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讲技术更讲结构,丰田在中国重写造车方法论,欢迎阅读。
· 汽车十三行 ID:wzhauto2023 ·
4 月 23 日,丰田以 " 立全球 更中国 " 为主题登陆第 21 届上海国际车展,是带着一整套新体制、新产品、新认知逻辑,重新向中国市场介绍自己。
这是丰田第一次在中国讲 " 新故事 ",但不是讲 " 激进 ",而是讲 " 结构 ",丰田将 " 中国市场 " 由 " 适配对象 " 转变为 " 定义中心 ",开启真正的本地化 2.0 时代。从铂智 3X、bZ5、铂智 7,到下一代卡罗拉和赛那改款,由中国人构思、落地、发布的丰田车,正在成为常态。
2024 年,是丰田在华发展的第 60 年;2025 年,是它学会用中国方式重塑丰田的第一年。一家百年车企在全球秩序重构中,选择以中国为起点,重建技术秩序、产品结构与信任边界。
这场展台上的丰田,注定影响未来十年的逻辑。
中国人造中国的丰田车
2025 年上海车展,丰田没有讲智能、没有谈颠覆,它讲了一件更难的事:彻底改变造车的起点与立场。
" 立全球 更中国 " 的主题背后,是一个百年企业重新思考 " 谁来定义产品、谁来负责中国 " 的路径答案。也正是在这一车展,四位 RCE ——中国首席工程师站上舞台,公开向外界宣告:从铂智 3X 到铂智 7、从下一代卡罗拉到新款赛那,它们的定义者,已不再是总部工程师,而是更懂中国消费者的中国人。
过去,丰田中国的研发体系分散于一汽、广汽、比亚迪多个合资主体。如今,这些力量被整合入全新的 "ONE R&D" 体制,形成统一平台,统一流程,统一决策权。而这背后的运营实体 IEM by TOYOTA,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海外技术中心,而是中国主场技术智库。
在丰田内部,这代表着前所未有的放权,谁定义产品,到谁为结果负责,这意味着,丰田未来在中国销售的车,要先过中国工程师那一关。以广汽丰田铂智 3X 为例,它不是简单的本地适配版,而是基于用户真实行为场景重构出来的电动车。工程师取消了传统备胎空间,加大了腿部空间、設定了儿童身高标尺、设计了多功能托盘……它讲的不是功能多,而是一种根植于中国家庭友好的设计回应。
而在铂智 7 的定义中,你能看到一种新的 " 审美与价格关系 " 重构逻辑:看起来接近蔚来 ET7,但售价瞄准主流 B 级市场,明确释放丰田对 " 电动车不应过度溢价 " 的价值立场。这是一种日本工程理性与中国消费现实之间,被重新调和的定价哲学。
RCE 工程师与中国的 OEM、供应链伙伴、智驾供应商深度协同,不再是日式标准的单向输出,而是围绕 " 更好落地 " 的开放协作。正如中嶋副社长所说:" 丰田不再是把日本的技术拿到中国,而是让中国的 IEM 开发技术和产品,是丰田拿出真的本事来做出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
对于丰田而言,中国市场已不只是销售重心,更是研发策源地、战略试验田、技术反哺源。通过下一代卡罗拉将首次由中国团队主导,赛那、汉兰达等产品也将深度本土重构。这不再是 " 为中国制造 " 的案例,而是 " 从中国出发 " 的模式。
" 制造更好的汽车 " 这句口号被真正写进了结构逻辑里,这不是来讲一场中国故事,而是来成为中国故事的一部分。
丰田的玩趣与创新体现在" 最后一公里 "
丰田向来谨慎,但不是没有想象力。只是它从不将有趣挂在嘴边,而是将有用写进结构里。这一点,在 2025 年上海车展的展台前,看得尤为清楚。
在这个全新的展示区,丰田根据中国消费者的喜好,带来了 " 活力 " 与 " 户外 " 两大系列改装概念车:前者面向户外,后者主打都市。这不是年轻化标签的堆叠,而是基于中国人出行生活场景的系统化重构。普拉多、汉兰达、RAV4 变身探野伙伴,亚洲龙、凯美瑞、赛那化身都市潮流符号," 不够酷 " 的问题,不再由营销补课。
这种改变,并非突然发生。早在铂智 3X 项目中,丰田就已经在尝试通过产品细节植入生活感的巧思。比如取消备胎后空出的车底空间,并非简单减配,而是一台可折叠电动自行车,作为 " 车载最后一公里 " 的解决方案。你可以说它是一个玩具,但更本质的,既然中国取消备胎是现实,不如主动设计一件东西,把这个现实转化成体验更新。
