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潮水褪去的年代,人形機器人成了“唯一的光”,歡迎閲讀。
雖然臨近年末,但人形機器人的浪潮仍然是一浪高過一浪。
11 月 19 日,銀河通用機器人宣布完成 5 億元戰略輪融資,這也是繼今年 6 月該公司創下人形機器人領網域最大天使輪融資記錄後,完成的新一輪融資。參與本輪融資的投資機構包括上汽恒旭、香港投資公司 HKIC、深創投、上海人工智能產業基金、北京機器人產業基金等。
钛媒體 APP 還獨家了解到,人形機器人創業公司魔法原子(MagicLab),正在開發第三代人形機器人產品,主要聚焦落地應用,目前正在某家電工廠内測試流水線作業能力。此外,魔法原子還試圖在機器人大模型領網域與第三方公司展開合作,字節跳動旗下的豆包大模型是合作目标之一。
12 月,華為的入場,徹底引爆了整個人形機器人行業。有消息稱,華為正聯合數家國内企業測試人形機器人在不同場景的應用,最快可在明年開始量產。之後,二級市場與人形機器人相關的概念板塊,不到一周累計上漲超 10%。
據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的統計數據,今年前 10 個月國内人形機器人行業至少已有 55 起融資。加上 11 月的融資,年内行業的融資事件已超 60 起。該機構還預測,未來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到 2035 年,To B 場景銷量将達 75.5 萬台,市場規模約 755 億元;To C 場景銷量将達 125.6 萬台,市場規模約 628 億元。
毫無疑問,在資本市場愈趨保守的 2024 年,人形機器人成為了為數不多被風險資本熱捧的賽道,甚至被認為是在移動互聯網之後,唯一一個可以承載 " 改變世界 " 這樣巨大願景的新物種。
當 " 馬斯克的風 " 吹到中國
是什麼點燃了人形機器人的 " 這把火 "?此前,幾乎所有的創業者都對钛媒體 APP 給出了一致的答案,那就是特斯拉的創始人——埃隆 · 馬斯克。
2022 年 2 月,特斯拉完成了 Optimus 開發平台制造;7 個月後的特斯拉人工智能日 2.0 上,馬斯克帶着 Optimus 平台研發的擎天柱機器人原型亮相,該款機器人已能夠獨立行走和搬運物品。2023 年年底,第二代 Optimus 正式亮相,重量減輕 10 千克、行走速度提高 30%,并擁有更靈巧的手和自由度更高的脖子。
馬斯克入局之後,人形機器人的創業潮在中國被徹底引爆。
一大批如宇樹科技、智元、傅利葉、星動紀元、銀河通用的創業公司,開始涉足這一領網域。與幾年前踏入自動駕駛的創業者類似,這些人形機器人公司的創始人都很年輕,大多都是 90 後一代。
"2022 年,OpenAI 還沒有發布 ChatGPT,但馬斯克可能先于行業看到了 GPT 的能力。"
王興興曾對作者表示,馬斯克之前不論是在汽車行業還是商業航天領網域,都證明了他的成功。因此,當馬斯克開始做人形機器人之後,政府、市場、資本機構都認為必須加快入場,不能等特斯拉真正做出來了大家再去追。當然,人形機器人受到關注的更本質原因是,AI 大模型的出現。
王興興進一步解釋稱," 傳統人形機器人的訓練算法,相當于是靠一些聰明的人類大腦去寫一些數學方程式,然後去求解這個方程,制定機器人的運動軌迹。這樣的訓練方式會導致代碼量非常大,而且當系統復雜到一定程度,單純靠人力是無法維護這個系統的。"
但是對于 AI 來説,只要模型搭建得足夠好,然後不斷給 AI 投喂數據和算力,AI 就可以不斷地試錯。利用強化學習算法中的獎勵機制,AI 就能自動把好的訓練結果留下來,壞的扔掉,訓練效率得到質的提升。
靠着 AI 帶來的效率提升,宇樹科技僅花了一年左右的時間,就推出了旗下的第一款人形機器人產品。同樣地,其他的人形機器人公司也遵循類似的技術落地,都在短時間内陸續推出了旗下產品。
比如,北京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現為 " 國地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 ")在成立 4 個月後,就發布了全國首個通用機器人母平台 " 天工 ",因其實現了全球首例全尺寸純電驅人形機器人的拟人奔跑受到市場關注。
