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美团是冰,京东是火,欢迎阅读。
文 | 数字力场,作者 | 佘宗明
按照 " 创始人气质决定了企业气质 " 的说法,美团跟京东的气质无疑判若天壤:如果说美团是冰,那京东就是火。
冰对应着冷静。若要论互联网大佬中的思想者,许多人会想起曾活跃在饭否上的张小龙、常发微博的张一鸣、爱写公众号的黄铮,但他们在成名之后就很少再这样记录自己的想法,成名后仍坚持输出自己想法的,有且只有王兴一人——尽管他后来也变得沉默。
昔日美团 " 八大金刚 " 之一殷志华曾评价,王兴 " 是典型的机械唯物主义者 ",认为其管理风格是 " 充分思考、缓慢决策、坚决执行 "。
火对应着热情。在互联网企业家群体中,有两个人身上有着堪称独一份、别人学不来的接地气气质,一个是雷军,另一个就是刘强东。前两天,刘强东穿上外卖服上门送外卖、跟一堆外卖骑手吃火锅喝酒的视频传出,就让很多人觉得:这很东哥。
嘴舌向来毒辣的罗永浩曾点评道:刘强东的 " 兄弟文化 " 在资本市场中可能显得天真,但比 " 假客气 " 真实。
眼下美团和京东激战正酣,二者打响的 " 冰与火之歌 ",也可以叫 " 权力的游戏 "。
纵观这场 " 权力的游戏 ",你会发现,这两位互联网大佬的气质跟两家互联网头部企业的战事之间,有着影影绰绰的关联。
01
若要给即将过去的 2025 年 4 月来个 " 一字总结 ",那这个字大概就是 " 战 "。
外,有特朗普政府单挑全世界的关税战;内,有美团跟京东之间的外卖大战。
不得不说,时下有些景象让人有些恍惚:毕竟,上次看到 " 外卖大战白热化 "+" 刘强东亲自送 ",还是在 10 年前,也就是 2015 年。
那一年,外卖大战异常激烈:从 " 千团大战 " 死人堆里爬出的美团,跟外卖市场领跑者饿了么开启了双雄并峙模式。
当时美团收购了大众点评正全力搏杀外卖市场,渐次掉队的淘点点跟百度外卖则在 1 年后先后并入饿了么,黄蓝二足鼎立之势就此成形。
也是那一年,刘强东变身快递小哥亲自送快递的消息上了热搜。
那时候,美团跟京东各有各的战事,但彼此并无龃龉,作为腾讯系巨头中的 Top2,二者原本在同个战壕里。二人 2017 年在乌镇 " 东兴饭局 " 上挨着马化腾并肩而坐,就是注脚。
不知彼时的他们,是否有想到过若干年后的狭路相逢?
电视剧《少帅》里的那句台词,这些年来流传甚广: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是人情世故。
但互联网巨头间在 " 无边界 " 信条牵引下的攻守较量,为此做了补充:江湖不是打打杀杀,但在人情世故维系不了的地方免不了有打打杀杀。
打打杀杀,本质上是另一种人情世故。
02
前两天,美团京东的攻防战俨然进入了刺刀见红的阶段:
一方在内部讲话中斥责 " 外卖平台抽佣太多 " 就差点另一方的名了,另一方讽刺这一方 " 狗急跳墙 "、" 围魏救赵 ",内涵道 " 你的东东再等等 "。
这一方又炮轰另一方涉嫌强迫外卖骑手 " 二选一 ",称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要求对方 " 早日回头是岸 ";另一方则回应 " 与其造谣引流,不如兑现承诺 " ……
看上去已是水火不容,但整体上看,这像是过去十多年里千团大战、OTA 大战、网约车大战、共享单车大战、社区团购大战的跨周期延续。
虽然冲突性十足,但烈度未必比之前的手机圈、现在的汽车圈的更高。
这年头,把 " 友 " 字黑得最惨的词,大概就是友商了。
关于这场战事,媒体已经做了很多总结:
两大巨头的进攻策略不尽相同,京东以刚需高频外卖带动部分低频即时配送业务,同时为主站扩展新客流,而美团以本地生活的强消费心智、庞大的骑手资源蚕食即时零售市场,形成餐饮、药品、家电等全品类业务矩阵。
或许他们争的不是谁送你今天的午饭,而是未来十年你手机里哪个 APP 能承包你的生活。
DeepSeek 也归纳道:
美团外卖与京东外卖的竞争,表面看是抢用户、抢商家、抢骑手的 " 三国杀 ",实则是本地生活服务生态的 " 终极卡位战 "。
美团以高频场景构筑流量帝国,京东则用供应链优势重构价值分配。当 " 快 " 与 " 好 " 的消费者需求不断更新,即时零售的终局,或将由生态协同能力更强的平台书写。
但从双方的切入路径看,不难看到,它们都带有极强的创始人色彩。
03
多年前,在门户网站的信息分发方式仍停留在 " 人找信息 " 时,张一鸣就意识到 " 百度之搜索,腾讯之社交,阿里之电商,本质上都是种信息分发方式 "" 信息分发的重点不是信息而是分发 ",于 2012 年推出了 " 信息找人 " 的内容平台——今日头条。
有 " 信息找人 ",当然也可以有 " 商品找人 ",于是黄铮创立了电商新物种——拼多多。
张一鸣黄铮认知升维的能力,王兴也有:既然依托 " 海量本地商家 + 全国仓网 + 骑手 30 分钟履约 " 形成的分钟级配送网络可以用在外卖上,为什么不能将商品池已扩展至酒水饮料、数码家电、美妆护肤等全品类?
