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物業費,“降價潮”來了嗎?,歡迎閱讀。
近期,物業費 " 降價潮 ",備受關注!
中物協的數據顯示,2024 年以來,重慶、銀川、青島、武漢等城市已有超過 100 個小區物業費下調,降費幅度多在 20%-35% 之間!
圖源:李宇嘉地產筆記
目前,這股 " 降價潮 " 已蔓延至一線城市。據悉,深圳有多個豪宅盤與物業企業協商物業費降價,前海某豪宅盤業主成功争取物業費下調,從 5 月 1 日起物業費由原來的 9.9 元 / 平降到 6.9 元 / 平。
01
這裡,首先要明确的是,近期物業費 " 降價潮 ",主要是前期物業費的調整,而非存量小區普遍調低物業費。
所謂 " 前期物業 ",指的是開發商為了完成新房交付和保修期維護(一般是 2 年),自行聘請物業公司提供服務。一方面,協助開發商解決交付過程中的物業瑕疵的修復;另一方面,等到後期業主大會或業委會成立後,再根據業主對物業服務訴求,續聘或更換新的物業公司。
也就是說," 前期物業 " 是過渡性質的。
而且," 前期物業 " 也是非市場化形成的,往往是開發商自家的物業公司。一方面,便于幫助開發商順利完成交付,從而才能将銷售回款确認為 " 營收 ",甚至是站在台前,幫開發商應付業主不願意收樓的一些訴求;另一方面,也要幫助開發商賣車位,售樓處撤了還要賣尾盤。
對大多數買新房的人來說,可能更在意商品房銷售合同,并不清楚還有個前期物業服務合同,事實上這個合同捆綁在商品房銷售合同中。因此,業主對前期物業并無議價權,甚至沒有話語權。
同時,高杠杆運營,導致開發商融資難、融資貴。而物業是高現金流行業,業績的确定性比較強(從現金流看,收物業費的比賣房子更确定、更早兌現、現金流更長),被稱為地產的" 現金奶牛 "。
當然,也會有動力将前期物業費定的偏高一些。當房子漲價預期普遍存在時,每月物業費多個一兩百,并未引起多大關注。因此,開發商紛也有動力擴大物業 " 在管面積 "、推動物業上市。在房地產狂飙突擊的那些年,物管行業湧現出一批利潤率高達百分之 20%-30% 的上市公司。
圖源:李宇嘉地產筆記
02
當然,偏高的物業費,不僅提高了現金流和物業公司估值,也彌補物業幫助開發商做的一些髒活兒、累活兒的支出,比如商業部分招商和運營(壓低商業物業費),比如搞定業主順利收樓。
注意的是,前期物業費定在多高的水平上,後期大概率能維持在這個水平上。如果一開始就定在較低的水平,後期也就很難提高了。同時,房價上漲兌現,誘人的資產溢價下,很多業主不在意物業費(盡管現在看來,物業費偏高了)。但地產下行及一連串影響,讓這個邏輯跑不通了。
很多人說,物業 " 降費潮 " 是樓市下行的結果,房價下行了,租金下行了,現在輪到物業費下行了。
這樣的論點,太牽強了!
