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物业费,“降价潮”来了吗?,欢迎阅读。
近期,物业费 " 降价潮 ",备受关注!
中物协的数据显示,2024 年以来,重庆、银川、青岛、武汉等城市已有超过 100 个小区物业费下调,降费幅度多在 20%-35% 之间!
图源:李宇嘉地产笔记
目前,这股 " 降价潮 " 已蔓延至一线城市。据悉,深圳有多个豪宅盘与物业企业协商物业费降价,前海某豪宅盘业主成功争取物业费下调,从 5 月 1 日起物业费由原来的 9.9 元 / 平降到 6.9 元 / 平。
01
这里,首先要明确的是,近期物业费 " 降价潮 ",主要是前期物业费的调整,而非存量小区普遍调低物业费。
所谓 " 前期物业 ",指的是开发商为了完成新房交付和保修期维护(一般是 2 年),自行聘请物业公司提供服务。一方面,协助开发商解决交付过程中的物业瑕疵的修复;另一方面,等到后期业主大会或业委会成立后,再根据业主对物业服务诉求,续聘或更换新的物业公司。
也就是说," 前期物业 " 是过渡性质的。
而且," 前期物业 " 也是非市场化形成的,往往是开发商自家的物业公司。一方面,便于帮助开发商顺利完成交付,从而才能将销售回款确认为 " 营收 ",甚至是站在台前,帮开发商应付业主不愿意收楼的一些诉求;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开发商卖车位,售楼处撤了还要卖尾盘。
对大多数买新房的人来说,可能更在意商品房销售合同,并不清楚还有个前期物业服务合同,事实上这个合同捆绑在商品房销售合同中。因此,业主对前期物业并无议价权,甚至没有话语权。
同时,高杠杆运营,导致开发商融资难、融资贵。而物业是高现金流行业,业绩的确定性比较强(从现金流看,收物业费的比卖房子更确定、更早兑现、现金流更长),被称为地产的" 现金奶牛 "。
当然,也会有动力将前期物业费定的偏高一些。当房子涨价预期普遍存在时,每月物业费多个一两百,并未引起多大关注。因此,开发商纷也有动力扩大物业 " 在管面积 "、推动物业上市。在房地产狂飙突击的那些年,物管行业涌现出一批利润率高达百分之 20%-30% 的上市公司。
图源:李宇嘉地产笔记
02
当然,偏高的物业费,不仅提高了现金流和物业公司估值,也弥补物业帮助开发商做的一些脏活儿、累活儿的支出,比如商业部分招商和运营(压低商业物业费),比如搞定业主顺利收楼。
注意的是,前期物业费定在多高的水平上,后期大概率能维持在这个水平上。如果一开始就定在较低的水平,后期也就很难提高了。同时,房价上涨兑现,诱人的资产溢价下,很多业主不在意物业费(尽管现在看来,物业费偏高了)。但地产下行及一连串影响,让这个逻辑跑不通了。
很多人说,物业 " 降费潮 " 是楼市下行的结果,房价下行了,租金下行了,现在轮到物业费下行了。
这样的论点,太牵强了!
