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雷军成为“许愿池”,小米看不到天花板,欢迎阅读。
今年 315 曝光劣质卫生巾后,雷军的微博评论区再度成为 " 赛博许愿池 "——大量网民纷纷呼吁,小米尽快生产卫生巾、纸尿布等,跨界整顿这块市场。
年轻人 " 有愿望,找雷军 ",让小米成为 " 全民愿力 " 的加持对象。
半玩梗、半当真的 " 愿力 ",让雷军成为网民最喜爱的本土企业家之一,也带动小米手机、汽车等产品卖爆,成为小米业绩飞涨和股价飙升的民意基础。
过去一年,小米股价从不到 15 港元开始上涨,3 月 19 日报于 58.2 港元,累计上涨近 2.9 倍,市值逼近 1.5 万亿港元,在港股市场仅次于腾讯和阿里。今年以来,小米股价累计上涨近 70%。
图注:过去一年,小米股价持续走高
从最新发布的季报来看,小米股价还远未触及天花板。
3 月 18 日,小米发布 2024 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2024 年,小米营收达人民币 3659 亿元,同比增长 35%;第四季度营收 1090 亿元,同比增长 48.8%,首次突破千亿。全年经调整净利润达 272 亿元,同比增长 41.3%。
手机是小米的基本盘。2024 年,小米手机全球出货量达 1.69 亿部,同比增长 15.7%,实现收入 1918 亿元,同比增长 21.8%。
另据市场调研公司 Canalys 数据,2024 年小米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占据 13.8% 份额,仅次于三星和苹果,连续 18 个季度位列全球智能手机市场 TOP3,且为三大品牌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品牌。
汽车是小米的第二增长曲线。2024 年,小米 SU7 累计交付 13.7 万辆,超出 10 万辆的目标;汽车等创新业务全年贡献 328 亿元收入。2025 年,小米汽车设定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平均每月需交付 2.9 万辆以上,相当于去年的 2.6 倍。
图注:2024 年,小米 SU7 累计交付 13.7 万辆
囊括了智能家居、家电的 IoT 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同样表现不俗,全年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同比增长 30%,空调、冰箱和洗衣机出货量均刷新记录。
在 " 全民愿力 " 加持下,小米的拳头产品——手机、汽车乃至空调冰箱洗衣机,几乎出一个火一个,带动业绩和股价增长。粉丝的追捧、消费者的偏爱体现在销售额上,为小米股价长期上涨奠定根基。
现在的问题是,连续刷新历史高点后,小米股价还有多大上涨空间?
汽车业务是小米这一波股价上涨的发动机。小米过去一年股价起飞,大致起点与去年 3 月底小米 SU7 发售时间相吻合。因此,小米汽车的估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米股价的中短期走势。
单就汽车业务而言,可供类比的股票是特斯拉。小米 SU7 直接切分了特斯拉 Model 3 的客群;今年年中 YU7 发布后,小米汽车将形成类似 Model 3/Y 的产品矩阵。
放在更长的企业发展周期下,另一只可以类比的股票是苹果。小米过去几年一直努力打通手机、汽车、智能家居家电,苹果同样是打通软硬體生态的老手,并已经从中获得超额回报,当前市值高达 3.2 万亿美元,高居美国上市公司第一。
相比之下,小米当前市值约合 1880 亿美元,相当于苹果的 6%。但从两者的销量和营收增速来看,小米的长期价值至少相当于苹果的 1/10。
但小米的未来既不是特斯拉,也不是苹果。
