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只做直营的Manner咖啡,悄悄摸底开放加盟,欢迎阅读。
近期,一则传闻在 Manner 咖啡(下称 "Manner")的门店咖啡师中流传—— 2025 年 3 月底,Manner 或将开放加盟。
多位咖啡师向《中国企业家》表示,Manner 近期在内部针对员工做过关于开放加盟的调研——如果 Manner 开放加盟,员工是否有意愿参与?
据了解,Manner 成立于 2015 年,起步于上海静安区南阳路上一家只有 2 平方米的 " 視窗小店 ",走平价精品咖啡路线,单价为 15~20 元。极致的性价比,让 Manner 快速走红。2018 年资本入局后,Manner 加速扩张。截至目前,Manner 在全国拥有近 2000 家门店,且全部为直营门店。
有咖啡师告诉《中国企业家》,开放加盟的消息来自 Manner 咖啡 CEO 金斌斌," 他在伙伴群里说的,也发了加盟意向调查问卷,不过说完就把群解散了。" 另一位咖啡师则表示,目前 Manner 还没有任何通知称要开放加盟,只是此前问过员工。
一位接近 Manner 的知情人士向《中国企业家》证实了 Manner 面向员工开展关于加盟意愿的调研的消息,不过 " 近期 Manner 没有开放加盟的计划 "。
01 开放加盟,晚了吗?
Manner 从创立至今一直坚持直营,即使这两年同行纷纷从直营倒戈加盟,Manner 也没有动摇。
Manner 官网首页最显眼的位置,至今还挂着一则严正声明:"Manner 从未开放任何形式的加盟及代理,您所搜到的加盟官网均为第三方恶意运营 ……"
尽管近期尚无开放加盟的计划,但公司内部调研或透露出一些信号:Manner 对加盟的态度或开始松动。
上海啡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东告诉《中国企业家》,现在几乎所有连锁咖啡品牌都对加盟持开放态度,但加盟商资源整体呈现一种 " 开发殆尽 " 的趋势。尽管 Manner 此前并未开放加盟,所有门店均为直营。不过其接受门店合作,这事实上已经算是准加盟。
在王振东看来,Manner 这么多年一直坚持直营,与其资金来源有很大关系。2020 年至 2021 年,Manner 经历了多轮融资,单店估值达数千万元。对于 Manner 来说,资金充沛,没有必要开放加盟。如真决定开放加盟,原因或在于发展逻辑、资金来源发生变化。
他认为,加盟模式更适合低线市场和县網域市场。在这些市场,要拿到好铺位和商务资源,更依赖人际关系。不过,Manner 的品牌调性和定位更适合一二线城市,在低线城市未必受欢迎。
接近 Manner 的人士王方也表示,Manner 目前仍沿用以往的开店思路,基本以一二线城市为主。不过,她否认了 " 门店合作 " 的说法。
02 又 " 惹怒 " 咖啡师
多位 Manner 咖啡师向《中国企业家》表示,创始人韩玉龙在 Manner 已经没有话语权," 现在是 CEO 金斌斌在管 "。外界也颇多关于韩玉龙被资本架空的传闻。
不过,王方称,金斌斌和韩玉龙在 Manner 只是分工不同,公司经营层面由金斌斌负责,韩玉龙则主要负责产地上游供应链、豆子烘焙,及全国巡店。
但不可否认,今天 Manner 的发展早就超出了韩玉龙的控制,与其最初的设想也已经相去甚远。
正如外界频繁引用韩玉龙在 Manner 创立早期时说过的一句话:" 我们不想要机械化,不想抹杀掉每一个咖啡师的个性,这应该是一个有感情的行业,有文化和交流的行业。" 今天,Manner 的咖啡师,被困在流水线上,个性和情怀成为了 " 奢侈品 "。
在不断扩张中,Manner 的内部管理遭遇大考。
2024 年 6 月,Manner 在上海的两家门店咖啡师在同一天与顾客发生冲突,让 Manner 陷入舆论漩涡,并引发外界对 Manner 极致压缩人工成本的质疑。不到一年,Manner 又一次 " 惹怒 " 了咖啡师。
起因是,春节后,Manner 不少咖啡师发现,以往每年都会发放的年终奖,今年 " 缺席 " 了。"Manner 在招聘及培训时,明确说过有‘ 13 薪’,往年都正常发放,但今年拿到年终奖的人少之又少。"Manner 咖啡师董明告诉《中国企业家》。
真正让 Manner 咖啡师破防的,还不是没有年终奖,而是 " 年终奖随机挑人发 "。董明称,公司给予的答复是,签了警告单就没有年终奖," 但领到年终奖的人,吃的警告单比我们还多。"
王方向《中国企业家》表示," ‘ 13 薪’是 Manner 为门店伙伴(即咖啡师)提供的薪酬奖金激励,每年根据咖啡师的表现评估发放,表现优秀的伙伴每年可以获得一个月月薪的年终奖。 影响咖啡师表现评估的因素,除警告单和违纪单外,还有一部分是全年综合表现,涉及店长、区網域经理对咖啡师表现的评估、反馈。 "
在王方看来,今年 Manner 员工年终奖发放标准和比例,与往年相比并无明显变化,薪酬激励整体额度甚至更高,突然出现这么多声音,是因为门店和咖啡师规模在 2024 年得到大幅提升,从绝对人数和咖啡师个体感受上看,未拿到年终奖的咖啡师人数更多了。
不过,有 Manner 咖啡师称自己在 2024 年底就嗅到了不同寻常的信号。最明显的迹象是,警告单突然增多,且 " 原因越来越离谱 "。
通常,对于制作不符合标准、操作不规范的咖啡师,公司会出具警告单和违纪单,这在餐饮行业颇为常见。但董明称,到了 2024 年底,Manner 的警告单开始 " 随便开 "。开警告单并无明确的规则和操作标准可依," 只是直接开警告单,告诉你开单理由是什么 "。
咖啡师梁田也表达了同样的质疑," 因萃粉动作快被开单,理由是‘称粉在电子秤上快速扫过’,慢了又不乐意。还有开单理由写‘出品温度较高’,但检测后发现温度在标准范围内。"
另一位咖啡师告诉《中国企业家》,2024 年 10 月前,开警告单的频率和理由还没有那么 " 离谱 ",直到 11 月后,警告单开得越来越频繁。
据 Manner 咖啡师反映," 年终奖 " 事件后,Manner 在内部与咖啡师没有沟通,在内部也未有任何回应。董明在群里质疑为何没有年终奖,被踢出群聊,第二天直接被辞退。还有一些咖啡师 " 对公司的做法和态度感到寒心 ",因此离职。他们猜测,Manner 频繁开警告单,是为不发 " 年终奖 " 做准备。不过这种说法并未得到证实。
王方告诉《中国企业家》,目前对 " 年终奖 " 有疑问的员工,Manner 人事部门正与之通过内部系统进行沟通。
03 被资本裹挟着前行?
