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蜜雪冰城千亿市值IPO背后:一个大道至简的故事,欢迎阅读。
位于河南郑州的蜜雪冰城旗舰店
作者 | 杨亚飞
编辑 | 乔芊
2017 年,一位刚进入茶饮行业两年的年轻创业者跑去问 蜜雪冰城 CEO 张红甫,怎么才能开出 1000 多家店 。张红甫回答 , 其实 他们前十年只开了 1 家店,而开到 1000 多家店,用了 17 年的时间 ——这个答案多少出乎提问者的意料。 " 一切都是跌跌撞撞熬出来的。" 张红甫说。
蜜雪冰城 的确有一段漫长的蛰伏期, 但厚积的结果并非薄发,此后他们又花了十年, 以几乎每年开出 " 一家竞争对手 " 的速度, 将门店数提升到 惊人的 4.6 万家 ,比行业二三四五名加起来还多。在定价 6 元(约 1 美元)以内的现制饮品里,蜜雪冰城已经没有对手。
如果再加上创始人两兄弟的农民出身和草根背景, 这像极了 一个商战版的爽文故事——新手村隐忍十余载,出村后一路更新打怪,再回首已是武林至尊。
在低门槛的茶饮行业, 蜜雪冰城是 从 " 死人堆 " 里杀出的最大 " 幸存者 ",他们的门店数在去年 Q3 超过星巴克,登顶全球第一。这是大池子里长出的大鱼,2024 年全球前 20 名餐饮连锁品牌,有 8 家现制饮品公司,且其中 6 家诞生于中国。
极少一部分幸运儿提前分享了 " 雪王 " 的胜利。由于现金流充裕,蜜雪冰城直到 2020 年夏天门店数刚刚破万时,才开放了上市前唯一一笔融资。" 因为上市并非这个行业的必选项,除了真正有野心的 founder。" 一位茶饮投资人说。
一位接近蜜雪冰城的人士称,当时几乎所有知名的消费投资机构和大厂战投都扎在这个项目里,最终,美团龙珠、高瓴、CPE 源峰三家 pk 掉了其他对手。
据 36 氪了解,这是领投方龙珠自成立以来单笔最大的项目,接近 10 亿。" 几乎决定了那整期基金的成败。 但 当我们跟 LP 通报时,结论却很一致 , LP 都想投。" 一位 美团龙珠投资人告诉 36 氪。
当时,龙珠已经投进了 "30 元以上的喜茶 " 和 "10 到 20 元的古茗 ",在茶饮这个他们内部认定的 " 时代品类 " 上,龙珠的策略是在高中低三个价格段上押注领先者。"10 元以下你很容易锁定蜜雪。"
蜜雪冰城今日上市,开盘大涨 30%,截止发稿市值超 千亿港元 。不考虑本轮 IPO 中高瓴、龙珠等作为基石投资人的加注,单以上一轮融资的估值 233.34 亿计算,龙珠、高瓴和 CPE 源峰三家如今的投资回报接近 4 倍。更多人希望共襄盛举,因而造就了认购超 5300 倍的现象级 IPO 。
在 2025 年的消费行业,这无疑创造了一个令人目眩的神话。茶饮是一个因产品同质而竞争格外激烈的市场,即使是一些暂时领先的品牌,也很难建立起绝对的壁垒,消灭潜在的竞争。也正因如此,蜜雪冰城在门店数、营收规模、乃至今天募资能力上的断崖式领先,都更值得惊叹。
回溯 28 年的发展历史,蜜雪冰城当然做对了许多事。比如它懂得忍耐,在时机未成熟时勤勤恳恳地建工厂、建物流、打磨供应链;比如它懂得抓住时机坚决扩张,在最好的时间内最快地开店,把规模提到新的数量级。
但归根结底,蜜雪冰城赢在清晰、简单的战略——做好一个足够便宜的饮料品牌——并将之执行到极致。巧合而幸运的是,这是一个 " 能与时代共舞 " 的战略。
" 所以它选择了简单的产品,这使得它的选址更简单、加盟管理更简单、门店运营更简单,整体模型更简单。当万门店规模起来的时候,你会发现这种简单的价值就更大。" 一位蜜雪冰城的核心投资人向 36 氪总结说。
刻在骨子里的 " 低价 ":死扣成本
