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面积不到上海浦东一半大,新加坡免签能吸引多少中国游客?,欢迎阅读。
单看高楼大厦,新加坡与上海陆家嘴也相差无几,但从付款方式到语言能力上,东西方文化交融无处不在
文| 陈亮 ( 发自新加坡 )
编辑 | 王静仪
初识新加坡,还是在 21 世纪初的电视节目中,那时候 " 新马泰游 " 成为了无数中国人出境游、看世界的代名词。
在人均工资只有几百块的日子里,动辄 1 万多元起步的新马泰游(新加坡 + 马来西亚 + 泰国)也成为了有钱、有身份的名片。这种向往以及邻里、同学之间的互相吹嘘,让我对新加坡有了笼统的认知。
" 发达国家 " 是我对新加坡的第一印象。在那时候我理解的发达,是新加坡人顿顿吃海鲜,以及超高的物价。
" 地方小 " 是新加坡的另一张名片,新加坡国土面积还没有上海浦东新区一半大,人口则和浦东新区差不多,可以说是地狭人稠。
新加坡街头
摄 / 陈亮
我对新加坡第三个认知就是严刑峻法—— " 鞭刑 "。当时,老师们常说,在国内看似不起眼的不文明现象,在新加坡可能就要遭受鞭刑。这种刑罚不仅会让受罚者感受到皮开肉绽的痛苦,并会在身上留下终生耻辱的印记。
20 年后的 2023 年,当我第一次踏上此前书本、网络和口口相传的新加坡时,感受了熟悉又陌生的味道。
当离开飞机舱门打开的那一刻,一股湿湿的、咸咸的味道扑面而来。进入边检区網域,华裔工作人员操着南方腔的中文,引导每一位入境前往自助或人工边检区網域,那一瞬间,我仿佛置身于某个中国南方沿海一线城市。
离开机场,我用 Grab(类似东南亚 " 滴滴 ")打上了一辆丰田车,前往市区。从机场到市区仅仅用时 25 分钟,让我深切感受到了新加坡的 " 小 "。
市区高楼林立,玻璃幕墙格外耀眼,这里无疑是发达的,但我感觉似乎回到了上海陆家嘴。当一座座高楼、一栋栋现代化建筑在陆家嘴的烂泥地上拔地而起,二三十年的时间,上海似乎和新加坡已经没有外在的区别——踏入知名的滨海湾金沙商场,宛如进入了上海国金商场。
真正体会到新加坡的 " 发达 ",是在付款过程中。我去了一家华人常去的餐馆用晚餐,结账时发现,当地不仅可以使用本地货币和信用卡,中国人常用的支付宝、微信、银联卡也可以畅行无阻。每家餐馆都摆放着几台不同的 POS 机,对应着不同的在线金融支付机构。
金融行业的包容,只是这个国家多元化的缩影。漫步于街头,可以感受到更多不同文化的气息,恢弘的清真寺庙旁,紧挨着一座中国寺庙;海南鸡饭店隔壁,可以是一家印度拉茶店;地铁上,不仅可以听到中文、英语,还能听到马来语的报站。
这种多元文化在汽车上也有着体现。众所周知,东南亚是日系车的天下,新加坡也不例外。街头随处可见日系品牌的汽车,我在新加坡期间用 Grab 叫了几次车,无一例外,来的都是丰田。据统计,日系车在新加坡占比超 40%。
进入市区,尤其 CBD,奔驰和宝马两大品牌就日渐多了起来,能占到新加坡汽车市场近 20% 的市场份额。要知道,在这里买车成本很高,据媒体统计,一辆在中国用人民币 80 万元能买到的豪车,在新加坡要人民币 250 万元。
除了传统日系和德系燃油车,在新加坡街头也有一些新鲜血液。宝马 IX 成为我在新加坡见到的第一辆电车。新加坡政府计划在 2040 年前逐步淘汰燃油车,从 2025 年起将不再允许柴油驱动的私家车或出租车注册。
在食档附近,我还发现了一台纯电的比亚迪 ATTO 3 驶过。官网显示,这款紧凑型 SUV 的最低售价是 17.38 万新元(约合人民币 93.08 万),价格是国内的五倍多。
新加坡街头的电车
自 2013 年开始,中国取代马来西亚,成为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在 2018 年,中国也第一次成为新加坡最大的旅客来源地。
因此,新加坡的中国元素不只体现在车上,更是深入到了衣食住行。在超市内不仅可以看到来自中国的食品,连花清瘟都能在当地大型超市找到。
越来越多的中国餐饮品牌也进入了这个多元市场。现制饮料巨头蜜雪冰城开进了新加坡市中心,比邻的店铺是绝味品牌。太二酸菜鱼、瑞幸咖啡则入驻了樟宜机场的购物中心——星耀樟宜。
这些中国品牌的到来,给新加坡年轻人带来了新的产品体验,但并没有加深他们与中国的联系,英语与西方文化成为了当下新加坡人的教育取向。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执政期间推行了双语教育,将中文教育和英语教育提升到了同样高度,以此带动新加坡和中国的经贸往来。然而近年来,自认能说好中文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当地媒体援引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的调查显示,本地华族青年的双语沟通能力很强,甚至对中文能力的信心(45.6%)比对英语(42.2%)还略高一点,;而小学生当中,仅 11% 对使用中文有信心。
我发现,中文更多被用于非正常场合,英语则侧重于职业和专业场合。无论我去点餐,还是去机场退税,一旦遇到年轻人,他们更愿意用英语与人交流,甚至有的人表示自己不会说中文。
在当地的朋友告诉我,新加坡人每一代人都有着自己的专属文化。上一代人努力学习中文,可以用流利的中文交流;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与人用英语对话,但也不排斥中文,也愿意到中国公司工作。或许这就是新一代的新选择。
目前,中国公民前往新加坡,需要存款证明、在职证明等一系列复杂材料才能办理签证。好消息是,12 月 7 日,新加坡官方宣布,中国与新加坡将通过 30 天互免签证安排,加强两国人员往来。
尽管互免签证的执行细节尚未公布,但在新加坡能听到越来越多的普通话,是可见的未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