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面積不到上海浦東一半大,新加坡免籤能吸引多少中國遊客?,歡迎閲讀。
單看高樓大廈,新加坡與上海陸家嘴也相差無幾,但從付款方式到語言能力上,東西方文化交融無處不在
文| 陳亮 ( 發自新加坡 )
編輯 | 王靜儀
初識新加坡,還是在 21 世紀初的電視節目中,那時候 " 新馬泰遊 " 成為了無數中國人出境遊、看世界的代名詞。
在人均工資只有幾百塊的日子裏,動辄 1 萬多元起步的新馬泰遊(新加坡 + 馬來西亞 + 泰國)也成為了有錢、有身份的名片。這種向往以及鄰裏、同學之間的互相吹噓,讓我對新加坡有了籠統的認知。
" 發達國家 " 是我對新加坡的第一印象。在那時候我理解的發達,是新加坡人頓頓吃海鮮,以及超高的物價。
" 地方小 " 是新加坡的另一張名片,新加坡國土面積還沒有上海浦東新區一半大,人口則和浦東新區差不多,可以説是地狹人稠。
新加坡街頭
攝 / 陳亮
我對新加坡第三個認知就是嚴刑峻法—— " 鞭刑 "。當時,老師們常説,在國内看似不起眼的不文明現象,在新加坡可能就要遭受鞭刑。這種刑罰不僅會讓受罰者感受到皮開肉綻的痛苦,并會在身上留下終生恥辱的印記。
20 年後的 2023 年,當我第一次踏上此前書本、網絡和口口相傳的新加坡時,感受了熟悉又陌生的味道。
當離開飛機艙門打開的那一刻,一股濕濕的、鹹鹹的味道撲面而來。進入邊檢區網域,華裔工作人員操着南方腔的中文,引導每一位入境前往自助或人工邊檢區網域,那一瞬間,我仿佛置身于某個中國南方沿海一線城市。
離開機場,我用 Grab(類似東南亞 " 滴滴 ")打上了一輛豐田車,前往市區。從機場到市區僅僅用時 25 分鍾,讓我深切感受到了新加坡的 " 小 "。
市區高樓林立,玻璃幕牆格外耀眼,這裏無疑是發達的,但我感覺似乎回到了上海陸家嘴。當一座座高樓、一棟棟現代化建築在陸家嘴的爛泥地上拔地而起,二三十年的時間,上海似乎和新加坡已經沒有外在的區别——踏入知名的濱海灣金沙商場,宛如進入了上海國金商場。
真正體會到新加坡的 " 發達 ",是在付款過程中。我去了一家華人常去的餐館用晚餐,結賬時發現,當地不僅可以使用本地貨币和信用卡,中國人常用的支付寶、微信、銀聯卡也可以暢行無阻。每家餐館都擺放着幾台不同的 POS 機,對應着不同的在線金融支付機構。
金融行業的包容,只是這個國家多元化的縮影。漫步于街頭,可以感受到更多不同文化的氣息,恢弘的清真寺廟旁,緊挨着一座中國寺廟;海南雞飯店隔壁,可以是一家印度拉茶店;地鐵上,不僅可以聽到中文、英語,還能聽到馬來語的報站。
這種多元文化在汽車上也有着體現。眾所周知,東南亞是日系車的天下,新加坡也不例外。街頭随處可見日系品牌的汽車,我在新加坡期間用 Grab 叫了幾次車,無一例外,來的都是豐田。據統計,日系車在新加坡占比超 40%。
進入市區,尤其 CBD,奔馳和寶馬兩大品牌就日漸多了起來,能占到新加坡汽車市場近 20% 的市場份額。要知道,在這裏買車成本很高,據媒體統計,一輛在中國用人民币 80 萬元能買到的豪車,在新加坡要人民币 250 萬元。
除了傳統日系和德系燃油車,在新加坡街頭也有一些新鮮血液。寶馬 IX 成為我在新加坡見到的第一輛電車。新加坡政府計劃在 2040 年前逐步淘汰燃油車,從 2025 年起将不再允許柴油驅動的私家車或出租車注冊。
在食檔附近,我還發現了一台純電的比亞迪 ATTO 3 駛過。官網顯示,這款緊湊型 SUV 的最低售價是 17.38 萬新元(約合人民币 93.08 萬),價格是國内的五倍多。
新加坡街頭的電車
自 2013 年開始,中國取代馬來西亞,成為新加坡最大的貿易夥伴,在 2018 年,中國也第一次成為新加坡最大的旅客來源地。
因此,新加坡的中國元素不只體現在車上,更是深入到了衣食住行。在超市内不僅可以看到來自中國的食品,連花清瘟都能在當地大型超市找到。
越來越多的中國餐飲品牌也進入了這個多元市場。現制飲料巨頭蜜雪冰城開進了新加坡市中心,比鄰的店鋪是絕味品牌。太二酸菜魚、瑞幸咖啡則入駐了樟宜機場的購物中心——星耀樟宜。
這些中國品牌的到來,給新加坡年輕人帶來了新的產品體驗,但并沒有加深他們與中國的聯系,英語與西方文化成為了當下新加坡人的教育取向。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執政期間推行了雙語教育,将中文教育和英語教育提升到了同樣高度,以此帶動新加坡和中國的經貿往來。然而近年來,自認能説好中文的年輕人越來越少。
當地媒體援引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的調查顯示,本地華族青年的雙語溝通能力很強,甚至對中文能力的信心(45.6%)比對英語(42.2%)還略高一點,;而小學生當中,僅 11% 對使用中文有信心。
我發現,中文更多被用于非正常場合,英語則側重于職業和專業場合。無論我去點餐,還是去機場退税,一旦遇到年輕人,他們更願意用英語與人交流,甚至有的人表示自己不會説中文。
在當地的朋友告訴我,新加坡人每一代人都有着自己的專屬文化。上一代人努力學習中文,可以用流利的中文交流;現在的年輕人更願意與人用英語對話,但也不排斥中文,也願意到中國公司工作。或許這就是新一代的新選擇。
目前,中國公民前往新加坡,需要存款證明、在職證明等一系列復雜材料才能辦理籤證。好消息是,12 月 7 日,新加坡官方宣布,中國與新加坡将通過 30 天互免籤證安排,加強兩國人員往來。
盡管互免籤證的執行細節尚未公布,但在新加坡能聽到越來越多的普通話,是可見的未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