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講技術更講結構,豐田在中國重寫造車方法論,歡迎閱讀。
· 汽車十三行 ID:wzhauto2023 ·
4 月 23 日,豐田以 " 立全球 更中國 " 為主題登陸第 21 屆上海國際車展,是帶着一整套新體制、新產品、新認知邏輯,重新向中國市場介紹自己。
這是豐田第一次在中國講 " 新故事 ",但不是講 " 激進 ",而是講 " 結構 ",豐田将 " 中國市場 " 由 " 适配對象 " 轉變為 " 定義中心 ",開啟真正的本地化 2.0 時代。從鉑智 3X、bZ5、鉑智 7,到下一代卡羅拉和賽那改款,由中國人構思、落地、發布的豐田車,正在成為常态。
2024 年,是豐田在華發展的第 60 年;2025 年,是它學會用中國方式重塑豐田的第一年。一家百年車企在全球秩序重構中,選擇以中國為起點,重建技術秩序、產品結構與信任邊界。
這場展台上的豐田,注定影響未來十年的邏輯。
中國人造中國的豐田車
2025 年上海車展,豐田沒有講智能、沒有談颠覆,它講了一件更難的事:徹底改變造車的起點與立場。
" 立全球 更中國 " 的主題背後,是一個百年企業重新思考 " 誰來定義產品、誰來負責中國 " 的路徑答案。也正是在這一車展,四位 RCE ——中國首席工程師站上舞台,公開向外界宣告:從鉑智 3X 到鉑智 7、從下一代卡羅拉到新款賽那,它們的定義者,已不再是總部工程師,而是更懂中國消費者的中國人。
過去,豐田中國的研發體系分散于一汽、廣汽、比亞迪多個合資主體。如今,這些力量被整合入全新的 "ONE R&D" 體制,形成統一平台,統一流程,統一決策權。而這背後的運營實體 IEM by TOYOTA,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海外技術中心,而是中國主場技術智庫。
在豐田内部,這代表着前所未有的放權,誰定義產品,到誰為結果負責,這意味着,豐田未來在中國銷售的車,要先過中國工程師那一關。以廣汽豐田鉑智 3X 為例,它不是簡單的本地适配版,而是基于用戶真實行為場景重構出來的電動車。工程師取消了傳統備胎空間,加大了腿部空間、設定了兒童身高标尺、設計了多功能托盤……它講的不是功能多,而是一種根植于中國家庭友好的設計回應。
而在鉑智 7 的定義中,你能看到一種新的 " 審美與價格關系 " 重構邏輯:看起來接近蔚來 ET7,但售價瞄準主流 B 級市場,明确釋放豐田對 " 電動車不應過度溢價 " 的價值立場。這是一種日本工程理性與中國消費現實之間,被重新調和的定價哲學。
RCE 工程師與中國的 OEM、供應鏈夥伴、智駕供應商深度協同,不再是日式标準的單向輸出,而是圍繞 " 更好落地 " 的開放協作。正如中嶋副社長所說:" 豐田不再是把日本的技術拿到中國,而是讓中國的 IEM 開發技術和產品,是豐田拿出真的本事來做出我們認為正确的事情。"
對于豐田而言,中國市場已不只是銷售重心,更是研發策源地、戰略試驗田、技術反哺源。通過下一代卡羅拉将首次由中國團隊主導,賽那、漢蘭達等產品也将深度本土重構。這不再是 " 為中國制造 " 的案例,而是 " 從中國出發 " 的模式。
" 制造更好的汽車 " 這句口号被真正寫進了結構邏輯裡,這不是來講一場中國故事,而是來成為中國故事的一部分。
豐田的玩趣與創新體現在" 最後一公裡 "
豐田向來謹慎,但不是沒有想象力。只是它從不将有趣挂在嘴邊,而是将有用寫進結構裡。這一點,在 2025 年上海車展的展台前,看得尤為清楚。
在這個全新的展示區,豐田根據中國消費者的喜好,帶來了 " 活力 " 與 " 戶外 " 兩大系列改裝概念車:前者面向戶外,後者主打都市。這不是年輕化标籤的堆疊,而是基于中國人出行生活場景的系統化重構。普拉多、漢蘭達、RAV4 變身探野夥伴,亞洲龍、凱美瑞、賽那化身都市潮流符号," 不夠酷 " 的問題,不再由營銷補課。
這種改變,并非突然發生。早在鉑智 3X 項目中,豐田就已經在嘗試通過產品細節植入生活感的巧思。比如取消備胎後空出的車底空間,并非簡單減配,而是一台可折疊電動自行車,作為 " 車載最後一公裡 " 的解決方案。你可以說它是一個玩具,但更本質的,既然中國取消備胎是現實,不如主動設計一件東西,把這個現實轉化成體驗更新。
