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月薪3690元的迪士尼员工,撑起一个造梦帝国,欢迎阅读。
" 迪士尼变了。"
当游客们预计到了 6 万人的入园客流,默默选择在凌晨 4 点开始排队,当上海迪士尼在去年迎来 7 年来的第 4 次涨价,票价一路涨到 622 元,却 " 越涨价人越多 ",向往童话世界的人接受了体力和氪金门槛的升高,却也面对着败兴而归的失望:
" 已经不是神奇的一天,可能会是生气的一天。"
如果说黄牛、黑导游、低素质游客是拉低体验的客观因素,迪士尼工作人员的懈怠则是让人幻想破灭的主要原因。
图源:小红书
时隔五年再次来到上海迪士尼的 @一颗可可 ,直观感受到了这种落差," 当年的工作人员是入戏的,现在则是各种不耐烦地嚷嚷 ",甚至花车巡游演职人员的入戏程度也在降低," 全靠头套在微笑 "。工作人员的 " 不入戏 " 也回旋到了游客的反馈上,当指导入园的工作人员举着话筒,用懒散又含混不清的语调重复着提示语,喊着 " 大家想不想抓紧时间入园 ",回应者寥寥,直到他提高语调又喊了一次,才有了稀稀落落的响应。
当卖玩偶的 Jellycat 也开始将沉浸式打包加入贩卖流程,用情绪价值锁定用户的钱包,情绪价值的鼻祖迪士尼却掉了队,而当氛围感被打破,不刺激的游戏项目、看不到头的队伍,很容易让人把这块 " 逃避生活的净土 ",降级为 " 应付生活 " 的一个环节。
" 谁都可以畅想、设计和建设全世界最美好的乐园,但要让这样的梦想成为现实,其关键要素取决于‘人’。" 作为迪士尼乐园之父的华特 · 迪士尼曾如此说过,而在迪士尼游客看来,这几年迪士尼员工投入感的降级,则很大程度上源于迪士尼在员工收入和待遇上的小气,在迪士尼制造童话,甚至还没有在海底捞上班工资高。
" 工资低,事情多,一上班就要站一天,每天还要和插队游客、卖假货的黄牛斗智斗勇,换了谁会脸色好看?"
一、守护神奇的工种,月薪 6000 元
共情迪士尼员工的人,正在变多。
作为 " 世界上最快乐的地方 ",迪士尼乐园编织了无数游客的童话梦境,但是维持魔法运转的员工,却在现实的夹缝中时刻面临着童话破灭的风险。
今年 3 月,拥有百万粉丝的美食博主 @大表哥 995 ,第一次在社交媒体上正式公布了自己迪士尼剧场演员的身份,但同时也宣布了自己主动离职的信息——在自己入职迪士尼 9 周年的这天。
" 迪士尼是一个很大的公司,基本上有很多事情都不能做。" 而大表哥的网红身份,本身已经踩了迪士尼的员工规范红线,按照迪士尼的员工规定,员工不能在社交平台发布任何后台信息,连更衣室镜子自拍都可能违规,而娱乐演出部门的演职人员,更是不能和亲友透露自己扮演的角色,员工的私生活一样要为维护童话世界的完整性服务。
事实上,在大表哥离职前,已经有粉丝在迪士尼凡迭戈剧院,认出了他正是加勒比海盗的扮演者,但大家也都心照不宣地保存着这个秘密。直到今年 2 月,大表哥在私人账号分享了自己与奶茶品牌一点点的合作经历,这条仅亲友可见的帖子,被举报到了迪士尼管理层,由于迪士尼对员工参与外部商业活动有严格规定,不愿再给领导添麻烦的大表哥,选择了主动离职,尽管这是 " 身为儿童剧演员的最高殿堂 ",是他 " 最想要达到的地方 "。
拥有百万粉丝的博主,却放弃大把的变现机会,在迪士尼做着隐姓埋名的演员工作,这在外人看来本就是一份对梦想脱离现实的执着,如果再对比上迪士尼一线员工的收入,童话与现实间的差距则更加悬殊。
根据此面媒体的报道,在上海迪士尼,即便是一线演员中工资最高的人偶演员,在 2018 年时工资也只有 5300 元,而且涨薪速度极其缓慢。在工作强度上,早班员工还需要凌晨 4 点起床,部分工种的长夜班则是从晚八点持续到早八点,每天站立时间长达 7 小时,还需要时刻保持笑容提供情绪价值。
迪士尼对员工的小气也并非中国限定,2018 年 3 月,迪士尼乐园的员工在公司股东大会外发起了名为 "Stop Disney Poverty" 的抗议活动,要求公司提供 " 生活工资 "。
而此前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73% 的受访员工无法负担租金、食物和交通等基本费用,11% 的受访员工在过去两年中曾无家可归。抗议最后,迪士尼同意将最低工资从每小时 11 美元提高至 15 美元,然而,此次加薪也仅涵盖部分员工。
除了参与到迪士尼庞大的造梦环节,说服员工留在这里的优势,可能只有迪士尼的福利待遇,除去外企一贯的五险一金、各种补贴、工作餐和低价员工宿舍,迪士尼员工还拥有每月一次的带三名亲友入园的优势,在购买玩偶周边的折扣方面,按照职级的不同,最高可以打六五折。
" 部分员工也会为了生计,将这些福利折现 ",比如带游客入园或者代购玩偶补贴家用,但这也是迪士尼的红线之一,一旦被发现,同样面临着开除的结果。