它是一只很难找到完全相同的类比对象的股票:同时拥有手机 +AIoT+ 汽车三大业务板块,个人移动设备、家庭智能设备、汽车在同一生态下互相打通,即所谓 " 人车家全生态 "。
三块业务跨场景融合,外界既不能将小米视为普通的手机公司,也不能将其等同于造车新势力,更不能将其与传统家电企业做对比。旁人难以复刻的 " 人车家全生态 " 模式和愿景,让小米在资本市场上开始享有自己的估值范式。
小米最新财报讲明白了一件事:" 人车家全生态 " 基本跑通,现在到了把生态快速做大的新阶段。现在买小米股票,既是买雷军、买小米汽车,也是在买 " 人车家全生态 " 在更长时间、更多市场的增长潜力。
A
小米汽车对于特斯拉的替代效应到底有多强,能够从特斯拉中国手中抢到多少份额,决定了小米中短期股价走势。
过去一年间,这种新品牌对于老品牌的替代效应,初期面临普遍质疑,但很快被汹涌的订单所验证。
小米去年 3 月底开售的 SU7,产品定位和价格区间与 Model 3 十分接近,瞄准的也都是年轻人。上市前,雷军曾询问众多业内人士,得到的反馈是 SU7 每月卖出 5000 辆就已经非常理想了,也就是 Model 3 的 1/3。
另一方面,按照小米集团合伙人、集团总裁卢伟冰的说法,小米彼时设定第一年(实际是 9 个月)售出 7.6 万辆的目标,前期月交付不到 1 万辆,后期 1 万多。这一目标高于外部预期,但也属于 " 踮脚尖 " 就能达成的范畴。
但实际上,SU7 的受欢迎程度超出所有人预期。
根据财报,SU7 去年交付 13.7 万辆,几乎相当于最初目标的 2 倍。2024 年 10 月之后,这款车连续 5 个月的交付量突破 2 万辆;倘若这一势头保持下去,SU7 今年销量反超 Model 3 几乎板上钉钉。
与此同时,特斯拉 2024 年在华销量创下 65.7 万辆的新高,但年增速跌至 8.8%,相比 2023 年的 37.3% 大幅放缓。今年前两个月,特斯拉在华销量同比下滑,其中 2 月同比环比均下跌约 50%,市场份额降至 3.9%,相比去年同期下滑 4 个百分点。
在替代效应得到验证后,小米接下来的难题是,如何尽快提升产能。
自 SU7 上市以来,小米汽车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用户下订单后需要等待数月之久。3 月初,雷军曾透露 SU7 上市 11 个月销量超 32 万辆,已交付 18 万辆," 还有十四五万辆在排队 "。
另据第三方数据,截至 3 月中旬,SU7 累计锁单量接近 38 万辆,累计交付量约 19.6 万辆,还有超 18 万辆等待交付。
3 月 18 日,雷军披露 " 刚刚交付了第 20 万辆小米汽车 "。公司正全力提升产能并已取得进展,2025 年全年交付目标已上调至 35 万台。
在第四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卢伟冰表示,现在最大的瓶颈可能就是汽车交付,而交付瓶颈其实就是产能。小米前段时间召开供应商动员大会,希望与合作伙伴一起拉升产能。此外,小米正在挖掘现有产线的潜能," 内部盘下来之后认为还是有挖潜的空间 "。
除了产能瓶颈,小米计划 6 月发布的新车 YU7,也将面临比 SU7 更激烈的竞争。
YU7 瞄准纯电 SUV 市场,这是特斯拉 Model Y 常年 " 霸占 " 的绝对领網域。2024 年,Model Y 在华销量高达 48 万辆,领先于其余所有新能源车型。YU7 正式开售时,势必遭遇 Model Y 的强力阻击。
小米 YU7。图源:雷军微博
小米也预见到了两者正面碰撞的场景。今年 1 月,特斯拉中国官网打出 " 尽管对比 " 的口号宣传焕新版 Model Y,雷军转发评论 " 好的 "。
如果 YU7 能够复制 SU7 的奇迹,短时间内抢下 Model Y 的蛋糕,那么小米汽车对于特斯拉中国的替代效应将进一步得到证明。小米汽车作为第二曲线的价值,乃至小米公司的长期估值也将更加明晰。
按照销量占比粗略估算,特斯拉中国业务价值约 2200 亿美元。如果小米最终与特斯拉中国分庭抗礼,那么小米汽车的长期估值约 1100 亿美元。当然,前提是小米 SU7+YU7 能够替代 Model 3/Y,成为中国市场最受欢迎的纯电车型。