自 2023 年 5 月成立以來,銀河通用也在一年多時間裏推出第一代產品 Galbot G1。Galbot G1 在國際範圍内首次實現了 95% 以上的成功率,抓取随機堆放、從未見過的透明、高光等物體,并掌握了多項泛化操作技能。
魔法原子旗下的人形機器人 Magicbot
魔法原子旗下的人形機器人 Magicbot, 全身擁有 42 個自由度,其雙臂搬運負重最高可達 20 公斤,全身負重高達 40 公斤。MagicBot 機身采用高強度材料,同時進行了輕量化處理,以提升續航,目前其在連續執行行走、操作等動作下的綜合續航最高達到 5 小時。
通用機器人的 " 大模型困局 "
而随着更多的人形機器人產品在 2024 年被推出,一個共同的挑戰也愈發明顯的被擺在整個行業面前——如何讓這個新物種變得有用且好用?
主流的觀點認為,人形機器人想要實現更大程度的通用化,需要在大腦、小腦和本體上同時取得突破,但這在短時間内幾乎是無法完成的。
所謂大腦,指的是機器人的理解能力,也就是機器人對于人類指令的理解以及環境感知。小腦,則是機器人的精細化運動控制能力;本體,則是構成人形機器人原型的各類零部件,比如關節、四肢、頭等。
相比于大腦能力,在本體和小腦層面,人形機器人的進展相對更為順暢。
" 新能源汽車在最近十幾年突飛猛進的發展,為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聯想創投合夥人王光熙曾對作者表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讓中國在電機、電控、電池的產業集中度非常高。同時,汽車行業的激烈競争,也讓零部小型化、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快速提升,這些零部件很大比例可以在人形機器人本體上復用。
比如長三角地區,一直以來都是我國汽車工業的重鎮,其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來鏈上的布局尤為突出。根據產業象限的統計,長三角地區(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已經形成了包括整車制造、動力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零部件在内的完整產業鏈。2023 年全年,長三角地區的新能源汽車產量 341.78 萬輛,占全國總產量的 36.2%。
這種集中的供應鏈優勢,讓人形機器人在進行本體和操作訓練實驗時,可以找到合适的供應商進行零部件優化迭代,繼而提升量產速度。
而在人形機器人 " 大腦 " 方面的研究,則表現出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因為目前為止,整個行業還未找到真正适用于人形機器人的大模型方案。
宇樹科技旗下產品
王興興認為,在過去的一到兩年内,國内很多人形機器人公司之所以可以跑出來,是因為大家用了大量開源的四足機器人技術,包括控制算法、硬體等。但是,人形機器人想要繼續發展,單純靠大語言模型還遠遠不夠。大語言模型本身是機器人模型的一部分,但它不是全部。
從 ChatGPT 的技術邏輯也可以看到,大語言模型找尋到了一條 " 大力出奇迹 " 的可行性路徑。OpenAI 通過不斷地增加算力和數據,ChatGPT 的人機互動能力就可以不斷上升,而且目前業界還沒有看到這種能力提升的 " 天花板 "。但對于機器人大模型而言,王興興認為目前這個行業沒有走到 " 大力出奇迹 " 的階段。
" 目前國内的大公司其實對 AI 和機器人都挺關注的,但他們的投入也是比較克制的。"
王興興分析稱,大公司和創業公司對于機器人大模型投入比較克制的最大原因就是,機器人模型的技術路線沒有像大語言模型那麼清晰。" 在這模型研發沒有清晰路線的階段,如果投入大的财力和人力,其實會有點使不上勁的感覺。這條路你都不太清楚,你拼命往裏面跑也跑不了。"
于是,人形機器人似乎陷入了某種僵局。
一方面,大模型的出現,讓人形機器人行業看到了通用化的可能;另一方面,在走向通用化的過程中,機器人大模型所需要的數據、算法和模型,比單純的大語言模型要復雜得多,整個行業都還未找到也依賴的技術路徑。
