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深蓝S7,20万内的“理想”汽车?,欢迎阅读。
文|萝吉
插电式混动这条线,中国品牌第一梯队的几个厂商,我原本是不看好长安的,因为在比亚迪 DM-i 火爆起来之后,长城、吉利甚至奇瑞,都拿出了采用 DHT 混动专用变速箱的产品,而长安同时期推出的 iDD 系列,却依然基于多年前流行的 P2 并联混动。
P2 并联混动的短板就不多说了,后来的市场销量已经给出了评价,当我认定长安在未来的新能源市场竞争中会 " 少一条腿 " 时,它的中高端新能源品牌深蓝汽车,却出人意料地走了另一条路——增程 + 纯电。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从 2022 年 7 月底上市,深蓝汽车以一款车型很快跻身新创新能源品牌的销量前列,截至今年 4 月份,累计上险量达到了 4.6 万辆,单月最好的成绩曾逼近 9 千辆(如果按照官方批售销量看,深蓝 SL03 去年就曾月销破万)。
不管是销量爬升、还是新车补充的速度,深蓝汽车都比数年前的蔚小理要快得多,如今它的第二款、也是首款 SUV ——深蓝 S7,已经开启了预售。
仅仅半年多的时间,深蓝汽车的第二款产品又让我们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特色,那么这款车是否能延续、甚至超越 SL03 的成绩呢?
增程 + 纯电,深蓝成功的秘诀?
我不知道深蓝 SL03 不同版本的确切销量,但是单从汽车之家论坛来看,10 篇提车贴中,纯电版本只有两个,其余全部都是增程版,由此可以推算,深蓝 SL03 目前的销量中,至少 7 成左右都是由增程版本贡献的。
换句话说,如果深蓝汽车和很多新能源品牌一样,只推出 SL03 的纯电版,那么它的销量即便损失不了 7 成,也大概率到不了如今的一半。而如果像理想汽车一样,只推增程车型,那么深蓝汽车未来的潜力,又会被大大限制。
增程 + 纯电的打法,深蓝汽车并不是第一个,华为主导的 AITO 品牌,首款车型问界 M5 就同时有纯电和增程版本。哪吒去年年中推出的哪吒 S,也有增程和纯电版本。
但是问界的车型本质是基于燃油车平台改造而来,哪吒汽车最初则是侧重纯电,后来发现理想、AITO 的增程产品效果不错,才在最新产品上做了跟进。
而深蓝汽车则是真正从创立之初,就确立了纯电 + 增程并举的路线,这让它在做产品开发时,在底层架构上就兼顾了两个动力类型,并为其制定了相应的价格策略。这种原生的纯电 + 增程的底层架构,也在产品竞争力上得到充分体现。
具体有什么好处呢?最明显的就是车身比例和空间利用率,我们知道纯电平台车型的一大特点,就是得益于更简单的动力系统,能够尽量增加轴距的长度,也就是实现更大的 " 轴长比 "。
而同尺寸下轴距更长的车,往往能获得更宽裕的内部空间。这也是海鸥、缤果等电动小车空间能媲美紧凑级燃油车的原因。
对比之下,同样有内燃机、电动机和动力电池的 PHEV 插电混动车型,由于要照顾发动机和车轮之间的动力传递,其结构和燃油车本质上还是一样的。
所以目前市面上的混动车,包括比亚迪、吉利、长城等品牌的最新产品,车身比例和同级别的燃油车,基本是一致的。
而深蓝汽车的两款产品,不管是 SL03 还是 S7,都有着非常明显的长轴距、短车身的特征。如上表,深蓝 S7 的轴长比高达 0.611,超过了纯电 SUV 特斯拉 Model Y,而哈弗、比亚迪、吉利银河在同价位的 PHEV 混动车型,轴长比都在 0.60 以内。
长轴距带来的最直观效果,是车内、尤其是后排的腿部空间更加宽裕,而深蓝这种原生新能源平台带来的好处,则远不止于乘坐空间。摆脱了直驱车轮任务的发动机,可以脱离掉很多传动部件,大大增加了前舱布置的灵活性,而舍掉传统变速箱、换挡杆等部件之后,深蓝 S7 的座舱也能实现更丰富、宽裕的储物空间,同时中控台的设计布局,也和纯电平台车型一样,有更自由的发挥空间。