把 生意做简单,蜜雪冰城是从卖 1 元冰淇淋开始的,在 2007 年,他们开出了首家蜜雪冰城冰淇淋店,但这之前,已经趟了十年的路。
1997 年 ,生于河南开封的 70 后 张红超创业 " 寒流刨冰 ", 第一年就经历开店 " 三死三生 "。 85 后 弟弟张红甫在他的创业日记里有复盘过:一店失在地利,二店失在地利和时运,三店失在人和。
这之后,张红超辗转去安徽卖过糖葫芦, 回郑州干回刨冰生意,又在 2000 年开出蜜雪冰城中西餐厅 。 这个时期他们 生意 的低价轮廓已经清晰 : 3 元的汉堡、1.5 元的酸辣土豆丝、薯条、2.5 元的扬州炒饭 ……
即便这样定价仍有钱赚, 因为 " 理工男张红超精于计算 " ,他会把所有产品原料拆出来核算成本,但不计算电费和人工,靠走量把这些费用摊薄到最低。
直到今天,蜜雪冰城仍然延续这种极致 " 扣成本 " 的方式:产品多数定价在 2-8 元,毛利率也稳定在 30% 上下,远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
爆款冰淇淋的诞生,最早是在 2005 年,彼时张红超无意中看到一家名为彩虹帽的冰淇淋店门前大排长队,他买来尝了后发现确实好吃,但售价高达 18 元,于是决定模仿做一款足够平价的冰淇淋出来。
" 回去后他闭关了一两个月,买了一台二手冰淇淋机,最终在除夕夜的那个晚上研制了出来。" 一位蜜雪冰城员工告诉 36 氪,张红超核算了一下成本,一支冰淇淋的成本只要 5 毛,就这样,定价 1 元的冰淇淋诞生了,由于好吃且便宜,这家店的口碑很快传开。
几个月时间,他们就开了 26 家加盟店,弟弟张红甫也在那一年加入蜜雪冰城,成为加盟商之一。但单品的局限性很快暴露,冰淇淋消费有很强的季节特性,天气转热便容易腻。他们需要一款新的爆品。
张红超先是在自己门店推出了冰粥和冰果汁,其他加盟店也跟着推出,不过效果不尽理想。张红甫也开始琢磨,无意中发现地下室还剩半箱雀巢纯咖啡粉,就动手调配出了 " 卡布奇诺咖啡 ",定价延续冰淇淋的 1 元售价,这款产品填补了他们在夏季的短板。
尝到甜头后,张红甫又如法炮制,在不同季节推出相应的爆款,像热咖啡、红枣牛奶、冰糖葫芦、茉绿奶茶, 他把自己的店当成公司的 实验田、直营店,兼职产品研发工作,逐 渐在低价生意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蜜雪冰城的早期门店,有不少是开在校园旁边,他们锁定的是对价格敏感、但喜欢好东西的学生群体,也因为此,早期消费者曾调侃蜜雪冰城是 " 贫民窟女孩的救星 "。直到今天,他们的门店也多在街头,很少进入 A 类商圈,这也是由其商业模式决定的, " 客单太低, 付不起高租金,它的单店收益当时远不如 coco、一 点点这些品牌高。" 一位连锁行业人士告诉 36 氪。
(江西九江街头的一家蜜雪冰城门店,笔者摄)
把价格做到极致,跟两兄弟的成长背景有关,他们是农民的儿子,出身贫苦,父母辛苦种地供他们到大学。这种经历塑造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特性,也让他们能站在最大众的消费者视角,反过来琢磨该卖什么样的产品。
而之所以诞生于河南,也因为这里不仅是人口大省,还是生源大省。对于这门面向年轻人的平价生意来说,他们一开始就扎到了最大的一块市场。
此后十余年,尽管公司一步步做大,但创始人两兄弟吃苦耐劳的特质一直延续了下来。" 做人不浮夸,生活很朴素,因为每一块钱都是血汗钱。" 一位蜜雪冰城投资人向 36 氪回忆说。
" 刀刃向内 ": 不多留一分利润
