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良品铺子化身“邻家铺子”背后:股价年内腰斩被“曾经小弟”盐津铺子甩在身后,线下低价战争还能打多久?,欢迎阅读。
财联社 12 月 10 日讯(编辑 刘越)低价与折扣,似乎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了 2023 年的关键词。拼多多美股上周四涨 4.03%,市值首次收盘超过阿里巴巴,成为电商 " 一哥 "。而线下零售渠道也纷纷化身线下拼多多,向自己砍一刀。良品铺子近日宣布 17 年来首次最大规模降价,股价应声连续收获两个涨停板,另一休闲食品头部企业三只松鼠昨日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已于一年前实施 " 高端性价比 " 战略。
降价热度未去之际,良品铺子 12 月 6 日公开表示,旗下全资子公司宁波广源聚亿投资有限公司因赵一鸣零食在双方合作期内,刻意隐瞒公司重大事项,损害小股东知情权,于 11 月 27 日正式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该重大事项所指即赵一鸣零食和零食很忙的合并,有分析人士认为,量贩零食和传统零食确实有正面冲突,此次起诉事件将两者长期的矛盾公开了。
国联证券陈梦瑶 11 月 25 日研报中将上市零食企业划分为两类,制造型以自主生产为主,通过不同渠道售卖大单品或多品类产品,代表企业为盐津铺子、甘源食品、劲仔食品等;而渠道型以代工生产为主,通常自建线下门店销售、产品品类丰富,代表企业为三只松鼠、良品铺子、来伊份等。陈梦瑶认为量贩零食店符合零售渠道变革方向,长期趋势确定性较强,制造型零食企业积极拥抱可享受新渠道红利,而渠道型企业需推进转型方能维持增长。
▌不是良品铺子买不起 而是盐津铺子更有性价比?
同样都是 " 铺子 ",但良品铺子和盐津铺子的二级市场表现却截然不同。良品铺子股价年内累计最大跌幅达 51.74%,而盐津铺子股价距离去年低点迄今累计最大涨幅达 158.93%。拉长时间来看,良品铺子距离 2020 年的历史最高点迄今股价累计跌近八成,彼时总市值超 300 亿元,比同期的盐津铺子高出 100 多亿。如今风水轮流转,良品铺子总市值只有盐津铺子的六成。
在股价下滑的背后,是良品铺子今年以来增长乏力的业绩表现。财报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为 59.99 亿元,同比下滑 14.33%;实现净利 1.91 亿元,同比下滑 33.43%。仅看第三季度,公司净利 199.84 万元,同比下降 97.88%,而这已是良品铺子营收连续下滑的第二个季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盐津铺子第三季度营收 11.11 亿元,同比增长 46.17%;净利 1.50 亿元,同比增长 67.28%。
良品铺子和盐津铺子的业绩对比或许也是整个零食行业的缩影。中银证券研报显示,2023 年零食板块业绩内部分化较大,注重高性价比产品和渠道的公司表现较好。尤其是加入了量贩零食供应链、扩充了品类的盐津铺子、劲仔食品、甘源食品前三季度营收增速分别高达 53%、48%、36%。而处于转型期的良品铺子、三只松鼠、来伊份在前三季度营收出现明显下滑。
分析人士指出,大相径庭的命运答案或许写在了良品铺子发展战略里的 " 高端 " 二字。公开资料显示,2019 年,良品铺子提出 " 高端零食 " 的战略发展方向,并表示 " 高端零食 " 将会是未来十年的企业战略与品牌经营战略。而今年 8 月,良品铺子曾因鸭舌价格高达 528.8 元 /kg 被网友评论为" 零食刺客 "。与此同时,盐津铺子将平价进一步深入商超,推出魔芋丝、辣卤礼包等 9.9 元量贩装系列,打入辣卤赛道。2022 年,零食很忙便已成为盐津铺子第一大客户。
此次良品铺子变身 " 邻家铺子 " 也引发行业猜测,其是否将对标主打白牌零食、薄利多销的量贩零食模式。良品铺子在 12 月 4 日发布的机构调研公告中表示,产品价格必须要更加亲民,才能获取更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及复购。本次价格调整主要针对线下门店产品,涉及的品类包括坚果、肉类、素食、蛋糕等,调价产品主要集中在复购率高、成本优化不会影响品质的细分产品上。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宣布降价后良品铺子股价底部泛起涟漪,周一收盘斩获两连板,但后继乏力,周五收跌 4.45%。
▌永辉超市等各大商超推出零食折扣 线下拼多多模式赔本赚吆喝?
线下低价战争打响,各大商超也开始 " 自降身价 ",纷纷推出零食折扣。国美零售旗下首家零售品牌国美超市 10 月在广州开业,主打折扣零食销售业务;盒马直接砍一刀,宣布 5000 款商品线下降价 20%,涉及乳制品、饼干、方便速食等主要品类商品;挣扎求活的永辉超市划出低价区網域开启 " 店中店 ",折扣商品覆盖休闲食品等多个品类;大润发(港股高鑫零售子公司)开启 " 老实人不炒价 " 活动,将鲜奶、酸奶、常温高端奶,洋酒、奶酪等作为让利主打;家家悦 4 月推出零食折扣店 " 悦记•好零食 "。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量贩零食模式核心本质低价走量,在资本大幅涌入、价格战激烈打响环境下,能否良性运营仍有待时间观察。当蝴蝶效应层层传递,最终很可能导致量贩零食店难以持续保持低价不变。更重要的是,偏偏它的消费者又是对价格最为敏感的群体。
值得注意的是,有分析人士指出,低价是目的,而不应该是手段。对于消费者而言,低价只是一个结果。而对于商家来说,卖低价是吃了蜜糖,还是服了砒霜,取决于实现 " 低价 " 的方式。不以平台和上游供应链的失血为代价,这样的低价是蜜糖;烧钱补贴,消费者薅到的羊毛最后又加到品牌商的头上,或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这样的低价是砒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