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潮水褪去的年代,人形机器人成了“唯一的光”,欢迎阅读。
虽然临近年末,但人形机器人的浪潮仍然是一浪高过一浪。
11 月 19 日,银河通用机器人宣布完成 5 亿元战略轮融资,这也是继今年 6 月该公司创下人形机器人领網域最大天使轮融资记录后,完成的新一轮融资。参与本轮融资的投资机构包括上汽恒旭、香港投资公司 HKIC、深创投、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北京机器人产业基金等。
钛媒体 APP 还独家了解到,人形机器人创业公司魔法原子(MagicLab),正在开发第三代人形机器人产品,主要聚焦落地应用,目前正在某家电工厂内测试流水线作业能力。此外,魔法原子还试图在机器人大模型领網域与第三方公司展开合作,字节跳动旗下的豆包大模型是合作目标之一。
12 月,华为的入场,彻底引爆了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有消息称,华为正联合数家国内企业测试人形机器人在不同场景的应用,最快可在明年开始量产。之后,二级市场与人形机器人相关的概念板块,不到一周累计上涨超 10%。
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的统计数据,今年前 10 个月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至少已有 55 起融资。加上 11 月的融资,年内行业的融资事件已超 60 起。该机构还预测,未来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到 2035 年,To B 场景销量将达 75.5 万台,市场规模约 755 亿元;To C 场景销量将达 125.6 万台,市场规模约 628 亿元。
毫无疑问,在资本市场愈趋保守的 2024 年,人形机器人成为了为数不多被风险资本热捧的赛道,甚至被认为是在移动互联网之后,唯一一个可以承载 " 改变世界 " 这样巨大愿景的新物种。
当 " 马斯克的风 " 吹到中国
是什么点燃了人形机器人的 " 这把火 "?此前,几乎所有的创业者都对钛媒体 APP 给出了一致的答案,那就是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 · 马斯克。
2022 年 2 月,特斯拉完成了 Optimus 开发平台制造;7 个月后的特斯拉人工智能日 2.0 上,马斯克带着 Optimus 平台研发的擎天柱机器人原型亮相,该款机器人已能够独立行走和搬运物品。2023 年年底,第二代 Optimus 正式亮相,重量减轻 10 千克、行走速度提高 30%,并拥有更灵巧的手和自由度更高的脖子。
马斯克入局之后,人形机器人的创业潮在中国被彻底引爆。
一大批如宇树科技、智元、傅利叶、星动纪元、银河通用的创业公司,开始涉足这一领網域。与几年前踏入自动驾驶的创业者类似,这些人形机器人公司的创始人都很年轻,大多都是 90 后一代。
"2022 年,OpenAI 还没有发布 ChatGPT,但马斯克可能先于行业看到了 GPT 的能力。"
王兴兴曾对作者表示,马斯克之前不论是在汽车行业还是商业航天领網域,都证明了他的成功。因此,当马斯克开始做人形机器人之后,政府、市场、资本机构都认为必须加快入场,不能等特斯拉真正做出来了大家再去追。当然,人形机器人受到关注的更本质原因是,AI 大模型的出现。
王兴兴进一步解释称," 传统人形机器人的训练算法,相当于是靠一些聪明的人类大腦去写一些数学方程式,然后去求解这个方程,制定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这样的训练方式会导致代码量非常大,而且当系统复杂到一定程度,单纯靠人力是无法维护这个系统的。"
但是对于 AI 来说,只要模型搭建得足够好,然后不断给 AI 投喂数据和算力,AI 就可以不断地试错。利用强化学习算法中的奖励机制,AI 就能自动把好的训练结果留下来,坏的扔掉,训练效率得到质的提升。
靠着 AI 带来的效率提升,宇树科技仅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就推出了旗下的第一款人形机器人产品。同样地,其他的人形机器人公司也遵循类似的技术落地,都在短时间内陆续推出了旗下产品。
比如,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现为 " 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 ")在成立 4 个月后,就发布了全国首个通用机器人母平台 " 天工 ",因其实现了全球首例全尺寸纯电驱人形机器人的拟人奔跑受到市场关注。
自 2023 年 5 月成立以来,银河通用也在一年多时间里推出第一代产品 Galbot G1。Galbot G1 在国际范围内首次实现了 95% 以上的成功率,抓取随机堆放、从未见过的透明、高光等物体,并掌握了多项泛化操作技能。
魔法原子旗下的人形机器人 Magicbot
魔法原子旗下的人形机器人 Magicbot, 全身拥有 42 个自由度,其双臂搬运负重最高可达 20 公斤,全身负重高达 40 公斤。MagicBot 机身采用高强度材料,同时进行了轻量化处理,以提升续航,目前其在连续执行行走、操作等动作下的综合续航最高达到 5 小时。
通用机器人的 " 大模型困局 "
而随着更多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在 2024 年被推出,一个共同的挑战也愈发明显的被摆在整个行业面前——如何让这个新物种变得有用且好用?
