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只做直營的Manner咖啡,悄悄摸底開放加盟,歡迎閲讀。
近期,一則傳聞在 Manner 咖啡(下稱 "Manner")的門店咖啡師中流傳—— 2025 年 3 月底,Manner 或将開放加盟。
多位咖啡師向《中國企業家》表示,Manner 近期在内部針對員工做過關于開放加盟的調研——如果 Manner 開放加盟,員工是否有意願參與?
據了解,Manner 成立于 2015 年,起步于上海靜安區南陽路上一家只有 2 平方米的 " 視窗小店 ",走平價精品咖啡路線,單價為 15~20 元。極致的性價比,讓 Manner 快速走紅。2018 年資本入局後,Manner 加速擴張。截至目前,Manner 在全國擁有近 2000 家門店,且全部為直營門店。
有咖啡師告訴《中國企業家》,開放加盟的消息來自 Manner 咖啡 CEO 金斌斌," 他在夥伴群裏説的,也發了加盟意向調查問卷,不過説完就把群解散了。" 另一位咖啡師則表示,目前 Manner 還沒有任何通知稱要開放加盟,只是此前問過員工。
一位接近 Manner 的知情人士向《中國企業家》證實了 Manner 面向員工開展關于加盟意願的調研的消息,不過 " 近期 Manner 沒有開放加盟的計劃 "。
01 開放加盟,晚了嗎?
Manner 從創立至今一直堅持直營,即使這兩年同行紛紛從直營倒戈加盟,Manner 也沒有動搖。
Manner 官網首頁最顯眼的位置,至今還挂着一則嚴正聲明:"Manner 從未開放任何形式的加盟及代理,您所搜到的加盟官網均為第三方惡意運營 ……"
盡管近期尚無開放加盟的計劃,但公司内部調研或透露出一些信号:Manner 對加盟的态度或開始松動。
上海啡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振東告訴《中國企業家》,現在幾乎所有連鎖咖啡品牌都對加盟持開放态度,但加盟商資源整體呈現一種 " 開發殆盡 " 的趨勢。盡管 Manner 此前并未開放加盟,所有門店均為直營。不過其接受門店合作,這事實上已經算是準加盟。
在王振東看來,Manner 這麼多年一直堅持直營,與其資金來源有很大關系。2020 年至 2021 年,Manner 經歷了多輪融資,單店估值達數千萬元。對于 Manner 來説,資金充沛,沒有必要開放加盟。如真決定開放加盟,原因或在于發展邏輯、資金來源發生變化。
他認為,加盟模式更适合低線市場和縣網域市場。在這些市場,要拿到好鋪位和商務資源,更依賴人際關系。不過,Manner 的品牌調性和定位更适合一二線城市,在低線城市未必受歡迎。
接近 Manner 的人士王方也表示,Manner 目前仍沿用以往的開店思路,基本以一二線城市為主。不過,她否認了 " 門店合作 " 的説法。
02 又 " 惹怒 " 咖啡師
多位 Manner 咖啡師向《中國企業家》表示,創始人韓玉龍在 Manner 已經沒有話語權," 現在是 CEO 金斌斌在管 "。外界也頗多關于韓玉龍被資本架空的傳聞。
不過,王方稱,金斌斌和韓玉龍在 Manner 只是分工不同,公司經營層面由金斌斌負責,韓玉龍則主要負責產地上遊供應鏈、豆子烘焙,及全國巡店。
但不可否認,今天 Manner 的發展早就超出了韓玉龍的控制,與其最初的設想也已經相去甚遠。
正如外界頻繁引用韓玉龍在 Manner 創立早期時説過的一句話:" 我們不想要機械化,不想抹殺掉每一個咖啡師的個性,這應該是一個有感情的行業,有文化和交流的行業。" 今天,Manner 的咖啡師,被困在流水線上,個性和情懷成為了 " 奢侈品 "。
在不斷擴張中,Manner 的内部管理遭遇大考。
2024 年 6 月,Manner 在上海的兩家門店咖啡師在同一天與顧客發生衝突,讓 Manner 陷入輿論漩渦,并引發外界對 Manner 極致壓縮人工成本的質疑。不到一年,Manner 又一次 " 惹怒 " 了咖啡師。
起因是,春節後,Manner 不少咖啡師發現,以往每年都會發放的年終獎,今年 " 缺席 " 了。"Manner 在招聘及培訓時,明确説過有‘ 13 薪’,往年都正常發放,但今年拿到年終獎的人少之又少。"Manner 咖啡師董明告訴《中國企業家》。
真正讓 Manner 咖啡師破防的,還不是沒有年終獎,而是 " 年終獎随機挑人發 "。董明稱,公司給予的答復是,籤了警告單就沒有年終獎," 但領到年終獎的人,吃的警告單比我們還多。"
王方向《中國企業家》表示," ‘ 13 薪’是 Manner 為門店夥伴(即咖啡師)提供的薪酬獎金激勵,每年根據咖啡師的表現評估發放,表現優秀的夥伴每年可以獲得一個月月薪的年終獎。 影響咖啡師表現評估的因素,除警告單和違紀單外,還有一部分是全年綜合表現,涉及店長、區網域經理對咖啡師表現的評估、反饋。 "
在王方看來,今年 Manner 員工年終獎發放标準和比例,與往年相比并無明顯變化,薪酬激勵整體額度甚至更高,突然出現這麼多聲音,是因為門店和咖啡師規模在 2024 年得到大幅提升,從絕對人數和咖啡師個體感受上看,未拿到年終獎的咖啡師人數更多了。
不過,有 Manner 咖啡師稱自己在 2024 年底就嗅到了不同尋常的信号。最明顯的迹象是,警告單突然增多,且 " 原因越來越離譜 "。
通常,對于制作不符合标準、操作不規範的咖啡師,公司會出具警告單和違紀單,這在餐飲行業頗為常見。但董明稱,到了 2024 年底,Manner 的警告單開始 " 随便開 "。開警告單并無明确的規則和操作标準可依," 只是直接開警告單,告訴你開單理由是什麼 "。
咖啡師梁田也表達了同樣的質疑," 因萃粉動作快被開單,理由是‘稱粉在電子秤上快速掃過’,慢了又不樂意。還有開單理由寫‘出品温度較高’,但檢測後發現温度在标準範圍内。"
另一位咖啡師告訴《中國企業家》,2024 年 10 月前,開警告單的頻率和理由還沒有那麼 " 離譜 ",直到 11 月後,警告單開得越來越頻繁。
據 Manner 咖啡師反映," 年終獎 " 事件後,Manner 在内部與咖啡師沒有溝通,在内部也未有任何回應。董明在群裏質疑為何沒有年終獎,被踢出群聊,第二天直接被辭退。還有一些咖啡師 " 對公司的做法和态度感到寒心 ",因此離職。他們猜測,Manner 頻繁開警告單,是為不發 " 年終獎 " 做準備。不過這種説法并未得到證實。
王方告訴《中國企業家》,目前對 " 年終獎 " 有疑問的員工,Manner 人事部門正與之通過内部系統進行溝通。
03 被資本裹挾着前行?