国际投行持有类似观点。小米发布第四季度财报后,摩根大通在研报中给予 " 中性 " 评级和 60 港元目标价。研报提到,小米的汽车业务目前被估值为全球第二大最有价值的电动汽车 OEM 厂商,仅次于特斯拉,远高与其他纯电动车厂商。
B
小米的价值中短期看小米汽车,长期则取决于 " 人车家全生态 " 的发展状况。
所谓 " 人车家全生态 ",就是以同一套作業系統——澎湃 OS 为基座,实现手机、平板电腦、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家电、汽车等软硬體功能融合与联动,让不同场景下的用户体验流畅衔接。
早在 2022 年初,小米就开始尝试融合不同终端的作業系統架构,将 " 人车家 " 打通。2023 年 10 月,小米发布澎湃 OS,并将企业战略更新为 " 人车家全生态 "。
雷军彼时表示,澎湃 OS 是迈向 " 人车家全生态 " 的关键跨越。借助这一跨平台作業系統," 人车家全生态 " 即将完成闭环。
在这一生态下,不难想象一幅颇具未来感的图景:用户使用小米手机启动车辆,一键将导航路线投屏至车机,或是通过车内大屏继续办公;车辆离开时,家里的窗帘自动关闭、启动安防摄像头,甚至连扫地机器人也自动开始工作。
但在小米 SU7 发布前," 人车家全生态 " 只有 " 人 " 和 " 家 ",少了车内场景,无法真正闭环,也很难彻底说服投资者。
2022~2024 年初,在多重因素作用下,小米股价徘徊在十几块钱的谷底。直到 SU7 发售、一年积累 20 万车主后," 人车家全生态 " 样貌初现,给资本市场吃下定心丸,推动小米股价大幅上涨。
卢伟冰也曾公开表示,2023 年 " 人车家全生态 " 战略形成,"2024 年我们的战略可以实现闭环。"
这种横跨不同终端的生态闭环,成为小米不同业务增长的关键驱动力。尤其是那些相对传统的品类,一部手机控制不同设备的体验,成为它们销量增长的重要动能。
上一财年,小米汽车业务增长迅猛,手机也实现了 15.7% 的销量增长。与此同时," 空冰洗 " 等大家电增长还要更快:空调出货量同比增长超 50%,冰箱超 30%,洗衣机超 45%。
以统一的作業系統为基础,将不同场景、不同形态的硬體设备打通、融合,实现用户体验的无缝流转,小米试图构建的澎湃 OS 生态,与苹果的 iOS 生态颇为相似。
苹果经过多年演进后,已经实现个人设备的大一统。从 iPhone、iPad、iPod 到 MacBook、Apple Watch、AirPods,苹果用户几乎不需要任何额外操作,就能获得毫无割裂感的体验。这让 " 果粉 " 遍布全球,也让苹果成为资本市场宠儿。
小米 2021 年底提出 " 对标苹果、向苹果学习 ",重点是产品设计、用户体验和技术创新。以半个月前推出的小米 15 Ultra 和 SU7 Ultra 为例,两款产品都是以更极致的产品力和用户体验,换取更大胆的溢价空间。市场也给予积极反馈——小米 15 Ultra 首日销量比上一代增长逾 50%,SU7 Ultra 则三天完成全年销量任务。
小米不仅向苹果学习,也在青出于蓝。苹果至今没有补上汽车的生态短板,也没有深度布局智能家居家电,iOS 生态主要服务于个人;相比之下,小米 " 人车家全生态 " 除了有手机、平板、可穿戴设备,还有空冰洗、IoT 和汽车,覆盖人群和场景更广阔,想象空间也更大。
去年第四季度,小米营收大致相当于苹果的 12%。市值方面,小米目前只有苹果的 6%。倘若小米能够继续沿着学习苹果的路走下去,叠加小米当前比苹果更快的增速,它的长期价值有望与营收规模相匹配,至少达到苹果的 1/10 甚至更多。
C
过去一年多,小米 " 人车家全生态 " 搭好了框架、跑通了模式,但故事只讲了个开头。怎样把这一生态继续做大,是小米接下来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
过去一年,小米的个人设备、家庭智能设备、汽车等核心业务均实现较快增长,但三大场景的用户盘子并不均衡," 人车家全生态 " 尚未完全释放潜力。
