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透過吉利“大美中國車”,觸摸中國汽車設計脈搏,歡迎閱讀。
文|江小花
如果有天,中國第一款被全球汽車設計界和市場認可的原創設計家用汽車,誕生在吉利設計,我一點也不會感到驚訝。但那也并不會是吉利設計全球負責人、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陳政對中國汽車設計師成功的追求。成就風華絕代的作品是自然而然的收成,而搭建能承載 " 中國汽車設計時代 " 的產業模式,才是他的追求。
2 年前我第一次采訪陳政,彼時吉利銀河品牌的脈絡尚在雛形,銀河之光原型車也剛要亮相。當時,我的感覺就是,有一團火在陳政的心中燃燒。那是一種對中國設計即将要登堂入室,成為全球汽車設計一極,乃至全球汽車設計中心的熱望,從波光粼粼的西子湖畔開始點燃。
兩年以後,我再次來到故地見到陳政。此時,陳政主理的吉利設計,已經助力吉利汽車旗下的銀河新能源品牌完成了超過 80 萬的銷量,同樣出自這個團隊的中國星序列更是成績斐然,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銀河品牌也正式開啟了市場的狂飙模式。這支全球設計團隊,則是吉利汽車這一輪全速運轉的渦輪增壓器。相信近兩年整個行業是能夠清晰的感受到吉利品牌形象、產品溢價能力的提升的。
如今其新能源品牌吉利銀河的銷量和爆款頻出的市場表現,更是讓我驚訝于陳政與吉利的完美适配性,以及好設計對品牌的影響似乎遠超行業想象。
今年,我們都能明顯感受到工作的節奏像是被按下了快進鍵,整個行業到了幾乎平均每個工作日都要亮相一款新車的節奏。穩健如吉利也難免置身其中,前不久的吉利博越 L 和星耀 8 對同級帶來的衝擊自是不小,發布會上陳政 " 大美中國車 " 的當代演繹,更是讓我個人有種夢回 10 年前中國汽車設計覺醒的那個年代。
有聲音說當前的車市已是卷到了極致的表現,但在不斷視覺和概念衝擊的浪潮襲來時,被市場認可的車型注定是鳳毛麟角。技術創新的領先身位會很快地被後來者趕上,手執價格屠刀的人也是輪流坐莊。那麼最終能夠長久留存在消費者記憶裡的,就剩下了設計。
然而很有意思的是,設計作為創意類的工作,始終是整個行業裡最難被卷效率的環節。至少在吉利設計之前,大家普遍的認知是這樣的。從速度、成本、成功率、可持續性等幾個關鍵維度上,如今确實沒有幾家的設計能跟得上陳政帶出來的節奏。就像他常給團隊說的,以分鍾為部門做計量,處理每件事都比别人快一分鍾,那積累下來的勢能就會非常強。
可以說,重新定義中國汽車設計的吉利設計團隊,用兩年時間,為吉利取得了設計維度上的戰略優勢。這個優勢會随着汽車内外設計在消費權重中的持續上升而擴大。更為重要的是,吉利設計的員工總人數可能僅是國内很多同級别友商的一半左右。
在這一輪交流中我得悉,吉利設計雖然和多數車企的設計中心一樣,有着各種膚色的全球臉,但是在這裡,陳政的用人理念是:無論是何方大神、何種履歷,首先第一課,就是要領會,你是在一個中國車企的設計中心,做中國的汽車設計。
我們是來一起創造中國汽車設計,而不是來簡單輸出你的過往經驗,吉利第一次完全建立了擺脫設計拿來主義的自信。兩年時間,吉利設計的 " 三高 ",也就是高底線水準、高效率、高勝率,幾乎在這個卷出天際的產業時代裡,做到讓友商設計部門仰望。同行無論是跟,還是不跟,都壓力山大。對于吉利設計而言,如此高速,并且随着團隊的進一步磨合仍然呈現出加速态,讓吉利設計失敗風險降得很低,即便一款產品有出入,或者說沒有第一時間切入一些品類,也能依靠速度,把市場風險降到最低。
這種體系化高度的概括,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吉利設計團隊所堅守的設計力公式:設計競争力 = 設計品質 /(成本 + 效率)X 美等其他要素。在這套公式的分母裡,最容易被量化的,就是成本和效率。
和諸多設計師恥于談及成本、規避談市場不同,陳政在這方面很坦誠,設計師要在做好設計的基礎上,也要向激烈的戰場靠攏,要想着如何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内賦能品牌向上快速發展。我想這也是他一直所擅長的 " 将設計價值轉化為商業價值 " 背後的驅動力。
每一次跟陳政的交流,我感受到他對這份工作的第一性,從來都是市場成功。
或許我們從前接觸的設計總監們,總會給我們更加空靈、飄逸的回答,對美學的強調似乎總是更多一點。
但這正是陳政認為這個工種需要被祛魅的方面。
汽車設計,真的就是美學和成本的簡單博弈嘛?
