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11月车企排名:明年自主会垄断前三强?,欢迎阅读。
23/12/13
导语
就算一汽 - 大众据理力争,但让出前三强是大概率事件。
作者丨杜余鑫
责编丨曹佳东
编辑丨别 致
在探讨 11 月车企销量之前,一句话点评想先谈论两件事,其一是根据中汽协的预测,今年汽车的销量有望突破 3000 万辆,创下中国汽车年销纪录。今年前 11 个月的总销量就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销售水平。
第二件事则是前两天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重提到了提振新能源汽车等大宗消费,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连续 2 年提到要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不同于往年,今年国家层面的口径从 " 支持 " 新能源汽车消费到 " 提振 " 新能源汽车消费。措辞上的变化,折射出新能源汽车今年的快速发展,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性的快速提升。
这种变化背后的根源,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持续迸发,今年 11 月新能源汽车月度产销首次双超百万辆,前 11 月的累计销量达到 830.4 万辆,全年销量有望首次破千万。
在这样的市场和政策面的大环境下,未来汽车市场将迎来巨大变化。特别是从 11 月和前 11 月的车企销量排名就可以发现,新能源与传统燃油车之间的竞争,以及背后所带来的车企排名和格局的变化,也将推动中国汽车市场迎来全新的局面。
比如在前三强中,一汽 - 大众可能会被奇瑞和吉利继续赶超,进而让出前三强的位置,使得中国品牌全面垄断行业前三;而在前十强中,包含长城、上汽乘用车的稳健,合资和外资也仅剩下南北大众、上汽通用和特斯拉了。
另外随着自主品牌份额持续稳定在 60% 的水平以上,德系、日系和美系几家的市场份额还将进一步得到压缩,中国车的实力和市场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提升,相对而言,合资的压力和格局,就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了。
0
1
吉利奇瑞强攻一汽 - 大众
作为定位行业地位的车企前十强,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而在 11 月这样的接近全年收官的月份,整体和累计的销量表现,也将全年的市场格局展现得一览无余。
11 月份,行业前三继续被比亚迪、奇瑞和吉利把持,进一步坐实了行业新三强的局面。虽然从全年的车企累计排名来看,一汽 - 大众依然还在第二的位置,但奇瑞和吉利的虎视眈眈,以及各方在布局和销量势头的对比方面,显然一汽 - 大众占据了下风位置。
不出意外,今年全年一汽 - 大众勉强能守住行业第二的位置,但是从明年开始,这个位置就不一定稳了。毕竟无论是奇瑞还是吉利,他们都在 11 月份冲上了月销 20 万辆的新高度,而一汽 - 大众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获得这样原本司空见惯的成绩了。
可以看到,比亚迪几乎没有什么变量,持续领先的地位还将维持两年。而一汽 - 大众已经在非常努力地维持着合资火车头的角色,无论是大众还是奥迪,都在让利求量,让 11 月份这样的年底冲量时刻,将单月销量推向近 20 万台的水平,同时也让 11 月份一汽 - 大众的增幅走到了合资罕见 43.9% 的水平。
不过主流合资油车被自主更有性价比的产品蚕食,奥迪豪华车不断被新能源产品追击,而对于一汽 - 大众的 ID. 新能源,又暂时无法实现新的突破,全新的 ID.7 的定价却又明显高于行业和消费者的预期,种种因素的加持,更加让一汽 - 大众明年的局面变得糟糕。
而奇瑞和吉利,一个在海外市场上顺风顺水,脱离了国内的极致内卷,把销量、利润和影响力逐步做了上去。吉利则是在新能源市场找到了感觉,单月新能源已经逐步逼近特斯拉的销售水平,相信很快吉利全阵营的新能源将拿下行业前二,紧随比亚迪身后。
不过二者在三强的争夺上,却又多了几分不确定性,比如吉利究竟在全球市场的拓展上会不会有更大的机会和可能,奇瑞在国内市场和新能源市场的崛起,是否可以更快地见到效果,这都将决定奇瑞和吉利二者明年的市场地位。
原本以为长安能够和吉利、奇瑞在新阵营中掰掰手腕儿,尝试加入对抗一汽 - 大众的大军中,但是从 11 月和前 11 个月的累计情况来看,长安稳稳地保持在了第五的位置上,下行几乎不太可能,这证明已经安全地站在了上汽大众之前,但要说再进一步向上,难度也不小。特别是启源的旗开不得胜,并没有获得像深蓝那样的势头,这也是造成长安在上行之路上力不从心的重要因素。
接下来就要看启源和深蓝两个品牌序列之间如何梳理竞争关系,以便在爆发增长的新能源市场中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包括阿维塔是否能够在高端新能源上突破万辆高度,都将成为长安进一步提升势气,冲上单月 15 万 -20 万辆区间的核心要素。
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可以说是主流合资下滑的典型代表,连续两年以来的低迷,也让他们在前十强中的位置节节败退,目前只能拿到 6 位和 8 位的成绩。其中上汽大众在 ID. 的折扣中找到了感觉,让整个上汽大众明白了没有卖不出去的车,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所以上汽大众 ID. 系列应该在放下身段中,找到了市场生存的法宝。
