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步兵炮11:百碌47毫米步兵(反坦克)炮,老李更靠譜的“意大利炮”,歡迎閱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鋼鐵槍炮與細菌 ,作者鋼鐵槍炮與細菌
(本文是本人所做視頻的文案,如需觀看視頻,敬請拉至文末。) 在著名的 " 平安格勒 " 戰役中,一門外形酷似法國 M1897 的 " 意大利 " 炮,對打破戰場僵局,推進戰役的進程,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亮劍》是一個好故事,但在拍攝電視劇時,許多武器道具的選用并不嚴謹。山本小隊的 M3 衝鋒槍是另外一個典型例子。美軍的 M3 是 1942 年底才開始裝備的,而 1940 年前後的日軍小隊,人手一支,肯定不符合實際情況。
M3 衝鋒槍
回到《亮劍》的時代背景下,在 1940 年的山西戰場,最合理的 " 意大利炮 ",究竟是什麼武器?對此網上有過很多讨論。本人比較認可的一種說法是,產自意大利的 M1935 型 " 百碌 47 毫米步兵(反坦克)炮 "。
百碌 47 毫米步兵(反坦克)炮
M1935 是一門由奧地利 " 百碌 " 公司設計開發、意大利引進技術生產,然後賣到中國的萬金油武器。在抗日戰場上,它不僅具備夠用的反坦克能力,還能通過發射榴彈,打擊敵人的野戰工事和機槍火力點,為步兵提供近距離直射火力支援。
奧地利的步兵炮同樣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戰。1915 年 12 月,當時的奧匈帝國,為了應對塹壕戰,推出了 M15 型 37 毫米戰壕炮。在一戰的同類型火炮中,M15 的重量最輕,還不到 90 公斤,缺點是炮口初速也最低,只有每秒 175 米。雖然初速比較低,射程相對較近,但是打打機槍火力點,也勉強夠用了。
M15 型 37 毫米戰壕炮
随着英法陸續在戰場上投入坦克,各國對小口徑步兵炮的火力性能,有了新的要求。實話實說,初代的坦克除了給戰場上的士兵帶來巨大的心理震撼之外,并不能成為改變戰場局勢的決定性武器。它們行動遲緩,裝甲薄弱。現有的很多武器都能輕易地擊敗它們。一戰中就出現過德軍用 77 毫米野戰炮擊毀大量英國坦克的戰例。
用中口徑野戰炮打坦克,威力雖然夠用,但它們畢竟重量較大,行動困難。更好的解決辦法,是讓小口徑的步兵炮,也具備打坦克的能力。
法國的 M1916 步兵炮
早期坦克裝甲一般都很薄,只有 10 毫米左右。像法國的 M1916 步兵炮和德國的 TAK1918,憑借其每秒 400 米左右的炮口初速,對付當時的坦克,毫無問題。而奧匈帝國的 M15,炮口初速還不到 200,要打坦克就力不從心了。
德國的 TAK1918
當時還屬于奧匈帝國的奧地利,有一個叫百碌的軍火公司,他們也開發了一種步兵炮,口徑為 44 毫米,不過還沒裝備部隊,第一次世界大戰就結束了。一戰結束後的前幾年,奧地利和德國一樣,軍隊規模和武器發展都受到了條約的嚴格限制,另外在戰後恢復時期,軍備發展要讓位于經濟建設。奧地利基本停止了步兵炮的發展。
直到 1920 年代末期,奧地利才開始慢慢恢復軍工生產,百碌公司也開始開發新型步兵炮。1931 年,他們推出了一款被稱為 M31 的 44 毫米步兵炮。這也是一門可以身兼反坦克炮和步兵炮兩種角色的武器,它的重量只有 280 公斤,發射的炮彈重 1.2 公斤,炮口初速每秒 550 米。之所以說它也要擔任步兵炮,是因為它的最大仰角有 58 度,如果僅僅作為反坦克炮使用,不可能給它設計這麼大的仰角。
M31 型 44 毫米步兵炮
M31 只是一個初代產品,30 年代的小口徑反坦克炮,炮口初速如果只有每秒 550 米,威力已經不太夠用。百碌公司真正的拳頭產品,是随後推出的 M35 型 47 毫米步兵炮。口徑增加到了 47 毫米,身管長度為 32 倍口徑。在發射 1.5 公斤的穿甲彈時,炮口初速為每秒 630 米,在 500 米的距離上可以擊穿 44 毫米裝甲。
相比于同時期其他國家的小口徑反坦克炮,M35 的炮口初速相對較低,但炮彈更重。以德國的 Pak 36 型 37 毫米反坦克炮為例,炮口初速為每秒 762 米,穿甲彈重量只有 0.7 公斤。雖然初速低,M35 憑借着更重的炮彈,穿甲能力相比 Pak 36 并不差。M35 的後膛為橫楔式炮闩,射速非常快,理論上可達每分鍾 25 發。
奧地利是一個多山國家,阿爾卑斯山脈占據了奧地利約三分之二的國土面積,因此他們非常重視火炮的輕量化設計。M35 十分輕便,戰鬥全重僅有 277 公斤。拆卸後可由四匹騾馬馱運,最重的一個部分只有 78 公斤。極限情況下,可以進一步分拆成 8 個部件,使用人力進行搬運。