不,至少方興未艾的中國設計不是。尤其是在當下的市場形勢中。陳政問,你認為在新能源時代,成功的汽車設計有哪些已經确定的維度嗎?
答案是基本還沒有。包括我們現在經常抱怨的 " 網紅臉 ",從特斯拉開創以來至今,已經不算讨喜了。但他就是失敗的設計嗎?
并不是這樣。新能源、智能化汽車的核心技術都還處于快速變化、迭代中,我們無法判斷最終代表智能電氣化時代的成功設計,究竟會是什麼樣子。
而去格栅化的總體前臉設計趨勢,很可能會把汽車設計帶入一個微差時代。這意味着 " 網紅臉 " 或許并沒有錯,但基于 " 網紅臉 " 的微雕,會成為汽車設計工作的主戰場,誰能在更少的型面中體現更好的細節效果,變得越來越關鍵。這對汽車設計的流程都會有颠覆式的影響。
當然,如今唯一能确定的就是,用戶最終喜愛和接受的,就是智電產品成功的設計。這意味着,在這個階段,設計的競争,就是市場成功率的競争。而成功的設計,最終會定義智電時代的設計。這也就是中國汽車設計面臨的歷史機遇,從目前的市場格局來看,智電時代的設計一定會在中國完成主要的定義。
而在這種設計的大方向中做出自己的特點,也成為了考驗設計掌舵者的核心要務。
體系的建立陳政已經着手做了,如前面所說的,吉利設計打造的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效、高标準和高成功率的設計體系,這個體系已經開始自證其優越性了。
而中國汽車設計的完整理念,則是更抽象的追求。在不久前剛剛上市的銀河星耀 8 的預售發布會上,陳政第一次把它具像化了——審美平權、豪華平權。
雖然 " 平權 " 這個詞語在今年的車市裡面有點說得爛大街了,但豪華平權這個提法仍然讓我非常意外。
因為這幾乎是一個矛盾的提法。在人類商業史中,豪華和平權,似乎都是不兼容的兩個詞。
但在陳政看來,這個理念在中國汽車設計界提出最恰當,也正當時。
在整個中國工業的發展過程中,對壟斷性的高價商品的平替,幾乎是所有產品品類,從代工經營走向品牌運營,并實現超越逆襲的不二道路。
作為汽車工業的關鍵環節之一的中國汽車設計,也不會例外。陳政認為,中國汽車設計的啟蒙和快速發展,基礎是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帶來的設計自信和消費自信。
這在服裝、家電、電子等產業已經被一再驗證。汽車也是一樣。從消費心理來看,中國消費者的消費自信已經建立,比如對色彩、造型,大眾的選擇已經跟自己的喜好越來越吻合了,而不是像以前,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位消費者,看到了喜愛的東西會猶豫,覺得自己 hold 不住。
當然,在設計團隊組織模型的重構之外,整個團隊強調效率也是題中之義。陳政說,我和他聊天的地方是他的辦公室,但實際上他大部分時間都和團隊在模型旁邊,有什麼問題随時解決。
團隊的共振是最重要的。以前設計師們的終極目标,都是成為設計大師。但設計大師其實本來就是信息不對稱時代的產物。我們可以看到,如今在幾乎絕大多數產業裡都已經不出大師了,核心原因就是信息高度對稱了。
中國汽車設計當然處在一個非常重要的朝陽時刻,但是如果中國設計師,在這個時代仍然追求成為 " 汽車設計大師 ",那可能會虛耗光陰。這是一個追求成功的中國時代,團隊的成功和模式的成功。
這個時代,中國汽車設計,首先要拿出我們立足中國文化的時代答卷,這個答卷,是整個中國汽車設計產業的突進,我們的體系理念解決方案,以及海量市場及其形成的人才虹吸效應。
而驚世絕豔的作品,是做好了這一切之後,在中國設計習慣性成功之後,中國文化底蘊被汽車設計充分開掘,并成為全球化審美元素之後,自然會浮出水面的東西。
