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深藍S7,20萬内的“理想”汽車?,歡迎閱讀。
文|蘿吉
插電式混動這條線,中國品牌第一梯隊的幾個廠商,我原本是不看好長安的,因為在比亞迪 DM-i 火爆起來之後,長城、吉利甚至奇瑞,都拿出了采用 DHT 混動專用變速箱的產品,而長安同時期推出的 iDD 系列,卻依然基于多年前流行的 P2 并聯混動。
P2 并聯混動的短板就不多說了,後來的市場銷量已經給出了評價,當我認定長安在未來的新能源市場競争中會 " 少一條腿 " 時,它的中高端新能源品牌深藍汽車,卻出人意料地走了另一條路——增程 + 純電。
結果我們都知道了,從 2022 年 7 月底上市,深藍汽車以一款車型很快跻身新創新能源品牌的銷量前列,截至今年 4 月份,累計上險量達到了 4.6 萬輛,單月最好的成績曾逼近 9 千輛(如果按照官方批售銷量看,深藍 SL03 去年就曾月銷破萬)。
不管是銷量爬升、還是新車補充的速度,深藍汽車都比數年前的蔚小理要快得多,如今它的第二款、也是首款 SUV ——深藍 S7,已經開啟了預售。
僅僅半年多的時間,深藍汽車的第二款產品又讓我們看到了很多不一樣的特色,那麼這款車是否能延續、甚至超越 SL03 的成績呢?
增程 + 純電,深藍成功的秘訣?
我不知道深藍 SL03 不同版本的确切銷量,但是單從汽車之家論壇來看,10 篇提車貼中,純電版本只有兩個,其餘全部都是增程版,由此可以推算,深藍 SL03 目前的銷量中,至少 7 成左右都是由增程版本貢獻的。
換句話說,如果深藍汽車和很多新能源品牌一樣,只推出 SL03 的純電版,那麼它的銷量即便損失不了 7 成,也大概率到不了如今的一半。而如果像理想汽車一樣,只推增程車型,那麼深藍汽車未來的潛力,又會被大大限制。
增程 + 純電的打法,深藍汽車并不是第一個,華為主導的 AITO 品牌,首款車型問界 M5 就同時有純電和增程版本。哪吒去年年中推出的哪吒 S,也有增程和純電版本。
但是問界的車型本質是基于燃油車平台改造而來,哪吒汽車最初則是側重純電,後來發現理想、AITO 的增程產品效果不錯,才在最新產品上做了跟進。
而深藍汽車則是真正從創立之初,就确立了純電 + 增程并舉的路線,這讓它在做產品開發時,在底層架構上就兼顧了兩個動力類型,并為其制定了相應的價格策略。這種原生的純電 + 增程的底層架構,也在產品競争力上得到充分體現。
具體有什麼好處呢?最明顯的就是車身比例和空間利用率,我們知道純電平台車型的一大特點,就是得益于更簡單的動力系統,能夠盡量增加軸距的長度,也就是實現更大的 " 軸長比 "。
而同尺寸下軸距更長的車,往往能獲得更寬裕的内部空間。這也是海鷗、缤果等電動小車空間能媲美緊湊級燃油車的原因。
對比之下,同樣有内燃機、電動機和動力電池的 PHEV 插電混動車型,由于要照顧發動機和車輪之間的動力傳遞,其結構和燃油車本質上還是一樣的。
所以目前市面上的混動車,包括比亞迪、吉利、長城等品牌的最新產品,車身比例和同級别的燃油車,基本是一致的。
而深藍汽車的兩款產品,不管是 SL03 還是 S7,都有着非常明顯的長軸距、短車身的特征。如上表,深藍 S7 的軸長比高達 0.611,超過了純電 SUV 特斯拉 Model Y,而哈弗、比亞迪、吉利銀河在同價位的 PHEV 混動車型,軸長比都在 0.60 以内。
長軸距帶來的最直觀效果,是車内、尤其是後排的腿部空間更加寬裕,而深藍這種原生新能源平台帶來的好處,則遠不止于乘坐空間。擺脫了直驅車輪任務的發動機,可以脫離掉很多傳動部件,大大增加了前艙布置的靈活性,而舍掉傳統變速箱、換擋杆等部件之後,深藍 S7 的座艙也能實現更豐富、寬裕的儲物空間,同時中控台的設計布局,也和純電平台車型一樣,有更自由的發揮空間。