低毛利的生意,是效率定生死,这也让蜜雪冰城最终成为一家供应链公司。这是从 2012 年开始形成的,在那一年他们开始建厂,自产核心原材料。
迈出这一步的背景是,在把品牌做火后,他们遇到了供应链卡脖子的难题," 他可能看你生意好会给你涨价,不同批次的货源也不稳定。" 一位蜜雪冰城员工告诉 36 氪,也是这个原因,他们决定要建中央工厂。
创始人两兄弟是开封人,一开始也是去开封找厂,但没有遇到合适的,而后看到温县有招商引资的政策,一亩地只要几万块钱,就拿了很小一块地。2013 年 3 月,大咖国际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次年固体饮料车间投产,现如今,温县工厂已经扩建到第三期。
(位于温县的大咖国际产业园,笔者摄)
2013 年推出的柠檬水,是蜜雪冰城低价效率模型的缩影:一个长保质期的水果,储存运输都更简单。同时还要向上游要效率,与果农直接签署保价協定,并在 2020 年,在最大采购地四川安岳建立柠檬基地,到 2023 年,蜜雪冰城的柠檬采购量已经达到约 11.5 万吨,这支撑他们在上游享有绝对的议价权。
蜜雪冰城的门店多扎在街头巷尾,面积档口大小,产品原料也多为固体饮料、风味浓浆、果浆,制作工序前置在工厂端完成,而喜茶、奈雪则更多做的是鲜果茶,讲究的是门店现剥现制。
简单的产品、简单的原料,也是克服诱惑的结果。2016 年,蜜雪冰城已有 2000 家店左右,高频推新与前端经营能力不足的矛盾凸显——店员操作变复杂,后端也多了很多新原料,面临磨合和取舍。这之后,他们的产品体系更加聚焦核心大单品,到去年前三季度,定价在 2-7 元不等的 Top5 产品,占到整体出杯量的 4 成。
之所以能抵御住时代的诱惑,跟早年的一段弯路有关。
2010 年左右的上海、杭州,当时大热的几个品牌蜜果、果麦、快乐柠檬,使用的都是鲜果食材,DQ 冰淇淋也在同期进入郑州,门店装修时尚。当时郑州一家时尚商场邀请蜜雪开店,但看到产品和定价后却反悔了,担心拉低商场等級。这件事直接刺激了张红甫做高端化,开业之前他还亲自去 DQ 卧底偷师。
当时张红甫的做法是用最好、最贵的原料,花大价钱买冰淇淋机。刚开业时生意还不错,但随着竞争对手的加入,这家店很快被拉到盈亏平衡线附近。两年半过后决定闭店时,他盘算下来发现只赚了 6100 元。
张红甫对这个数字记忆深刻,他反思得到一个深刻的教训:消费会更新,但最应该更新的是产品和体验,价格不一定需要更新。
也是从那时起,蜜雪冰城的供应链建设开始提速。2014 年,他们自建物流体系,对加盟商免物流费。这么做的背景是,当时加盟走不出河南,物流是主要制约因素,加盟商的店开远了,物流费就高。
物流的雪球此后十年不断滚大。一位接近蜜雪冰城的业内人士告诉 36 氪,蜜雪冰城的物流是 " 从高往低,层层布局 ",走出河南后先是省仓,再从市延伸到周围的县,然后是乡镇,网点越密成本越被摊薄," 所以现在开了那么多下沉市场,物流成本只降不涨。" 对比之下,一些茶饮品牌沉不下去,因为没有自建物流体系,一直使用第三方服务,成本很贵。
自建工厂、物流这些供应链上的动作,前期也是巨大投入,直到蜜雪冰城的规模效应显现。
在蜜雪冰城成立的第 20 年,茶饮行业发生了一件大事—— 2017 年,喜茶北京首店落地三里屯,这家店一度引起排队风潮。外界看到的是所谓茶饮消费 " 更新 " 的机会,而张红甫看到却是整个茶饮市场大爆发的机会。 " 他们定价其实非常巧,是十块钱以下,但那时候主要对手都集中在十元到二十元。" 一位消费行业投资人说,大部分玩家那时候在 10 元以内都赚不到钱。
