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星巴克中國要被賣了?,歡迎閲讀。
蜜雪冰城港股上市,凍結超過 1.6 萬億港元的打新資金,創下了港股 IPO 新紀錄。美團因持股蜜雪、宇樹機器人等大量股權,單日大漲超過 10%。而星巴克在中國卻要淪落到被賣掉的境地了。
近日,據路 * 透社消息,星巴克中國出售的情況又有了新進展,其潛在買家已經開始浮現,除了此前一度傳出的華潤控股,這次的名單又被拉長,加上了 KKR、方源資本、PAG 以及美團。不過也有消息稱,作為股權出售計劃的一部分,星巴克可能更傾向于與戰略合作夥伴達成特許經營協定。" 如果達成特許經營協定,星巴克中國的估值将超過 10 億美元。"
不過這個估值我認為看看就好,不必當真。因為看起來,整起交易依然處于多方博弈中,但市場已經給出了積極反應,截至發稿前,星巴克股票出現了小幅上漲。
消息傳出的同一天,星巴克全球裁員 1100 名的負面消息也蔓延開來,盡管中國區發言人表示裁員不會涉及到中國市場,但這絲毫不影響人們對其前景的消極預判。
毫無疑問,2025 年,星巴克有一場硬仗要打,尤其是在中國市場。
一、估值超 10 億美元,半年内三次深陷賣身傳聞
據知情人士透露,自 2024 年下半年以來,星巴克一直在與多家私募股權公司和企業,就其中國業務的戰略選擇進行非正式談判。
而星巴克中國賣身最早被外界所知是在去年 8 月,當時,業内曾傳出華潤控股有意與星巴克尋求合作的消息。
華潤控股是當前太平洋咖啡的所有者,不過目前,太平洋咖啡在中國市場的地位也早已今非昔比,僅有不到 200 家門店。
此外,華潤控股經營着華潤啤酒、怡寶等飲品,在零售行業有着豐富經驗,同時,華潤置業旗下的萬象城也能夠為星巴克提供門店支撐。
不久後的 11 月,賣身消息再次傳來,有市場消息稱星巴克正研究中國業務的各種選擇,包括出售股權的可能性,而星巴克已非正式地評估了潛在投資者的興趣,其中包括中國國内的私募股權公司。
當時的一個信息增量是,星巴克面臨着激進投資者埃利奧特投資管理公司的壓力,後者希望星巴克重新審視其中國業務。
對此,星巴克發言人在一份給媒體的聲明中表示:" 我們全心全意致力于我們的業務和合作夥伴,以及在中國市場發展。我們正努力尋找最佳的增長道路,其中包括探索戰略合作夥伴關系。" 在業内看來,這份聲明相當于變相承認了星巴克中國的出售計劃。
緊接着,在今年 1 月,星巴克新掌舵者布萊恩 · 尼科爾(Brian Niccol)被曝首次訪問中國,此前在去年 10 月,他表示正在努力更好地了解該公司在中國的業務,并指出競争環境似乎 " 極端 ",宏觀環境 " 艱難 "。
在他看來,星巴克需要弄清楚如何在市場上擴張,并正在繼續探索可能對其長期有幫助的戰略合作夥伴關系。
今年 2 月 14 日,尼科爾還對外表示,公司正考慮在中東和中國進行大規模擴張。對于中國市場,他説," 這個市場對我們來説将繼續增長。現在,我們在中國有超過 7000 家門店。未來,我們在中國還會開設數千家門店。"。
而現在,星巴克在中國的戰略似乎更清晰了,有消息人士指出,作為股權出售計劃的一部分,星巴克可能更願意與戰略合作夥伴達成特許經營協定,他們補充説,在特許經營協定中,星巴克中國的估值将超過 10 億美元。
這種傾向也表明,星巴克既想在中國市場斷尾求生,又不願完全放棄這個全球第二大市場。
二、數年穩坐中國市場頭把交椅
1999 年,星巴克在北京國貿開設了其在中國市場的第一家門店,當時茶飲占據主導地位,咖啡文化完全缺位。不過,這并不妨礙它在這裏迅速建立起新興市場,進而在這裏迎來了多年的甜蜜期。
2010 年起,星巴克開始加速在中國市場擴張,門店數量快速增長。數據顯示,其在 2014 年已經占據了中國連鎖咖啡市場近 50% 的份額,成為市場領導者。
至 2019 年,星巴克在中國的門店數量已超過 4000 家,覆蓋全國 50 多個城市。在此期間,星巴克不僅繼續深耕一線城市市場,還逐步向二三線城市擴展。
進入 2020 年後,星巴克加快了新零售和數字化轉型的步伐,積極引入數字化技術,推出移動支付、在線訂購和外賣服務。此外,星巴克還通過收購中國華東地區合作夥伴的統一超商股份,進一步鞏固了對中國市場的控制力。
在此期間,星巴克穩坐中國咖啡行業的頭把交椅,中國也成為其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場,如今,星巴克門店總數超過五分之一都在中國。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在疫情期間,星巴克在中國市場仍舊保持了增長勢頭,轉變發生在 2023 年。這一年,星巴克不僅丢掉了中國第一大咖啡品牌的寶座,還在 " 價格戰 " 衝擊下開始流失客户。