他用 "30 分钟万物到家 " 的神笔一画,就是一张覆盖餐饮、酒饮、日百等全品类的即时零售生态蓝图。随之而来的,就是闯入京东的 " 战略腹地 "。
从餐饮外卖到小象超市再到用闪购切入即时零售领網域,不少人会想到王兴的 " 无限战争 " 思维来。
王兴确实曾在饭否上写过:" 太多人关注边界,而不关注核心。你可以把边界理解成万有引力,每一个物体因为质量的存在,它会产生引力,会影响其它所有物质。差别就在于——离核心越远,影响力越小,或者是它本身的质量越小,变得影响力越小。万物其实是没有简单边界的,所以,我不认为要给自己设限。只要核心是清晰的:我们到底服务什么人,给他们提供什么服务,我们就会不断尝试各种业务。"
这背后有王兴的居安思危意识在里面。2014 年美团成为团购领網域 No.1 时,王兴就在内部讲话中谈到," 如果我们不能做得更好,我们就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状态。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团这个公司永远离破产只有 6 个月时间。"
有文章就说,王兴始终对世界保持着拆解到原子的钻研精神,就算杀出一个很小的竞争对手,他也会帮对手想出若干方案,看哪种方案能打败美团。
冷静思考,让王兴身上有着极强的战略远见。" 投资女皇 " 徐新曾感叹,王兴就是 " 一台深度学习的机器,商业洞察力强,一开始都是学习别人,但最后总能超越别人 "。
著名产品人梁宁也总结道:" 王兴什么最强?思考能力最强。王兴最爱干什么?思考。美团的核心团队什么特质?有强烈思考偏好或者思考崇拜。"
从王兴身上,你能看到 " 冷 " ——冷静的冷。
04
有人说,王兴是 "INTJ 型 " 人格,逻辑缜密、长于布局,刘强东则是典型的 "ESTP 型 " 冒险家,作风务实、善于破局。
这次外卖大战中,京东使出了部分 " 盘外招 ":无论是给全职骑手交社保,还是刘强东强调 " 京东外卖利润率不允许超过 5%"、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抑或是刘强东跑去送外卖、跟骑手们喝酒,都让其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
如果这是别人,许多人会批其炒作。可那人是刘强东。就算知道刘强东有作秀成分在其中,可不少人依旧会看到他身上的朴实一面。
虽然经历了声名上的谷底时刻,但近两年刘强东的口碑反弹来得很明显:不论是他衣锦还乡后给老人和老师发钱,抑或是他内部讲话被曝光,都在舆论场收获了大量赞许,有些网民甚至称他 " 配享太庙 "。
究其原因,就在于这跟刘强东的昔日做派都高度契合。
提出 " 三毛五 " 理论,称员工为兄弟,早些年演讲中提到 " 先富带动后富,不忘共同富裕 ",为快递员交社保,扩充 " 员工子女救助基金 " 规模,给采销员工涨薪,回村给老人老师发钱……这些做法合在一起,成了很多人眼中的刘强东 " 行为图谱 "。
刘强东有几个桥段常被外界乐道:2010 年公司年会上,员工坐了约 200 桌,他挨桌敬酒,现场有人提议他把酒换成水,他坚决不同意,称 " 我和兄弟们一起喝酒,绝对不能喝水。"
2016 年 11 月,在参观新建员工宿舍时,得知一间宿舍要住 4 到 6 人、卫生间还是蹲便器,他大发雷霆," 气得想打人 ",当即喊话高管,要求改造," 要让员工兄弟们活得有尊严!"
