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星巴克中国要被卖了?,欢迎阅读。
蜜雪冰城港股上市,冻结超过 1.6 万亿港元的打新资金,创下了港股 IPO 新纪录。美团因持股蜜雪、宇树机器人等大量股权,单日大涨超过 10%。而星巴克在中国却要沦落到被卖掉的境地了。
近日,据路 * 透社消息,星巴克中国出售的情况又有了新进展,其潜在买家已经开始浮现,除了此前一度传出的华润控股,这次的名单又被拉长,加上了 KKR、方源资本、PAG 以及美团。不过也有消息称,作为股权出售计划的一部分,星巴克可能更倾向于与战略合作伙伴达成特许经营協定。" 如果达成特许经营協定,星巴克中国的估值将超过 10 亿美元。"
不过这个估值我认为看看就好,不必当真。因为看起来,整起交易依然处于多方博弈中,但市场已经给出了积极反应,截至发稿前,星巴克股票出现了小幅上涨。
消息传出的同一天,星巴克全球裁员 1100 名的负面消息也蔓延开来,尽管中国区发言人表示裁员不会涉及到中国市场,但这丝毫不影响人们对其前景的消极预判。
毫无疑问,2025 年,星巴克有一场硬仗要打,尤其是在中国市场。
一、估值超 10 亿美元,半年内三次深陷卖身传闻
据知情人士透露,自 2024 年下半年以来,星巴克一直在与多家私募股权公司和企业,就其中国业务的战略选择进行非正式谈判。
而星巴克中国卖身最早被外界所知是在去年 8 月,当时,业内曾传出华润控股有意与星巴克寻求合作的消息。
华润控股是当前太平洋咖啡的所有者,不过目前,太平洋咖啡在中国市场的地位也早已今非昔比,仅有不到 200 家门店。
此外,华润控股经营着华润啤酒、怡宝等饮品,在零售行业有着丰富经验,同时,华润置业旗下的万象城也能够为星巴克提供门店支撑。
不久后的 11 月,卖身消息再次传来,有市场消息称星巴克正研究中国业务的各种选择,包括出售股权的可能性,而星巴克已非正式地评估了潜在投资者的兴趣,其中包括中国国内的私募股权公司。
当时的一个信息增量是,星巴克面临着激进投资者埃利奥特投资管理公司的压力,后者希望星巴克重新审视其中国业务。
对此,星巴克发言人在一份给媒体的声明中表示:" 我们全心全意致力于我们的业务和合作伙伴,以及在中国市场发展。我们正努力寻找最佳的增长道路,其中包括探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业内看来,这份声明相当于变相承认了星巴克中国的出售计划。
紧接着,在今年 1 月,星巴克新掌舵者布莱恩 · 尼科尔(Brian Niccol)被曝首次访问中国,此前在去年 10 月,他表示正在努力更好地了解该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并指出竞争环境似乎 " 极端 ",宏观环境 " 艰难 "。
在他看来,星巴克需要弄清楚如何在市场上扩张,并正在继续探索可能对其长期有帮助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今年 2 月 14 日,尼科尔还对外表示,公司正考虑在中东和中国进行大规模扩张。对于中国市场,他说," 这个市场对我们来说将继续增长。现在,我们在中国有超过 7000 家门店。未来,我们在中国还会开设数千家门店。"。
而现在,星巴克在中国的战略似乎更清晰了,有消息人士指出,作为股权出售计划的一部分,星巴克可能更愿意与战略合作伙伴达成特许经营協定,他们补充说,在特许经营協定中,星巴克中国的估值将超过 10 亿美元。
这种倾向也表明,星巴克既想在中国市场断尾求生,又不愿完全放弃这个全球第二大市场。
二、数年稳坐中国市场头把交椅
1999 年,星巴克在北京国贸开设了其在中国市场的第一家门店,当时茶饮占据主导地位,咖啡文化完全缺位。不过,这并不妨碍它在这里迅速建立起新兴市场,进而在这里迎来了多年的甜蜜期。
2010 年起,星巴克开始加速在中国市场扩张,门店数量快速增长。数据显示,其在 2014 年已经占据了中国连锁咖啡市场近 50% 的份额,成为市场领导者。
至 2019 年,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已超过 4000 家,覆盖全国 50 多个城市。在此期间,星巴克不仅继续深耕一线城市市场,还逐步向二三线城市扩展。
进入 2020 年后,星巴克加快了新零售和数字化转型的步伐,积极引入数字化技术,推出移动支付、在线订购和外卖服务。此外,星巴克还通过收购中国华东地区合作伙伴的统一超商股份,进一步巩固了对中国市场的控制力。
在此期间,星巴克稳坐中国咖啡行业的头把交椅,中国也成为其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如今,星巴克门店总数超过五分之一都在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在疫情期间,星巴克在中国市场仍旧保持了增长势头,转变发生在 2023 年。这一年,星巴克不仅丢掉了中国第一大咖啡品牌的宝座,还在 " 价格战 " 冲击下开始流失客户。