持續的錢和 " 可能的 2025"
與早期自動駕駛的創業浪潮相似,盡管人形機器人走向通用道阻且長,但這并不妨礙資本押注 " 希望 "。
公開數據統計,2023 年國内人形機器人領網域共有 19 起融資,披露融資總額達 26.7 億元,同比增長 65.5%。2024 年,截至目前,人形機器人行業的融資事件已超 60 起。在參與投資的機構,有經緯創投、峰瑞資本、紅杉中國等風險投資機構,也有聯想創投、上汽、小米這樣的產業資本,還有亦莊創投、浙商創投等政府資金入場。
而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都成立了各自的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試圖通過政企合作的方式,聯合當地產業鏈上下遊企業來助力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 政府層面如此深度地參與這樣一個早期行業,是在十年前的自動駕駛創業潮中未曾出現過的現象。"
聯想集團副總裁、聯想創投合夥人王光熙曾表示,至于其中原因,一方面與整個資本市場的環境變化相關。近幾年,國有資本在新興產生產力相關的一些創新領網域,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另一方面,人形機器人是一個非常早期的行業,也是一個跨領網域的復雜系統工程——從 AI 軟體到硬體,再到應用場景,整個價值鏈的鏈條非常長。這就導致單一的機構,很難像政府部門那樣,湊齊那麼多的資源來支持產業的發展。
可以説,政府的錢和投資機構的錢,都在持續湧向人形機器人行業,為了搶到下一個時代的入場券。
而與此同時,諸多研究機構也傳達着樂觀的預期。高盛的研究報告預測,到 2035 年,全球人形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将達到 380 億美元,出貨量将達 140 萬台 。
高工產業研究院則預測,2024 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将達到 21.58 億元。到 2030 年有望達到 380 億元,2024 年至 2030 年復合增長率将超過 61%,中國人形機器人銷量将從 0.4 萬台增長至 27.12 萬台。
不過,在王光熙看來,現在市場對于人形機器人的預期,短期過于樂觀而長期則過于悲觀。短期内,有些人期待着人形機器人很快就能下場幹活,進入產線甚至家庭生活。但目前這個行業的現狀是,至少需要兩到三年才能夠在部分技術領網域有一些長足的進步和突破。
而從長遠來看,有觀點則認為人形機器人泛化能力的突破看不到希望,從仿真訓練到實際場景的遷徙存在巨大鴻溝。但其實人形機器人從發展到成熟的過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中間狀态,在不同的可控環境和可控場景裏面,人形機器人可以幹各種各樣的事情。
在 2025 年的行業趨勢中,由機器人 24 小時值守的藥房或将成為一種全新的業态。
銀河通用人形機器人在藥店作業
" 我們的機器人預計在今年下半年,會進入到真實的藥店、商超裏面做測試,逐漸實現藥店夜間場景的無人值守,和藥品訂單的機器人配送。" 銀河通用人形機器人產品負責人朱輝表示,為了能夠降低機器人成本,在藥店值守的機器人會用輪式底盤去掉人形機器人的雙腿。它的優點就是成本低,工作穩定且續航長。
除此之外,北京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的技術負責人車正平則向钛媒體 APP 表示,目前人形機器人很難在一些影響生產節拍的環節進行工作,更多是參與生產線 " 一頭一尾 " 的工作。比如機器人可以在產業前端搬運上下料,到生產末端進行質檢、搬運成品。
所以,總的來看,全能的人形機器人雖然還相當遙遠,但在可控環境和可控場景中服務人類需求的產品,或許将在 2025 年迎來小規模爆發。 (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 | 饒翔宇 編輯 | 鍾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