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印象笔记拍了拍你说,该“换个大腦”了,欢迎阅读。
出品|虎嗅科技组
作者|余杨
编辑|苗正卿
头图|视觉中国
在国贸和金台夕照之间,被定义和创造时代文化的众多媒体工作者所拥绕,而又闹中取静的略微靠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司的选址即是对自身互联网身份的一种无声体认。
今天来到的是:印象笔记。
根据 Xsignal 2024 年的数据报告,印象笔记 web 端的月度活跃用户数在 146 万左右,在 AI 写作这个赛道稳居前列。2023 年 8 月,印象笔记即推出了 AI 思维导图。我这一行主要的目的是与印象笔记主创团队对话,拆解这只 " 灰色大象 " 在 AI 浪潮中的进化密码,同时挖掘产品本身的丰富面向,聚焦 AI 写作 /office 赛道的生长点。
似乎与外企的历史身份相呼应,也或许是一种巧合,从运营到产品,印象笔记的员工都默契的选择了白灰色调的着装,工作环境又多绿色背景,与其活力而有生机的灰色大象 logo 形成有趣的互文。这是印象笔记给我的,第一印象。
Evernote 于 2007 年在美国硅谷创立,初衷是开发一款帮助人类 " 扩展记忆 " 的工具。2008 年推出跨平台笔记应用,支持文字、图片、录音等多种格式,主打 " 第二大腦 " 概念,用户群体主要是科技爱好者和效率控用户。2012 年用户突破 3000 万,估值超 10 亿美元,也于同年进军中国,成立中国分公司 " 印象笔记 "。2018 年后开启本土独立运营。
来之前,我先对印象笔记进行了试用。
先看网页版,基础功能包括创建笔记本以及笔记、設定提醒、网页剪裁,以及设备同步。在左侧栏可以看到,有快速搜索查找、标签分类和思维导图等功能。
在客户端,印象笔记的 AI 元素更为丰富。除了基础的笔记使用外,有着 "AI 帮我写 " 和 "AI 帮我读 "。
"AI 帮我写 " 支持不同的文类,页面中展示的有头腦风暴、写文章、提纲、小红书文案、演讲稿、通知公告、作文、现代诗、创意故事、会议议程和待办事项等等,以满足用户多样的写作需求,支持表格和列表的插入。
不过,我们也可以横向对比同类产品,使产品形象轮廓立体起来,比如秘塔写作猫。在秘塔写作猫的 AI 写作中,则包含了以下文类模板。
从功能初步感知,印象笔记和秘塔写作猫都支持头腦风暴、全文写作、小红书文案,并且在文学方面都发展了诗歌、小说、作文等文类。但在二者之间的 " 我有你没有 " 中,则可以大致判断,印象笔记偏向传统职业办公人群,而秘塔写作则更加 " 新 ",对年轻化的自由职业写作者友好。
而在 "AI 帮我读 " 板块,印象笔记接近于腾讯元宝、豆包、Kimi 的文档分析功能,鉴于各家模型都在白热化竞争阶段,且大多都接入了 DeepSeek,在此不作具体测评。
不过,由于天然的笔记类軟體优势,印象笔记支持檔案库和笔记附件的檔案上传分析,理想情况下,如果个人笔记形成了自身的知识库,印象笔记的 "AI 帮我读 " 功能接近个人的定制化 AI。
如果对标秘塔写作猫,印象笔记则另有两个优势。首先,秘塔只支持上传 word 檔案,印象笔记同时支持 pdf 格式。其次,印象笔记在一款笔记类軟體里可以同时做到 " 又读又写 ",集成了多种使用场景。一如印象笔记高级副总裁乔迁不断和我强调的那样:" 印象笔记是一款‘ All in One ’的产品 "。
此外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印象笔记的模板库,印象 AI 模板中有着 "AI 帮我写 " 中没有的部分内容,在 " 开工必备 " 模块,看起来有声有色,工作提效可观。不过,模板也有着 " 免费 "、" 高级 " 和 " 专业 " 的不同标签,也就是说,部分功能是需要付费的。
用 AI" 换个大腦 "
印象笔记高级副总裁乔迁告诉我,相对于语雀、有道云笔记、飞书文档等竞争对手而言,印象笔记的用户 " 比较分散 "。