除了門店精細化、運營标準化管理問題,擺在 Manner 面前的另一座大山,是對規模快速增長的要求。在業内人士看來,這是為了滿足資本對于 Manner 增長的期待及估值支撐。
2024 年最後一天,Manner 在公眾号上公布了這一年門店擴張的成績——這一年,Manner 新開了 666 家門店。盡管最終并未實現此前 2024 年門店數量達 2000 家的目标,但距離也不遠了。據窄門餐眼最新數據,截至目前,Manner 全國門店規模超 1700 家,僅次于瑞幸、庫迪、星巴克、幸運咖、滬咖。
從當下 Manner 的公開叙事裏很容易看到,它對規模的追求。
Manner 的忠實粉絲更懷念 2018 年以前的 Manner。那時候,在 Manner 的故事裏,相比規模,品質、情懷、純粹、态度是更重要的字眼。
2015 年,創始人韓玉龍在上海靜安區南陽路上盤下一個只有 2 平方米的店面,開了一家精品咖啡小店,取名 "Manner"。
韓玉龍在老家江蘇南通開過咖啡店,做過精品咖啡師,對咖啡有自己的追求和堅持。他關注雲南產區咖啡豆,曾騎着他的摩托車從南通出發,去到雲南咖啡產區,和幾十位雲南咖啡農民聊天,拜訪眾多咖啡莊園,尋找理想的咖啡豆。
韓玉龍把門店開在咖啡館扎堆的地方,面積小,租金低。咖啡價格被壓到 15 元至 20 元一杯,自帶杯子還能再減 5 元。憑借高品質和相對平價的價格,Manner 很快 " 走紅 "。韓玉龍接受采訪時説,最早的門店,做到第 3 個月時,每天可以賣出幾百杯咖啡。為了分散客人,他又在南陽路附近開了幾家門店。
2018 年 5 月,當瑞幸瘋狂擴張的時候,Manner 在官方公眾号上發表了一段文字,"Manner,還是慢慢走吧,像個孩子一樣,不摔跤就好。我們還是想平安,長大,成人。"7 月,又在另一篇文章中強調," 無休止的拓店沒有意義,得到消費者的認同才是 Manner 最在乎的。"
事實上,韓玉龍自己,或許并不那樣 " 佛系 "。一位在 2018 年就認識韓玉龍的知情人士告訴《中國企業家》,韓玉龍不排斥門店擴張,但早期品牌還不夠強大時,想進好的地段,與商場的談判也不易。
韓玉龍在 2019 年接受采訪時也稱,剛開始 Manner 品牌效應出來時就想過拓店,當時與合夥人的理念有些分歧。2016 年底,Manner 入駐首個商場——芮歐百貨,也費了很大勁與合夥人解釋。
整個咖啡市場逐漸火熱,韓玉龍覺得必須加快節奏了。
2018 年 10 月,韓玉龍接受了來自今日資本的 8000 萬元 A 輪投資。2020 年至 2021 年,Manner 又接連獲得淡馬錫、Coatue、美團龍珠、字節跳動等明星機構的 4 輪融資。2019 年開始,Manner 加快了拓店速度。2023 年和 2024 年,Manner 每年以新增五六百家門店的速度擴張。王方透露,今年 Manner 仍會保持穩步擴張的步伐。
王振東告訴《中國企業家》,Manner 相比同行,店面小、坪效高,同店數據在行業内表現較好,現在要解決的是營收規模問題。但在其看來,目前咖啡行業整體供給過剩,門店太多而消費需求不足,更大規模固然會帶來營收總量的增加,也可能會導致同店營收下滑。
他認為,Manner 現在是被資本裹挾着往前走," 在當下經濟環境下,Manner 保持‘小而美’反而是更好的生存手段。如果繼續追求規模和擴張,對其資金鏈會造成一定壓力。"
文中王方、董明、梁田為化名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中國企業家雜志 "(ID:iceo-com-cn),作者:張文靜,編輯:米娜,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