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千禾“归0”,欢迎阅读。
文丨黄药师
千禾味业,一头撞在了 " 枪口 " 上。
近日,千禾味业因旗下 " 千禾 0" 系列酱油被检出微量重金属镉,陷入舆论漩涡。
在《消费者报道》送检的 13 款 " 零添加 " 酱油中,按照镉含量从高到低排序,千禾御藏本酿 380 天酱油以 0.0110mg/kg" 遥遥领先 "。
专家指出,镉是一种人体非必需且有毒的重金属元素,长期摄入可能具有致癌和致突变的风险,引发公众担忧。
面对铺天盖地的争议,千禾味业及时站出来回应,可就事态演变来论,却大有越描越黑之意,不少消费者纷纷指责其玩 " 文字游戏 "、" 挂着羊头卖狗肉 "。
【此 "0" 非彼 " 零 "】
实际上,@消费者报道在微博設定 # 零添加酱油 12 款检出镉 7 款检出总砷 # 后,并没有单独点名千禾味业。
真正让千禾味业成为众矢之的是极 · 目 · 新 · 闻的跟进,其指出 " 千禾 0" 只是个商标,属于知识产权范畴,颠覆了消费者一贯认知的 " 千禾 0"=" 零添加 "。
透过千禾味业发布的声明,其着重表达了三层意思:
第一," 镉 " 存在于水、土菜、各类农产品中,酱油产品检出的微量 " 镉 " 来源于原料,我们的工艺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第二," 千禾 0" 是我们的注册商标,设立的初心是为了对零添加产品做区别;
第三,前期沟通不到位,让消费者产生了误会,我们对此深表歉意。
▲图源:千禾味业声明
其中第二条让公众 " 破大防 "," 我一直以为是零添加 "" 原来我被忽悠了两年 "" 打擦边球 "……
众所周知的是,"0" 是千禾味业的核心卖点,在诸多瓶身包装上,该标识有意放大后,显得格外醒目,这无形中会给人暗示," 千禾 0" 就是 " 零添加 ",代表着更天然、更可靠、更安心等意思。
▲图源:千禾味业官网
而就事后媒体对 " 千禾 0" 是不是 " 零添加 " 的质疑,千禾味业的客服一再顾左言他:" 是否是零添加,可以参考配料表。"" 请您完全放心,您可以看下我们的有千禾 0 标志的系列产品的配料表,仅使用常见的食品原料生产,甚至连酵母抽提物都不添加。"
多米诺骨牌效应之下,从 3 月 19 日到 3 月 21 日,千禾味业股价已连续三天下跌,市值蒸发超 10 亿元。
在《市值观察》看来,消费者反感的从来不是 " 零添加 " 这一概念本身,而是食品企业利用 " 零添加 " 偷梁换柱,把大家的健康诉求当作营销工具。
而对涉事公司来说,当 "0" 变成追求经济利益的噱头,消费者的信任恐怕也将 " 归零 ",并将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有机构测算,千禾味业的品牌修复需投入至少 5 亿元。
【回旋镖,又扎回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身为 " 零添加 " 标杆的千禾味业,最初是一家做食品添加剂的企业。
1996 年,伍超群和哥哥一起创立了千禾味业的前身——恒泰实业,主营与食品添加剂相关的生意,为海天、李锦记等酱油巨头供应原材料。2001 年将恒泰实业更名为千禾味业,将业务延伸至下游。2008 年,伍超群以 " 零添加 " 的差异化策略,主攻调味品中高端市场。
但之后数年,千禾味业的光景并没有预想中的滋润。北京商报曾报道,因为知名度一般,产品售价过高,千禾味业的酱油在各大超市和电商网站经常处于促销状态,经销商囤货也不积极。
直到 2022 年,海天深陷添加剂风波,千禾味业才迎来转机。当年公司交出炸裂的 " 成绩单 ":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4.36 亿元、3.44 亿元,同比增长 26.55%、55.35%,且高增态势延续至 2023 年。
▲数据来源:千禾味业财报
然而,随着 " 短期利好 " 的影响逐步减弱,千禾味业又开始步入下行通道。
2024 年前三季度,千禾味业营收同比下滑 1.85% 至 22.88 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 9.19% 至 3.52 亿元。
