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透过吉利“大美中国车”,触摸中国汽车设计脉搏,欢迎阅读。
文|江小花
如果有天,中国第一款被全球汽车设计界和市场认可的原创设计家用汽车,诞生在吉利设计,我一点也不会感到惊讶。但那也并不会是吉利设计全球负责人、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陈政对中国汽车设计师成功的追求。成就风华绝代的作品是自然而然的收成,而搭建能承载 " 中国汽车设计时代 " 的产业模式,才是他的追求。
2 年前我第一次采访陈政,彼时吉利银河品牌的脉络尚在雏形,银河之光原型车也刚要亮相。当时,我的感觉就是,有一团火在陈政的心中燃烧。那是一种对中国设计即将要登堂入室,成为全球汽车设计一极,乃至全球汽车设计中心的热望,从波光粼粼的西子湖畔开始点燃。
两年以后,我再次来到故地见到陈政。此时,陈政主理的吉利设计,已经助力吉利汽车旗下的银河新能源品牌完成了超过 80 万的销量,同样出自这个团队的中国星序列更是成绩斐然,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银河品牌也正式开启了市场的狂飙模式。这支全球设计团队,则是吉利汽车这一轮全速运转的涡轮增压器。相信近两年整个行业是能够清晰的感受到吉利品牌形象、产品溢价能力的提升的。
如今其新能源品牌吉利银河的销量和爆款频出的市场表现,更是让我惊讶于陈政与吉利的完美适配性,以及好设计对品牌的影响似乎远超行业想象。
今年,我们都能明显感受到工作的节奏像是被按下了快进键,整个行业到了几乎平均每个工作日都要亮相一款新车的节奏。稳健如吉利也难免置身其中,前不久的吉利博越 L 和星耀 8 对同级带来的冲击自是不小,发布会上陈政 " 大美中国车 " 的当代演绎,更是让我个人有种梦回 10 年前中国汽车设计觉醒的那个年代。
有声音说当前的车市已是卷到了极致的表现,但在不断视觉和概念冲击的浪潮袭来时,被市场认可的车型注定是凤毛麟角。技术创新的领先身位会很快地被后来者赶上,手执价格屠刀的人也是轮流坐庄。那么最终能够长久留存在消费者记忆里的,就剩下了设计。
然而很有意思的是,设计作为创意类的工作,始终是整个行业里最难被卷效率的环节。至少在吉利设计之前,大家普遍的认知是这样的。从速度、成本、成功率、可持续性等几个关键维度上,如今确实没有几家的设计能跟得上陈政带出来的节奏。就像他常给团队说的,以分钟为部門做计量,处理每件事都比别人快一分钟,那积累下来的势能就会非常强。
可以说,重新定义中国汽车设计的吉利设计团队,用两年时间,为吉利取得了设计维度上的战略优势。这个优势会随着汽车内外设计在消费权重中的持续上升而扩大。更为重要的是,吉利设计的员工总人数可能仅是国内很多同级别友商的一半左右。
在这一轮交流中我得悉,吉利设计虽然和多数车企的设计中心一样,有着各种肤色的全球脸,但是在这里,陈政的用人理念是:无论是何方大神、何种履历,首先第一课,就是要领会,你是在一个中国车企的设计中心,做中国的汽车设计。
我们是来一起创造中国汽车设计,而不是来简单输出你的过往经验,吉利第一次完全建立了摆脱设计拿来主义的自信。两年时间,吉利设计的 " 三高 ",也就是高底线水准、高效率、高胜率,几乎在这个卷出天际的产业时代里,做到让友商设计部门仰望。同行无论是跟,还是不跟,都压力山大。对于吉利设计而言,如此高速,并且随着团队的进一步磨合仍然呈现出加速态,让吉利设计失败风险降得很低,即便一款产品有出入,或者说没有第一时间切入一些品类,也能依靠速度,把市场风险降到最低。
这种体系化高度的概括,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吉利设计团队所坚守的设计力公式:设计竞争力 = 设计品质 /(成本 + 效率)X 美等其他要素。在这套公式的分母里,最容易被量化的,就是成本和效率。
和诸多设计师耻于谈及成本、规避谈市场不同,陈政在这方面很坦诚,设计师要在做好设计的基础上,也要向激烈的战场靠拢,要想着如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赋能品牌向上快速发展。我想这也是他一直所擅长的 " 将设计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 " 背后的驱动力。
每一次跟陈政的交流,我感受到他对这份工作的第一性,从来都是市场成功。
或许我们从前接触的设计总监们,总会给我们更加空灵、飘逸的回答,对美学的强调似乎总是更多一点。
但这正是陈政认为这个工种需要被祛魅的方面。
汽车设计,真的就是美学和成本的简单博弈嘛?