就好比中國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最終會自然形成高端制造、高端智造,也會帶來科技領先一樣。融合、開放、共赢,是中國文化致勝之道,而并非天才式的單兵突進。
所以,立足中國文化、追求高勝率、給出中國設計體系化解決方案,是陳政這一代汽車設計師的時代命題。
在聊天中,陳政手邊放着幾頁 A4 紙,上面有很多他自己觀察和記錄的内容。其中有一句來自網友的話,我印象深刻:" 與其說汽車設計沒有意義,感覺更像是大眾消費者對于審美和獨特性的需求,不如降價來的需求高。"
那麼在這樣的時代,對抗熵增就成了設計師們呈現價值的重要設計手法。他認為,美的本質就是一種秩序,甚至是一種可以被算出的數據。堅守這種秩序,本身就是一個很了不起的行為。其實放眼所有涉及到設計和美學的行業,我們如今所聚焦的,也正是這些将普通之事做到極致的平凡人,譬如說電影《哪吒》的餃子導演,《黑神話:悟空》的制作人馮骥。他們身上擁有着和陳政相似的底色,那就是不去執念于披上權威認可的袈裟,而是致力于為行業祛魅,這樣才能塑造出根植于中國文化土壤的自信。
時代的呼喚也在于此。當不斷結出的科技成果促生出更強大的民族自信時,我們對于設計自信的需求也愈發強烈。近期吉利博越 L 和星耀 8 兩場發布會的高熱度就是一個很好地例證," 大美中國車 " 所呼應的,就是消費者對于高階美感的訴求,而這種美感不再是被國外的視角所束縛,而是對基于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所認可。
曾經我們也被灌輸過,中國傳統工藝中的美難以被定義和量化。但實際上的深層原因,是彼時的我們對于這種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還沒有形成足夠廣泛的認可。為了深度探究這種美學理論,吉利設計團隊做了非常多的田野調查。所得出的結論也很有意思,譬如 " 起承轉合 ",所指并非止于文章,而是在器物的細微之處,皆有起、承、轉、合四個面。哪怕是落到一把茶壺上,從壺蓋到把手,所有樣式均有定義。
但要将這種定義落實到汽車設計上,陳政和團隊發現之前汽車設計中的單曲率是無法復現這種美感的。于是他們将型面一拆為四,終于可以做到了一氣呵成的美。不斷探究進而得出結論的設計歸納,最終就成為了吉利設計對于 " 中國 R 角 " 的定義基礎。而所有審美背後其實是哲學,對于審美的認同,都來自于哲學上的價值觀認同。而對于設計理念的本源追溯,對于設計價值觀的樹立,是西方設計所不能教的 " 秘籍 "。
" 做難而正确的事 ",這是我這幾年和吉利打交道的過程中,在各個部門都能夠感受到的一種核心工作狀态。大家勠力同心的堅持,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對價值觀的認同。而形成這種價值觀的,是時代所賦予的責任。當從亦步亦趨的跟随,到逐漸領跑,你會發現可以去跟随和借鑑的東西越來越少,反而是圍觀你動作的人越來越多。此時的自信,就格外的重要。如何不會懷疑自己,堅定地走自己的路,已經成為中國品牌所必須要思考的要務。
吉利的選擇,是 " 向上看 " 和 " 向下看 "。向上,吉利全體系實力的迸發,全球領先的智能制造體系的協同,天地一體的尖端科技生态體系,推動着中國新能源發展進入價值向上的新階段。而向下,則是植根于我們共同的文化母體,是自古以來一脈相承的哲學和價值觀。
當市場變化,企業進階和時代對設計的需求處于同頻,中國汽車設計崛起和全球設計話語權重塑已悄然來臨。吉利設計團隊的高效、在設計環節的精準發力和對于中國汽車設計體系的構建,這些背後的努力、成果的價值才能被感知到、被最大程度地顯現,這些關鍵性的力量,也是所有汽車人最願意見證的中國汽車行業新氣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