最后是价格策略。理想首款车型 ONE 起步 30 万 +,成为增程式车型冲击高端的先例,多少给人一种增程式比普通 PHEV 混动车要更高级的感觉。而实际上,由于动力结构简单很多,增程式车型的成本,是要比同级 PHEV 混动更低的,相比同级纯电车型、尤其是续航较长的纯电车型,成本更是低一大截。
这就给了增程式车型控制成本、压低售价的空间。深蓝 SL03 只推了一个增程配置,指导价 17.19 万,具有 CLTC 工况 200 公里的纯电续航,这在 20 万元内 PHEV 混动车型中已经是拔尖水平,但它的售价依然比 SL03 纯电入门版便宜 1.8 万元。
而作为同属中型级别的 SUV,深蓝 S7 售价原本应比 SL03 高一些,但它的入门门槛却拉到了 16.99 万,这个定价背后当然有市场竞争压力的推动,但增程车型本身相对较低的成本,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目前深蓝 S7 的具体售价还没有公布,但可以确定深蓝 S7 增程版将和比亚迪宋 PLUS DM-i、哈弗枭龙 MAX、吉利银河 L7 等当下热门的 PHEV 混动车型,成为最直接的竞争对手,这也是 20 万元内新能源 SUV 市场体量和潜力最大的区间。而如果没有增程版,深蓝汽车乃至长安汽车,可能都无法真正切入这个市场。
花这么大篇幅分析增程 + 纯电路线,是因为增程 + 纯电就是深蓝汽车的立身之本,也是深蓝 S7 核心产品优势的根源,也只有聊透增程 + 纯电路线的优势,才能看懂深蓝 S7 这款车。
表面对标 Model Y
深蓝 S7 瞄准的其实是宋 PLUS DM-i
官方宣传层面,深蓝 S7 明确表明的对标竞品,是特斯拉 Model Y,它的尺寸参数也确实和后者高度接近(车长、宽、高和轴距四个参数,相差最大只有 10mm),这个任务当然是分配给了深蓝 S7 的纯电版,按照最高 23.99 万的预售价,也确实接近于 Model Y 最畅销的入门版。
产品力方面,深蓝 S7 相比入门版的 Model Y 是有很多优势的,6.7 秒破百的动力性能略强;620 公里的长续航版本,比 Model Y 入门版多了 75 公里;内饰用料更高级,多了大尺寸的 HUD 抬头显示和副驾娱乐屏;后排乘坐空间要大很多(Model Y 双叉臂前悬对性能的侧重,导致对空间有所妥协);各类功能配置尚未公布,但预计会比 Model Y 丰富很多……
说了这么多优势,不代表深蓝 S7 纯电版能够真正成为 Model Y 的对手,抛开后者在操控性能、智能驾驶等层面的硬实力,特斯拉品牌的光环才是其它品牌最难以弥补的差距。
而从消费者来讲,也不会有多少人真的会在 Model Y 和深蓝 S7 之间纠结。和深蓝 SL03 一样,增程版依然会是未来深蓝 S7 的销量主力,而它的真正对手,还是来自比亚迪、长城和吉利等等。
不过主动贴近 Model Y,还是有好处的,一方面它让我们不自觉将深蓝 S7 的价格和 Model Y 去对比,而不是零跑 C11 这类性价比极高的中国品牌车型,这就给它未来可能相对较高的定价提供了
理由。
另一方面,深蓝汽车本身的定位是中高端新能源品牌,和 20 万元内的几款热门混动车相比,深蓝 S7 座舱内设计、用料的标准,也要高出半个等級,这种布局采用简约风、依靠高級材质和用料营造高级感的做法,普遍出现在 30 万元以上蔚来、理想之类的品牌,而深蓝 S7 增程版本身的定位,却和宋 PLUS DM-i、哈弗枭龙 MAX 等打成一片,如果没有明确的价格锚定,消费者很容易忽视掉深蓝汽车中高端的定位,并影响其对深蓝 S7 性价比的判断。
其实即便有 Model Y 作为锚定点,深蓝 S7 公布预售价时,消费端还是有很多人认为贵了,这种没有深入了解产品力就作出的评价,正是深蓝汽车中高端定位还没有深入人心的必然结果,后续能不能解决,还要看深蓝汽车在产品和营销层面的后续能不能解决,还要看深蓝汽车在产品和营销两个层面的努力。
那么回到问题的关键,深蓝 S7 未来的销量主力增程版,在一众混动产品的对手面前到底能不能打呢?