新房項目銷售階段,區網域的規劃、配套描繪的都很宏偉,比如引入什麼企業(甚至吹到世界 500 強)、教育商業配套如何如何高端、規劃了地鐵多少号線等。如果這些兌現了,我估計高房價、高租金可以維持住,物業費高點兒,也不在話下。畢竟,定位高端的片區,物業費也不低。
但事實上,很多規劃和配套,都沒有兌現,高物業費也就說不過去了。
更混亂的是,說好的後期召開業主大會,以市場化的方式,二次選聘符合全體業主利益的物業公司,但并為成為普遍的現實。一方面,業主自治的水平尚待提高,前期物業混水摸魚;另一方面,享受慣了高額收費,也不願吐出這塊肥肉。因此,就有了對前期物業費進行價格指導的政府行為。
2023 年底,重慶對住宅前期物業收費,統一實行政府指導價,并将物業服務分為四等級,最高等級的四星服務不超過 1.9 元 / 平方米 · 月,前期物業到期後,最高按這個标準。如确需超四級服務标準收費,物業公司可以向住建部門和發改部門申請、核價。新規從 2024 年 6 月 1 日起施行。
03
僅僅停留在規範前期物業費,其實還沒那麼多事兒了。但是,扯開一個口子,引發了一堆問題。
如果說,物業費 " 降費潮 " 蔓延至空置物業,還情有可原。比如,有的地方空置物業的物業費可打七折。
畢竟,高空置率的小區,人少、垃圾少,物業費大頭的 " 三保 "(如保安、保潔、保綠化),支出也少了。
但是,這股 " 降費潮 " 無序蔓延至其他存量小區,就不合理了。
我看網上的報道,打着為民請願、為民降費的矛頭,指向物業公司:諸如,野蠻生長,服務不到位,不及時,降費是應該的;諸如,高額的物業費正在成為業主 " 不能承受之重 ";諸如," 繳費很積極,服務慢半拍 "" 幹啥啥不行,收錢第一名 ";諸如,業主抱團,把高物業費的物管公司換了;諸如,物業公司開始卷,為了活着也學會了低頭,主動降費;諸如,房價跌了,租金跌了,物業費不降,天理難容。
物業費高不高,沒有絕對的标準:一要看業主的服務訴求,很多業主是希望物業費高一點的,這樣物業保值增值,居住品質也高;二要看服務是否到位,到位則物業費就不高,不到位就顯得高了。
不做具體分析,上述論點除了" 挑動神經 "" 煽動情緒 ",助推更多的小區非理性地主張降低物業費,給很多可能本來就不想繳物業費的業主 " 不降費就不繳費 " 的理由外,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圖源:李宇嘉地產筆記
反而,這種挑刺式的理由,會讓存量物業的日常維護打折扣,推延至未來,房屋的養老問題會更嚴峻。
而且,劣币驅逐良币,也會耽擱當前正在推進的 " 好房子 " 工程!
誠然,要譴責物業公司不履責、不盡責,服務 " 打折扣 "。甚至,利用業主分散、難達成共識的漏洞,公區維護上 " 減标降配 ",甚至渾水摸魚、侵占業主公共受益(如社區公共空間的收益);
誠然,前期随地產泡沫一起泛起的、虛高的物業費,要降下來;
誠然,作為準公用事業,政府應該給予指導價。
但本質上,物業消費和購房消費是一樣的。購房款是對 " 物的消費 ",物業費是對 " 服務的消費 ",只不過發生在不同的環節,一前一後。而且,兩者都受《物權法》和《合同法》的保護。
之所以存在很大差異,在于認知和邊界的問題。簡單講,磚頭看得見、摸得着,產品邊界很清晰,容易定價。對于服務,其價值認知有偏差、權責邊界有模糊。比如,有的業主認為,這樣的物業費水平下,物業公司提供的服務是盡責的,但有的業主卻認為,物業公司是不盡責的。
04
筆者認為,關鍵是要樹立三個原則:
一是,通過業主大會或業委會,統一大多數人的共識,即 " 一分錢、一分貨 " 的市場原則下,我們究竟需要什麼要的服務,是 " 最低費率、保底服務 ",還是 " 中等費率、較好服務 ",亦或 " 較高費率、更好服務 "。眾口難調的情況下,不可能滿足所有期望,多數人滿意即可。
但有一點是明确的,不可能既要 " 低費率 ",也要 " 好服務 "。
但現實的問題是,服務摸不着,有的也看不着,比如物業對消防設備的維護,不是每個業主都知道。
這就導致認知和感知的偏差,覺得我支付了費用,但未獲得應有的服務。這就涉及到社區治理的問題了。可以講,物業和業主之間有關物業費的紛争,本質上是基層社區治理在物業層面的反映。