实际上上汽通用也明白这个道理,比如 9.98 万元的别克微蓝 6,比如 17 万起的中大型 SUV 别克 E5,都感受到了价格和价值匹配之后带来的市场红利,两款车已经为别克带去了单月超万台的成绩。但是这也不足以抵消雪佛兰、别克和凯迪拉克三大品牌在竞争中不断被削弱的局面,下滑还将持续。
长城和特斯拉应该算是比较类似的存在,二者都遭受到了来自竞争对手不小的压力。但由于他们均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中拥有相当一部分消费拥趸,比如很多消费者对长城 SUV 的执念,比如很多消费者在选择纯电动时,会首先看看特斯拉这个领军者。因此两家车企可以说是突破很难,但跌下去也不那么容易,只能稳定地维持在前十强后半段的位置。
至于前 11 个月累计销量中进入前十的唯一日系车企广汽丰田,其实它与第 11 名的上汽乘用车仅有 2 万辆的差距。一个是在坚守 100 万辆年销量上的失败者,一个是自主崛起大军中,在国内和海外双线作战的胜利者,外界很难不认为上汽乘用车有机会 PK 下广汽丰田进入到前十强中,而且在合资式微的大背景下,日系全面退出车企前十强,并非不可预见。
2
依仗新能源,中国品牌起飞
正如文章标题和上文提到的那样,自主品牌一定会在明年全年领跑行业前三强。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自主品牌的份额已经快要稳定超过 60% 了。
根据乘联会数据统计,11 月自主品牌的份额达到了 59.5%,而且连续几个月以来都表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在新能源和自主燃油车进一步受欢迎的大背景下,自主车企的走势也不断向好。
11 月自主品牌的批发销量达到 151 万辆,同比增幅高达 37%,远超过整体市场 25% 的水平。包括前 11 个月,自主品牌的累计销量也达到了 1264 万辆的成绩,同比增幅在 24.5%,更是远超行业 8.9% 的同比水平。
甚至可以看到,在前 30 家自主品牌阵营中,月销破万的自主车企就有 20 家,而同比销量下滑的也仅有上汽通用五菱和东风旗下的三家乘用车企,以及江铃新能源。其余所有自主车企都拿下了不错的市场表现。
其实自主的强劲,核心原因还是依仗新能源市场和产业的推动。在渗透率的表现上,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渗透率已经接近 60% 的水平,而其他合资品牌仅有 5% 的个位数水平,光从这一点上,其他系别的合资品牌就落后不少,华系车的崛起趋势不可阻挡。
市场蛋糕只有这么大,自主品牌强势增长之后,分食的就是曾经主导中国市场的外资品牌份额了。首先是日系,从前 11 个月来看,所有日系品牌同比都是负增长的,东风日产的下滑更是最高达到 22.5%,今年应该几乎没有一家日系车企可以突破 100 万辆的水平线,包括去年已经越线的广汽丰田。
从前 11 个月的数据来看,广汽丰田累计销量达 85 万辆,最后一个月只需要 15 万辆的成绩就能达标年初 100 万辆的销量目标,但是从广汽丰田历月来的销售水平,15 万辆是一个难以逾越的数字。更何况目前市场竞争压力巨大,巨大的库存压力已经让广丰的产品降价非常厉害。对广汽丰田而言,不太可能用体系的健康度去换取一个表面漂亮的数字。
好在今年 11 月,日系还有超越行业大盘的 27% 的同比增幅,让全年日系的同比跌幅降低到了 15% 以下,最终日系车企将以 380 万辆的年销水平,险些守住 15% 的市场份额。至于明年,还能否继续拿稳这块市场,就要看日系品牌整体新能源的推进速度和市场表现了。
由于有豪华品牌的撑腰,德系车的市场表现会比日系好上不少。宝马和奔驰销量都还有增长,唯独是大众品牌在燃油车上的节节败退,拖累了整体德系市场的下滑。
11 月份德系车的单月销量保持在 41 万辆的水平,同比增长 13.9%,全年也将保持 450 万辆的市场容量。但是今年市场实际上需求涨势很快,相对而言德系车的增幅不及大盘走势。
从市场份额角度看,11 月份德系的份额已经降低到了 16% 的区间,全年将艰难死守 18% 的市场份额。对德系车来说,豪华品牌的新能源市场表现,和大众汽车新能源的转型速度和决心,将绝对整体德系车的市场走势,毕竟采用 " 油电倒挂 " 策略的宝马,拿到了传统德系车唯一的双增长成绩,这是大众和奔驰都需要理解和学习的。
原本美系车还有特斯拉的撑腰,预期还能守住 10% 的市场份额,但是随着国内新能源产品的持续内卷,任何一家主流电动车企业和品牌,都有对标特斯拉的产品出现,即便是特斯拉有马斯克的神话附体,也招架不住来自中国品牌多款产品狼群战术式的打击。
另一层面也是因为特斯拉的产品更新速度相对较慢,智能化水平并没有跟上中国市场的大趋势和消费需求,这是导致特斯拉销量表现失利的重要因素。再加上通用福特,无论是在燃油车还是新能源上,都表现平平,早已丢失了过去那种强势的势头和冲劲。所以美系车一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保持在了 220 万辆的水平,基本上和往年一样,市场份额也不及 10%。
马斯克的有句话没有说错,中国人非常勤奋和聪明,这是中国汽车在落后数十年之后全面崛起的重要原因。加上中国品牌在中国市场特有的市场亲和力,和新能源政策的支持、推动,中国汽车在中国市场大放异彩不是难事。对中国汽车来说,下一步就应该考虑怎么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全球认可了。
杜余鑫
干这行如果不努力思考
那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