最後是價格策略。理想首款車型 ONE 起步 30 萬 +,成為增程式車型衝擊高端的先例,多少給人一種增程式比普通 PHEV 混動車要更高級的感覺。而實際上,由于動力結構簡單很多,增程式車型的成本,是要比同級 PHEV 混動更低的,相比同級純電車型、尤其是續航較長的純電車型,成本更是低一大截。
這就給了增程式車型控制成本、壓低售價的空間。深藍 SL03 只推了一個增程配置,指導價 17.19 萬,具有 CLTC 工況 200 公裡的純電續航,這在 20 萬元内 PHEV 混動車型中已經是拔尖水平,但它的售價依然比 SL03 純電入門版便宜 1.8 萬元。
而作為同屬中型級别的 SUV,深藍 S7 售價原本應比 SL03 高一些,但它的入門門檻卻拉到了 16.99 萬,這個定價背後當然有市場競争壓力的推動,但增程車型本身相對較低的成本,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
目前深藍 S7 的具體售價還沒有公布,但可以确定深藍 S7 增程版将和比亞迪宋 PLUS DM-i、哈弗枭龍 MAX、吉利銀河 L7 等當下熱門的 PHEV 混動車型,成為最直接的競争對手,這也是 20 萬元内新能源 SUV 市場體量和潛力最大的區間。而如果沒有增程版,深藍汽車乃至長安汽車,可能都無法真正切入這個市場。
花這麼大篇幅分析增程 + 純電路線,是因為增程 + 純電就是深藍汽車的立身之本,也是深藍 S7 核心產品優勢的根源,也只有聊透增程 + 純電路線的優勢,才能看懂深藍 S7 這款車。
表面對标 Model Y
深藍 S7 瞄準的其實是宋 PLUS DM-i
官方宣傳層面,深藍 S7 明确表明的對标競品,是特斯拉 Model Y,它的尺寸參數也确實和後者高度接近(車長、寬、高和軸距四個參數,相差最大只有 10mm),這個任務當然是分配給了深藍 S7 的純電版,按照最高 23.99 萬的預售價,也确實接近于 Model Y 最暢銷的入門版。
產品力方面,深藍 S7 相比入門版的 Model Y 是有很多優勢的,6.7 秒破百的動力性能略強;620 公裡的長續航版本,比 Model Y 入門版多了 75 公裡;内飾用料更高級,多了大尺寸的 HUD 抬頭顯示和副駕娛樂屏;後排乘坐空間要大很多(Model Y 雙叉臂前懸對性能的側重,導致對空間有所妥協);各類功能配置尚未公布,但預計會比 Model Y 豐富很多……
說了這麼多優勢,不代表深藍 S7 純電版能夠真正成為 Model Y 的對手,抛開後者在操控性能、智能駕駛等層面的硬實力,特斯拉品牌的光環才是其它品牌最難以彌補的差距。
而從消費者來講,也不會有多少人真的會在 Model Y 和深藍 S7 之間糾結。和深藍 SL03 一樣,增程版依然會是未來深藍 S7 的銷量主力,而它的真正對手,還是來自比亞迪、長城和吉利等等。
不過主動貼近 Model Y,還是有好處的,一方面它讓我們不自覺将深藍 S7 的價格和 Model Y 去對比,而不是零跑 C11 這類性價比極高的中國品牌車型,這就給它未來可能相對較高的定價提供了
理由。
另一方面,深藍汽車本身的定位是中高端新能源品牌,和 20 萬元内的幾款熱門混動車相比,深藍 S7 座艙内設計、用料的标準,也要高出半個等級,這種布局采用簡約風、依靠高級材質和用料營造高級感的做法,普遍出現在 30 萬元以上蔚來、理想之類的品牌,而深藍 S7 增程版本身的定位,卻和宋 PLUS DM-i、哈弗枭龍 MAX 等打成一片,如果沒有明确的價格錨定,消費者很容易忽視掉深藍汽車中高端的定位,并影響其對深藍 S7 性價比的判斷。
其實即便有 Model Y 作為錨定點,深藍 S7 公布預售價時,消費端還是有很多人認為貴了,這種沒有深入了解產品力就作出的評價,正是深藍汽車中高端定位還沒有深入人心的必然結果,後續能不能解決,還要看深藍汽車在產品和營銷層面的後續能不能解決,還要看深藍汽車在產品和營銷兩個層面的努力。
那麼回到問題的關鍵,深藍 S7 未來的銷量主力增程版,在一眾混動產品的對手面前到底能不能打呢?