二是,将非标的服務,轉化為标準的菜單式服務。簡單講,就是消除權責邊界有模糊的地方,消除費用 " 高 " 與 " 不高 ",服務 " 好 " 與 " 不好 " 之間的偏差,從而讓業主的認知趨于一致。
比如,網上都在傳萬科物業在行業内創新推出了 " 彈性定價 " 模式:
具體來講,就是将每一個小區的服務空間,梳理成标準個數—— 95 個,比如人行出入口、水泵房、配電房等;這 95 個空間細抽成 1530 個作業對象(比如大門、花壇、電梯、生活水箱等等)、508 項作業 SLA 集(服務事項)。其中,158 項是底線要求,既有規定的工作,也有可選服務。
客戶根據自身需求進行選擇,還可以自定義頻次與内容:
比如,電梯保養如果從每月 1 次增加到 2 次,那每個月的物業費就要增加 0.2 元 / 平;比如,綠化養護從普通修剪更新為 " 景觀設計 + 四季花卉輪換 ",就要增加 0.5 元 / 平;比如,寵物寄存、健身房延時開放等服務,都可以按需計費。
三是,讓物業公司充分競争,但不是惡性競争。或者講,要提供内卷式服務,但不是惡性内卷。什麼意思呢?在一定的物業費率下(至少能保本),提供最好的服務,從而在赢得業主信任,赢得市場競争的基礎上,提高物業費收繳率,還能拓展增值服務,比如代理物業租售或平台購物等。
另外,筆者還有三個不贊同:
一是,不贊同網上說的,住宅物業換手率高是好事情,這是資源優勝劣汰,淘汰掉差的物業。事實上,很可能是少數利益相關者合謀的不正當競争,或是惡性内卷競争,最後必然是以侵害業主權益為代價,承諾的低物業費,其代價是後期服務貨不對板,或侵占公共空間權益,或犧牲長期權益。比如,電梯等設施設備的定期保養頻次少了,當期是沒問題,但後患無窮。
也就是說,有權換掉物業,但新的物業公司承諾的低物業費,可能只是為了獲得進駐而承諾。
二是,不贊同媒體報道的柳州有物業公司 "0 物業費 ",以這些小區的公共收益、停車費、廣告費及其他收費,作為主要收入。事實上,零物業費的模式下,業主缺乏對物業的有效監督,可能導致後者在資金平衡的幌子下,肆無忌憚地侵占公共空間,而後者本質上是屬于全體業主的。
也就是說,絕不能為了降低物業費,拆東牆、補西牆,而這個東牆和西牆,本應該有明晰的權益歸屬。
三是,不贊同為了一時的穩定,地方政府讓國有物業公司進場,接管被棄管的小區,進行兜底服務。事實上,被棄管,也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即現有的物業費率,無法兜住物業公司運轉的底線成本。相反,應該讓問題充分暴露,讓業主和周遭小區看到,低物業費是不可持續的。
也就是說,兜底式托管,短期内維護了局部穩定的局面,但這種局面岌岌可危。如果超低物業費成為可能,将通過示範效應,蔓延至更多的老舊小區,使得很多小區認為,物業費 " 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這也使得社區維護和改造的投入難以持續,最終無法避免社區衰敗。
05
最後,筆者想說的是,在住房進入存量時代,物業服務常态化的維護、小修小補,不僅關系到居民是否 " 住有宜居 ",也是房屋養老體系三支柱的基礎。物業服務的好,一些小毛病得以清除,不至于累積,物業的壽命就會延長,各種設施設備就不會早衰,也會緩減後期養老的壓力。
好房子,需要好物業!
所謂好物業,絕非是高物業費,而是匹配業主需要的,也匹配其支付能力和意願的物業管理。因此,存量時代下房子面臨的維護壓力越來越大,業主和物業将從過去的博弈和對抗轉向 " 共建 "。
未來,物業費也不會出現大面積的、傳染式的降價現象,而是在服務标準化、信息透明化之後的最大公約,即不僅會有某一個公認的底線價格,而且還會形成不同服務、不同水平的價格梯次。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李宇嘉地產筆記 ",作者:李宇嘉,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