除了门店精细化、运营标准化管理问题,摆在 Manner 面前的另一座大山,是对规模快速增长的要求。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为了满足资本对于 Manner 增长的期待及估值支撑。
2024 年最后一天,Manner 在公众号上公布了这一年门店扩张的成绩——这一年,Manner 新开了 666 家门店。尽管最终并未实现此前 2024 年门店数量达 2000 家的目标,但距离也不远了。据窄门餐眼最新数据,截至目前,Manner 全国门店规模超 1700 家,仅次于瑞幸、库迪、星巴克、幸运咖、沪咖。
从当下 Manner 的公开叙事里很容易看到,它对规模的追求。
Manner 的忠实粉丝更怀念 2018 年以前的 Manner。那时候,在 Manner 的故事里,相比规模,品质、情怀、纯粹、态度是更重要的字眼。
2015 年,创始人韩玉龙在上海静安区南阳路上盘下一个只有 2 平方米的店面,开了一家精品咖啡小店,取名 "Manner"。
韩玉龙在老家江苏南通开过咖啡店,做过精品咖啡师,对咖啡有自己的追求和坚持。他关注云南产区咖啡豆,曾骑着他的摩托车从南通出发,去到云南咖啡产区,和几十位云南咖啡农民聊天,拜访众多咖啡庄园,寻找理想的咖啡豆。
韩玉龙把门店开在咖啡馆扎堆的地方,面积小,租金低。咖啡价格被压到 15 元至 20 元一杯,自带杯子还能再减 5 元。凭借高品质和相对平价的价格,Manner 很快 " 走红 "。韩玉龙接受采访时说,最早的门店,做到第 3 个月时,每天可以卖出几百杯咖啡。为了分散客人,他又在南阳路附近开了几家门店。
2018 年 5 月,当瑞幸疯狂扩张的时候,Manner 在官方公众号上发表了一段文字,"Manner,还是慢慢走吧,像个孩子一样,不摔跤就好。我们还是想平安,长大,成人。"7 月,又在另一篇文章中强调," 无休止的拓店没有意义,得到消费者的认同才是 Manner 最在乎的。"
事实上,韩玉龙自己,或许并不那样 " 佛系 "。一位在 2018 年就认识韩玉龙的知情人士告诉《中国企业家》,韩玉龙不排斥门店扩张,但早期品牌还不够强大时,想进好的地段,与商场的谈判也不易。
韩玉龙在 2019 年接受采访时也称,刚开始 Manner 品牌效应出来时就想过拓店,当时与合伙人的理念有些分歧。2016 年底,Manner 入驻首个商场——芮欧百货,也费了很大劲与合伙人解释。
整个咖啡市场逐渐火热,韩玉龙觉得必须加快节奏了。
2018 年 10 月,韩玉龙接受了来自今日资本的 8000 万元 A 轮投资。2020 年至 2021 年,Manner 又接连获得淡马锡、Coatue、美团龙珠、字节跳动等明星机构的 4 轮融资。2019 年开始,Manner 加快了拓店速度。2023 年和 2024 年,Manner 每年以新增五六百家门店的速度扩张。王方透露,今年 Manner 仍会保持稳步扩张的步伐。
王振东告诉《中国企业家》,Manner 相比同行,店面小、坪效高,同店数据在行业内表现较好,现在要解决的是营收规模问题。但在其看来,目前咖啡行业整体供给过剩,门店太多而消费需求不足,更大规模固然会带来营收总量的增加,也可能会导致同店营收下滑。
他认为,Manner 现在是被资本裹挟着往前走," 在当下经济环境下,Manner 保持‘小而美’反而是更好的生存手段。如果继续追求规模和扩张,对其资金链会造成一定压力。"
文中王方、董明、梁田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中国企业家杂志 "(ID:iceo-com-cn),作者:张文静,编辑:米娜,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