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印象筆記拍了拍你説,該“換個大腦”了,歡迎閲讀。
出品|虎嗅科技組
作者|餘楊
編輯|苗正卿
頭圖|視覺中國
在國貿和金台夕照之間,被定義和創造時代文化的眾多媒體工作者所擁繞,而又鬧中取靜的略微靠後。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公司的選址即是對自身互聯網身份的一種無聲體認。
今天來到的是:印象筆記。
根據 Xsignal 2024 年的數據報告,印象筆記 web 端的月度活躍用户數在 146 萬左右,在 AI 寫作這個賽道穩居前列。2023 年 8 月,印象筆記即推出了 AI 思維導圖。我這一行主要的目的是與印象筆記主創團隊對話,拆解這只 " 灰色大象 " 在 AI 浪潮中的進化密碼,同時挖掘產品本身的豐富面向,聚焦 AI 寫作 /office 賽道的生長點。
似乎與外企的歷史身份相呼應,也或許是一種巧合,從運營到產品,印象筆記的員工都默契的選擇了白灰色調的着裝,工作環境又多綠色背景,與其活力而有生機的灰色大象 logo 形成有趣的互文。這是印象筆記給我的,第一印象。
Evernote 于 2007 年在美國硅谷創立,初衷是開發一款幫助人類 " 擴展記憶 " 的工具。2008 年推出跨平台筆記應用,支持文字、圖片、錄音等多種格式,主打 " 第二大腦 " 概念,用户群體主要是科技愛好者和效率控用户。2012 年用户突破 3000 萬,估值超 10 億美元,也于同年進軍中國,成立中國分公司 " 印象筆記 "。2018 年後開啓本土獨立運營。
來之前,我先對印象筆記進行了試用。
先看網頁版,基礎功能包括創建筆記本以及筆記、設定提醒、網頁剪裁,以及設備同步。在左側欄可以看到,有快速搜索查找、标籤分類和思維導圖等功能。
在客户端,印象筆記的 AI 元素更為豐富。除了基礎的筆記使用外,有着 "AI 幫我寫 " 和 "AI 幫我讀 "。
"AI 幫我寫 " 支持不同的文類,頁面中展示的有頭腦風暴、寫文章、提綱、小紅書文案、演講稿、通知公告、作文、現代詩、創意故事、會議議程和待辦事項等等,以滿足用户多樣的寫作需求,支持表格和列表的插入。
不過,我們也可以橫向對比同類產品,使產品形象輪廓立體起來,比如秘塔寫作貓。在秘塔寫作貓的 AI 寫作中,則包含了以下文類模板。
從功能初步感知,印象筆記和秘塔寫作貓都支持頭腦風暴、全文寫作、小紅書文案,并且在文學方面都發展了詩歌、小説、作文等文類。但在二者之間的 " 我有你沒有 " 中,則可以大致判斷,印象筆記偏向傳統職業辦公人群,而秘塔寫作則更加 " 新 ",對年輕化的自由職業寫作者友好。
而在 "AI 幫我讀 " 板塊,印象筆記接近于騰訊元寶、豆包、Kimi 的文檔分析功能,鑑于各家模型都在白熱化競争階段,且大多都接入了 DeepSeek,在此不作具體測評。
不過,由于天然的筆記類軟體優勢,印象筆記支持檔案庫和筆記附件的檔案上傳分析,理想情況下,如果個人筆記形成了自身的知識庫,印象筆記的 "AI 幫我讀 " 功能接近個人的定制化 AI。
如果對标秘塔寫作貓,印象筆記則另有兩個優勢。首先,秘塔只支持上傳 word 檔案,印象筆記同時支持 pdf 格式。其次,印象筆記在一款筆記類軟體裏可以同時做到 " 又讀又寫 ",集成了多種使用場景。一如印象筆記高級副總裁喬遷不斷和我強調的那樣:" 印象筆記是一款‘ All in One ’的產品 "。
此外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印象筆記的模板庫,印象 AI 模板中有着 "AI 幫我寫 " 中沒有的部分内容,在 " 開工必備 " 模塊,看起來有聲有色,工作提效可觀。不過,模板也有着 " 免費 "、" 高級 " 和 " 專業 " 的不同标籤,也就是説,部分功能是需要付費的。
