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销量大涨,新势力的产能跟不上?,欢迎阅读。
春江水暖鸭先知,新能源销量新势力先知。
近两个月,蔚小理销量持续创下新高:理想汽车迈过 3 万辆的门槛,蔚来也终于摆脱 " 蔚一万 " 的名号,正式进入月销 2 万辆的行列,而小鹏汽车则重回月销万辆的水平。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3 年 7 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 177.5 万辆,同比下降 2.3%,环比下降 6.3%。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7 月零售是历史次新高,走势极强。这一现象,颇有些淡季不淡、应声反转的特点。
然而,在销量屡创新高、重新回暖的同时,新势力们同样面临着产能不足这一 " 甜蜜的烦恼 ",就像一边是火热的销售市场,另一边是供应不足的苦海,中间平衡的独木桥,没有回头路,只能向前走,直到达到 " 双边平衡 " 效应。
01
产能不足成通病
产能不足,是当下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通病。
对于蔚来而言,这一问题更甚。
在全新 ES6 上市交付期,就有用户在社交平台表示,蔚来 ES6 选装部分轮圈会延长交付周期:用户订车时官网显示的交付时间为 " 预计 5 周左右 ",而选装 20 英寸织雪轮圈的实际交付时间会延长至 7-9 周。
事实上,在 ET7、ET5 发布之后,都遇到了类似的产能爬升缓慢、量产时间推迟的问题。前者更是创下了一年半交付的记录,后者则被疯狂降价的 Model 3" 摘了桃子 "。
产能问题,小鹏亦不能免俗。
有媒体报道称,在 6 月 29 日 G6 上市当周,小鹏汽车工厂内每天只有 100 多辆 G6 下线。不过,生产节拍在不断加快,按照小鹏的计划,G6 产能会在今年三季度有明显爬坡。
甚至,为了缓解产能不足的问题,何小鹏都去工厂拧了螺丝。
但从小鹏汽车月销量来看,G6 的交付仍然处于爬坡阶段,月销万辆与 G6 火爆的订单量并不匹配。
另一边,理想汽车虽然引领新势力销量榜,但仍然被产能束缚住了手脚。
8 月 1 日,在各家销量公布之后,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发微博表示:" 互联网出身的三家新势力重返新势力的前三名,这个趋势是可以持续的。
和去年七月一样,单月短暂超过了特斯拉中国区的交付量。本季度产能是唯一的瓶颈,且本季度无解。"
此前,李想在微博上多次表示," 年初大部分管理团队都认为应该按照 36 万辆制定销售和供应目标,而我强硬地要求按照 30.6 万辆制定预算目标。"
由此,理想汽车主要的瓶颈集中在零部件的供应环节。在第二季度财报业绩会上,总裁兼总工程师马东辉表示,从整车产能来看,如果是双班制,理想汽车的产能每个月最多可以达到 5 万台。
虽然我们在二季度已经制定了提升产能的策略和规划,但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达成。
抛开蔚小理产能 " 困境 ",传统车企及其新品牌,同样面临着产能问题。
比如,极氪 7 月底也因延迟交付,引发了用户不满。据报道,极氪 X 的交付周期从早前的 4 周延长至 8-10 周。
目前,APP 显示极氪 X 三个配置的交付时间均是 4-6 周,稍有缓解,预估不同地区交付时间略有不同。据极氪内部工程师透露,此次交付延迟,极有可能是因为产线上軟體能力的更新导致的。
此外,零跑汽车也因为供应链问题,在 3-4 月遭遇了订单无法交付,用户抱怨的情况。
又譬如比亚迪,2023 年上半年,随着大规模新建产能的落地,其产能利用率已回落至 100% 以下。97% 的产能利用率基本仍属于 " 产能不足 "" 满产满销 " 的范畴。
甚至,马斯克也曾表示:" 我在弗里蒙特的工厂和内华达州的工厂里住了整整三年。那曾是我的主要住所。" 为的就是保障 Model 3 的产能和交付质量。
02
错综复杂的产能
产品和交付之间的距离,就像理想和现实之间隔着无数个产能。
产能的问题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但是可以像拆解如何把大象装进冰箱一样分为三步:扩大产能,利用产能,产能再扩张。
目前,小鹏、理想是拥有生产基地最多的新造车势力。
2017 年 5 月,小鹏汽车生产基地落户肇庆高新区,年产能 10 万辆,后整车年产能扩至 20 万辆。此外,位于广州开发区内的小鹏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智造基地,以及位于武汉的智造基地,年产量均为 10 万辆。待三大基地完工后,小鹏汽车将坐拥 40 万辆的年产能。
理想则坐拥重庆、常州、北京三大生产基地,分别生产混动、纯电车型,常州基地目前仅够满足月销 3 万辆的产能,北京、重庆尚未最终建成投产。这样的现状,距离 2025 年交付 160 万辆,仍有很大距离。
蔚来同样开足马力扩充产能。据媒体报道,江淮蔚来合肥制造基地生产线,可最高达到 30 万辆整车及零部件年产能。
2022 年 9 月,蔚来 F2 工厂竣工投产,年产能也将在 30 万辆左右。并且,蔚来在合肥 NeoPark 预留了后续数期的产能余量。
从宏观角度讲,在经历 2021 年新能源市场的超预期发展后,产能的桎梏开始凸显,新势力所遭受的这股产能不足的通病,是突破原有产能瓶颈的必经阶段,扩产已经成为头部新造车势力新一轮的竞赛。
诸如蔚小理这类车企,无法像极氪、智己、阿维塔等新品牌一样,借助母公司的产能余量,快速上量、布局。
而在这一轮扩产之后,产能的内化,就为各家新势力提供了新的命题,即如何有效利用这部分产能。
换句话说,无法有效利用产能,即会产生产能不足的表象。新势力在产品利用上仍然有很多共性的弊端:
一、产品更新创新点较多,新产品导入工厂量产阶段的验证时间长、质量问题多,需要不断修改、提升,从而造成新产品交付爬坡慢,甚至延后交付。这其中,蔚来 ET7、ET5,小鹏 G6 算是其中的代表。
二、产品配置多,导致 BOM SKU 数量大,在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工厂运营、物流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比如去年 10 月上市的 G9,以及选配种类繁多的 ET5。
三、新势力在成熟供应链前,议价、采购话语权相对较弱,从而受制于上游强势的底盘供应商、电池供应商。这也加速了新势力自研业务的布局。
四、在宏观产能扩张之后,对于单个车型的销量预估不够,比如李想年初制定供应商采购计划时,就没有预想到 L 系列车型如此熱賣,ES6 也没有预估到用户会如此中意一个轮圈。
从车型规划来看,2022-2023 年," 蔚小理 " 都已进入产品高速扩张期,产品矩阵逐渐丰满,也处于技术平台切换的关键时期。
产能能否充分利用,或将成为继资本、销售渠道后,新造车势力在扩张路上的又一只 " 拦路虎 "。在这问题之后,我们也许将看到新势力产能的又一轮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