兼具江湖气与人情味的刘强东,俨然已习惯了走 " 群众路线 "。
他身为农家子弟的实在,似乎也体现在了当年对 " 正品 + 物流 " 策略的坚持上——彼时互联网企业都在玩 " 轻资产 " 模式,相形之下,京东显得太过 " 笨重 "。
有知名财经作家就对此写道:刘强东是中国企业家中的 " 堂吉诃德 ",用理想主义对抗现实商业规则。
从刘强东身上,你能看到 " 热 " ——热情的热。
05
如今,美团跟京东角力,两家企业的 " 个性 " 也在角力过程中尽显。
业务侧,闪购用分布式闪电仓掀起 " 效率革命 ";舆论侧,对外解释外卖骑手社保问题的复杂性……美团整体上体现出了高度的市场理性:注重效率,强调按市场规律来。
这挺契合王兴所说的:商业归根到底是靠逻辑赢的,只不过有些行业,直接展示这冷冰冰的逻辑就够了,有些行业则必须把逻辑包装成情怀。从企业发展角度看这样很正常,但它遭遇的是 " 弱传播 " 大行其道的舆论环境。在舆论场里,一个企业的成功也许是它最大的失败。
京东则是更多地从外卖行业的社会痛点入手:发力品质外卖,为全职骑手交社保,实行 "0 佣金 " ……都让京东的打法裹上了更浓的道德意味:看得出来,它很懂大众痒点在哪。
这为京东赚了很多印象分,但不论是 " 净利润不超过 5%" 的说法跟行业现有利润率的出入,抑或是檄文中 " 好自为之 " 等表述的战斗味十足,都受到了许多专业人士的 " 反向科普 ",也引起了众多 " 反反市场 " 人士的反驳。
事实上,双方一来一回时的那些声明,如京东公开信里 " 奉劝某平台 ",抑或是美团回应中引用金庸与弘一法师的语录,也都充满了两家企业各自的风格:一个很有道德激情,一个则越过情绪层穿到理性层。
道德激情的针尖对上理性逻辑的麦芒,虽说在专业维度和舆论场網域会激起迥异的反应,但高下恐怕没那么容易分清。
得看到,尽管美团跟京东的风格大不相同,但两家头部企业发展到今天,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身经百战。
美团起初跟拉手、窝窝、Groupon、大众点评等团购网站战,后来跟饿了么、淘点点、百度外卖等外卖平台战,又跟阿里、抖音等在本地生活服务业务上战……哪一战都不容易。
京东也曾跟当当、腾讯、美团、拼多多鏖战,最终也靠 " 品质电商 " 心智站稳脚跟。
10 年前,它们可以在腾讯那张旗帜下 " 背靠背拥抱 "。
10 年之后,它们却只能哼着陈奕迅的 " 战吗?战啊!"
06
问题来了:双雄角力,谁能笑到最后?是冰变成水浇灭了火,还是火用高温融化了冰?
我想说的是:1," 冰 " 在此处不是指冷血,更多的是指冷静," 火 " 在这里也不是指炙烤,更多的是指热烈。这两家互联网巨头身上有着高度丰富性,不能用单一的 " 冰 " 或 " 火 " 标签去概括,只是说它们在市场理性和道德激情上各擅胜场。
2,在社会太躁动时,我们或许需要 " 冰 " 来让我们没那么上头;在社会太冷峻时,我们兴许也需要 " 火 " 来让我们多点温热。
索维尔说:在保护消费者方面,竞争比政府更有效。
在我看来,这场外卖大战,也在市场竞争的范畴内,对消费者和社会未必是坏事。
但也希望,它能不脱离基本的常识轨道:要道德,不要道德绑架;要市场,不要市场柠檬化。
将时间线拉长,我觉得,拼个你死我活未必是终局," 冰 " 与 " 火 " 往往会各有各的生态位,随着身位的定型和利益契合点的增多,它们会找到共容之道。
美团跟抖音、阿里跟京东当年都曾争得很猛,但最后不都各有各的安身法了吗?
更别说,AI 时代大幕已启。现在争本地生活服务的超级入口,可以后要是超级 Agent(智能体)端掉了这类入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