与此同时,国潮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开始放弃外国品牌,转向投入了国产品牌的怀抱,失去年轻消费者,在任何市场都是大忌,这也加速了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占有率的下滑。
更重要的是,在消费降级的背景下,星巴克的数十家竞争对手每周都会推出新口味的茶和咖啡,价格更低,竞争更激烈。
相反,星巴克在中国门店提供更多以美国为中心的饮品,比如南瓜香料拿铁。而且此前星巴克前首席执行官霍华德 · 舒尔茨坚称,星巴克不会在中国打价格战。
不过,星巴克还是忍不住向竞争对手学习,大搞促销并发放优惠券,还向下沉市场发力。在 2025 财年第一季度,星巴克表示在中国新增了近 100 家门店。
这些动作似乎没有奏效,新财季其在中国的销售额实际上比上一季度下降了 6%。目前瑞幸在中国的收入已超过星巴克,它的门店数量几乎是星巴克的三倍,平均每小时开一家新店。
面对全球第二大市场的失守,星巴克也进行了一系列自救,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区领导层。
去年 9 月底,星巴克宣布刘文娟改任星巴克中国首席执行官,原中国区 CEO 王静瑛计划退休。要知道,王静瑛 2000 年就加入了星巴克中国,并于 2011 年开始担任星巴克中国区领导层,在职期间,带领星巴克一路开疆拓土,达到了如今的市场地位。
而其接任者刘文娟也已在星巴克供职 12 年之久,她最突出的成绩在于带领团队让星巴克的数字创新业务从无到有,贡献了近一半的中国销售额。
除此之外,据 " 晚点 LatePost" 报道,星巴克中国首次设立了 CGO(首席增长官)职位,并任命杨振为公司首位 CGO。
公开资料显示,杨振原为数字化营销领網域公司特赞总裁、合伙人。去年 1 月,杨振加入集度汽车,担任用户发展部门负责人。
另上述报道中指出,CGO 还要负责产品研发、推出新品,以年轻用户为目标客群,实现从研发、经营到营销的数字化。从这职责范围設定上足以窥见星巴克中国市场增长之迫切。
三、新 CEO 带来的传统解法
当然,星巴克中国在市场上的疲软可能是其被出售的最直接原因。
但让人相信这一事件真实性的关键还在于星巴克的 CEO 尼科尔,他从去年 9 月担任该职务,是星巴克两年内的第四任 CEO。
在尼科尔身上有两个明显的标签,首先就是他的高薪资待遇,包括股票期权在内高达 1.17 亿美元,据说这是美国企业界最高的薪酬待遇之一,他在四个月内赚的钱几乎相当于其前任六年来的薪水,更不用说这份优厚的待遇还允许他在加州的家里办公,公司还随时有一架飞机供他往返。
其次,他在美股被誉为 " 救火队长 ",曾带领多个品牌走出危机,包括在 Chipotle 带领公司走出食品危机,甚至股价上涨了近 800%,进而成为全球市值第三的连锁餐饮巨头。
另有消息指出,尼科尔上任后有两个任务:帮助星巴克在咖啡市场重新站稳脚跟和找到在中国的解决方案。
于是,他很快推出了四管齐下的 " 重返星巴克 " 转型战略。新战略的重点是照顾顾客、做好 " 早晨准备 "、重新将星巴克打造为社区咖啡馆以及更好地讲述它的故事,还有就是就星巴克中国业务,密切接受接盘者。
为何说尼科尔是星巴克中国出售一事的关键,这离不开他的背景。
尼科尔曾在塔可钟(Taco Bell)和必胜客(Pizza Hut)的母公司百胜餐饮集团(Yum!Brands)担任领导职位,在其任期内,百胜餐饮曾成功推动中国业务(后来为 " 百胜中国 ")独立拆分,并最终上市。
后来加入 Chipotle,自 2018 年担任 Chipotle 的 CEO 以来,他带领这家连锁墨西哥餐厅进行大规模转型,帮助公司摆脱了大肠杆菌危机,并将其重新定位为以烹饪和美食为导向的快速休闲餐厅帝国。
因此他对快餐业并不陌生。也正是这样的履历,让外界一度相信,星巴克把出售中国业务的心思摆在了明面上。
更何况,近期百胜中国还提到,自 2016 年底分拆上市以来,其对股东的总回报已达 30 亿美元,在未来三年内至少再回馈股东 30 亿美元,其中,2024 年计划回馈 15 亿美元。
在现在的形势之下,如此高的回报确实让人垂涎。
另一个佐证是春华资本的创始人、百胜中国非执行董事长胡祖六曾表示:" 星巴克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品牌,他们没有理由不能在未来取得成功。但是,他们确实需要做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