二、扮演玩偶,同样也有职场压力
从技术上说,按照迪士尼的规定,无论是协助玩偶互动的演出助理,还是供应食物的餐饮部职员,都不能称为 " 员工 ",而是迪士尼这个舞台上的一位 " 演员 ",就连官方招聘贴中,也将支持性岗位统称为 " 快乐主人 "。
而相比于大表哥所担任的剧场演员角色,扮演玲娜贝儿等顶流玩偶的演职人员,他们所编制的童话语境显然与现实的落差更大,所肩负的 " 守护魔法 " 的神圣使命,也要更加强烈。
2019 年 6 月," 上海迪士尼雪莉玫晕倒 " 事件引发关注,扮演雪莉玫的演职人员在 40 度高温下穿着 15 斤重的钢架玩偶服晕倒,尽管演出助理迅速上前查看状况,大家却始终遵守 " 守护魔法 " 的铁律,雪莉玫直到消失在游客视野中,都未曾摘下头套。
毕竟,摘下头套就意味着出戏、意味着童话破灭,而这在迪士尼则是最大的禁忌,在迪士尼的神奇王国的语境下,扮演玩偶角色已经不是一份普通的工作,每一位演职人员都是童话宇宙的重要缔造者。
这也变相印证了,此前媒体关于演职人员严格选拔要求的报道——为了穿进设定在 6 岁的玲娜贝儿的玩偶服,你需要有着 1 米 5 的身高,于此同时,为了顶住穿着 15 斤演出服表演活力满满的体能需要,你还得在面试中跳满 100 个大字跳。
体能标准还只是其次,中暑晕倒的高危情况也只是偶有发生,要想让那些专程奔着雪莉玫、玲娜贝儿而来的游客满意,情商也是关键。
就像女团成员在签售时,需要快速说出老粉的名字和喜好,在迪士尼扮演玩偶同样也要记住常客的喜好,并且在对方抛梗的时候,用有趣但又不至于破坏氛围的反应接梗。而考虑到同一角色会同时有好几名演员扮演,轮班的时候大家还要交流游客的互动内容,记住和常来的人之间的互动内容。
2021 年,随着玲娜贝儿在上海迪士尼诞生并且迅速窜红,常客们也根据玩偶的身高、走路形态,迅速分辨出了玩偶服内的三位演职人员,一些游客也习惯于将扮演者简称为 " 内胆 "。像是其中一位身高较矮的扮演者,就因为裤腿总是堆在鞋上,就被大家取名为 " 堆堆 ",并且将堆堆扮演的玲娜贝儿指定称呼为 " 堆堆贝 ",而活泼好动的 " 堆堆 " 不仅擅长整活,而且表演时也 " 从不省电 ",即便穿着人偶服也能在花车巡游时一蹦三尺高。
这也让有的粉丝感叹道," 堆堆赋予了玲娜贝儿太多能量,有时候感觉自己爱上的不只是玲娜贝儿这只粉色狐狸,也是堆堆的活力 "。
在单推某个 " 内胆 " 现象的背后," 卡内胆 " 的情况也开始发生,有的游客通过个人渠道获取到 " 内胆 " 排班表后,在打卡拍照环节,会专门等待自己单推的内胆上岗,然后再一起拍照、牵手下班。2023 年,一则 " 玲娜贝儿演员被排挤 " 的新闻,让人开始担忧玲娜贝儿的 " 饭圈化 "。在博主拍摄的视频里,一位游客明明排到了与玲娜贝儿的互动,却疑似因为对方不是自己喜欢的内胆,迟迟不上前互动,最后让玲娜贝儿在原地尴尬了好几分钟。
而这种情况,仅在博主的观察中,一天就发生了两次。
如果换算成普通人的职场生活," 卡内胆 " 不亚于一种新型的职场压力。演职人员不仅要面对高温、重装带来的生理挑战,现在还要承受来自粉丝的 " 人设考核 ",对于同样经历职场压力的人来说," 将自己换算成迪士尼员工之后,难免会觉得这份快乐太过沉重 "。
三、贩卖幻想,也需要面临 " 毕业 "
在迪士尼的叙事里,每个员工都是 " 童话宇宙的守护者 ",但童话可以持续上百年被人反复讲述,米老鼠永远不会变老,公主可以永葆青春,游客可以在迪士尼忘记自己的年龄,但工作人员却必须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某个时刻选择清醒地离开——常年穿着沉重演出服的玩偶扮演者,甚至还要考虑伤病的负担。
同样神奇的是,在社交平台上,你几乎找不到离职迪士尼员工对前司的抱怨," 梦想、信念、勇气、行动 " 迪士尼强调的追梦原则,一直延续到了乐园之外,即便他们提到 " 工资实在有点低 " 的离职原因,言语中也总带着背叛梦想般的羞愧。
这或许是当代 " 贩卖幻想 " 行业最精妙的矛盾:既向游客兜售快乐,也向员工兜售意义,用守护魔法的使命感让人放弃更高的薪资诉求,扮演角色赋予的荣誉,则让人忽视高强度工作下的疲惫。
在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下,迪士尼制造快乐的魔法,让童话内外的人都心甘情愿地,为幻想反复买单:有人作为游客,有人则作为员工。
事实上,直到大表哥离开迪士尼,言语中都在守护着迪士尼的梦幻,当有人提问,玲娜贝儿扮演者到底是男生还是女生,他回复道:
" 玲娜贝儿,它就是玲娜贝儿 ",
" 你不信吗?那你要不要来迪士尼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