其中的 Q3,由于酱油和食醋两大主力双双失速,导致千禾味业的营收较上年同期减少 12.63%,归母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减少 22.58%。
若放眼行业,千禾味业也掉队了。
2024 年前三季度,海天营收同比增长 9.38%,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11.23%;中炬高新营收同比微降 0.17%,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145.28%
原因是多维度的,除了赛道内卷加剧,各家都在布局 " 零添加 " 产线外,无法忽视的还有千禾味业对产品创新、品质更新的倦怠。
千禾味业主打中高端,伍超群曾表示," 零添加 " 是有技术含量的。" 做到‘零添加’容易,但要做到‘零添加’的同时健康且好吃,这需要时间,也需要投入(资金等)。"
可体现研发费用上,千禾味业不及同业。《市值观察》计算得知,千禾味业的研发费用占比长期徘徊在 2.7% 左右,低于海天、中炬高新平均 3%+ 的水平,且在其申请的 200 多项专利中,绝大多数集中在外观设计和装置、器具领網域,涉及发酵工艺等关键技术的寥寥无几。
▲数据来源:各公司财报
业绩萎缩,叠加本次 " 零添加 " 风波,千禾味业痛苦的日子可能才刚刚开始。
危机爆发后,据《商业社》等多家自媒体报道,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事件曝光后 " 千禾 0" 系列产品退货率激增 300%,而 " 李锦记 "" 厨邦 " 等竞品搜索量提升 150%。
此情此景,难保不是海天当年遭遇的 " 回旋镖 ",又扎回来了?
不过,这次接住泼天富贵的人换成了海天、李锦记、厨邦等竞争对手。
【红利过后】
正如前文所言,千禾味业 " 退坡 " 的原因是多维度的。
一方面,我国调味品市场规模超 4000 亿元,酱油占比约 60%,但增速显著放缓,2018 年 -2023 年间的复合增速仅为 3.2%,存量博弈日趋激烈。
东莞证券研报显示,餐饮端对酱油的需求最大,大致占 50%,家庭端与食品加工端各自把持了 30%、20%。
具体到千禾味业,其主要面向家庭端,能吃到的 " 蛋糕 " 本身有限,而餐饮端基于厨师的关系,往往对特定酱油品牌和产品形成强依赖,叠加成本考量,使后进者很难攻破壁垒,尤其是 " 零添加 " 品类。
目前,国内酱油行业呈现 " 一超多强 " 格局,海天市占率约 15%,剩下的参与者,包括李锦记、中炬高新、加加、千禾味业等,每家的份额几乎都未超过 5%。
另一方面,自 2023 年起,以海天和李锦记为首的调味品玩家,以及鲁花、金龙鱼等粮油企业,均大力加码 " 零添加 " 和有机酱油,又让千禾味业的 " 大本营 " 腹背受敌,地位受损。
该背景下,千禾味业把着力点放在了产能提升和渠道扩张上。
《市值观察》了解到,公司投资总额为 12.6 亿元的 " 年产 60 万吨调味品智能制造项目 ",第一期年产 20 万吨酱油、10 万吨料酒生产线建设已于 2023 年 2 月底竣工转固投入使用,第二期将完成年产 30 万吨酱油生产线建设。
渠道扩张同步而行,截至 2024 年 9 月 30,千禾味业经销商数量为 3424 家,比 2023 年末增加 174 家。
但相比海天,千禾味业仍暴露出明显的短板。截至 2024 年 9 月 30 日,前者的经销商数量为 6722 家,是后者的近 2 倍。
更不容乐观的是,这部分多出来的经销商,似乎只起到数字变大的表象作用,反馈到经营成果层面,并没有为千禾味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增量。
" 从根本上讲,调味品行业的护城河是靠‘买得到’铺出来的。味觉这东西,一旦记住了那个味道,这辈子都忘不掉。所以,谁能更快、更方便地钻进厨房,谁就能在第一时间抢占消费者的味蕾和胃口,并伴随反复食用,不断加固、加深印记。这也导致了调味品的品牌忠诚度高,复购率高。" 有业内人士解读道。
渠道扩张不利,业绩拉胯,特别是这次的负面舆情冲击,对公司品牌和声誉造成极大损伤,甚至一切 " 归 0"。
据悉,出事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市监局已经派人前往千禾味业,正对其商标与零添加的情况进行调查,《市值观察》将持续关注。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