雖然 M35 使用了可以充氣的橡膠輪胎,但由于炮架設計得過于單薄,并不适合使用機動車輛牽引,否則會出現大架斷裂的情況。好在重量很輕,即使只有一匹馬,也可以輕易地拉着它到處跑。
和它的上代產品 M31 一樣,M35 具有非常靈活的方向射界和高低射界,左右射界有 62 度,俯仰角 -15 度到 56 度。進入射擊位置時,M35 還可以拆除輪子,降低火炮高度,方便隐蔽自己,埋伏敵人。
M35 能夠擔當步兵炮的另一個絕活是,它的榴彈威力更大。榴彈重量為 2.37 公斤,内部填充有 132 克炸藥。同時期的 37 毫米反坦克炮,榴彈裝藥一般只有 50 克左右。單純比爆炸威力的話,差 M35 一大截。由于 M35 的榴彈遠比它自己的穿甲彈重得多,所以在發射時,炮口初速會降到每秒 250 米。
理論上,M35 的最大射程有 7000 米,不過這個射程,大家看看就好,沒有什麼實質性意義。不管是作為反坦克炮,還是步兵炮,它的作戰用途,都主要是以直射的方式攻擊視距内的目标。
由于既能擔當反坦克炮,又具備步兵炮的火力特性。M35 一經推出,就受到了許多國家的青睐。意大利、荷蘭、羅馬尼亞、愛沙尼亞、芬蘭、瑞士等國家,都相繼引進了 M35,作為自己的制式武器使用。
這其中,意大利是裝備百碌 47 毫米炮數量最多的國家,他們不僅從百碌公司直接采購了 276 門,還引進了生產技術,根據授權許可,生產了幾千門。在意軍中,它被命名為 47/32 M1935,47 表示口徑為 47 毫米,32 表示身管為 32 倍徑。
按照編制,每個意大利步兵團中,都應該有一個 M1935 炮兵連,這個連一共有 8 門火炮。步兵師另外會再直屬一個連。這個炮兵連,在戰場上,既是反坦克力量的核心,又是步兵支援火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北非戰場上,M1935 一開始可以有效地對抗英軍的輕型坦克。随着戰事的進行,戰場上的中型坦克越來越多,M1935 也和其他的小口徑反坦克炮一樣,逐漸淪為一件過時的武器。
1937 年,全面抗戰爆發以後,南京國民政府從意大利進口過一批百碌 47 毫米炮,總數應該不超過 100 門。這批火炮是意大利布雷達公司生產的 M1935,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 " 意大利炮 "。這些 M1935 以四門火炮組成一個炮兵連,配屬給國軍步兵師使用。由于數量稀少,只有少數精銳部隊才能獲得。
M1935 的性能,在歐洲可能跟不上時代,但到了中國戰場,就成了樣樣精通的多功能武器。
首先是非常輕便。拖曳時,一匹馬就夠了。馱運時,最大部件重量只有 78 公斤。國内的馱馬雖然被诟病馱力比不上歐洲馬,但是 78 公斤還是完全能夠勝任的。
其次,在歐洲出現的火力不足問題,在亞洲戰場上完全不存在。就反裝甲能力而言,日本中型坦克,只相當于歐洲的輕型坦克,M1935 完全夠用,打滿整個抗日戰争也綽綽有餘。
最後,相比于從德國引進的 37 毫米反坦克炮。M1935 的榴彈威力更大,打野戰工事、機槍火力點時,效果也會更好。
回到本文開頭,雖然在《亮劍》電視劇中,選用了一門法國 M1897 型 75 毫米野戰炮,來充當 " 意大利炮 " 的道具,但本人為什麼會認為," 意大利 " 炮如果是 M1935 型的百碌 47 毫米炮會更加合理?一方面是因為當時國内真的進口過這種火炮,另一方面是,獨立團如果使用的是 M1897,存在更大的不合理性。
M1897 型 75 毫米野戰炮
先不談二營長到底認不認識法國炮和意大利炮,讓我們看看法國的 M1897 型 75 毫米野戰炮,在當時的中國戰場屬于什麼級别的武器。
在日軍中,和它同級的應該是 38 式 75 毫米野戰炮,它們裝備在師團下屬的炮兵聯隊中,滿編的情況下,應該有 36 門。一般的步兵聯隊中是沒有的,只有在作戰時,才有可能獲得配屬。
38 式 75 毫米野戰炮
而 1940 年的國軍,步兵師編制内是沒有野戰炮的。當時用蘇制火炮武裝起來的精銳部隊,一個軍中也只有 8 門蘇制 76 毫米野戰炮。
八路軍在整個抗戰期間,都很少有使用野戰炮的記錄。總部炮兵團中,也只有山炮和迫擊炮。
八路軍炮兵部隊
獨立團說到底,只是 129 師下屬的,一個沒有數字番号的團級部隊。主要作戰方式是遊擊戰和伏擊戰,對手也都是些小股部隊。繳獲一門 75 毫米野戰炮的可能性不大。
相反,M1935 是一門 47 毫米的步兵炮,裝備層級約等于 92 式步兵炮,最多相當于 41 式聯隊炮,從戰場上獲得的幾率更大。如果他老李真的繳獲了一門 75 毫米的野戰炮,估計在手裡還沒捂熱,就會被旅長、師長、甚至總指揮打了土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