新房项目销售阶段,区網域的规划、配套描绘的都很宏伟,比如引入什么企业(甚至吹到世界 500 强)、教育商业配套如何如何高端、规划了地铁多少号线等。如果这些兑现了,我估计高房价、高租金可以维持住,物业费高点儿,也不在话下。毕竟,定位高端的片区,物业费也不低。
但事实上,很多规划和配套,都没有兑现,高物业费也就说不过去了。
更混乱的是,说好的后期召开业主大会,以市场化的方式,二次选聘符合全体业主利益的物业公司,但并为成为普遍的现实。一方面,业主自治的水平尚待提高,前期物业混水摸鱼;另一方面,享受惯了高额收费,也不愿吐出这块肥肉。因此,就有了对前期物业费进行价格指导的政府行为。
2023 年底,重庆对住宅前期物业收费,统一实行政府指导价,并将物业服务分为四等级,最高等级的四星服务不超过 1.9 元 / 平方米 · 月,前期物业到期后,最高按这个标准。如确需超四级服务标准收费,物业公司可以向住建部门和发改部门申请、核价。新规从 2024 年 6 月 1 日起施行。
03
仅仅停留在规范前期物业费,其实还没那么多事儿了。但是,扯开一个口子,引发了一堆问题。
如果说,物业费 " 降费潮 " 蔓延至空置物业,还情有可原。比如,有的地方空置物业的物业费可打七折。
毕竟,高空置率的小区,人少、垃圾少,物业费大头的 " 三保 "(如保安、保洁、保绿化),支出也少了。
但是,这股 " 降费潮 " 无序蔓延至其他存量小区,就不合理了。
我看网上的报道,打着为民请愿、为民降费的矛头,指向物业公司:诸如,野蛮生长,服务不到位,不及时,降费是应该的;诸如,高额的物业费正在成为业主 " 不能承受之重 ";诸如," 缴费很积极,服务慢半拍 "" 干啥啥不行,收钱第一名 ";诸如,业主抱团,把高物业费的物管公司换了;诸如,物业公司开始卷,为了活着也学会了低头,主动降费;诸如,房价跌了,租金跌了,物业费不降,天理难容。
物业费高不高,没有绝对的标准:一要看业主的服务诉求,很多业主是希望物业费高一点的,这样物业保值增值,居住品质也高;二要看服务是否到位,到位则物业费就不高,不到位就显得高了。
不做具体分析,上述论点除了" 挑动神经 "" 煽动情绪 ",助推更多的小区非理性地主张降低物业费,给很多可能本来就不想缴物业费的业主 " 不降费就不缴费 " 的理由外,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图源:李宇嘉地产笔记
反而,这种挑刺式的理由,会让存量物业的日常维护打折扣,推延至未来,房屋的养老问题会更严峻。
而且,劣币驱逐良币,也会耽搁当前正在推进的 " 好房子 " 工程!
诚然,要谴责物业公司不履责、不尽责,服务 " 打折扣 "。甚至,利用业主分散、难达成共识的漏洞,公区维护上 " 减标降配 ",甚至浑水摸鱼、侵占业主公共受益(如社区公共空间的收益);
诚然,前期随地产泡沫一起泛起的、虚高的物业费,要降下来;
诚然,作为准公用事业,政府应该给予指导价。
但本质上,物业消费和购房消费是一样的。购房款是对 " 物的消费 ",物业费是对 " 服务的消费 ",只不过发生在不同的环节,一前一后。而且,两者都受《物权法》和《合同法》的保护。
之所以存在很大差异,在于认知和边界的问题。简单讲,砖头看得见、摸得着,产品边界很清晰,容易定价。对于服务,其价值认知有偏差、权责边界有模糊。比如,有的业主认为,这样的物业费水平下,物业公司提供的服务是尽责的,但有的业主却认为,物业公司是不尽责的。
04
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树立三个原则:
一是,通过业主大会或业委会,统一大多数人的共识,即 " 一分钱、一分货 " 的市场原则下,我们究竟需要什么要的服务,是 " 最低费率、保底服务 ",还是 " 中等费率、较好服务 ",亦或 " 较高费率、更好服务 "。众口难调的情况下,不可能满足所有期望,多数人满意即可。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不可能既要 " 低费率 ",也要 " 好服务 "。
但现实的问题是,服务摸不着,有的也看不着,比如物业对消防设备的维护,不是每个业主都知道。
