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试驾大众ID.UNYX与众:你才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欢迎阅读。
本文字数:2018 字
阅读时间:6 分钟
老实说,在 2024 年的今天,合资品牌要想造出一台能跟中国品牌抗衡的纯电动车,着实需要很大的勇气。
别看我们经常调侃新能源车都在卷 " 彩色電視機冰箱大沙发 ",但事实是因为它们在三电系统、驾驶体验方面已经卷到一个新瓶颈,卷到现阶段行业的顶点了,所以只能去另辟蹊径,开辟新战场。
相比之下,合资电动车为什么难卖?过去占据了中国市场半壁江山的合资品牌,凭什么就不能把过去的基盘用户转化为新能源车主?说白了,还是公认的基础产品力略有欠缺,诚意略显不足,直到我们终于等来了这台大众 ID. 与众。
作为大众安徽推出的全新轿跑 SUV,ID. 与众继承了大众汽车的纯粹德系驾控基因的同时,也融合了个性化的 AI 互動、丰富的车机生态,并且在智能驾驶方面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它的具体表现究竟如何,能不能打破固有的合资电车刻板印象?我们一试究竟。
先是一台大众,再是一台纯电车
必须承认,在预算有限的前提下,你对于底盘质感和操控体验有着较高的要求,那么大众的 ID. 系列绝对是不容错过的选择。ID. 与众同样如此,它几乎完美继承了过去大众燃油车型的那种驾驶感和底盘厚重感,甚至在某些方面有了更多提升。
比如新车搭载了大众汽车最新的高性能底盘系统,包括 DCC 自适应底盘调节系统和 MEB 双级柔性隔振系统,具体的表现就是日常开起来更加舒适,经过坑洼路面的质感确实有几分高级;而在激烈驾驶时,DCC 自适应底盘调节系统通过传感器接收的实时路况信息,动态调节避震器阻尼软硬,又能带来良好的支撑和充足的驾驶信心。
有趣的是,ID. 与众在保证优秀底盘功底之外,还增加一定的运动性。50:50 完美比例的前后配重,前 235mm/ 后 255mm 的非对称混合胎宽,偏向后驱性能车的操控设定,都让它拥有更多驾驶乐趣,不仅直线加速既快又稳,在高速过弯时也能有随心所欲的操控感,满足时下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新车转向更加精准,车辆更具运动和操控性,ID. 与众居然配备了同级里难得一见的可变转向比,由此使得四驱版本做到了 4.7m 超小转弯半径,方向盘单向打满 1.3 圈,便可轻松过弯或者掉头,这一点在狭窄的路况或者山路时会有更爽快的体验。
打造史上最智能的大众车型
很多时候我们都说,不逼自己一把,还真不知道极限在哪里,这句话对于大众来说似乎还挺应景的。
不仅如此,ID. 与众还进一步优化了智能语音互動,不仅识别率更高,能够控制的功能更多,而且提供智能助手的 PTA 个性化形象定制,更像是一名专属的 AI 智能伙伴。而且 ID. 与众进一步打通手机与车机的互联,支持无线连接 CarPlay、CarLife、有线 HiCar 三重手机生态和无线投屏,使用更加便捷。
但 ID. 与众的智能进化之旅不止于此,一大亮点在于全系标配成熟可靠的 Travel Assist 3.0 全旅程驾驶辅助系统和 Emergency Assist 3.0 紧急辅助系统,轻松实现全程智能护驾。与此同时,ID. 与众拥有自动泊车功能,通过前 6 后 6 共 12 颗超声波雷达和 Top View 360 ° 全景摄像,可以实现 180 ° 平行车位或者 90 ° 垂直车位的泊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ID. 与众称得上是大众车型历史上最智能的一款车型了,特别是将它跟此前的 ID. 系列相比,ID. 与众在智能化方面可谓脱胎换骨,达到了目前 20 万元以内纯电动车的主流阵营水准。
打响合资电车的翻身仗?
可能至今为止,有些人还会觉得电动车只要续航长就可以畅销,一台智能车只要装够辅助驾驶的配置和搞一个能联网的车机就能热卖,这样的想法未免有些过于理想。
时至今日,中国新能源车消费者早已变得挑剔,他们开始懂得自身需求,而且在友商们纷纷内卷之下,既要还要已经是公认的选车标准。这就使得在新能源赛道后追的合资品牌,一定要从用户的需求出发,造符合主流消费者切身利益与使用习惯的电动车。
在这方面来看,大众算是所有合资品牌里,表现得最为积极的那位。搞商超展厅,搞代理制,搞深度试驾,邀约老客户试驾,再加上对数字化的重视,此前南北大众已经一点一点地将 ID. 系列卖出了量,卖出了名堂。
但合资品牌们也必须认识到,如今电动车的竞争已经进入智能化、生态化的新阶段,当更新迭代、软硬融合的思维成为主流之后,如果执迷于停留在那个靠稳定可靠竞争的阶段,必然要被时代淘汰。
所以从 ID. 与众的实际表现来看,它有着非常多中国本土纯电动车的影子,无论是开发逻辑,还是产品力体验,都与很多合资品牌推出的纯电动车有着本质的进步。
如果在后续能够做好可靠性,以及带来一个惊喜售价的话,那么大概率能够一举扭转过去很多人对于合资品牌纯电车的刻板印象,进一步撬动过去积攒的大规模基盘用户,打响这场翻身仗。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