这次丰田展台中,丰田很明确地传递出一个信号:玩趣不是目的,而是路径。就像赛那、格瑞维亚推出福祉版本一样,电动升降座椅、旋转踏板、可容纳两台轮椅的備份空间,看起来像高阶配置,但实质上是工程师对 " 家庭中照护场景 " 的真实回应。
这也是丰田与大多数电车品牌的区别所在。别人在讲 " 炫技自动泊车、从车间开出停车场 " 的场景秀时,丰田在琢磨 " 从工厂到经销商、跨越 1600 公里干线 " 的无人化运输卡车,L4 级 Robotaxi 不是为了演示路线,而是为了落地。与小马智行的合作从 2019 年开始,至今已有累计超 4000 万公里的实战数据,真正进入高频高压运行测试。
我们很少见到,丰田去蹭热度,但他们确实在解决问题。他们不为 " 看起来酷 " 多做一步,却为 " 真实有效 " 多做一套冗余系统。他们可以让 GR YARIS 进化到 " 谢谢你把它开坏了 " 的极限,也可以在福祉车上反复打磨一块踏板的旋转角度。所谓 " 玩趣 ",对丰田来说,是有根的创意,是技术语言与生活场景的双向协商。
你可以在这届车展的丰田展台上看到很多 " 第一次 " ——第一次电动自行车被摆上台面、第一次 MPV 改装和 Urban 改装同台共展。这些都是玩具,但每一个玩具的背后,丰田做的比任何人都认真。
安全优先的 " 浪费 "造车哲学
丰田擅长节制,是全球精益制造的代名词。精益制造最懂节省,但丰田选择在最不该省的地方 " 狠狠地浪费 ",这恰恰是它的底气所在,这一次,它用行动告诉外界:成本可以控制,安全不能省。
以铂智 3X 为例,它是少数在纯电平台上依然保留 " 机械制动 + 电子控制 " 两套刹车系统的车型。这意味着在极端状况下,即使系统失效,仍能保证基本制动功能。而在电池系统中,丰田不仅有热失控管理,还在 BMS 层面设立独立数据通道,防止主控芯片单点故障。
中嶋裕树副社长对此只是说了一句:" 丰田不光是采用了双重刹车的配置, BEV 电池的安全保护方面,在碰撞安全防护上,我们不是仅参考法律数值,而是以丰田自己的标准进行开发。 " 是不是成本太高了 " 这样的声音对我们来讲都是家常便饭。为了能够向客户非常有自信地说‘我们丰田的车就是安全、安心的’,为了证明安全这件事丰田是放在首位的,我们在安全上的投入不能因为成本有丝毫妥协。"
这句话,其实就是丰田的价值立场,安全不是性能的一部分,而是整车可信赖性的边界线。而要守住这条线,就必须主动在 " 最难验证、最难解释、最难被理解 " 的地方花时间、花资源、花预算。
很多人把它叫做 " 冗余 ",但丰田更愿意称其为 " 托底能力 "。因为这件事注定看不见、讲不清、算不准、收不回,所以不是所有车企都这样做。可丰田偏偏坚持了几十年,从燃油车时代的机械冗余,到电动时代的系统冗余,再到自动驾驶时代的行为冗余,它始终在干一件事,那就是用看不见的能力,去承担可预见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这一次,丰田把这个 " 看不见 " 的结构正式交由中国工程师来设计。RCE 工程师不仅是造型定义者,也是底盘与控制系统的守门人。在他们看来," 中国高速路况复杂、用车环境极端、驾驶行为多样 ",安全标准必须更进一步。而丰田总部,也首次明确支持 " 在中国执行比日本还高的安全规范 "。
这就是丰田本地化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不是功能本地化,而是标准本地化、冗余本地化、信任本地化。技术的意义,不在于它有多新,而在于它能否在关键时刻替人兜底。
所有新势力,忙着讲变与创新,而丰田用实际行动回答 " 十年后什么不变 "。丰田花十年构建体系,用两年完成本地化重构,但选择在这一刻讲安全,讲冗余,不是为了博眼球,而是因为它终于准备好了——让中国工程师用自己的标准,建立中国用户的信任。这种信任的代价很高,周期很长,反馈很慢。但对丰田来说,真正的 " 制造更好的汽车 ",不是赢得一时掌声,而是守住每一次出发。
—— END ——
目前已入驻平台
新浪财经|富途牛牛|同花顺|东方财富|雪球
凤凰|腾讯|搜狐|网易|易车|知乎|百家号
商务合作
邮箱 | [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汽车十三行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