用 AI" 換個大腦 "
印象筆記高級副總裁喬遷告訴我,相對于語雀、有道雲筆記、飛書文檔等競争對手而言,印象筆記的用户 " 比較分散 "。
用户使用印象筆記的場景分為幾大塊:一是中小企業辦公場景,多會議記錄、文檔協作;二是自由職業者的文稿或視頻腳本撰寫;三是醫生、律所等專業人員,面向知識工作者高效整理信息的需求;以及個人成長型用户,需求集中在學習筆記、年度規劃等自我管理方面。
2024 年 2 月 17 日,印象筆記宣布接入 DeepSeek 671B。但印象筆記告訴我,他們的 AI 研究其實從 2018 年就開始了。通過持續積累,印象筆記就推出了自己的大語言模型。當然,相對來説是一個比較輕量化、專注在知識管理領網域的一個模型。
從技術上來説,AI 天然擅長信息的加工和處理,切合自然語言處理(NLP)、智能摘要、智能标籤等功能的增長需求,适合解決非結構化數據(文本、圖片)的結構化問題。也基于此,他們進一步上線了 AI 思維導圖。
相比于文本,繪圖相對來説也是一種比閲讀更友好的互動形态。一方面,影像的閲讀門檻更低,另一方面,互聯網不斷切割着人的注意力,人們正在逐漸失去耐心。AI 也讓復雜操作(如導圖制作、内容總結)變得 " 無感化 ",降低了普通用户的使用門檻。
印象筆記的產品負責人焦文超談到," 小紅書為什麼這麼受歡迎?因為用户更傾向接受視覺化信息。小紅書很多帖子其實是做了一些高亮結構化,通過結構化排版降低了閲讀壓力,思維導圖也是類似的邏輯。AI 的出現,可能會改變當前通用的單一流式輸出形式,以 markdown 的這種節點的形式來輸出,逐步成為一種标準化的技術 / 產品方案 "。
2023 年大模型爆發後,印象筆記的產品定位再次轉向。AI 賦予印象筆記 " 思考 " 能力,在產品層面發展出 AI 輔助寫作、AI 輔助閲讀和 AI 知識庫,并基于用户歷史數據的個性化推理生成定制化方案。
更重要的是,AI 能極大地解決 " 信息保存後難以回溯 " 的痛點,避免 " 保存即遺忘 "。
印象筆記創始人因自身晚年患帕金森症,深刻體會到人類記憶的脆弱性,提出 " 人類的本質是與遺忘鬥争 "。基于此,他創立 Evernote,目标是幫助用户永久保存重要信息,對抗遺忘。
然而,盡管 AI 不斷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門檻,提示着印象筆記的向好面,但這項技術,也很讓人 " 頭疼 "。
一方面,AI 大模型更新周期極短,導致已開發功能需要迅速趕上最新的模型能力,而技術的快速迭代讓印象筆記團隊感受到巨大的緊迫性,他們需要不斷優化技術架構,同時避免頻繁迭代破壞用户體驗一致性。不僅如此,技術層面也不可能按照常規的做法預判未來 1-2 年 AI 形态(如多模态互動),提前布局底層架構,過度投入也可能偏離當下用户真實需求。
印象筆記向虎嗅表示," 找到技術與應用之間的平衡是一件很有挑戰性的事兒 "。
最後,當我問到印象筆記未來是否會在 PPT、文檔無縫轉換,探索更多輸出形态(如投屏演示)方面發力時,焦文超似乎更傾心于垂直應用上的專業度,擔心功能設計易陷入 " 大而全但不夠精 ",但表示會持續探索追求 "All in One" 模式的綜合效率優勢。這或許是另一層意義上的 "All in One"。
在 AI 到來之前," 記憶可追溯,知識可復用 " 近于空想主義者的發言,現今似乎不再那麼隔膜,通過 AI,人類可以探索通過工具延伸記憶邊界的路徑,在數字時代重新定義 " 存在與遺忘 " 的關系。更進一步,在坦然面對人類大腦有 " 差等 " 的基礎上,闡釋出技術可以追平 " 差等 " 的溝壑,成為 AI 時代 " 平權 " 的載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