以增程殺入混動戰場
深藍 S7 有哪些優勢?
在市場上已經存在具有統治地位的标杆時,新入場的玩家除了過硬的競争力,還必須有突出的優勢,才有可能同标杆車型形成競争。這方面,走增程路線的深藍 S7,并不缺自己的特長。
1、造型風格夠獨特,新能源特征最明顯
審美層面見仁見智,但所有人都不能否認的是,和同價位的幾款 PHEV 混動車相比,深藍 S7 是特點最鮮明、新能源特征最突出的一個,得益于原生平台的優勢,它的外觀和純電版幾乎沒有一眼可辨的差異,而同級的幾款混動車,無論如何掩蓋,都保留了明顯的 " 燃油味兒 "。
這種差異除了深藍 S7 接近全封閉的前臉外,更重要的就是軸長比體現出的車身比例,此外深藍汽車還特意壓低了它的高度,配合 1930mm 的車寬,形成了極具運動感的高寬比,低趴感十足。
2、純電續航突出,彌補增程動力饋電狀态的油耗短板
和 DHT 混動車型相比,增程車型在饋電狀态的油耗是存在短板的,尤其是高速行駛時進入饋電狀态,油耗甚至比同等動力的燃油車還要高,而具備發動機直驅能力的 DHT 混動車,在各類場景下,饋電狀态的油耗都要更優秀些。
不過深藍依靠更長的純電續航,很好彌補了這個短板。宋 PLUS DM-i 起步的純電續航為 51 公裡(NEDC 工況),長續航版才達到 110 公裡,枭龍 MAX、銀河 L7 的情況和差不多。而深藍 S7 增程版起步的純電續航就是 121 公裡(CLTC 工況),長續航版則給到了 200 公裡,這就遠遠超出幾款 PHEV 混動車了。
對于絕大多數消費者,一年下來九成以上的使用場景,每天的行駛裡程都在 100 公裡以内,尤其是對于有充電條件的消費者,200 公裡的純電續航,一年基本也遇不到幾次加油的情況,和純電續航 100 公裡出頭的混動車相比,深藍 S7 真實的電費 / 油費成本,反而可能更低。
3、中型 SUV 身份,比同價位混動競品高半級
深藍 S7 4750mm 的車身長度,在當下基本處于緊湊級和中型 SUV 之間,對比之下,宋 PLUS DM-i、吉利銀河 L7 的車長都達到了 4.7 米,枭龍 MAX 更是達到 4758mm,這樣來看,深藍 S7 在體量上似乎沒有太明顯的優勢。
但是再看軸距,深藍 S7 達到了 2.9 米,比其它 3 款混動競品長了 100mm 以上,這就至少是跨半級的優勢了。
實際上,深藍 S7 的車内空間也确實和 2.9 米的軸距相匹配,後排腿部比銀河 L7、宋 PLUS DM-i 都要寬裕很多,再考慮到 1.93 米的車寬,深藍 S7 的縱向、橫向空間,是相比同價位混動競品們的一大優勢。
以上三點是深藍 S7 比較突出的優勢,由于具體配置信息還未公開,細節層面的優缺點還要等一等,但可以确定的是,在科技感、智能化以及車機體驗上,深藍 S7 都是比當下混動銷量标杆宋 PLUS DM-i 要強不少的,這些方面枭龍 MAX、吉利銀河 L7 也都比較優秀,最終這方面的優勢,能否形成對宋 PLUS DM-i 在銷量上的效果,還要看上市後的情況。
總結
比亞迪的 DM-i 系列爆火之後,很多車企都處于被動應對的狀态,而應對措施,就是推出和 DM-i 定位相似的混動產品,并定一個相當、或略低的價格,希望能分一杯羹,但在标杆車型地位已經穩固之後,後來的挑戰者單單依靠模仿和跟随,是很難赢得銷量的。
如今兩年過去了,面對 DM-i 家族的衝擊,其它廠商經歷了初期的被動和迷茫後,總算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角度,切入非純電新能源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
吉利銀河拿出了智能化和操控性,哈弗拿出了獨創的 Hi4 四驅系統,深藍汽車則帶來了增程路線的優秀產品。
我不知道新一輪的競争會如何發展,但看到國内車市百花齊放,起碼中國品牌陣營這個整體,一定會有美好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