主流的观点认为,人形机器人想要实现更大程度的通用化,需要在大腦、小腦和本体上同时取得突破,但这在短时间内几乎是无法完成的。
所谓大腦,指的是机器人的理解能力,也就是机器人对于人类指令的理解以及环境感知。小腦,则是机器人的精细化运动控制能力;本体,则是构成人形机器人原型的各类零部件,比如关节、四肢、头等。
相比于大腦能力,在本体和小腦层面,人形机器人的进展相对更为顺畅。
" 新能源汽车在最近十几年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联想创投合伙人王光熙曾对作者表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让中国在电机、电控、电池的产业集中度非常高。同时,汽车行业的激烈竞争,也让零部小型化、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快速提升,这些零部件很大比例可以在人形机器人本体上复用。
比如长三角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汽车工业的重镇,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来链上的布局尤为突出。根据产业象限的统计,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已经形成了包括整车制造、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在内的完整产业链。2023 年全年,长三角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量 341.78 万辆,占全国总产量的 36.2%。
这种集中的供应链优势,让人形机器人在进行本体和操作训练实验时,可以找到合适的供应商进行零部件优化迭代,继而提升量产速度。
而在人形机器人 " 大腦 " 方面的研究,则表现出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目前为止,整个行业还未找到真正适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大模型方案。
宇树科技旗下产品
王兴兴认为,在过去的一到两年内,国内很多人形机器人公司之所以可以跑出来,是因为大家用了大量开源的四足机器人技术,包括控制算法、硬體等。但是,人形机器人想要继续发展,单纯靠大语言模型还远远不够。大语言模型本身是机器人模型的一部分,但它不是全部。
从 ChatGPT 的技术逻辑也可以看到,大语言模型找寻到了一条 " 大力出奇迹 " 的可行性路径。OpenAI 通过不断地增加算力和数据,ChatGPT 的人机互動能力就可以不断上升,而且目前业界还没有看到这种能力提升的 " 天花板 "。但对于机器人大模型而言,王兴兴认为目前这个行业没有走到 " 大力出奇迹 " 的阶段。
" 目前国内的大公司其实对 AI 和机器人都挺关注的,但他们的投入也是比较克制的。"
王兴兴分析称,大公司和创业公司对于机器人大模型投入比较克制的最大原因就是,机器人模型的技术路线没有像大语言模型那么清晰。" 在这模型研发没有清晰路线的阶段,如果投入大的财力和人力,其实会有点使不上劲的感觉。这条路你都不太清楚,你拼命往里面跑也跑不了。"
于是,人形机器人似乎陷入了某种僵局。
一方面,大模型的出现,让人形机器人行业看到了通用化的可能;另一方面,在走向通用化的过程中,机器人大模型所需要的数据、算法和模型,比单纯的大语言模型要复杂得多,整个行业都还未找到也依赖的技术路径。
持续的钱和 " 可能的 2025"
与早期自动驾驶的创业浪潮相似,尽管人形机器人走向通用道阻且长,但这并不妨碍资本押注 " 希望 "。
公开数据统计,2023 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领網域共有 19 起融资,披露融资总额达 26.7 亿元,同比增长 65.5%。2024 年,截至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的融资事件已超 60 起。在参与投资的机构,有经纬创投、峰瑞资本、红杉中国等风险投资机构,也有联想创投、上汽、小米这样的产业资本,还有亦庄创投、浙商创投等政府资金入场。
而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都成立了各自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试图通过政企合作的方式,联合当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来助力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 政府层面如此深度地参与这样一个早期行业,是在十年前的自动驾驶创业潮中未曾出现过的现象。"
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创投合伙人王光熙曾表示,至于其中原因,一方面与整个资本市场的环境变化相关。近几年,国有资本在新兴产生产力相关的一些创新领網域,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另一方面,人形机器人是一个非常早期的行业,也是一个跨领網域的复杂系统工程——从 AI 軟體到硬體,再到应用场景,整个价值链的链条非常长。这就导致单一的机构,很难像政府部门那样,凑齐那么多的资源来支持产业的发展。
可以说,政府的钱和投资机构的钱,都在持续涌向人形机器人行业,为了抢到下一个时代的入场券。
而与此同时,诸多研究机构也传达着乐观的预期。高盛的研究报告预测,到 203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380 亿美元,出货量将达 140 万台 。
高工产业研究院则预测,2024 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 21.58 亿元。到 2030 年有望达到 380 亿元,2024 年至 2030 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 61%,中国人形机器人销量将从 0.4 万台增长至 27.12 万台。
不过,在王光熙看来,现在市场对于人形机器人的预期,短期过于乐观而长期则过于悲观。短期内,有些人期待着人形机器人很快就能下场干活,进入产线甚至家庭生活。但目前这个行业的现状是,至少需要两到三年才能够在部分技术领網域有一些长足的进步和突破。
而从长远来看,有观点则认为人形机器人泛化能力的突破看不到希望,从仿真训练到实际场景的迁徙存在巨大鸿沟。但其实人形机器人从发展到成熟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中间状态,在不同的可控环境和可控场景里面,人形机器人可以干各种各样的事情。
在 2025 年的行业趋势中,由机器人 24 小时值守的药房或将成为一种全新的业态。
银河通用人形机器人在药店作业
" 我们的机器人预计在今年下半年,会进入到真实的药店、商超里面做测试,逐渐实现药店夜间场景的无人值守,和药品订单的机器人配送。" 银河通用人形机器人产品负责人朱辉表示,为了能够降低机器人成本,在药店值守的机器人会用轮式底盘去掉人形机器人的双腿。它的优点就是成本低,工作稳定且续航长。
除此之外,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的技术负责人车正平则向钛媒体 APP 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很难在一些影响生产节拍的环节进行工作,更多是参与生产线 " 一头一尾 " 的工作。比如机器人可以在产业前端搬运上下料,到生产末端进行质检、搬运成品。
所以,总的来看,全能的人形机器人虽然还相当遥远,但在可控环境和可控场景中服务人类需求的产品,或许将在 2025 年迎来小规模爆发。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 | 饶翔宇 编辑 | 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