用户使用印象笔记的场景分为几大块:一是中小企业办公场景,多会议记录、文档协作;二是自由职业者的文稿或视频脚本撰写;三是医生、律所等专业人员,面向知识工作者高效整理信息的需求;以及个人成长型用户,需求集中在学习笔记、年度规划等自我管理方面。
2024 年 2 月 17 日,印象笔记宣布接入 DeepSeek 671B。但印象笔记告诉我,他们的 AI 研究其实从 2018 年就开始了。通过持续积累,印象笔记就推出了自己的大语言模型。当然,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轻量化、专注在知识管理领網域的一个模型。
从技术上来说,AI 天然擅长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切合自然语言处理(NLP)、智能摘要、智能标签等功能的增长需求,适合解决非结构化数据(文本、图片)的结构化问题。也基于此,他们进一步上线了 AI 思维导图。
相比于文本,绘图相对来说也是一种比阅读更友好的互動形态。一方面,影像的阅读门槛更低,另一方面,互联网不断切割着人的注意力,人们正在逐渐失去耐心。AI 也让复杂操作(如导图制作、内容总结)变得 " 无感化 ",降低了普通用户的使用门槛。
印象笔记的产品负责人焦文超谈到," 小红书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因为用户更倾向接受视觉化信息。小红书很多帖子其实是做了一些高亮结构化,通过结构化排版降低了阅读压力,思维导图也是类似的逻辑。AI 的出现,可能会改变当前通用的单一流式输出形式,以 markdown 的这种节点的形式来输出,逐步成为一种标准化的技术 / 产品方案 "。
2023 年大模型爆发后,印象笔记的产品定位再次转向。AI 赋予印象笔记 " 思考 " 能力,在产品层面发展出 AI 辅助写作、AI 辅助阅读和 AI 知识库,并基于用户历史数据的个性化推理生成定制化方案。
更重要的是,AI 能极大地解决 " 信息保存后难以回溯 " 的痛点,避免 " 保存即遗忘 "。
印象笔记创始人因自身晚年患帕金森症,深刻体会到人类记忆的脆弱性,提出 " 人类的本质是与遗忘斗争 "。基于此,他创立 Evernote,目标是帮助用户永久保存重要信息,对抗遗忘。
然而,尽管 AI 不断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提示着印象笔记的向好面,但这项技术,也很让人 " 头疼 "。
一方面,AI 大模型更新周期极短,导致已开发功能需要迅速赶上最新的模型能力,而技术的快速迭代让印象笔记团队感受到巨大的紧迫性,他们需要不断优化技术架构,同时避免频繁迭代破坏用户体验一致性。不仅如此,技术层面也不可能按照常规的做法预判未来 1-2 年 AI 形态(如多模态互動),提前布局底层架构,过度投入也可能偏离当下用户真实需求。
印象笔记向虎嗅表示," 找到技术与应用之间的平衡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儿 "。
最后,当我问到印象笔记未来是否会在 PPT、文档无缝转换,探索更多输出形态(如投屏演示)方面发力时,焦文超似乎更倾心于垂直应用上的专业度,担心功能设计易陷入 " 大而全但不够精 ",但表示会持续探索追求 "All in One" 模式的综合效率优势。这或许是另一层意义上的 "All in One"。
在 AI 到来之前," 记忆可追溯,知识可复用 " 近于空想主义者的发言,现今似乎不再那么隔膜,通过 AI,人类可以探索通过工具延伸记忆边界的路径,在数字时代重新定义 " 存在与遗忘 " 的关系。更进一步,在坦然面对人类大腦有 " 差等 " 的基础上,阐释出技术可以追平 " 差等 " 的沟壑,成为 AI 时代 " 平权 " 的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