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良品鋪子化身“鄰家鋪子”背後:股價年内腰斬被“曾經小弟”鹽津鋪子甩在身後,線下低價戰争還能打多久?,歡迎閱讀。
财聯社 12 月 10 日訊(編輯 劉越)低價與折扣,似乎不知不覺中已經成了 2023 年的關鍵詞。拼多多美股上周四漲 4.03%,市值首次收盤超過阿裡巴巴,成為電商 " 一哥 "。而線下零售渠道也紛紛化身線下拼多多,向自己砍一刀。良品鋪子近日宣布 17 年來首次最大規模降價,股價應聲連續收獲兩個漲停板,另一休閒食品頭部企業三只松鼠昨日在互動平台表示,公司已于一年前實施 " 高端性價比 " 戰略。
降價熱度未去之際,良品鋪子 12 月 6 日公開表示,旗下全資子公司寧波廣源聚億投資有限公司因趙一鳴零食在雙方合作期内,刻意隐瞞公司重大事項,損害小股東知情權,于 11 月 27 日正式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該重大事項所指即趙一鳴零食和零食很忙的合并,有分析人士認為,量販零食和傳統零食确實有正面衝突,此次起訴事件将兩者長期的矛盾公開了。
國聯證券陳夢瑤 11 月 25 日研報中将上市零食企業劃分為兩類,制造型以自主生產為主,通過不同渠道售賣大單品或多品類產品,代表企業為鹽津鋪子、甘源食品、勁仔食品等;而渠道型以代工生產為主,通常自建線下門店銷售、產品品類豐富,代表企業為三只松鼠、良品鋪子、來伊份等。陳夢瑤認為量販零食店符合零售渠道變革方向,長期趨勢确定性較強,制造型零食企業積極擁抱可享受新渠道紅利,而渠道型企業需推進轉型方能維持增長。
▌不是良品鋪子買不起 而是鹽津鋪子更有性價比?
同樣都是 " 鋪子 ",但良品鋪子和鹽津鋪子的二級市場表現卻截然不同。良品鋪子股價年内累計最大跌幅達 51.74%,而鹽津鋪子股價距離去年低點迄今累計最大漲幅達 158.93%。拉長時間來看,良品鋪子距離 2020 年的歷史最高點迄今股價累計跌近八成,彼時總市值超 300 億元,比同期的鹽津鋪子高出 100 多億。如今風水輪流轉,良品鋪子總市值只有鹽津鋪子的六成。
在股價下滑的背後,是良品鋪子今年以來增長乏力的業績表現。财報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收為 59.99 億元,同比下滑 14.33%;實現淨利 1.91 億元,同比下滑 33.43%。僅看第三季度,公司淨利 199.84 萬元,同比下降 97.88%,而這已是良品鋪子營收連續下滑的第二個季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鹽津鋪子第三季度營收 11.11 億元,同比增長 46.17%;淨利 1.50 億元,同比增長 67.28%。
良品鋪子和鹽津鋪子的業績對比或許也是整個零食行業的縮影。中銀證券研報顯示,2023 年零食板塊業績内部分化較大,注重高性價比產品和渠道的公司表現較好。尤其是加入了量販零食供應鏈、擴充了品類的鹽津鋪子、勁仔食品、甘源食品前三季度營收增速分别高達 53%、48%、36%。而處于轉型期的良品鋪子、三只松鼠、來伊份在前三季度營收出現明顯下滑。
分析人士指出,大相徑庭的命運答案或許寫在了良品鋪子發展戰略裡的 " 高端 " 二字。公開資料顯示,2019 年,良品鋪子提出 " 高端零食 " 的戰略發展方向,并表示 " 高端零食 " 将會是未來十年的企業戰略與品牌經營戰略。而今年 8 月,良品鋪子曾因鴨舌價格高達 528.8 元 /kg 被網友評論為" 零食刺客 "。與此同時,鹽津鋪子将平價進一步深入商超,推出魔芋絲、辣滷禮包等 9.9 元量販裝系列,打入辣滷賽道。2022 年,零食很忙便已成為鹽津鋪子第一大客戶。
此次良品鋪子變身 " 鄰家鋪子 " 也引發行業猜測,其是否将對标主打白牌零食、薄利多銷的量販零食模式。良品鋪子在 12 月 4 日發布的機構調研公告中表示,產品價格必須要更加親民,才能獲取更廣大消費者的青睐及復購。本次價格調整主要針對線下門店產品,涉及的品類包括堅果、肉類、素食、蛋糕等,調價產品主要集中在復購率高、成本優化不會影響品質的細分產品上。從二級市場表現來看,宣布降價後良品鋪子股價底部泛起漣漪,周一收盤斬獲兩連板,但後繼乏力,周五收跌 4.45%。
▌永輝超市等各大商超推出零食折扣 線下拼多多模式賠本賺吆喝?
線下低價戰争打響,各大商超也開始 " 自降身價 ",紛紛推出零食折扣。國美零售旗下首家零售品牌國美超市 10 月在廣州開業,主打折扣零食銷售業務;盒馬直接砍一刀,宣布 5000 款商品線下降價 20%,涉及乳制品、餅幹、方便速食等主要品類商品;掙扎求活的永輝超市劃出低價區網域開啟 " 店中店 ",折扣商品覆蓋休閒食品等多個品類;大潤發(港股高鑫零售子公司)開啟 " 老實人不炒價 " 活動,将鮮奶、酸奶、常溫高端奶,洋酒、奶酪等作為讓利主打;家家悅 4 月推出零食折扣店 " 悅記•好零食 "。
不過,業内人士認為,量販零食模式核心本質低價走量,在資本大幅湧入、價格戰激烈打響環境下,能否良性運營仍有待時間觀察。當蝴蝶效應層層傳遞,最終很可能導致量販零食店難以持續保持低價不變。更重要的是,偏偏它的消費者又是對價格最為敏感的群體。
值得注意的是,有分析人士指出,低價是目的,而不應該是手段。對于消費者而言,低價只是一個結果。而對于商家來說,賣低價是吃了蜜糖,還是服了砒霜,取決于實現 " 低價 " 的方式。不以平台和上遊供應鏈的失血為代價,這樣的低價是蜜糖;燒錢補貼,消費者薅到的羊毛最後又加到品牌商的頭上,或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這樣的低價是砒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