其中,小米手机去年全球出货量达 1.69 亿部,依然是整个小米的中流砥柱。以智能家居为主的 AIoT 平台已连接超 9 亿台设备,同比增长 22.3%。
相比之下,小米 " 空冰洗 " 三大家电的全年出货量共计 1140 万台;小米汽车迄今累计交付 20 万辆,全年目标 35 万辆。与手机和智能家居相比,小米大家电和汽车的用户规模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小米正朝着扩大用户体量的方向努力,关键动作是加速拓展国际市场。
汽车业务上,卢伟冰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目前小米汽车主要任务是深耕中国市场,并逐步启动海外市场相关筹备工作。2027 年,小米汽车将正式开启国际化。
他表示,汽车出海需要进行大量的前期准备,包括适应不同国家的产品需求、遵循当地法律法规以及应对各国政策差异等。基于此,小米汽车目前的首要目标是在中国市场实现显著突破,为未来的国际化布局打下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小米也在尝试以小米之家为矛头,寻求 " 模式出海 "。
小米出海多年,先后完成了 " 产品出海 " 和 " 品牌出海 "。下一步的 " 模式出海 ",主要是把小米的新零售模式——线上的小米网和线下的小米之家——推向更多市场。
" 新零售是非常重要的方向。对于新零售,我们是小米网和小米之家并行,但是小米网会开得快一点,小米之家会开得慢一点。" 卢伟冰说。
2025 年是小米之家海外拓展的元年。去年底至今,小米已经在东南亚和欧洲的波兰等地开设小米之家,整体上运营良好,后续将加速铺开。小米计划未来五年内,在海外开设 1 万家小米之家。
海外消费者也对小米新零售报以热情。以 IoT 设备为例,小米管理层在电话会议上披露,这块业务 2024 年同比增长约 30%,海外增长比国内更快。从市场潜力来看,海外其实是国内市场的两倍。
卢伟冰坦承,小米出海 " 投入是非常重的 ",需要在每个国家建立本地化经营实体,来支撑小米商业模式、卖产品," 修路 + 造车 " 一体化。
这或许意味着,小米 " 人车家全生态 " 走向全球,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类似国内市场,需要更长时间、更多耐心和更大投入。
但大做 " 人车家全生态 ",既是小米的主动选择,也是它继续向上冲击的必由之路。
目前,智能手机全球市场已经饱和。根据市场调研公司 Counterpoint 的数据,2024 年全球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增长 4%,第四季度与上年同期持平,增长基本停滞。
另一方面,国内新能源车市依然保持两位数百分比增长,但相比前几年,增速明显回退。国内车企不得不展开激烈的价格战,就连特斯拉也难以独善其身,今年初推出力度空前的优惠政策。
不难想象,倘若小米依旧固守手机,或是抛弃主业、全面转型为车企,其商业逻辑都很难讲通,估值也不会有今天的高度。
相对应的,投资者押注小米,一部分原因是买雷军、买小米汽车,但更关键的是 " 人车家全生态 " 的潜力刚刚释放。以此观之,小米必须把这一生态做大做强,才能匹配投资者的热烈预期。
过去十年间,不少科技巨头都曾梦想打通个人、家庭和汽车场景,打造自己的 " 人车家全生态 ",却都无功而返。苹果坐拥 iOS 生态,早在 2015 年就启动造车,却在今年 2 月底被曝出彻底放弃,转向 AI。
相关消息曝出后,雷军在微博上感叹 " 非常震惊 "。他表示,小米深知造车难度,却依然在 2021 年做出了 " 人车家全生态 " 的战略选择。
如今,小米造车涉过险滩,初步成功。通过打造 SU7,小米验证了 " 爆品 " 方法论——集中兵力、减少 SKU、压强投入。今年 6 月的 YU7,将是这套方法论的第二次大考。
此外,小米以五年为期的 " 模式出海 " 之战刚刚打响。小米 " 人车家全生态 " 能否再进一步,小米市值能否继续朝着 "1/10 苹果 " 迈进,将有更清晰的答案。