這次豐田展台中,豐田很明确地傳遞出一個信号:玩趣不是目的,而是路徑。就像賽那、格瑞維亞推出福祉版本一樣,電動升降座椅、旋轉踏板、可容納兩台輪椅的備份空間,看起來像高階配置,但實質上是工程師對 " 家庭中照護場景 " 的真實回應。
這也是豐田與大多數電車品牌的區别所在。别人在講 " 炫技自動泊車、從車間開出停車場 " 的場景秀時,豐田在琢磨 " 從工廠到經銷商、跨越 1600 公裡幹線 " 的無人化運輸卡車,L4 級 Robotaxi 不是為了演示路線,而是為了落地。與小馬智行的合作從 2019 年開始,至今已有累計超 4000 萬公裡的實戰數據,真正進入高頻高壓運行測試。
我們很少見到,豐田去蹭熱度,但他們确實在解決問題。他們不為 " 看起來酷 " 多做一步,卻為 " 真實有效 " 多做一套冗餘系統。他們可以讓 GR YARIS 進化到 " 謝謝你把它開壞了 " 的極限,也可以在福祉車上反復打磨一塊踏板的旋轉角度。所謂 " 玩趣 ",對豐田來說,是有根的創意,是技術語言與生活場景的雙向協商。
你可以在這屆車展的豐田展台上看到很多 " 第一次 " ——第一次電動自行車被擺上台面、第一次 MPV 改裝和 Urban 改裝同台共展。這些都是玩具,但每一個玩具的背後,豐田做的比任何人都認真。
安全優先的 " 浪費 "造車哲學
豐田擅長節制,是全球精益制造的代名詞。精益制造最懂節省,但豐田選擇在最不該省的地方 " 狠狠地浪費 ",這恰恰是它的底氣所在,這一次,它用行動告訴外界:成本可以控制,安全不能省。
以鉑智 3X 為例,它是少數在純電平台上依然保留 " 機械制動 + 電子控制 " 兩套刹車系統的車型。這意味着在極端狀況下,即使系統失效,仍能保證基本制動功能。而在電池系統中,豐田不僅有熱失控管理,還在 BMS 層面設立獨立數據通道,防止主控芯片單點故障。
中嶋裕樹副社長對此只是說了一句:" 豐田不光是采用了雙重刹車的配置, BEV 電池的安全保護方面,在碰撞安全防護上,我們不是僅參考法律數值,而是以豐田自己的标準進行開發。 " 是不是成本太高了 " 這樣的聲音對我們來講都是家常便飯。為了能夠向客戶非常有自信地說‘我們豐田的車就是安全、安心的’,為了證明安全這件事豐田是放在首位的,我們在安全上的投入不能因為成本有絲毫妥協。"
這句話,其實就是豐田的價值立場,安全不是性能的一部分,而是整車可信賴性的邊界線。而要守住這條線,就必須主動在 " 最難驗證、最難解釋、最難被理解 " 的地方花時間、花資源、花預算。
很多人把它叫做 " 冗餘 ",但豐田更願意稱其為 " 托底能力 "。因為這件事注定看不見、講不清、算不準、收不回,所以不是所有車企都這樣做。可豐田偏偏堅持了幾十年,從燃油車時代的機械冗餘,到電動時代的系統冗餘,再到自動駕駛時代的行為冗餘,它始終在幹一件事,那就是用看不見的能力,去承擔可預見的風險。
更重要的是,這一次,豐田把這個 " 看不見 " 的結構正式交由中國工程師來設計。RCE 工程師不僅是造型定義者,也是底盤與控制系統的守門人。在他們看來," 中國高速路況復雜、用車環境極端、駕駛行為多樣 ",安全标準必須更進一步。而豐田總部,也首次明确支持 " 在中國執行比日本還高的安全規範 "。
這就是豐田本地化的另一種表達方式:不是功能本地化,而是标準本地化、冗餘本地化、信任本地化。技術的意義,不在于它有多新,而在于它能否在關鍵時刻替人兜底。
所有新勢力,忙着講變與創新,而豐田用實際行動回答 " 十年後什麼不變 "。豐田花十年構建體系,用兩年完成本地化重構,但選擇在這一刻講安全,講冗餘,不是為了博眼球,而是因為它終于準備好了——讓中國工程師用自己的标準,建立中國用戶的信任。這種信任的代價很高,周期很長,反饋很慢。但對豐田來說,真正的 " 制造更好的汽車 ",不是赢得一時掌聲,而是守住每一次出發。
—— END ——
目前已入駐平台
新浪财經|富途牛牛|同花順|東方财富|雪球
鳳凰|騰訊|搜狐|網易|易車|知乎|百家号
商務合作
郵箱 | [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
文章版權歸汽車十三行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