,可以幫線蟲保持水分。凝膠由羧甲基纖維素制成,沒有毒性,而且可降解。農民可以用填縫槍把加入了線蟲的凝膠塗到玉米植株上,如果持續使用,殺蟲效果甚至優于化學殺蟲劑和其他液體線蟲制劑——草地貪夜蛾的幼蟲可以減少 50%,每公頃的玉米產量能增加 1 噸。
為玉米植株塗上線蟲凝膠 | 參考資料 [ 5 ]
和化學殺蟲劑相比,線蟲凝膠好處多多。線蟲凝膠對環境、人類和牲畜都不會產生有害的影響;而且,線蟲是靠共生細菌來殺死草地貪夜蛾,草地貪夜蛾不太可能對它們進化出抗性。
船只和海豚
當船不主動追逐海豚時,和海豚互動的機會反而可能更多。
為了保護鲸、海豚和鼠海豚,去年 5 月,英國政府頒布了一項法規:人類在操作海上交通工具時不能主動接近動物,不能追趕或圍堵動物,與動物共遊、撫摸和喂食海洋哺乳動物更是被明令禁止。船只的速度也要降低到一定的範圍内,而且不能突然改變方向和速度。
主動靠近海豚、騷擾海豚是違法的 | Stefan Thiesen / Wikimedia Commons
英國東北海岸的大多數船只都遵守了規定,令人意外的是,當船只不再追着海豚跑時,海豚反而變得更加主動——經常主動湊近船只,想要利用船只行進時產生的壓力波衝浪。在過去的幾年裏,大約有 100 條寬吻海豚在夏季常駐在當地的海岸線附近,遵守法規不僅可以保護它們,而且也在無意間增加了人類和海豚的友好互動。
一條寬吻海豚在船的尾流裏衝浪 | NASA
在很多海網域,人類為了滿足和動物互動的欲望,用遊船、摩托艇、漿板等各種海上交通工具追逐和騷擾海洋哺乳動物。研究顯示,如果總是被船只幹擾,海豚會處于高壓狀态,常常忙着逃跑,花在休息、吃飯和社交的時間都會被壓縮,這對它們的生存和健康非常不利。
當人類尊重野生動物,在海上當一個有禮貌、有分寸感的客人,當海豚不再把人類和船只視為需要逃離的威脅,這時人與自然才能和諧相處,海豚才會真正成為人類的朋友。
人和野生動物之間,距離才能產生美 | caroline legg / Wikimedia Commons
參考文獻
[ 1 ] https://phys.org/news/2024-05-baby-orangutan-born-tampa-busch.html
[ 2 ]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pb.2024.0156
[ 3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8159124001163
[ 4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4-58377-0
[ 5 ] https://academic.oup.com/pnasnexus/article/3/4/pgae122/7644601
[ 6 ] https://phys.org/news/2024-05-citizen-science-respectful-boat-users.html
作者:貓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