这就导致认知和感知的偏差,觉得我支付了费用,但未获得应有的服务。这就涉及到社区治理的问题了。可以讲,物业和业主之间有关物业费的纷争,本质上是基层社区治理在物业层面的反映。
二是,将非标的服务,转化为标准的菜单式服务。简单讲,就是消除权责边界有模糊的地方,消除费用 " 高 " 与 " 不高 ",服务 " 好 " 与 " 不好 " 之间的偏差,从而让业主的认知趋于一致。
比如,网上都在传万科物业在行业内创新推出了 " 弹性定价 " 模式:
具体来讲,就是将每一个小区的服务空间,梳理成标准个数—— 95 个,比如人行出入口、水泵房、配电房等;这 95 个空间细抽成 1530 个作业对象(比如大门、花坛、电梯、生活水箱等等)、508 项作业 SLA 集(服务事项)。其中,158 项是底线要求,既有规定的工作,也有可选服务。
客户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还可以自定义频次与内容:
比如,电梯保养如果从每月 1 次增加到 2 次,那每个月的物业费就要增加 0.2 元 / 平;比如,绿化养护从普通修剪更新为 " 景观设计 + 四季花卉轮换 ",就要增加 0.5 元 / 平;比如,宠物寄存、健身房延时开放等服务,都可以按需计费。
三是,让物业公司充分竞争,但不是恶性竞争。或者讲,要提供内卷式服务,但不是恶性内卷。什么意思呢?在一定的物业费率下(至少能保本),提供最好的服务,从而在赢得业主信任,赢得市场竞争的基础上,提高物业费收缴率,还能拓展增值服务,比如代理物业租售或平台购物等。
另外,笔者还有三个不赞同:
一是,不赞同网上说的,住宅物业换手率高是好事情,这是资源优胜劣汰,淘汰掉差的物业。事实上,很可能是少数利益相关者合谋的不正当竞争,或是恶性内卷竞争,最后必然是以侵害业主权益为代价,承诺的低物业费,其代价是后期服务货不对板,或侵占公共空间权益,或牺牲长期权益。比如,电梯等设施设备的定期保养频次少了,当期是没问题,但后患无穷。
也就是说,有权换掉物业,但新的物业公司承诺的低物业费,可能只是为了获得进驻而承诺。
二是,不赞同媒体报道的柳州有物业公司 "0 物业费 ",以这些小区的公共收益、停车费、广告费及其他收费,作为主要收入。事实上,零物业费的模式下,业主缺乏对物业的有效监督,可能导致后者在资金平衡的幌子下,肆无忌惮地侵占公共空间,而后者本质上是属于全体业主的。
也就是说,绝不能为了降低物业费,拆东墙、补西墙,而这个东墙和西墙,本应该有明晰的权益归属。
三是,不赞同为了一时的稳定,地方政府让国有物业公司进场,接管被弃管的小区,进行兜底服务。事实上,被弃管,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即现有的物业费率,无法兜住物业公司运转的底线成本。相反,应该让问题充分暴露,让业主和周遭小区看到,低物业费是不可持续的。
也就是说,兜底式托管,短期内维护了局部稳定的局面,但这种局面岌岌可危。如果超低物业费成为可能,将通过示范效应,蔓延至更多的老旧小区,使得很多小区认为,物业费 " 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这也使得社区维护和改造的投入难以持续,最终无法避免社区衰败。
05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在住房进入存量时代,物业服务常态化的维护、小修小补,不仅关系到居民是否 " 住有宜居 ",也是房屋养老体系三支柱的基础。物业服务的好,一些小毛病得以清除,不至于累积,物业的寿命就会延长,各种设施设备就不会早衰,也会缓减后期养老的压力。
好房子,需要好物业!
所谓好物业,绝非是高物业费,而是匹配业主需要的,也匹配其支付能力和意愿的物业管理。因此,存量时代下房子面临的维护压力越来越大,业主和物业将从过去的博弈和对抗转向 " 共建 "。
未来,物业费也不会出现大面积的、传染式的降价现象,而是在服务标准化、信息透明化之后的最大公约,即不仅会有某一个公认的底线价格,而且还会形成不同服务、不同水平的价格梯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李宇嘉地产笔记 ",作者:李宇嘉,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