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步兵炮11:百碌47毫米步兵(反坦克)炮,老李更靠谱的“意大利炮”,欢迎阅读。
以下文章来源于钢铁枪炮与细菌 ,作者钢铁枪炮与细菌
(本文是本人所做视频的文案,如需观看视频,敬请拉至文末。) 在著名的 " 平安格勒 " 战役中,一门外形酷似法国 M1897 的 " 意大利 " 炮,对打破战场僵局,推进战役的进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亮剑》是一个好故事,但在拍摄电视剧时,许多武器道具的选用并不严谨。山本小队的 M3 冲锋枪是另外一个典型例子。美军的 M3 是 1942 年底才开始装备的,而 1940 年前后的日军小队,人手一支,肯定不符合实际情况。
M3 冲锋枪
回到《亮剑》的时代背景下,在 1940 年的山西战场,最合理的 " 意大利炮 ",究竟是什么武器?对此网上有过很多讨论。本人比较认可的一种说法是,产自意大利的 M1935 型 " 百碌 47 毫米步兵(反坦克)炮 "。
百碌 47 毫米步兵(反坦克)炮
M1935 是一门由奥地利 " 百碌 " 公司设计开发、意大利引进技术生产,然后卖到中国的万金油武器。在抗日战场上,它不仅具备够用的反坦克能力,还能通过发射榴弹,打击敌人的野战工事和机枪火力点,为步兵提供近距离直射火力支援。
奥地利的步兵炮同样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5 年 12 月,当时的奥匈帝国,为了应对堑壕战,推出了 M15 型 37 毫米战壕炮。在一战的同类型火炮中,M15 的重量最轻,还不到 90 公斤,缺点是炮口初速也最低,只有每秒 175 米。虽然初速比较低,射程相对较近,但是打打机枪火力点,也勉强够用了。
M15 型 37 毫米战壕炮
随着英法陆续在战场上投入坦克,各国对小口径步兵炮的火力性能,有了新的要求。实话实说,初代的坦克除了给战场上的士兵带来巨大的心理震撼之外,并不能成为改变战场局势的决定性武器。它们行动迟缓,装甲薄弱。现有的很多武器都能轻易地击败它们。一战中就出现过德军用 77 毫米野战炮击毁大量英国坦克的战例。
用中口径野战炮打坦克,威力虽然够用,但它们毕竟重量较大,行动困难。更好的解决办法,是让小口径的步兵炮,也具备打坦克的能力。
法国的 M1916 步兵炮
早期坦克装甲一般都很薄,只有 10 毫米左右。像法国的 M1916 步兵炮和德国的 TAK1918,凭借其每秒 400 米左右的炮口初速,对付当时的坦克,毫无问题。而奥匈帝国的 M15,炮口初速还不到 200,要打坦克就力不从心了。
德国的 TAK1918
当时还属于奥匈帝国的奥地利,有一个叫百碌的军火公司,他们也开发了一种步兵炮,口径为 44 毫米,不过还没装备部队,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结束了。一战结束后的前几年,奥地利和德国一样,军队规模和武器发展都受到了条约的严格限制,另外在战后恢复时期,军备发展要让位于经济建设。奥地利基本停止了步兵炮的发展。
直到 1920 年代末期,奥地利才开始慢慢恢复军工生产,百碌公司也开始开发新型步兵炮。1931 年,他们推出了一款被称为 M31 的 44 毫米步兵炮。这也是一门可以身兼反坦克炮和步兵炮两种角色的武器,它的重量只有 280 公斤,发射的炮弹重 1.2 公斤,炮口初速每秒 550 米。之所以说它也要担任步兵炮,是因为它的最大仰角有 58 度,如果仅仅作为反坦克炮使用,不可能给它设计这么大的仰角。
M31 型 44 毫米步兵炮
M31 只是一个初代产品,30 年代的小口径反坦克炮,炮口初速如果只有每秒 550 米,威力已经不太够用。百碌公司真正的拳头产品,是随后推出的 M35 型 47 毫米步兵炮。口径增加到了 47 毫米,身管长度为 32 倍口径。在发射 1.5 公斤的穿甲弹时,炮口初速为每秒 630 米,在 500 米的距离上可以击穿 44 毫米装甲。
相比于同时期其他国家的小口径反坦克炮,M35 的炮口初速相对较低,但炮弹更重。以德国的 Pak 36 型 37 毫米反坦克炮为例,炮口初速为每秒 762 米,穿甲弹重量只有 0.7 公斤。虽然初速低,M35 凭借着更重的炮弹,穿甲能力相比 Pak 36 并不差。M35 的后膛为横楔式炮闩,射速非常快,理论上可达每分钟 25 发。
奥地利是一个多山国家,阿尔卑斯山脉占据了奥地利约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因此他们非常重视火炮的轻量化设计。M35 十分轻便,战斗全重仅有 277 公斤。拆卸后可由四匹骡马驮运,最重的一个部分只有 78 公斤。极限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分拆成 8 个部件,使用人力进行搬运。