不,至少方兴未艾的中国设计不是。尤其是在当下的市场形势中。陈政问,你认为在新能源时代,成功的汽车设计有哪些已经确定的维度吗?
答案是基本还没有。包括我们现在经常抱怨的 " 网红脸 ",从特斯拉开创以来至今,已经不算讨喜了。但他就是失败的设计吗?
并不是这样。新能源、智能化汽车的核心技术都还处于快速变化、迭代中,我们无法判断最终代表智能电气化时代的成功设计,究竟会是什么样子。
而去格栅化的总体前脸设计趋势,很可能会把汽车设计带入一个微差时代。这意味着 " 网红脸 " 或许并没有错,但基于 " 网红脸 " 的微雕,会成为汽车设计工作的主战场,谁能在更少的型面中体现更好的细节效果,变得越来越关键。这对汽车设计的流程都会有颠覆式的影响。
当然,如今唯一能确定的就是,用户最终喜爱和接受的,就是智电产品成功的设计。这意味着,在这个阶段,设计的竞争,就是市场成功率的竞争。而成功的设计,最终会定义智电时代的设计。这也就是中国汽车设计面临的历史机遇,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智电时代的设计一定会在中国完成主要的定义。
而在这种设计的大方向中做出自己的特点,也成为了考验设计掌舵者的核心要务。
体系的建立陈政已经着手做了,如前面所说的,吉利设计打造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效、高标准和高成功率的设计体系,这个体系已经开始自证其优越性了。
而中国汽车设计的完整理念,则是更抽象的追求。在不久前刚刚上市的银河星耀 8 的预售发布会上,陈政第一次把它具像化了——审美平权、豪华平权。
虽然 " 平权 " 这个词语在今年的车市里面有点说得烂大街了,但豪华平权这个提法仍然让我非常意外。
因为这几乎是一个矛盾的提法。在人类商业史中,豪华和平权,似乎都是不兼容的两个词。
但在陈政看来,这个理念在中国汽车设计界提出最恰当,也正当时。
在整个中国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对垄断性的高价商品的平替,几乎是所有产品品类,从代工经营走向品牌运营,并实现超越逆袭的不二道路。
作为汽车工业的关键环节之一的中国汽车设计,也不会例外。陈政认为,中国汽车设计的启蒙和快速发展,基础是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的设计自信和消费自信。
这在服装、家电、电子等产业已经被一再验证。汽车也是一样。从消费心理来看,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自信已经建立,比如对色彩、造型,大众的选择已经跟自己的喜好越来越吻合了,而不是像以前,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位消费者,看到了喜爱的东西会犹豫,觉得自己 hold 不住。
当然,在设计团队组织模型的重构之外,整个团队强调效率也是题中之义。陈政说,我和他聊天的地方是他的办公室,但实际上他大部分时间都和团队在模型旁边,有什么问题随时解决。
团队的共振是最重要的。以前设计师们的终极目标,都是成为设计大师。但设计大师其实本来就是信息不对称时代的产物。我们可以看到,如今在几乎绝大多数产业里都已经不出大师了,核心原因就是信息高度对称了。
中国汽车设计当然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朝阳时刻,但是如果中国设计师,在这个时代仍然追求成为 " 汽车设计大师 ",那可能会虚耗光阴。这是一个追求成功的中国时代,团队的成功和模式的成功。
这个时代,中国汽车设计,首先要拿出我们立足中国文化的时代答卷,这个答卷,是整个中国汽车设计产业的突进,我们的体系理念解决方案,以及海量市场及其形成的人才虹吸效应。
而惊世绝艳的作品,是做好了这一切之后,在中国设计习惯性成功之后,中国文化底蕴被汽车设计充分开掘,并成为全球化审美元素之后,自然会浮出水面的东西。
就好比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最终会自然形成高端制造、高端智造,也会带来科技领先一样。融合、开放、共赢,是中国文化致胜之道,而并非天才式的单兵突进。