以增程杀入混动战场
深蓝 S7 有哪些优势?
在市场上已经存在具有统治地位的标杆时,新入场的玩家除了过硬的竞争力,还必须有突出的优势,才有可能同标杆车型形成竞争。这方面,走增程路线的深蓝 S7,并不缺自己的特长。
1、造型风格够独特,新能源特征最明显
审美层面见仁见智,但所有人都不能否认的是,和同价位的几款 PHEV 混动车相比,深蓝 S7 是特点最鲜明、新能源特征最突出的一个,得益于原生平台的优势,它的外观和纯电版几乎没有一眼可辨的差异,而同级的几款混动车,无论如何掩盖,都保留了明显的 " 燃油味儿 "。
这种差异除了深蓝 S7 接近全封闭的前脸外,更重要的就是轴长比体现出的车身比例,此外深蓝汽车还特意压低了它的高度,配合 1930mm 的车宽,形成了极具运动感的高宽比,低趴感十足。
2、纯电续航突出,弥补增程动力馈电状态的油耗短板
和 DHT 混动车型相比,增程车型在馈电状态的油耗是存在短板的,尤其是高速行驶时进入馈电状态,油耗甚至比同等动力的燃油车还要高,而具备发动机直驱能力的 DHT 混动车,在各类场景下,馈电状态的油耗都要更优秀些。
不过深蓝依靠更长的纯电续航,很好弥补了这个短板。宋 PLUS DM-i 起步的纯电续航为 51 公里(NEDC 工况),长续航版才达到 110 公里,枭龙 MAX、银河 L7 的情况和差不多。而深蓝 S7 增程版起步的纯电续航就是 121 公里(CLTC 工况),长续航版则给到了 200 公里,这就远远超出几款 PHEV 混动车了。
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一年下来九成以上的使用场景,每天的行驶里程都在 100 公里以内,尤其是对于有充电条件的消费者,200 公里的纯电续航,一年基本也遇不到几次加油的情况,和纯电续航 100 公里出头的混动车相比,深蓝 S7 真实的电费 / 油费成本,反而可能更低。
3、中型 SUV 身份,比同价位混动竞品高半级
深蓝 S7 4750mm 的车身长度,在当下基本处于紧凑级和中型 SUV 之间,对比之下,宋 PLUS DM-i、吉利银河 L7 的车长都达到了 4.7 米,枭龙 MAX 更是达到 4758mm,这样来看,深蓝 S7 在体量上似乎没有太明显的优势。
但是再看轴距,深蓝 S7 达到了 2.9 米,比其它 3 款混动竞品长了 100mm 以上,这就至少是跨半级的优势了。
实际上,深蓝 S7 的车内空间也确实和 2.9 米的轴距相匹配,后排腿部比银河 L7、宋 PLUS DM-i 都要宽裕很多,再考虑到 1.93 米的车宽,深蓝 S7 的纵向、横向空间,是相比同价位混动竞品们的一大优势。
以上三点是深蓝 S7 比较突出的优势,由于具体配置信息还未公开,细节层面的优缺点还要等一等,但可以确定的是,在科技感、智能化以及车机体验上,深蓝 S7 都是比当下混动销量标杆宋 PLUS DM-i 要强不少的,这些方面枭龙 MAX、吉利银河 L7 也都比较优秀,最终这方面的优势,能否形成对宋 PLUS DM-i 在销量上的效果,还要看上市后的情况。
总结
比亚迪的 DM-i 系列爆火之后,很多车企都处于被动应对的状态,而应对措施,就是推出和 DM-i 定位相似的混动产品,并定一个相当、或略低的价格,希望能分一杯羹,但在标杆车型地位已经稳固之后,后来的挑战者单单依靠模仿和跟随,是很难赢得销量的。
如今两年过去了,面对 DM-i 家族的冲击,其它厂商经历了初期的被动和迷茫后,总算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角度,切入非纯电新能源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吉利银河拿出了智能化和操控性,哈弗拿出了独创的 Hi4 四驱系统,深蓝汽车则带来了增程路线的优秀产品。
我不知道新一轮的竞争会如何发展,但看到国内车市百花齐放,起码中国品牌阵营这个整体,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