與此同時,國潮興起,越來越多的年輕消費者開始放棄外國品牌,轉向投入了國產品牌的懷抱,失去年輕消費者,在任何市場都是大忌,這也加速了星巴克在中國市場占有率的下滑。
更重要的是,在消費降級的背景下,星巴克的數十家競争對手每周都會推出新口味的茶和咖啡,價格更低,競争更激烈。
相反,星巴克在中國門店提供更多以美國為中心的飲品,比如南瓜香料拿鐵。而且此前星巴克前首席執行官霍華德 · 舒爾茨堅稱,星巴克不會在中國打價格戰。
不過,星巴克還是忍不住向競争對手學習,大搞促銷并發放優惠券,還向下沉市場發力。在 2025 财年第一季度,星巴克表示在中國新增了近 100 家門店。
這些動作似乎沒有奏效,新财季其在中國的銷售額實際上比上一季度下降了 6%。目前瑞幸在中國的收入已超過星巴克,它的門店數量幾乎是星巴克的三倍,平均每小時開一家新店。
面對全球第二大市場的失守,星巴克也進行了一系列自救,首當其衝的就是中國區領導層。
去年 9 月底,星巴克宣布劉文娟改任星巴克中國首席執行官,原中國區 CEO 王靜瑛計劃退休。要知道,王靜瑛 2000 年就加入了星巴克中國,并于 2011 年開始擔任星巴克中國區領導層,在職期間,帶領星巴克一路開疆拓土,達到了如今的市場地位。
而其接任者劉文娟也已在星巴克供職 12 年之久,她最突出的成績在于帶領團隊讓星巴克的數字創新業務從無到有,貢獻了近一半的中國銷售額。
除此之外,據 " 晚點 LatePost" 報道,星巴克中國首次設立了 CGO(首席增長官)職位,并任命楊振為公司首位 CGO。
公開資料顯示,楊振原為數字化營銷領網域公司特贊總裁、合夥人。去年 1 月,楊振加入集度汽車,擔任用户發展部門負責人。
另上述報道中指出,CGO 還要負責產品研發、推出新品,以年輕用户為目标客群,實現從研發、經營到營銷的數字化。從這職責範圍設定上足以窺見星巴克中國市場增長之迫切。
三、新 CEO 帶來的傳統解法
當然,星巴克中國在市場上的疲軟可能是其被出售的最直接原因。
但讓人相信這一事件真實性的關鍵還在于星巴克的 CEO 尼科爾,他從去年 9 月擔任該職務,是星巴克兩年内的第四任 CEO。
在尼科爾身上有兩個明顯的标籤,首先就是他的高薪資待遇,包括股票期權在内高達 1.17 億美元,據説這是美國企業界最高的薪酬待遇之一,他在四個月内賺的錢幾乎相當于其前任六年來的薪水,更不用説這份優厚的待遇還允許他在加州的家裏辦公,公司還随時有一架飛機供他往返。
其次,他在美股被譽為 " 救火隊長 ",曾帶領多個品牌走出危機,包括在 Chipotle 帶領公司走出食品危機,甚至股價上漲了近 800%,進而成為全球市值第三的連鎖餐飲巨頭。
另有消息指出,尼科爾上任後有兩個任務:幫助星巴克在咖啡市場重新站穩腳跟和找到在中國的解決方案。
于是,他很快推出了四管齊下的 " 重返星巴克 " 轉型戰略。新戰略的重點是照顧顧客、做好 " 早晨準備 "、重新将星巴克打造為社區咖啡館以及更好地講述它的故事,還有就是就星巴克中國業務,密切接受接盤者。
為何説尼科爾是星巴克中國出售一事的關鍵,這離不開他的背景。
尼科爾曾在塔可鍾(Taco Bell)和必勝客(Pizza Hut)的母公司百勝餐飲集團(Yum!Brands)擔任領導職位,在其任期内,百勝餐飲曾成功推動中國業務(後來為 " 百勝中國 ")獨立拆分,并最終上市。
後來加入 Chipotle,自 2018 年擔任 Chipotle 的 CEO 以來,他帶領這家連鎖墨西哥餐廳進行大規模轉型,幫助公司擺脱了大腸杆菌危機,并将其重新定位為以烹饪和美食為導向的快速休閒餐廳帝國。
因此他對快餐業并不陌生。也正是這樣的履歷,讓外界一度相信,星巴克把出售中國業務的心思擺在了明面上。
更何況,近期百勝中國還提到,自 2016 年底分拆上市以來,其對股東的總回報已達 30 億美元,在未來三年内至少再回饋股東 30 億美元,其中,2024 年計劃回饋 15 億美元。
在現在的形勢之下,如此高的回報确實讓人垂涎。
另一個佐證是春華資本的創始人、百勝中國非執行董事長胡祖六曾表示:" 星巴克仍然是一個強大的品牌,他們沒有理由不能在未來取得成功。但是,他們确實需要做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