所以,立足中国文化、追求高胜率、给出中国设计体系化解决方案,是陈政这一代汽车设计师的时代命题。
在聊天中,陈政手边放着几页 A4 纸,上面有很多他自己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其中有一句来自网友的话,我印象深刻:" 与其说汽车设计没有意义,感觉更像是大众消费者对于审美和独特性的需求,不如降价来的需求高。"
那么在这样的时代,对抗熵增就成了设计师们呈现价值的重要设计手法。他认为,美的本质就是一种秩序,甚至是一种可以被算出的数据。坚守这种秩序,本身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行为。其实放眼所有涉及到设计和美学的行业,我们如今所聚焦的,也正是这些将普通之事做到极致的平凡人,譬如说电影《哪吒》的饺子导演,《黑神话:悟空》的制作人冯骥。他们身上拥有着和陈政相似的底色,那就是不去执念于披上权威认可的袈裟,而是致力于为行业祛魅,这样才能塑造出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的自信。
时代的呼唤也在于此。当不断结出的科技成果促生出更强大的民族自信时,我们对于设计自信的需求也愈发强烈。近期吉利博越 L 和星耀 8 两场发布会的高热度就是一个很好地例证," 大美中国车 " 所呼应的,就是消费者对于高阶美感的诉求,而这种美感不再是被国外的视角所束缚,而是对基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所认可。
曾经我们也被灌输过,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美难以被定义和量化。但实际上的深层原因,是彼时的我们对于这种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还没有形成足够广泛的认可。为了深度探究这种美学理论,吉利设计团队做了非常多的田野调查。所得出的结论也很有意思,譬如 " 起承转合 ",所指并非止于文章,而是在器物的细微之处,皆有起、承、转、合四个面。哪怕是落到一把茶壶上,从壶盖到把手,所有样式均有定义。
但要将这种定义落实到汽车设计上,陈政和团队发现之前汽车设计中的单曲率是无法复现这种美感的。于是他们将型面一拆为四,终于可以做到了一气呵成的美。不断探究进而得出结论的设计归纳,最终就成为了吉利设计对于 " 中国 R 角 " 的定义基础。而所有审美背后其实是哲学,对于审美的认同,都来自于哲学上的价值观认同。而对于设计理念的本源追溯,对于设计价值观的树立,是西方设计所不能教的 " 秘籍 "。
" 做难而正确的事 ",这是我这几年和吉利打交道的过程中,在各个部门都能够感受到的一种核心工作状态。大家勠力同心的坚持,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对价值观的认同。而形成这种价值观的,是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当从亦步亦趋的跟随,到逐渐领跑,你会发现可以去跟随和借鉴的东西越来越少,反而是围观你动作的人越来越多。此时的自信,就格外的重要。如何不会怀疑自己,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已经成为中国品牌所必须要思考的要务。
吉利的选择,是 " 向上看 " 和 " 向下看 "。向上,吉利全体系实力的迸发,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体系的协同,天地一体的尖端科技生态体系,推动着中国新能源发展进入价值向上的新阶段。而向下,则是植根于我们共同的文化母体,是自古以来一脉相承的哲学和价值观。
当市场变化,企业进阶和时代对设计的需求处于同频,中国汽车设计崛起和全球设计话语权重塑已悄然来临。吉利设计团队的高效、在设计环节的精准发力和对于中国汽车设计体系的构建,这些背后的努力、成果的价值才能被感知到、被最大程度地显现,这些关键性的力量,也是所有汽车人最愿意见证的中国汽车行业新气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