虽然 M35 使用了可以充气的橡胶轮胎,但由于炮架设计得过于单薄,并不适合使用机动车辆牵引,否则会出现大架断裂的情况。好在重量很轻,即使只有一匹马,也可以轻易地拉着它到处跑。
和它的上代产品 M31 一样,M35 具有非常灵活的方向射界和高低射界,左右射界有 62 度,俯仰角 -15 度到 56 度。进入射击位置时,M35 还可以拆除轮子,降低火炮高度,方便隐蔽自己,埋伏敌人。
M35 能够担当步兵炮的另一个绝活是,它的榴弹威力更大。榴弹重量为 2.37 公斤,内部填充有 132 克炸药。同时期的 37 毫米反坦克炮,榴弹装药一般只有 50 克左右。单纯比爆炸威力的话,差 M35 一大截。由于 M35 的榴弹远比它自己的穿甲弹重得多,所以在发射时,炮口初速会降到每秒 250 米。
理论上,M35 的最大射程有 7000 米,不过这个射程,大家看看就好,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不管是作为反坦克炮,还是步兵炮,它的作战用途,都主要是以直射的方式攻击视距内的目标。
由于既能担当反坦克炮,又具备步兵炮的火力特性。M35 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青睐。意大利、荷兰、罗马尼亚、爱沙尼亚、芬兰、瑞士等国家,都相继引进了 M35,作为自己的制式武器使用。
这其中,意大利是装备百碌 47 毫米炮数量最多的国家,他们不仅从百碌公司直接采购了 276 门,还引进了生产技术,根据授权许可,生产了几千门。在意军中,它被命名为 47/32 M1935,47 表示口径为 47 毫米,32 表示身管为 32 倍径。
按照编制,每个意大利步兵团中,都应该有一个 M1935 炮兵连,这个连一共有 8 门火炮。步兵师另外会再直属一个连。这个炮兵连,在战场上,既是反坦克力量的核心,又是步兵支援火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北非战场上,M1935 一开始可以有效地对抗英军的轻型坦克。随着战事的进行,战场上的中型坦克越来越多,M1935 也和其他的小口径反坦克炮一样,逐渐沦为一件过时的武器。
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南京国民政府从意大利进口过一批百碌 47 毫米炮,总数应该不超过 100 门。这批火炮是意大利布雷达公司生产的 M1935,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 " 意大利炮 "。这些 M1935 以四门火炮组成一个炮兵连,配属给国军步兵师使用。由于数量稀少,只有少数精锐部队才能获得。
M1935 的性能,在欧洲可能跟不上时代,但到了中国战场,就成了样样精通的多功能武器。
首先是非常轻便。拖曳时,一匹马就够了。驮运时,最大部件重量只有 78 公斤。国内的驮马虽然被诟病驮力比不上欧洲马,但是 78 公斤还是完全能够胜任的。
其次,在欧洲出现的火力不足问题,在亚洲战场上完全不存在。就反装甲能力而言,日本中型坦克,只相当于欧洲的轻型坦克,M1935 完全够用,打满整个抗日战争也绰绰有余。
最后,相比于从德国引进的 37 毫米反坦克炮。M1935 的榴弹威力更大,打野战工事、机枪火力点时,效果也会更好。
回到本文开头,虽然在《亮剑》电视剧中,选用了一门法国 M1897 型 75 毫米野战炮,来充当 " 意大利炮 " 的道具,但本人为什么会认为," 意大利 " 炮如果是 M1935 型的百碌 47 毫米炮会更加合理?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国内真的进口过这种火炮,另一方面是,独立团如果使用的是 M1897,存在更大的不合理性。
M1897 型 75 毫米野战炮
先不谈二营长到底认不认识法国炮和意大利炮,让我们看看法国的 M1897 型 75 毫米野战炮,在当时的中国战场属于什么级别的武器。
在日军中,和它同级的应该是 38 式 75 毫米野战炮,它们装备在师团下属的炮兵联队中,满编的情况下,应该有 36 门。一般的步兵联队中是没有的,只有在作战时,才有可能获得配属。
38 式 75 毫米野战炮
而 1940 年的国军,步兵师编制内是没有野战炮的。当时用苏制火炮武装起来的精锐部队,一个军中也只有 8 门苏制 76 毫米野战炮。
八路军在整个抗战期间,都很少有使用野战炮的记录。总部炮兵团中,也只有山炮和迫击炮。
八路军炮兵部队
独立团说到底,只是 129 师下属的,一个没有数字番号的团级部队。主要作战方式是游击战和伏击战,对手也都是些小股部队。缴获一门 75 毫米野战炮的可能性不大。
相反,M1935 是一门 47 毫米的步兵炮,装备层级约等于 92 式步兵炮,最多相当于 41 式联队炮,从战场上获得的几率更大。如果他老李真的缴获了一门 75 毫米的野战炮,估计在手里还没捂热,就会被旅长、师长、甚至总指挥打了土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