2019 年,蜜雪冰城曾经找尼尔森做客户调研,评估喜茶对他们的影响,但结果发现,很多蜜雪冰城的消费者并不知道喜茶和奈雪," 完全是不同的客群 "。一位蜜雪冰城员工说," 喝蜜雪的买不起喜茶。"
"everything is ready" 的蜜雪开始疯狂开店,席卷下沉市场,2020 年起,蜜雪连续 3 年新开出了 5901、7385、8982 家门店。" 我从来没见过开店这么猛的公司,当时还很担心会不会出各种问题。" 一位蜜雪投资人向 36 氪回忆。
蜜雪冰城的供应链建设,最终指向一个 " 刀刃向内 " 的原则。一位前蜜雪冰城员工告诉 36 氪,总部会设定一个利润值,一旦利用规模优势超过这个水平,就把超出的利润以原材料降价的方式给到加盟商,相应下调产品价格,最终让利给到消费者。
一切又回到了 " 便宜 " 的原点。
草根的雄心:做一家百年老店
蜜雪冰城的股票代码是 2097,藏着这家公司的发展野心——做一个百年品牌。
张红甫很早就有这样的梦想,在一次登顶太行山的团建活动时,他在太行山悬崖前折了一只纸飞机放了出去。上面写的是他的愿望:持续奋斗 100 年。
一位蜜雪的关键投资人在跟创始人接触后,发现兄弟两人 " 性格很互补 ",大哥性格沉稳务实、弟弟则志存高远。一次交流中张红甫问他," 你没有想过,到 2049 年,新中国 100 年的时候,我们能代表中国在这个领網域做到全球什么水平?"
而早在 2019 年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张红甫就在思考咖啡和出海这两件新事。
在蜜雪冰城内部,有四个被高频提起的品牌:可口可乐、雀巢、三得利和玛氏,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全球性的消费品跨国集团,最年轻的玛氏也是 1911 年成立的,而最年长的雀巢则要追溯到清朝同治 5 年的 1866 年。
张红甫爱好广泛,喜欢研究手机、耳机、新能源汽车等科技产品,同时不乏乐天和幽默。他在创业日记里反思自己的视野不足时,会说 " 臣妾做不到 ",而加盟高峰期门槛被踩破,他会形容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有今日的市场地位,蜜雪冰城带有一定运气成份,被外界归因最多的,是抓住了性价比的时代红利。但如果把时间拉长,运气的占比要低很多。在过去的 28 年里,这家公司至少穿越了 3-4 个消费周期。
一位蜜雪冰城投资人告诉 36 氪,蜜雪冰城核心做对了两件事,一是不涨价,二是快速开店," 这两个战略做对了,其他都变得不重要了。"
已故的贝壳创始人左晖曾有一个 " 难而正确 " 的理论,即人都喜欢走捷径,但捷径是错的,正确的方式做事情都会困难。而真正重要的,是做今天看起来很难、但明天无比正确的事。
蜜雪冰城是长期主义的胜利,让张红甫最初意识到这个道理的可能是教育。他的父母在 20 多亩地里常年风吹日晒,但一直坚定要送四个孩子读书,靠教育改变命运,而不是像村里的普遍观念——早辍学、早干活赚钱。
回到 1997 年, 20 岁出头的张红超和十多岁的张红甫在郑州南阳路买冰。那是一米二、厚 30 公分的巨型冰砖,弟弟用自行车载一段,哥哥载三段。由于重心不稳,哥哥的车摔倒了,弟弟在路边焦急地看着哥哥顶着烈日和穿梭的车流,把冰砖从车上卸下来,扎好车,再把冰重新绑上去。
" 整个弄好,冰已经化了 1/3, 而哥哥的浑身也已经被汗浸透。" 张红甫在创业日记里写道。
卖好一碗刨冰,可能就是存于创始人心底的大道至简,也是今日千亿港元生意的起点。
(封面图来源:IC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