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銷量大漲,新勢力的產能跟不上?,歡迎閲讀。
春江水暖鴨先知,新能源銷量新勢力先知。
近兩個月,蔚小理銷量持續創下新高:理想汽車邁過 3 萬輛的門檻,蔚來也終于擺脱 " 蔚一萬 " 的名号,正式進入月銷 2 萬輛的行列,而小鵬汽車則重回月銷萬輛的水平。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3 年 7 月乘用車市場零售達到 177.5 萬輛,同比下降 2.3%,環比下降 6.3%。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7 月零售是歷史次新高,走勢極強。這一現象,頗有些淡季不淡、應聲反轉的特點。
然而,在銷量屢創新高、重新回暖的同時,新勢力們同樣面臨着產能不足這一 " 甜蜜的煩惱 ",就像一邊是火熱的銷售市場,另一邊是供應不足的苦海,中間平衡的獨木橋,沒有回頭路,只能向前走,直到達到 " 雙邊平衡 " 效應。
01
產能不足成通病
產能不足,是當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通病。
對于蔚來而言,這一問題更甚。
在全新 ES6 上市交付期,就有用户在社交平台表示,蔚來 ES6 選裝部分輪圈會延長交付周期:用户訂車時官網顯示的交付時間為 " 預計 5 周左右 ",而選裝 20 英寸織雪輪圈的實際交付時間會延長至 7-9 周。
事實上,在 ET7、ET5 發布之後,都遇到了類似的產能爬升緩慢、量產時間推遲的問題。前者更是創下了一年半交付的記錄,後者則被瘋狂降價的 Model 3" 摘了桃子 "。
產能問題,小鵬亦不能免俗。
有媒體報道稱,在 6 月 29 日 G6 上市當周,小鵬汽車工廠内每天只有 100 多輛 G6 下線。不過,生產節拍在不斷加快,按照小鵬的計劃,G6 產能會在今年三季度有明顯爬坡。
甚至,為了緩解產能不足的問題,何小鵬都去工廠擰了螺絲。
但從小鵬汽車月銷量來看,G6 的交付仍然處于爬坡階段,月銷萬輛與 G6 火爆的訂單量并不匹配。
另一邊,理想汽車雖然引領新勢力銷量榜,但仍然被產能束縛住了手腳。
8 月 1 日,在各家銷量公布之後,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發微博表示:" 互聯網出身的三家新勢力重返新勢力的前三名,這個趨勢是可以持續的。
和去年七月一樣,單月短暫超過了特斯拉中國區的交付量。本季度產能是唯一的瓶頸,且本季度無解。"
此前,李想在微博上多次表示," 年初大部分管理團隊都認為應該按照 36 萬輛制定銷售和供應目标,而我強硬地要求按照 30.6 萬輛制定預算目标。"
由此,理想汽車主要的瓶頸集中在零部件的供應環節。在第二季度财報業績會上,總裁兼總工程師馬東輝表示,從整車產能來看,如果是雙班制,理想汽車的產能每個月最多可以達到 5 萬台。
雖然我們在二季度已經制定了提升產能的策略和規劃,但還需要一段時間來達成。
抛開蔚小理產能 " 困境 ",傳統車企及其新品牌,同樣面臨着產能問題。
比如,極氪 7 月底也因延遲交付,引發了用户不滿。據報道,極氪 X 的交付周期從早前的 4 周延長至 8-10 周。
目前,APP 顯示極氪 X 三個配置的交付時間均是 4-6 周,稍有緩解,預估不同地區交付時間略有不同。據極氪内部工程師透露,此次交付延遲,極有可能是因為產線上軟體能力的更新導致的。
此外,零跑汽車也因為供應鏈問題,在 3-4 月遭遇了訂單無法交付,用户抱怨的情況。
又譬如比亞迪,2023 年上半年,随着大規模新建產能的落地,其產能利用率已回落至 100% 以下。97% 的產能利用率基本仍屬于 " 產能不足 "" 滿產滿銷 " 的範疇。
甚至,馬斯克也曾表示:" 我在弗裏蒙特的工廠和内華達州的工廠裏住了整整三年。那曾是我的主要住所。" 為的就是保障 Model 3 的產能和交付質量。
02
錯綜復雜的產能
產品和交付之間的距離,就像理想和現實之間隔着無數個產能。
產能的問題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但是可以像拆解如何把大象裝進冰箱一樣分為三步:擴大產能,利用產能,產能再擴張。
目前,小鵬、理想是擁有生產基地最多的新造車勢力。
2017 年 5 月,小鵬汽車生產基地落户肇慶高新區,年產能 10 萬輛,後整車年產能擴至 20 萬輛。此外,位于廣州開發區内的小鵬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智造基地,以及位于武漢的智造基地,年產量均為 10 萬輛。待三大基地完工後,小鵬汽車将坐擁 40 萬輛的年產能。
理想則坐擁重慶、常州、北京三大生產基地,分别生產混動、純電車型,常州基地目前僅夠滿足月銷 3 萬輛的產能,北京、重慶尚未最終建成投產。這樣的現狀,距離 2025 年交付 160 萬輛,仍有很大距離。
蔚來同樣開足馬力擴充產能。據媒體報道,江淮蔚來合肥制造基地生產線,可最高達到 30 萬輛整車及零部件年產能。
2022 年 9 月,蔚來 F2 工廠竣工投產,年產能也将在 30 萬輛左右。并且,蔚來在合肥 NeoPark 預留了後續數期的產能餘量。
從宏觀角度講,在經歷 2021 年新能源市場的超預期發展後,產能的桎梏開始凸顯,新勢力所遭受的這股產能不足的通病,是突破原有產能瓶頸的必經階段,擴產已經成為頭部新造車勢力新一輪的競賽。
諸如蔚小理這類車企,無法像極氪、智己、阿維塔等新品牌一樣,借助母公司的產能餘量,快速上量、布局。
而在這一輪擴產之後,產能的内化,就為各家新勢力提供了新的命題,即如何有效利用這部分產能。
換句話説,無法有效利用產能,即會產生產能不足的表象。新勢力在產品利用上仍然有很多共性的弊端:
一、產品更新創新點較多,新產品導入工廠量產階段的驗證時間長、質量問題多,需要不斷修改、提升,從而造成新產品交付爬坡慢,甚至延後交付。這其中,蔚來 ET7、ET5,小鵬 G6 算是其中的代表。
二、產品配置多,導致 BOM SKU 數量大,在滿足用户個性化需求的同時,也為自身的工廠運營、物流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比如去年 10 月上市的 G9,以及選配種類繁多的 ET5。
三、新勢力在成熟供應鏈前,議價、采購話語權相對較弱,從而受制于上遊強勢的底盤供應商、電池供應商。這也加速了新勢力自研業務的布局。
四、在宏觀產能擴張之後,對于單個車型的銷量預估不夠,比如李想年初制定供應商采購計劃時,就沒有預想到 L 系列車型如此熱賣,ES6 也沒有預估到用户會如此中意一個輪圈。
從車型規劃來看,2022-2023 年," 蔚小理 " 都已進入產品高速擴張期,產品矩陣逐漸豐滿,也處于技術平台切換的關鍵時期。
產能能否充分利用,或将成為繼資本、銷售渠道後,新造車勢力在擴張路上的又一只 " 攔路虎 "。在這問題之後,我們也許将看到新勢力產能的又一輪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